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吸收论」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 '''吸收论'''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一个科技名词术语。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
 
 
行 1: 行 1:
 
+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
|<center><img src=https://img.mp.itc.cn/upload/20170605/45128b231e0541f28058a3c6d2c70a48_th.jpg width="350"></center>
 +
<small>[http://business.sohu.com/20170605/n495770366.shtml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small>
 +
|}
  
 
'''吸收论'''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一个科技名词术语。
 
'''吸收论'''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一个科技名词术语。

於 2024年5月22日 (三) 22:53 的最新修訂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吸收論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一個科技名詞術語。

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這個民族[1]過去的文化靠着它來流傳,未來的文化也仗着它來推進,從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的「甲骨文」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2]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後秦始皇統一中國,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直至今天。

名詞解釋

吸收論(Absorption Approach)又稱支出分析法,在現代國際經濟學中被用於分析國際收支調節,主要闡述收入和支出在國際收支調整中的作用,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工作者亞歷山大在凱恩斯宏觀經濟學的基礎上於1952年提出的。

吸收論的基本思想

以凱恩斯主義的有效需求管理來影響收入和支出行為,從而達到調整國際收支的目的。

吸收論的主要內容

在吸收論的分析中,可知B=(1-a)Y-A,即國際收支的差額取決於總收入的高低、邊際吸收傾向的大小以及國內自發性吸收的高低。由於國內自發性吸收比較難以調整,因此吸收論主張的國際收支調節路徑是改變總收入與邊際吸收傾向,即實施支出轉換政策與支出增減政策,用支出增減政策來調節總收入,用支出轉換政策來改變邊際吸收傾向,從而改變總吸收,最終達到總收入和總吸收相等,國際收支平衡。因此,要改變一國的國際收支,必須使邊際消費傾向a變小,國民收入Y變大。

貶值改善國際收支的條件

貶值要起到改善國際收支的作用,必須要有閒置資源,滿足馬歇爾一一勒納條件且貶值後閒置資源流入出口品生產部門,那麼在進口需求不增加的情況下,貶值可以通過增加淨出口來改善國際收支。

貶值改善國際收支的另一個條件是邊際吸收傾向小於1,因為出口擴大會引起國民收入和國內吸收同時增加,只有當邊際吸收傾向小於1,即吸收的增長小於收入的增長,新增的國民收入才不會被吸收的增加所抵消,貶值才會最終改善國際收支。

對吸收論的評價

首先,吸收論將一國國際收支的決定和變動和整個宏觀經濟狀況結合起來分析,擺脫了彈性論機械地就進出口論進出口的局限,有助於對國際收支失衡和均衡性質的深入認識,其次,吸收論採用的是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比彈性論的局部均衡分析方法更貼近實際。

它的缺陷表現在:

(1)建立在國民收入核算恆等式基礎之上的,對收入、吸收與貿易收支之間的因果關係及其相互影響分析不夠;

(2)沒有考慮本幣貶值以後相對分格變動在國際收支調整中的作用;

(3)沒有考慮貿易夥伴國進出口對本國進出口、收入和價格的影響;

(4)同樣沒有考慮國際間的資本流動,將國際收支等同於貿易收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