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7.52.24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鳞毛蕨属 的原始碼
←
鳞毛蕨属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鳞毛蕨属.jpg|缩略图|[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8b82b9014a90f603738d1deb015da41bb051f8194745?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536,limit_1/format,f_jpg 原图链接]]] '''鳞毛蕨属''',陆生中型蕨物。[[根状茎]]粗短,直立或斜升 (偶为横走) ,顶端密被鳞片,鳞片卵形、阔披针形、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红棕色、褐棕色或黑色,有光泽,全缘、略有疏齿牙或呈流苏状,质厚,由狭长而不透明的细胞组成,胞壁厚而曲折。 == 形态特征 == 叶簇生,螺旋状排列、向四面放射呈中空的倒圆锥形,有柄,被同样的鳞片 (有时叶柄基部以上几无鳞片) ;叶片阔披针形、长圆形、三角状卵形、有时五角形,一回羽状或二至四回羽状或四回羽裂,顶部羽裂,罕为一回奇数羽状,如为多回羽状复叶,则分枝图式为除基部1对羽片的一回小羽片为上先出外,其余均为下先出,不被针状毛,但通常多少有鳞片 (罕有光滑) ,鳞片披针形、线形、卷发形纤维状或基部为泡囊形,或基部扩大向顶端为钻状,全缘,或为流苏状,间为撕裂; 末回羽片基部圆形对称,罕为不对称的楔形 (但基部上侧从不为耳状凸起) ,边缘通常有锯齿,少有具针状刺头。叶通常为纸质至近革质,少为草质,干后淡绿色或草绿色; 各回小羽轴或 (或主脉) 以锐角斜出,基部以狭翅下沿于下一回的小羽轴,下面圆形隆起,上面具纵沟,两侧具隆起的边,光滑无毛,且与下一回的小羽轴上面的纵沟互通。叶脉分离,羽状,单一或二至三叉,不达叶边,先端往往有明显的膨大水囊。孢子囊群圆形,生于叶脉背部,或罕有生于叶脉顶部、通常有囊群盖(少为无盖);盖为圆肾形,通常大而全缘、光滑(偶有腺体或边缘啮蚀),棕色,平坦或有时为螺壳形,并笼罩整个孢子囊群,质较厚,有时为角质,宿存,以深缺刻着生于叶脉。孢子两面形,肾形或肾状椭圆形,表面有疣状突起或有阔翅状的周壁。染色体基数n=41。<ref>[https://www.zhiwutong.com/latin/Dryopteridaceae/Dryopteris.htm 鳞毛蕨属Dryopteris 植物通]</ref> 过去本属几乎包括所有具圆肾形孢子囊群盖的植物。1938年,中国蕨类学家秦仁昌在其《中国与印度及其邻邦产鳞毛蕨属的正误研究》一文中明确了属的范围,恢复和新建立一些属于其他科(如三叉蕨科和金星蕨科)的属,从而使本属趋于自然。 == 产地分布 == 以亚洲大陆,特别是中国及喜马拉雅地区,[[日本]]、[[朝鲜]]也有。 == 植物区别 == 本属不仅为鳞毛蕨科的主干,而且似为三叉蕨科的祖先类型,它和该科的某些具有分离叶脉的属(如肋毛蕨属Ctenitis,轴脉蕨属Ctenitopsis)在形体上经常相同,但叶干后不变褐棕色,而为淡绿色,小羽轴上面不隆起,也不被棕色腊肠形的粗毛,而为凹陷成一纵沟,并且光滑无毛,囊群盖较大,往往为革质或角质,故易区别。Holttum(在 British Fern Gazette 9: part. 6. 208. 1965)说“鳞毛蕨属与耳蕨属的分野在中国可能消失了”,这是没有根据的。这两个都是很自然的属,不存在中间类型。 == 参考资料 == {{reflist}} [[Category: 370 植物学总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鳞毛蕨属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