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6.10.19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豫东大鼓 的原始碼
←
豫东大鼓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豫东大鼓</big>''' |- |<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91393cd2657c7e86.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7484404&sid=7753942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豫东大鼓 所属地区;河南·商丘·柘城县 文化遗产;豫东大鼓 遗产编号;Ⅵ-2 遗产类别;曲艺 申报日期;2007年 申报单位;柘城县 |} '''豫东大鼓'''是一种[[河南省]]的传统戏曲剧种。豫南、豫东地区多用战鼓,因而又叫'单大鼓'或'大鼓',豫东大鼓至今已有368年的历史,涌现出了许多艺术造诣深、影响广泛的大鼓艺人,他们为豫东大鼓献出了毕生精力。豫东大鼓的曲目以传奇、武侠为主,也有公案讲史类和生活小段。<ref>[https://www.360kuai.com/pc/9c3ce52e0a31ab6a6?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73岁民间艺人线上唱红豫东大鼓戏,靠直播打赏改善生活延续传承] , 快资讯 2023-03-27 </ref> ==流行程度== 据《[[中国戏曲曲艺词典]]》记载:"鼓儿词是河南早期流行的一种曲艺形式,不用丝弦伴奏,只用小鼓(或战鼓)、犁铧片(或檀板、简板)击节演唱。有吟有颂,有说有唱,因唱腔的尾音多鼻音带哼字,故又叫'鼓儿哼'。豫南、豫东地区多用战鼓,因而又叫'单大鼓'或'大鼓'。由于流行地域和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不同,唱腔又有区别。" 据柘城县文化局提供的资料显示,豫东大鼓至今已有368年的历史。 豫东大鼓在流传发展中,涌现出了许多艺术造诣深、影响广泛的大鼓艺人,他们为豫东大鼓献出了毕生精力。永城市的刘福星(1902年生),在永城保安山奶奶庙会上,被[[丰县]]、[[沛县]]、[[萧县]]、[[砀山县]]、[[宿县]]以及[[永城市]]、[[夏邑县]]、[[虞城县]]等地的到会艺人誉为"[[大鼓状元]]"。民国年间,夏邑县形成了以[[唐志军]]、[[唐志修]]、[[唐志彪]]为代表的唐派大鼓,被群众称为"[[唐家三盘鼓]]"。唐家三盘鼓的演唱激昂奔放、高低兼备、富于变化。民国末年,虞城县出现了著名大鼓艺人[[梅春田]]、[[梅春才]]、[[梅春海]],被群众誉为"[[梅家大鼓三杆枪]]",他们的唱腔动听,偷字闪板运用巧妙。新中国成立后,虞城县又涌现出[[牛秀丽]]、[[莫红梅]]等大鼓演员,她们勇于创新,唱腔优美,并吸收豫剧、花鼓和其他艺术的一些调门腔弯,使豫东大鼓的唱腔更为悦耳动听,并摒弃了原来的"绵羊腔",很受群众欢迎。 ==传统曲目== 豫东大鼓的曲目以传奇、武侠为主,也有公案讲史类和生活小段。主要传统曲目有《[[列国卧虎山]]》、《[[汉八义]]》、《[[封神演义]]》、《[[西游记]]》、《[[剑侠奇中奇]]》、《[[三侠五义]]》、《[[仙女配]]》等。 ==曲目特点== 相传,在1640年,有一名姓朱的官绅,为避难流落到汪庄村,并在汪庄村定居下来,做些小本生意维持生计。这人生来聪慧,很快抓住了商机,生意越做越大,成为当地一名富有的商人。朱姓官绅趁自己60岁大寿之际,请了很多戏班子,说、拉、弹、唱,样样齐全,一连三天三夜不曾间断,台下的观众大过戏瘾,朱姓官绅感觉非常风光。朱姓官绅看村里人对戏剧那么痴迷,就索性花钱留下了几个戏班子里的精英,好让村里人也能跟他们学戏。就这样,汪庄村人边学边改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就是豫东大鼓。 汪庄豫东大鼓唱腔及表演形式可分为两种,即徒口讲说和说唱相间。徒口讲说,是指表演者不借用任何道具,全凭表演者的记忆,徒口讲说故事的精彩内容。表演者通过口头语言及肢体语言表现故事中人物表情的喜怒哀乐,通俗易懂,活灵活现,滑稽动作引人入胜,常常博得观众阵阵掌声。说唱相间,是指表演者借用道具(道具由鼓、支架、鼓槌儿、桌子、椅子、惊堂木组成),由多人伴奏,以说带唱的表演形式向观众传送精彩的故事内容,唱腔高低起伏、时紧时慢,收到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传承人物== [[李久义]],自幼聪明伶俐,性格开朗,敢说敢讲,儿时对每件事都有一种好奇心。但由于家中兄弟姐妹多,生活艰苦,为了生计,父母只好把排行老五的李久义过继给亳州市的一家亲戚。李久义11岁那年,个头已比同龄人高出一截。 由于生活艰苦,民间的娱乐活动非常缺乏,唱戏、说书就成了民间红、白事的主要活动之一。自幼好学、模仿能力极强的李久义,常趁大人不在时网罗一群孩子模仿大人说书。一天,一名民间说书艺人在演出时,发现了李久义的说书天赋,就与大人商议,将李久义收下做徒弟。李久义从小就热爱说书,有了老师精心指点,进步更加神速。李久义17岁时,就能把老师教的基本动作、名段、唱腔全部掌握,并成了众多师兄弟之中的"[[顶梁柱]]"。21岁时,就被大家推选为说唱班的班主。 [[李久义]]不但是说唱班的班主和业务骨干,其他民间曲种他也精通,表演起来随心所欲。1984年,柘城县人民政府为搞庆祝活动,把全县的民间曲艺队调到县里参加演出,由于李久义表演精彩,当时的县长还特意同他亲切握手。 ==发展现状== 豫东大鼓乡土气息浓郁,区域性强,唱段内容极其广泛,配以幽默滑稽的肢体语言,能给人们带来欢乐及精神上的享受。豫东大鼓具有厚实的群众基础,符合大众化欣赏口味,能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对构建和谐社会、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一定的社会价值。 随着当今曲艺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较之其他艺术文化形态,豫东大鼓的现状及前景却令人堪忧,其具体表现为专业曲艺演出人员大幅减少、演员后继乏人、曲艺创作和研究力量薄弱等。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z07347wmg4u|480|270|qq}} <center>彭长林豫东大鼓《五子登科》第五集</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 970 技藝總論]]
返回「
豫东大鼓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