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92.9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马赫带 的原始碼
←
马赫带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030/2270d121929147a783a1265cc954b17f.jpeg width="35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272090232_252971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small> |} '''马赫带'''是一个科技名词。 现代[[汉字]]是指楷化后的汉字<ref>[https://cul.sohu.com/a/533909977_12023714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汉字],搜狐,2022-03-30</ref>正楷字形,包括繁体字和简体字。现代汉字即从甲骨文、金文<ref>[https://history.sohu.com/a/526292470_120080209 华夏古汉字《金文》],搜狐,2022-03-01</ref>、籀文、[[篆书]],至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演变而来。汉字为汉民族先民发明创制并作改进,是维系汉族各方言区不可或缺的纽带。现存最早可识的汉字是约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 再到[[秦朝]]的小篆 和隶书, 至汉魏隶书盛行,到了汉末隶书楷化为正楷,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至今通行。 ==名词解释== 所谓“马赫带效应(Mach band effect)”是指视觉的主观感受在亮度有变化的地方出现虚幻的明亮或黑暗的条纹,马赫带效应的出现是[[人类]]的视觉[[系统]]造成的。生理学对马赫带效应的解释是:人类的视觉系统有增强边缘对比度的机制。 发现历程 马赫带现象是1868年由奥地利物理学家 E.马赫发现的一种明度对比现象,即是指人们在明暗交界处感到亮处更亮,暗处更暗的现象。它是一种主观的边缘对比效应。当观察两块亮度不同的区域时,边界处亮度对比加强,使轮廓表现得特别明显。例如,将一个星形白纸片贴在一个较大的黑色圆盘上,再将圆盘放在色轮上快速旋转。可看到一个全黑的外圈和一个全白的内圈,以及一个由星形各角所形成的不同明度灰色渐变的中间地段。而且还可看到,在圆盘黑圈的内边界上,有一个窄而特别黑的环。由于不同区域的亮度的相互作用而产生明暗边界处的对比,使我们更好地形成轮廓知觉。这种在图形轮廓部分发生的主观明度对比加强的现象,称为边缘对比效应。边缘对比效应总是发生在亮度变化最大的边界区域。 问题 从一物体表面感受到的主观亮度受到该表面与周围环境亮度之间相对关系的影响,所以说是与背景相关的函数。两个亮度本身不同的物体如果他们的背景有相对关系的话,看起来可以有相同的亮度;反之,两个亮度本身相同的物体在适当的背景下看起来可以有不同的亮度。此时人们感知的亮度与物体亮度的绝对值无关。 简而言之,同样的物体放在暗背景里看起来亮,放在亮背景里看起来暗。 ==参考文献== [[Category:800 語言學總論]]
返回「
马赫带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