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赫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馬赫帶是一個科技名詞。

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後的漢字[1]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現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2]、籀文、篆書,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漢字為漢民族先民發明創製並作改進,是維繫漢族各方言區不可或缺的紐帶。現存最早可識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 再到秦朝的小篆 和隸書, 至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

名詞解釋

所謂「馬赫帶效應(Mach band effect)」是指視覺的主觀感受在亮度有變化的地方出現虛幻的明亮或黑暗的條紋,馬赫帶效應的出現是人類的視覺系統造成的。生理學對馬赫帶效應的解釋是:人類的視覺系統有增強邊緣對比度的機制。

發現歷程

馬赫帶現象是1868年由奧地利物理學家 E.馬赫發現的一種明度對比現象,即是指人們在明暗交界處感到亮處更亮,暗處更暗的現象。它是一種主觀的邊緣對比效應。當觀察兩塊亮度不同的區域時,邊界處亮度對比加強,使輪廓表現得特別明顯。例如,將一個星形白紙片貼在一個較大的黑色圓盤上,再將圓盤放在色輪上快速旋轉。可看到一個全黑的外圈和一個全白的內圈,以及一個由星形各角所形成的不同明度灰色漸變的中間地段。而且還可看到,在圓盤黑圈的內邊界上,有一個窄而特別黑的環。由於不同區域的亮度的相互作用而產生明暗邊界處的對比,使我們更好地形成輪廓知覺。這種在圖形輪廓部分發生的主觀明度對比加強的現象,稱為邊緣對比效應。邊緣對比效應總是發生在亮度變化最大的邊界區域。

問題

從一物體表面感受到的主觀亮度受到該表面與周圍環境亮度之間相對關係的影響,所以說是與背景相關的函數。兩個亮度本身不同的物體如果他們的背景有相對關係的話,看起來可以有相同的亮度;反之,兩個亮度本身相同的物體在適當的背景下看起來可以有不同的亮度。此時人們感知的亮度與物體亮度的絕對值無關。

簡而言之,同樣的物體放在暗背景里看起來亮,放在亮背景里看起來暗。

參考文獻

  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漢字,搜狐,2022-03-30
  2. 華夏古漢字《金文》,搜狐,202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