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决策过程”的版本间的差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创建页面,内容为“ '''决策过程'''是中国的一个专有文化术语。 语言一发即逝,不留痕迹。当人类意识到需要把说出的话记下来时,就发明…”)
 
 
第1行: 第1行:
 
+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
|<center><img src=https://p1.itc.cn/images01/20231023/0e710cb10490454a86b71a567e1028f4.jpeg width="350"></center>
 +
<small>[https://www.sohu.com/a/730622164_121637599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small>
 +
|}
  
 
'''决策过程'''是中国的一个专有文化术语。
 
'''决策过程'''是中国的一个专有文化术语。

2024年6月15日 (六) 23:40的最新版本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决策过程是中国的一个专有文化术语。

语言一发即逝,不留痕迹。当人类意识到需要把说出的话记下来时,就发明了文字[1]。在世界范围内,曾经独立形成的古老文字除我们的汉字外,还有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玛雅文[2]。后来,这些古老文字的命运各不相同,或因某种历史原因而消亡,如玛雅文;或因文字的根本变革而遭废弃,如楔形文、圣书字,只汉字沿用至今,而且古今传承的脉络清晰可见,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良好载体。

名词解释

决策过程是指从问题提出到定案所经历的过程,是从发现问题到制定和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的完整的过程。该过程包含很多步骤。决策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有其自身的工作规律性,需要遵循一定的科学程序。在现实工作中,导致决策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严格科学的程序进行决策,因此,明确和掌握科学的决策过程,是管理者提高决策成功率的一个重要方面。

决策过程的特点

决策过程的特点是:

1、是全部活动的结果和获得这些结果的过程的完整结合;

2、既包括决策的拍板,又包括拍板之后的分析、明确问题、制定备选方案、也包括拍板之后的决策实施。

决策过程的环节

决策过程可以宽泛地划分为四个环节:

(1)提议——就资源使用和结构提出建议;

(2)审批——选择要执行的决策提案;

(3)执行——执行所批准的决策;

(4)监督——考核决策者的绩效和兑现奖励。

由于决策的提出和执行一般分配给同一审批人,我们因此可以把这两项职能合并,称其为决策管理。

决策过程的步骤

1、识别问题

决策是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而进行的,因此发现和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成为决策的起点。如果什么问题都不存在,那就没有必要作决策。

识别问题的第一步是对事物进行分析找到问题所在。问题就是事物的实际状况与事物的理想状况之间的差距。识别问题的第二步是确定引起问题的可能原因。找到问题所在之后,还不能马上确定决策目标,因为还没有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管理者在确定决策目标之前,也应透过问题的表面,深入问题的核心,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识别问题的过程中,有些管理者过多地去追究责任者,打他们的板子,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发现问题之后,管理者首先应该去探究产生问题的原因,而不是去追究谁是责任者。

识别问题的精确程度有赖于信息的精确程度,所以管理者要尽力获取精确的、可信赖的信息。低质量的或不精确的信息使时间白白浪费掉,并使管理者无从发现导致某种情况出现的潜在原因。即使收集到的信息是高质量的,在解释的过程中,也可能发生扭曲。有时,随着信息持续地被误解或有问题的事件一直未被发现,信息的扭曲程度会加重。大多数重大灾难或事故都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在这一时期,有关征兆被错误地理解或不被重视,从而未能及时采取行动,导致灾难或事故的发生。更糟的是,即使管理者拥有精确的信息并正确地解释它,处在他们控制之外的因素也会对机会和问题的识别产生影响。但是,管理者只要坚持获取高质量的信息并仔细地解释它,就会提高作出正确决策的可能性。

2、确定决策目标

决策是为了解决问题,在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以后,还要指出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有时由于客观环境条件的限制,管理者尽管知道存在着某些问题,也无能为力,这时决策过程就到此结束。如果问题在管理人员的有效控制范围之内,问题是能够加以解决的,则要确定应当解决到什么程度,明确预期的结果是什么,也就是要明确决策目标。

决策目标是指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根据预测,所能希望得到的结果。目标的确定十分重要,同样的问题,由于目标不同,可采用的决策方案也会大不相同。

目标的确定,要经过调查和研究,掌握系统准确的统计数据和事实,然后进行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整理分析,根据对组织总目标及各种目标的综合平衡,结合组织的价值准则进行确定。决策目标的内容应当明确、具体,不能含糊不清。

3、拟定备选方案

一旦机会或问题被正确地识别出来,管理者就要提出达到目标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这一步骤需要创造力和想像力,在提出备选方案时,管理者必须把其试图达到的目标牢记在心,而且要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

管理者常常借助其个人经验、经历和对有关情况的把握来提出方案。为了提出更多、更好的方案,需要从多种角度审视问题,这意味着管理者要善于征询他人的意见。备选方案可以是标准的和显明的,也可以是独特的和富有创造性的。标准方案通常是指组织以前采用过的方案。通过头脑风暴法、名义小组技术和德尔菲技术等,可以提出富有创造性的方案。拟定备选方案要紧紧围绕着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决策目标,根据已经具备和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各种条件,并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和丰富的想象力。不要拘泥于经验和实际,也不要忘记不采取任何行动也是备选方案之一。

4、分析评价备选方案

决策过程的第四步是对每一行动方案进行评价。为此,首先要建立一套有助于指导和检验判断正确性的决策准则。决策准则表明了决策者关心的主要是哪几方面,一般包括目标达到成度、成本(代价)、可行性等。然后,根据组织的大政方针和所掌握的资源来衡量每一个方案的可行性,并据此列出各方案的限制因素。

第三是确定每一个方案对于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所能达到的程度,及采用这些方案后可能带来的后果。要对各方案是否满足决策所处条件下的各种要求、及所能带来的效益和可能产生的各种后果进行分析。

最后根据可行性、满意程度和可能产生的后果,比较哪一个方案更有利。可通过罗列各方案对各个希望目标的满足程度、各方案的利弊,来比较各方案的优劣。

5、选择满意方案

在对各个方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决策者最后要从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在抉择时要注意:

(1)任何方案均有风险。即使在决策过程中绞尽脑汁,选定了一个似乎最佳的方案,它也必定具有一定的风险。这是因为,因素的不确定性只能减少到最低限度而不可能完全消除。因此,在决策时要将预感、直觉、机遇与事实、逻辑、系统分析结合起来进行抉择。

(2)不要一味追求最佳方案。由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决策者预测能力的局限性,以及备选方案的数量和质量受到不充分信息的影响,因此决策者可能期望的结果只能是作出一个相对令人满意的决策。

(3)在最终选择时,应允许不作任何选择。有时,与其乱来,不如不采取任何行动,以免冒不必要的风险。

6、选择、实施战略

方案的实施是决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在方案选定以后,管理者就要制定实施方案的具体措施和步骤。实施过程中通常要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1、制定相应的具体措施,保证方案的正确实施;

2、确保与方案有关的各种指令能被所有有关人员充分接受和彻底了解。

3、应用目标管理方法把决策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执行单位和个人。

4、建立重要的工作报告制度,以便及时了解方案进展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7、监督与反馈

一个方案可能涉及较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形势可能发生变化,而初步分析建立在对问题或机会的初步估计上,因此,管理者要不断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以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同时,连续性活动因涉及多阶段控制而需要定期的分析。

由于组织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管理者要不断修正方案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定义新的情况,建立新的分析程序。具体来说,职能部门应对各层次、各岗位履行职责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及时掌握执行进度,检查有无偏离目标,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决策者。决策者则根据职能部门反馈的信息,及时追踪方案实施情况,对与既定目标发生部分偏离的,应采取有效措施,以确保既定目标的顺利实现;对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原先目标确实无法实现的,则要重新寻找问题或机会,确定新的目标,重新拟定可行的方案,并进行评估、选择和实施。需要说明的是,管理者在以上各个步骤中都会受到个性、态度和行为,伦理和价值以及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