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2.98.11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釉下彩 的原始碼
←
釉下彩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釉下彩.jpg|缩略图|[https://pic.sogou.com/d?query=釉下彩&did=128 原图链接][https://www.cang.com/posts/post/392669 来自华夏收藏网]]] '''釉下彩'''是[[瓷器]]釉彩装饰的一种,又称“[[窑彩]]”。釉下彩是陶瓷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一次烧成。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显得晶莹透亮,釉下彩瓷的出现应追溯到汉末三国时期,不过当时只是以赫色颜料简单地装饰瓷器。 == 分类 == [[青花]] 釉下彩的一种品种。用含有钴的珠明料为着色剂,在瓷胎上绘画,再罩以透明釉,经高温烧成白地蓝花,故名。唐代河南巩县窑已有烧制。 [[元]]代中后期,青花瓷工艺已经成熟,典型瓷器是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铭文的青花海水云龙象耳瓶,名为[[至正型青花]]。传世的至正型青花器仅存二百件左右,因而特别珍贵。 [[明]]代[[景德镇]][[青花瓷]]发展到最高的阶段,以其胎釉洁润、彩色鲜艳的特点而成为主流瓷,并且长达六百年盛行不衰。[[清]]代景德镇青花瓷以康熙朝制品为最佳,[[康熙]]青花用国产浙江料,呈纯粹的宝石蓝,极为艳丽,青花浓淡层次多,能画出中国画的渲染效果,这些艺术效果都是空前绝后的。[[雍正]]、[[乾隆]]时期,青花已无法再烧出康熙青花的宝蓝色。 青花瓷的出现据说是陶工们曾用毛笔彩绘了黑花和釉黑红,经过辛勤的劳动实践,找到了钴土矿,陶工又用毛笔把它彩绘在坯件上,再在绘了花纹的坯件上罩了一层白釉。这样,比以往的印、刻花更鲜明的“[[青花]]”,就在景德镇特有的瓷器上出现了,这就是[[青花瓷器]]。 除景德镇外,云南省的[[建水]]、[[玉溪]]、[[禄丰]]在元末明初时期,江西省的乐平、吉安,浙江省的江山、景宁、云和、开化、鄞县、象山、安吉,福建省的浦城、永春、南安、德化、安溪、漳浦、长泰、南靖、平和、华安,广东省的大埔、揭阳、汕头、博罗,海南省的澄迈,湖南省的益阳,四川省的会理,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容县、北流,山东省的淄博,河南省焦作等地在明、清时期都曾先后烧制过[[青花瓷]]。但无论在造型、青料、纹饰、工艺哪一方面都不及,甚至远不及景德镇所产。 从青料的种类来分,包括苏麻离青、平等青(陂唐青)、石子青、回青、浙青、珠明料和化学青料等,各类青料的产地、颜色、使用年代都有较大差别,是鉴别各朝代青花的标准之一。 [[釉里红]] 釉下彩品种之一。以氧化铜为着色元素,在瓷胎上彩绘,施釉后经高温焙烧而成,白地红彩,红彩在釉下,故名。 始于元代景德镇窑。釉里红瓷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大阶段: 第一阶段从元代釉里红产生,到明宣德朝发展到高峰,明中期后衰退以至晚期停产。明代末年,民窑又开始试烧釉里红瓷器,但大多色泽不纯正。 第二阶段从清康熙朝起恢复生产,到雍正朝发展到高峰,之后又逐渐走下坡。 色彩合成 在一件瓷器上同时用青花和釉里红两种色彩装饰,故名。画面由红、蓝两色组成,二者相互衬托,相得益彰,俗称“[[青花加紫]]”。另外,有用釉上绿彩代替青花,或用釉上矾红彩代替釉里红的工艺,装饰效果也宛若青花釉里红,但毕竟是另一种彩釉了,亦不如青花釉里红瓷名贵。 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由于烧成难度大,一直被视为我国[[古瓷]]的名贵品种。明清时色彩更加绚美,所绘[[龙、凤]]、[[缠枝花卉]]等,十分绮丽。 [[釉下五彩]] [[清光绪]]三十三、三十四年(公元1907、1908年)间,[[湖南]]瓷业学堂研制出黑、蓝、红、褐、绿五种高火釉下彩颜料,醴陵从此烧制出名扬天下的釉下五彩瓷。 湖南瓷业公司在成立初期的十几年中,由于不惜工本制造上等瓷器,所以出品优良、画工精美,尤其是釉下彩陈设瓷,装饰效果别具一格,在当时已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高峰”。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在武汉举行的劝业奖进会上,获得一等金奖;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在南京紫竹林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获得第一等奏奖;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在意大利都朗博览会上获得最优奖;公元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牌奖。据公元1911年的《时报》报道,那一时期,醴陵瓷器名声极盛。“风潮所布,举国若狂,各埠商贩之来此贩运者络绎不绝”。 [[釉下七彩工笔瓷]] 景德镇釉下七彩工笔瓷由杜玖桦2011年研发成功,填补了景德镇没有釉下七彩工笔瓷的历史空白,是陶瓷家族中釉下彩的一个新品种。 景德镇釉下七彩工笔瓷直接在坯体上进行手绘、手绘后施釉、入窑1300多度高温一次烧成。 == 简介 == 概述 [[釉下彩]]是入窑高温(1200—1400℃)一次烧成。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显得晶莹透亮。它的特点是色彩保存完好,经久不退。我们通常看到的青花瓷、[[釉里红瓷]]、[[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瓷]]、[[釉下五彩瓷]]等等就是釉下彩瓷的细分类。 釉下彩是用彩料在瓷器坯体上直接施彩,然后再罩一层透明釉,入窑后在高温气氛中与瓷器一次烧成的品种。它的突出优点在于不易磨损、永不褪色、无铅无毒、光滑平整、操作简单。元、明、清时期景德镇青花瓷是釉下彩的最成功制作,也是中国瓷器的代表品种之一。釉下彩包括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釉下五彩、釉下褐彩、褐绿彩等。 ==历史== 釉下彩瓷的出现应追溯到汉末三国时期,不过当时只是以赫色颜料简单地点彩来装饰瓷器,还没有刻意地绘制纹饰。真正的釉下彩绘瓷应在唐代。当时湖南长沙窑的工匠们以氧化铁,氧化铜为彩料在素坯上绘出不同的图案,或写上文字、诗句,然后施青釉经1220℃~1270℃高温烧制。其后[[陕西]]黄堡耀州窑,[[浙江]]慈溪越窑等瓷窑亦纷纷效仿,从此釉下彩广泛流行,屡屡创出惊世之作。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被世人称为“国瓷”的青花瓷了。 陶瓷考古界普遍认为青花瓷出现于宋代,也有学者认为还应更早,至少应上溯到晚唐。1983年扬州唐城遗址曾出土一批据认为是唐青花的标本,可惜实物太少,且缺乏完整器物。但宋代烧制釉下青花瓷已无任何困难。<ref>[https://wenwen.sogou.com/z/q655716906.htm 瓷器的釉上彩和釉下彩,釉中彩有什么区别,哪种好]搜狗问问</ref> ==方法== 装饰方法釉里红线绘:即在坯胎上用釉里红作线条描绘纹样,在高温条件下烧成,会出现“飞红”现象,影响质量。 釉里红涂绘:以釉里红成块、成片地表现图案,如明代的一些釉里红“三鱼”、“三果”、“双龙”纹饰。这种表现方法,通常和胎体的模印、刻划的图案结合在一起。 釉里红作地[[留白]]:是用釉里红涂抹图案以外的地方,图案为白色(或罩上透明釉色)。这种方法,也往往在胎体上将装饰纹样刻划或模印出来。<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5432918/answer/294225725 白瓷分釉上彩和釉下彩吗?]知乎</ref> ==上彩区别== 釉上彩是指在已烧成的白釉或涩胎瓷器上,用色料绘饰各种纹饰,再于700℃—900℃左右的低温窑炉中二次烧造,低温固化彩料而成。其彩料应用广泛,釉色鲜艳,品种丰富且艺术性较强。因彩绘施于釉上,因而易磨损,易受酸碱等腐蚀。 釉下彩是指先在半成品坯上彩绘图案之后,再施釉进入高温窑焙烧而成的。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显得晶莹透亮。 ==參考文獻==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
返回「
釉下彩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