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9.135.23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馬太鞍部落 的原始碼
←
馬太鞍部落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馬太鞍休閒農業區'''<br><img src="https://www.erv-nsa.gov.tw/image/10359/1024x768"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erv-nsa.gov.tw/zh-tw/attractions/detail/29 圖片來自TAIWAN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small> |} '''馬太鞍部落'''([[阿美語]]:'''Fata'an''',或作'''vata'an'''),是[[台灣]][[花蓮縣]][[光復鄉]][[馬錫山]]山腳下的一個[[阿美族]][[原住民]][[部落]],是阿美族最大的部落之一,現今以大馬太鞍(大同、大馬、大平、大華村)為部落的中心。<ref name=":0">{{Cite web|url=http://www.tipp.org.tw/tribe_detail3.asp?City_No=19&TA_No=7&T_ID=12|title=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 認識原住民族 - 部落介紹|accessdate=2017-11-24|work=www.tipp.org.tw}}</ref>。“馬太鞍”由來為馬太鞍族人的祖先輾轉遷來此地,發現長滿「[[木豆|樹豆]]」([[阿美語]]:Fata'an),當地的樹豆成為族人的主食。樹豆可以常保不壞,又容易生長,成為馬太鞍人的最愛,常常帶在身上,到處種植,使得附近遍布樹豆,因此就通稱此地為馬太鞍。<ref name=":0" /> ==部落由來傳說== 據傳在遙遠的天際住著[[日神]]和[[月神]]兩夫妻及他們的兒子奇奇(Cihcih)和女兒蕊西兒(Di'sil),一家人在天上過著無憂無慮的神仙生活。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他們被汪洋大海中一顆如明珠般的美麗小島吸引。日神和月神經受不住奇奇及狄西兒的百般要求,只好同意他們下凡來到這個小島。奇奇與狄西兒下凡後發現,這個小島不但風景秀麗,而且遍地都是隨手可得的食物,因此他們便決定定居在這裡。 歷經數代後,由於子孫繁衍、人口持續增加,形成現有[[耕地]]不足,間接使得生活變得非常困難。經過部落族人開會討論後,便開始另外尋找較適合的居住地。經過漫長的尋找過程,最終決定在加拉拉([[阿美語]]:Kalala,現花蓮縣[[瑞穗鄉]]舞鶴村[[北回歸線]]紀念塔之東)定居下來。 在部落中住著一位絕世美人提雅瑪贊(Tiyamacan),在一次與同伴於河邊嬉戲時不小心被[[海神]]發現;從此海神陷入愛的漩渦,每天都想著她。海神要求部落族人將提雅瑪坎嫁給他。部落族人為了不讓海神找到提雅瑪坎,便把她藏了起來。海神遍尋不著,興起了一陣大[[海嘯]]。就在一瞬間,淹沒整個部落,僅剩男子嘎費·嘎烙(Kafid Kalaw)及女子瑪洛吉洛克(Marokirok)幸運地乘坐「魯郎」([[阿美語]]:dodang,似[[獨木舟]]的臼)四處漂流。歷經過無數個晝夜,終於在一座雄偉的山頂扎足拉安([[阿美語]]:Cacora'an,[[鳳林鎮 (臺灣)|鳳林鎮]]南方的鳳林山)順利靠岸,卡費德·卡洛與瑪洛吉洛克定居下來。不久後,卡費德·卡洛與瑪洛吉洛克結為夫婦,生下男孩馬耀·斐裔(Mayaw Fi'ik)及女孩瑪賴·斐裔(Malay Fi'ik)。 部落族人於扎足拉安([[阿美語]]:Cacora'an)歷經數代生活下來,漸漸地發覺此地缺乏耕地、生活變得越來越困難,於是部落領袖召集了大家並提議再去尋找更適合的居住地。部落領袖帶領著族人來到[[馬太鞍溪]]([[阿美語]]:Satefo)畔遼闊的[[平原]]後,發現成群的[[梅花鹿]]正在平原上奔馳,認定這裡是個吉祥之地,因此決定居下來,這就是現今阿美族馬太鞍族人的祖先。早期是一群阿美族人生活在馬太鞍溪與烏卡蓋溪(現今南清水溪)形成的一塊沖積扇地形,後來因鹽水港製糖廠(現今[[花蓮糖廠]])的設立,在原來靠北的土地上廣植蔗糖原料-甘蔗,而使得當地的阿美族人不得不往南遷移<ref name=":1">{{Cite web|url=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2/C0232970042/newfile03.htm|title=馬太鞍的由來|accessdate=2017-11-24|work=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2/C0232970042/}}</ref>。 近年來有將光復鄉正名為馬太鄉之議。<ref>{{cite news |author=黃邦平、花孟璟、林子翔、佟振國、陳信仁、張瑞楨 |url=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24346 |title=拒復興仁愛 山川部落爭「原」 味 |publisher=[[自由時報]] |date=2014-10-25}}</ref> ==巴拉告生態捕魚== 馬太鞍濕地位於馬錫山山腳下,是一處天然的沼澤濕地,清澈的芙登溪由南向北蜿蜒流過整個濕地,營造出豐富多樣的生態環境。 世居在馬太鞍濕地的阿美族人,傳承與自然共存的傳統智慧,在不竭澤而漁的原則下,設計出一套捕魚蝦的陷阱網,在阿美族語中稱為「巴拉告」(Palakaw),意思是「讓魚棲息的池塘」。 巴拉告採用自然素材,幫魚蓋三層「公寓」,供牠們棲息繁衍。通常最底層鋪設一整排中空的大型竹筒,讓底棲性魚類如鰻魚、鱔魚、土虱等棲息;中層是成捆九芎樹枝,讓小魚小蝦出入;最上層再放空心竹筒,才是溪魚的住處;最後水面要覆蓋檳榔葉,擋住部分陽光,讓魚蝦住得安心。每個池塘都與主要溪流芙登溪有進出水口相通,可以讓魚蝦自由出入及棲息。巴拉告放在這個水池中,一段時間後,阿美族漁夫移開九芎就可以網撈漁獲,阿美族人捕魚的原則是要吃多少才捉多少,因此只要一次的生態環境營造功夫,就能有吃不完的魚。<ref>[https://www.coa.gov.tw/ws.php?id=2506483&print=Y 到欣綠農園體驗巴拉告生態捕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全球資訊網,106年6月</ref> ==參考文獻== {{Reflist|colwidth=|}} [[Category:733 臺灣]]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new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馬太鞍部落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