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41.20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防疫 - 正視氣溶膠傳播風險! 的原始碼
←
防疫 - 正視氣溶膠傳播風險!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防疫 - 正視氣溶膠傳播風險!.jpg|thumb|right|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0/06/01120314/united-nations-covid-19-response-SAm6u_9haMk-unsplash-e1590984218752.jpg 原圖連結] [https://technews.tw/2020/06/01/reducing-transmission-of-sars-cov-2/「圖片來源 」] ]] '''防疫 - 正視氣溶膠傳播風險!''' [[疫情]]爆發初期,[[醫療]]與[[公衛]]領域專家普遍認為,[[新冠病毒]]主要透過[[飛沫]]與物體表面傳染,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民眾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然而,最新研究卻發現,我們對疫情傳播的方式存在誤解,新冠病毒其實可以透過[[空氣]]傳播,相較於大家朗朗上口的[[口訣]],維持[[室內通風]]或許更為[[關鍵]]。<ref>[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5017?utm_source=insider&utm_medium=web_push&utm_campaign=210530-covi-5115017&insider-primary-action=insider-primary-action&webPushId=Mjk3MA== 天下雜誌 - 勤洗手不足以有效阻擋病毒?正視氣溶膠傳播風險!]</ref> ==我們的認識不斷翻新== 過去一年半來 COVID-19新冠肺炎)席捲世界,其病原體 SARS 二世冠狀病毒(SARS-CoV-2)的傳染力可以很強。這種全新的傳染病怎麼傳染,該如何預防,我們的認識不斷翻新。 如今知道常見口號「戴口罩、勤洗手」對防疫有用,卻不是最重要的事;更關鍵的是減少[[接觸]]、避免[[群聚]],尤其「長期不通風的室內」,可謂傳播[[病毒]]的溫床。<ref>[https://pansci.asia/archives/322433 社會群體 醫療健康 - 防止空氣傳染要訣:避免群聚、室內通風、加上口罩輔助]</ref> ==氣溶膠懸浮微粒或液滴形式於空氣傳播== SARS 二世冠狀病毒主要由空中傳播(airborne)。 [[國立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家蓁]],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氣膠中心主任 [[Kimberly A. Prather]] 攜手合作,並聯合知名傳染病學專家 Robert T. Schooley 於國際權威期刊《Science》共同發表專文,指出導致 COVID-19 的新型冠狀病毒 SARS-CoV-2,能夠以極細微的氣膠懸浮微粒或液滴形式於空氣傳播。特別是無症狀患者在不知染病、且未配戴任何防護口罩或防護措施下,可能使氣膠傳播成為主要感染途徑。<ref>[https://technews.tw/2020/06/01/reducing-transmission-of-sars-cov-2/ 中山大學跨國 ...氣膠傳播可能為COVID-19 無症狀患者傳染途徑]</ref> 王家蓁強調,過去世人認為,僅有當患者咳嗽或打噴嚏時,產生的飛沫有導致傳染的風險。但其實人們平時講話、唱歌、咳嗽,甚至僅是單純呼吸,就會釋放出許多大小在 1 微米以下的氣膠微小液滴。當 COVID-19 患者的呼吸道或肺部含有 SARS-CoV-2 時,這些病毒即可隨著呼氣氣膠釋放到環境。這些含有病毒的氣膠,如果在保有感染力的情況下被他人經由呼吸攝入呼吸道或肺部,即可能使病毒在新的宿主體內複製,並導致感染發病。 ==氣溶膠到底是甚麼?== [[File:防疫 - 正視氣溶膠傳播風險!三.jpg|thumb|左| [https://www.cmuh.cmu.edu.tw//FileUploads/images/%e6%b0%a3%e6%ba%b6%e8%86%a0-01.jpg 原圖連結] [https://www.cmuh.cmu.edu.tw/CMUHPagesDetail/%E5%81%A5%E5%BA%B7%E5%86%B7%E7%9F%A5%E8%AD%98/%E6%B0%A3%E6%BA%B6%E8%86%A0%E5%88%B0%E5%BA%95%E6%98%AF%E7%94%9A%E9%BA%BC「圖片來源 」] ]] 當你在[[密閉空間]][[抽菸]],即使經過一段時間,也還是會聞到菸味。因此,香菸經過燃燒後所散發的煙霧,即是一種典型的[[氣溶膠]]。 氣溶膠是空氣傳播的其中一種方式,但空氣傳播並不一定就是氣溶膠。它的大小約在5至10微米下,可在空氣中飄浮數十分鐘到幾小時都有可能,而飄浮距離大約可以到10幾公尺。 氣溶膠的單一帶病毒量比飛沫傳染來的少,但是傳播病毒的距離比飛沫傳播還遠,尤其是在密閉環境中(如電梯、郵輪),都是適合氣溶膠發展的。<ref>[https://www.cmuh.cmu.edu.tw/CMUHPagesDetail/%E5%81%A5%E5%BA%B7%E5%86%B7%E7%9F%A5%E8%AD%98/%E6%B0%A3%E6%BA%B6%E8%86%A0%E5%88%B0%E5%BA%95%E6%98%AF%E7%94%9A%E9%BA%BC 氣溶膠到底是甚麼!? -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ref> ==阻止空氣傳染:從防範飛沫到重視氣膠== 疫情爆發以來,超級傳播者事件都直指[[氣膠]]傳播為主要途徑。包括先前[[紐西蘭]]防疫旅館的群聚感染,國外多起醫護人員感染事件,也歸因於氣膠傳播。近期國內爆發多起群聚感染事件,也導致社區傳播風險大幅提高。<ref>[https://news.sina.com.tw/magazine/article/6187.html 科學人雜誌-新浪新聞中心 - 無所不在的氣膠-]</ref> 以往大家以為氣膠傳播只會發生在遠距離,卻忽略氣膠顆粒濃度實際上在離[[感染源]]愈近的距離才是愈高,導致感染機率愈大的。 ===較大的飛沫=== 可以想像成[[空軍]],落到地面便威力大減,因此防空是第一要務。有時學術上有些混淆,一般人不計較數字的話,簡單說可以分為兩類: [[飛沫]]分子大,離開[[感染者]]的身體後,飛行不遠就會墜毀,空中停留時間短。 「社交距離」就是為了防止這類傳播:把距離拉開,不直接被飛沫擊中。即使仍有機會觸摸落到表面的病毒,只要搭配洗手和清潔,便能有效阻絕傳染大部份的可能性。 ===較小的氣膠=== [[氣膠]](aerosol)分子小,正常的[[呼吸]]、[[講話]]都會產生不少。離開身體後由於比較輕,漂浮距離遠,可以存在空氣中一段時間。 因此應付[[飛沫]]的手段:拉開[[社交距離]]和[[洗手]],對於由氣膠輸送病毒的空氣傳染,效果有限。口罩在此展現價值,卻又引起許多爭議。 ==「空氣中的氣溶膠傳染」== [[File:正視氣溶膠傳播風險一.jpeg|thumb|right| [https://img.heho.com.tw/wp-content/uploads/2020/03/cf7e70d4e2479d0b5ee0849af961fafe.jpeg 原圖連結] [https://heho.com.tw/archives/171215「圖片來源 」] ]] [[美國]][[聯邦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CDC )最新指南指出,[[新冠病毒]]會附著於空氣中的「[[氣溶膠]]」,而人類會透過吸入這些比飛沫更輕的顆粒而感染新冠肺炎。以往認為的室內社交距離為 1.5 公尺,但如今 CDC 證實,即使距離感染源超過 6 英尺(約 1.829 公尺),只要空氣中的病毒濃度足夠,就有可能染疫。 根據外媒報導,美國 CDC 在 7 日更新了公共指南,指出病毒除了透過雙手接觸與飛沫傳染外,如果人類吸入的空氣中含有具病毒的氣溶膠,也會感染新冠肺炎,證實了「空氣傳染」的說法。<ref>[https://heho.com.tw/archives/171215 Heho健康 -COVID-19/美國官方改指南:病毒可由空氣傳播!距離6 英尺 ...]</ref> 從防範飛沫演變為重視氣膠,來自科技的進步。畢竟氣膠分子很小,不容易觀測,最近利用尖端科技的結晶偵測與追蹤氣膠,才更加認識過去被忽略的這塊「空氣傳染」。 ==為什麼口罩還會有用?== 先不管其他傳染病,如果目的是防範 SARS 二世冠狀病毒,戴一般的醫療口罩有用嗎?這個攸關生死的問題,沒有錯誤的回答是:有時候有用、有時候沒用。 是否正確配戴口罩是技術問題,戴不好跟沒戴一樣,本來就無法發揮口罩該有的效果。這兒的心靈拷問是:如果口罩能發揮「該有的效果」,效果會有多好? 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口罩]]的漏洞很多。2020年6月一篇討論口罩效果的短文中,提出一個想像:攜帶病毒的氣膠顆粒,大小應該和香菸類似;因此病毒的空氣傳播,或許接近香菸燃燒的傳播,假如聞得到菸味,便意謂病毒有入侵機會。 但是普通的醫療口罩,再怎麼正確使用,還是不可能完全阻擋菸味!難道這表示口罩都是騙人的? 的確,就算[[台灣]]也有戴口罩還是被傳染的案例(例如看病時被傳染的 908 號確診者),有些人還懷疑是未知的接觸,實在是輕視空氣傳染的威力。可是也有大量實例支持口罩的[[防疫]]效果,矛盾何解?<ref>[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20952/5457159 元氣網 - 氣膠是新冠肺炎主要傳染途徑學者籲口罩戴好、戴滿| 預防自保]</ref> ===最合理的解釋是=== 空氣中的病毒量不同,口罩的阻絕效果,在病毒量不多時足夠、超過一定量則不夠。 ==避免群聚、室內通風,口罩在病毒不多時才有效== [[File:防疫 - 正視氣溶膠傳播風險!一.jpeg|thumb|左| [https://pansci.asia/wp-content/uploads/2021/05/d41586-020-02801-8_18428360.jpeg 原圖連結]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22433「圖片來源 」] ]] 實測指出一個人在30分鐘間,大概可以排放600萬個氣膠顆粒,可以想見更多人、更長時間、活動更激烈,累積的數量會更多。而[[醫療]]口罩大約能阻擋 30%到 70%的顆粒,假如每個顆粒上頭都有病毒,將會有大量病毒穿越口罩。所幸,攜帶[[病毒]]的顆粒,比例非常低。 一系列實測、量化、模擬得到結論的大意是:如果[[空氣]]中的病毒有限,即使少數能穿透,口罩仍然有足夠的隔離效果;但是當病毒累積超過一定的量,口罩將變得毫無幫助。<ref>[https://www.mohw.gov.tw/cp-4634-52410-1.html 衛生福利部 - 避免群聚感染,建議停辦室內100人以上、室外 ... ]</ref> ===環境的影響非常非常大=== 空氣流通的室外,正常空氣流動便能分散具有病毒的顆粒,另外像紫外線、高溫、濕度等因素,都會摧毀離開人體的病毒。空中的病毒不容易累積,傳染風險便不高。 相對地,密閉的室內,一旦病毒隨著氣膠進入空中,難以排除之下,容易長期漂浮,時間一長將大幅增加傳染的風險。 ===完全免於人與人的接觸不切實際=== 不過仍然可以避免[[群聚]],這有好幾個作用。一方面是,假如其中存在傳染源,與其接觸的人愈少愈好;另一方面是如果傳染源不只一個,而是兩個,風險不單純只有兩倍,而是更高。 空中病毒量的累積,和[[傳染]]風險並非線性關係,一旦超過臨界值,風險會大幅提升。一些案例便是密閉空間中,幾個傳染源傳染給一大群人。 口罩的防疫效果是雙向的,對於沒有感染的多數人,口罩可以防止病毒入侵,但是如上所述,只有在病毒量低的時候有效。 ===不要久留密閉空間,比戴口罩更重要=== 另一個方向是,正在感染病毒,成為傳染源的少數人,戴口罩也能減少病毒輸出,減低傳染給別人的機率;而且減少輸出的效果,比防止輸入更大。 雙方都戴口罩,減少病毒輸出加上降低輸入,效果最佳。但是只要接觸傳染源,就有被病毒入侵的機會。因此減少接觸、避免群聚,把不通風的場所變得通風、不要久留密閉空間,比戴口罩更重要。<ref>[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8853 武漢肺炎哈佛醫生告訴你:口罩不是防疫第一選擇|天下雜誌]</ref> ==一場防空戰== 以[[空戰]]想像,可以想成人是[[飛機]],口罩是防護罩,感染者是發射飛彈的敵機,病毒是敵軍飛彈。防護罩在飛彈不多的時候,大部分能擋下來。但是第一要務是避免進入飛彈密集的領空,否則防護罩遲早會被打穿。 群聚的敵機愈多,飛彈密度愈高,在密閉領空中停留時間愈長,防護罩被打穿的風險愈高。保持通風讓空氣流通,即使有飛彈升空,也能迅速減少飛彈的密度,降低風險。 ==洗手和清潔達到的效果== [[File:防疫 - 正視氣溶膠傳播風險!五.jpg|thumb|right| [https://image-resizer.cwg.tw/resize/uri/https%3A%2F%2Fas.chdev.tw%2Fweb%2Farticle%2Fphotos%2F1%2F5%2F8%2F357ca8e064023775f13f8c8c2f8d6ea41931d8f9.jpg/?w=720 原圖連結]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1040「圖片來源 」] ]] 想要預防感冒、流行性病毒、肺炎等呼吸道感染疾病,幾乎所有專家都認為,洗手是最便宜、有效的方法。過去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曾提出:「拯救生命,從清潔雙手開始!」 ===正確洗手請這樣做=== 手沾濕,擠出約10元硬幣大小的洗手乳(酒精乾洗手則需2cc),雙手搓揉起泡。 再依疾管署推廣「內外夾弓大立腕」洗手7字訣,字字做到位,且要洗20秒才算乾淨。洗淨後記得擦乾雙手,否則病菌不減反增。<ref>[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1040 康健雜誌 - 消毒》酒精、肥皂、乾洗手差在哪]</ref> ==參考資料== [[Category:2019新型冠狀病毒]] [[Category:360 生物科學總論]] [[Category:418 藥學;藥理學;治療學]] [[Category:熱點新聞事件類]]
返回「
防疫 - 正視氣溶膠傳播風險!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