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95.16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 的原始碼
←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 |圖片 = [[File:赫伯特.乔治.威尔斯01.jpg|250px|缩略图|居中|[https://img3.doubanio.com/img/author/large/1492163222.65.jpg 原图链接][https://book.douban.com/author/252521/ 图片来自豆瓣读书]]] |圖片尺寸 =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1866年9月21日 | 國籍 = 英國 | 别名 = Herbert George Wells | 職業 = 著名小说家和政治家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时间机器》、《莫洛博士岛》、《隐身人》、《星际战争》 }}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1866-1946),又译作赫伯特·乔治·韦尔斯,[[英国]]著名小说家,新闻记者、政治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创作的科幻小说对该领域影响深远,如“时间旅行”、“外星人入侵”、“反乌托邦”等都是20世纪科幻小说中的主流话题。 1895年出版《时间机器》一举成名,随后又发表了《莫洛博士岛》、《隐身人》、《星际战争》等多部科幻小说。他还是一位社会改革家和预言家,曾是费边社的重要成员,会晤过[[罗斯福]]和[[斯大林]],撰写了《基普斯》、《托诺-邦盖》、《波里先生和他的历史》、《勃列林先生看穿了他》、《恩惠》、《预测》、《世界史纲》等大量关注现实,思考未来的作品。 威尔斯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部作品,内容涉及科学、文学、历史、社会及政治等各个领域,是现代最多产的作家之一。<ref>[https://book.douban.com/author/252521/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 Herbert George Wells],豆瓣读书</ref> ==人物生平== 威尔斯1866年出生于肯特郡的布朗利(Bromley,现在的[[伦敦]]西区小镇)一个贫寒的家庭。父母都作过仆人。父亲约瑟夫曾经是职业的板球运动员,后来经营一家五金店铺。母亲尼尔则一直给有钱人家做仆人。 1880年,由于父亲的店铺倒闭,[[威尔斯]]只好辍学到温泽的一家布店做学徒。但是他在这里的工作没有得到店主的满意,1个月以后他就不得不离开,到萨墨塞特郡当了很短一段时间的小学教师。后来还在苏塞克斯郡的一个小镇上给一个药剂师当助手。1881年4月,他又来到朴次茅斯的一个布店作了两年学徒。令人无法忍受的学徒生活迫使他最终离去,在苏塞克斯郡的一家文法学校得到一个助教职位。 1884年他得到助学金(每星期一个基尼),进入了英国皇家科学院的前身堪津顿科学师范学校。他在这里学习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天文学和生物学。其中他的生物学老师是著名的进化论科学家[[托马斯·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他后来的科幻小说写作受赫胥黎的进化论思想影响很大。1890年他以动物学的优异成绩获得了[[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的理学学士学位。从1891年到1893年伦敦大学函授学院教授生物学。 少年时学徒的经历,使威尔斯形成了一种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并且始终贯穿着他的一生。 他接受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他自称“从学生时代起就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的科幻小说创作,也是他试图通过教育和科学技术改造社会的一种尝试和努力。但是他并不信仰马克思主义,而是热衷于改良主义,他称自己是一个“保守的社会主义者”。他不赞成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但是认为有必要消灭资本主义社会里无政府状态。 他曾与[[英国]]著名文学家乔治·萧伯纳相识并结为密友,经萧伯纳介绍威尔斯加入了以萧伯纳为首的“费边社”。“1903年,威尔斯成为标榜改良主义的社会主义团体费边社社员。对于费边社温和的、改良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他仍然认为过于激进。而他对年轻成员的影响和个人领袖欲的膨胀,使他和萧伯纳等发生分歧,最后退出了这个组织。他的长篇小说《安·维尼罗卡》(Ann Veronica)和《[[新马基雅弗利]]》(The New Machiavelli)反映的就是他在这段时期的生活经验。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威尔斯参与了国联活动,并前往各国访问,他的采访文章常常引起世界性的轰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用了1年时间完成了100多万字的《世界史纲》(The Outline of History),这本著作展现了他作为历史学家的一面。 威尔斯还在1920年和1934年访问[[苏联]],受到了[[列宁]]和[[斯大林]]的接见。他虽然不大理解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仍然作了比较真实的报道。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 1920年代以后,威尔斯转向政论性小说创作,借科幻小说的形式,来宣传他的改革理想,但整体上被认为缺乏艺术特色。 1946年威尔斯在伦敦去世。他晚年的作品转向了灵魂、宗教、道德等一面。 ==评价== 威尔斯的科幻作品改变了凡尔纳科幻小说的乐观主义倾向,重新拾回了[[英国]]文学中那种对前途的忧虑和不安;但由于威尔斯的个性中存在着某种仁慈的气质,因此在其悲观的作品中总是伴有希望的闪光,而且大部分作品结尾还是乐观的。 威尔斯在创作时运用了当时的先进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物理学和现代生物学;但他又不拘泥于这些学科,不受这些科学理论的局限。韦尔斯所关注的不仅仅是科学的进步,而且还有科学进步给人们所带来的美好或不良后果。 此外,威尔斯还从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可以证明科幻能够引入大场面。 == 参考来源 == <references /> [[Category:英国人]] [[Category:小说家]] [[Category:政治家]]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