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镇平县卢医镇初级中学」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5: 行 5:
 
|}
 
|}
  
'''镇平县卢医镇初级中学'''距县城23公里,是一所偏远的农村寄宿<ref>[https://www.sohu.com/a/436606880_120935694  “我从寄宿学校出来的朋友,没有一个人后悔”,这3点原因很重要 ],搜狐,2020-12-06</ref>制学校。学校占地33350平方米,建筑面 积14904.22平方米,现有18个教学班、师生员工1200余人。多年来,卢医初中一直坚持——“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提升育人质量的关键。
+
'''镇平县卢医镇初级中学'''距县城23公里,是一所偏远的[[ 农村]] 寄宿<ref>[https://www.sohu.com/a/436606880_120935694  “我从寄宿学校出来的朋友,没有一个人后悔”,这3点原因很重要 ],搜狐,2020-12-06</ref>制学校。学校占地33350平方米,[[ 建筑面 积]]14904.22平方米,现有18个教学班、师生员工1200余人。多年来,卢医初中一直坚持——“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提升育人质量的关键。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落实德育的引领作用,不断探寻多元德育途径,不断丰富发展素质教育内涵,真抓实干,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农耕乡土”文化为引领,“党的历史教育”“环境文化”“劳动实践教育”为依托,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和人文环境,把思想道德内化为学生的品德修为,真正达到德育工作的目的。
+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落实德育的引领作用,不断探寻多元德育途径,不断丰富发展素质教育内涵,真抓实干,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农耕乡土”文化为引领,“党的[[ 历史]] 教育”“[[ 环境]] 文化”“劳动实践教育”为依托,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和人文环境,把思想道德内化为学生的品德修为,真正达到德育工作的目的。
  
 
==乡土耕读文化引领==
 
==乡土耕读文化引领==
  
 卢医初中认为,对乡土耕读文化的追寻,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
 卢医初中认为,对乡土耕读文化的追寻,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 文化]] 的归属感,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卢医初中的乡土耕读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我从哪里来,我来做什么,从而理解、认同、尊重、热爱乡土耕读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最终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新力量,让乡土文化在新时期焕发新的生命力。
+
 卢医初中的乡土耕读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我从哪里来,我来做什么,从而理解、认同、[[ 尊重]] 、热爱乡土耕读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最终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新力量,让乡土文化在新时期焕发新的生命力。
  
学校建设了高标准的“耕读园”、耕读文化展室,通过众多版面、实物让孩子们认知乡土,从而爱我乡土、爱我祖国,为改变家乡面貌而努力学习!
+
[[ 学校]] 建设了高标准的“耕读园”、耕读文化展室,通过众多版面、实物让孩子们认知乡土,从而爱我乡土、爱我祖国,为改变家乡面貌而努力学习!
  
 学校试图通过这一途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德育目标。
+
 学校试图通过这一途径,实现[[ 习近平]] 总书记强调的“我们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德育目标。
  
 
==红色教育为底色==
 
==红色教育为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要着力抓好青少年这个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的历史知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英雄模范事迹的教育,积极推动党史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从小培养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要着力抓好青少年这个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的历史知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英雄模范事迹的教育,积极推动党史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从小培养[[ 青少年]] 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卢医初中充分研究,深入挖掘红色元素,经过精心筹划设计,学校在校内因地制宜建立了一处靓丽新颖的“红星广场”,以伟人精神为引领,以时间为线索,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为载体,向师生们展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艰难却辉煌的历程,让每一位师生路过此处都能受到党建文化的熏陶,真正实现党史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青少年学生的头脑,让学生从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思考中增进对党的认识、对党的感情,从而更加自觉地听党话、跟党走,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
 卢医初中充分研究,深入挖掘红色元素,经过精心筹划设计,学校在校内因地制宜建立了一处靓丽新颖的“红星广场”,以伟人精神为引领,以时间为线索,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为载体,向师生们展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艰难却辉煌的历程,让每一位师生路过此处都能受到党建文化的熏陶,真正实现党史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 青少年]] 学生的头脑,让学生从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思考中增进对党的认识、对党的感情,从而更加自觉地听党话、跟党走,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带团,依托“红星广场”,将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融入学校文化,在1100多名学生中营造知党,信党,颂党,爱党,跟党走的浓厚氛围,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通过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方式点滴浸润、入脑入心,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
 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带团,依托“红星广场”,将党的[[ 故事]] 、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融入学校文化,在1100多名学生中营造知党,信党,颂党,爱党,跟党走的浓厚氛围,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通过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方式点滴浸润、入脑入心,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环境文化益智、益德==
 
==环境文化益智、益德==
  
 卢医初中的育人者认为校园环境文化是学生品德和个性发展的重要影响源,它的重要作用就是以“文”化人,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富于时代精神的良好氛围,对学生的习惯和生活作风养成、思想品德培养、世界观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
 卢医初中的育人者认为校园环境文化是学生品德和个性发展的重要影响源,它的重要作用就是以“文”化人,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富于时代精神的良好氛围,对学生的习惯和[[ 生活]] 作风养成、思想品德培养、世界观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该校的追求是“学校无空地,处处都育人;学校无闲人,人人都育人;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
 
 该校的追求是“学校无空地,处处都育人;学校无闲人,人人都育人;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
  
 美丽优雅、清洁舒适、宽敞明亮、文化氛围浓郁的校园环境给学生带来良好的生活感受,孩子们耳濡目染,会自觉去珍爱它,并乐于在这样优美而富于教育情怀的校园环境中努力进取、茁壮成长。
+
 美丽优雅、清洁舒适、宽敞明亮、文化氛围浓郁的校园环境给学生带来良好的[[ 生活]] 感受,孩子们耳濡目染,会自觉去珍爱它,并乐于在这样优美而富于教育情怀的校园环境中努力进取、茁壮成长。
  
 今日卢医初中美丽的环境意趣盎然、充满生机,起到了以美益智、以美益德、以美激情的育人功能。
+
 今日卢医初中美丽的[[ 环境]] 意趣盎然、充满生机,起到了以美益智、以美益德、以美激情的育人功能。
  
 
==劳动实践拓展教育空间==
 
==劳动实践拓展教育空间==
  
 近几年,在学校“乡土农耕文化”的强力熏陶下,孩子们对家乡风土、对农耕传承有了一些认识,但仅限于知农事,却不懂农事,知劳动,却不会劳动。
+
 近几年,在学校“乡土农耕文化”的强力熏陶下,孩子们对家乡风土、对农耕[[ 传承]] 有了一些认识,但仅限于知农事,却不懂农事,知劳动,却不会劳动。
  
 校委会经过调查研究,决定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功能,坚定“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因地制宜”的三大原则,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主动从家长构建的温室中走出来,利用自己的双手来感知和创造,并亲自收获成果,享受丰收的喜悦。
+
 校委会经过调查研究,决定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功能,坚定“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 规律]] 、坚持因地制宜”的三大原则,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主动从家长构建的温室中走出来,利用自己的双手来感知和创造,并亲自收获成果,享受丰收的喜悦。
  
 经过整体规划,把校园内操场东侧的闲散土地改造成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根据所在位置及土质特点,共划分为十八块区域,每班负责一块区域,实行班级挂牌责任管理制度,对责任田种植作物进行合理规划,实现承包到班,责任到人。
+
 经过整体规划,把校园内操场东侧的闲散土地改造成[[ 劳动教育]] 实践基地,根据所在位置及土质特点,共划分为十八块区域,每班负责一块区域,实行班级挂牌责任管理制度,对责任田种植作物进行合理规划,实现承包到班,责任到人。
  
 班主任负责带领学生走进责任田,指导学生翻地播种、除草捉虫、施肥浇水、采摘收获等,学生们亲自动手,认真观察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仔细填写种植记录,并在劳动实践中习得了发现问题、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从劳动实践课程中掌握了劳动技能,培养了学习习惯学习习惯,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
 班主任负责带领学生走进责任田,指导学生翻地播种、除草捉虫、施肥浇水、采摘[[ 收获]] 等,学生们亲自动手,认真观察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仔细填写种植记录,并在劳动实践中习得了发现问题、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从劳动实践课程中掌握了劳动技能,培养了学习习惯学习习惯,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Category:520 教育總論]]
 
[[Category:520 教育總論]]

於 2024年6月25日 (二) 14:31 的修訂

來自 站酷網 的圖片

鎮平縣盧醫鎮初級中學距縣城23公里,是一所偏遠的農村寄宿[1]制學校。學校占地33350平方米,建築面積14904.22平方米,現有18個教學班、師生員工1200餘人。多年來,盧醫初中一直堅持——「立德樹人」的成效是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提升育人質量的關鍵。

學校堅持以學生為本,充分落實德育的引領作用,不斷探尋多元德育途徑,不斷豐富發展素質教育內涵,真抓實幹,以「立德樹人」為中心,「農耕鄉土」文化為引領,「黨的歷史教育」「環境文化」「勞動實踐教育」為依託,為學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礎和人文環境,把思想道德內化為學生的品德修為,真正達到德育工作的目的。

鄉土耕讀文化引領

盧醫初中認為,對鄉土耕讀文化的追尋,可以使人的心靈得到放鬆和淨化,並獲得文化的歸屬感,樹立對鄉土文化的自信,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構成,決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廣度。

盧醫初中的鄉土耕讀教育就是要讓學生知道,我從哪裡來,我來做什麼,從而理解、認同、尊重、熱愛鄉土耕讀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最終成為鄉村文化振興的新力量,讓鄉土文化在新時期煥發新的生命力。

學校建設了高標準的「耕讀園」、耕讀文化展室,通過眾多版面、實物讓孩子們認知鄉土,從而愛我鄉土、愛我祖國,為改變家鄉面貌而努力學習!

學校試圖通過這一途徑,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我們要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把學生培養成為熱愛祖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德育目標。

紅色教育為底色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要着力抓好青少年這個群體,開展形式多樣的黨的歷史知識、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英雄模範事跡的教育,積極推動黨史教育進學校、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從小培養青少年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的感情。」

盧醫初中充分研究,深入挖掘紅色元素,經過精心籌劃設計,學校在校內因地制宜建立了一處靚麗新穎的「紅星廣場」,以偉人精神為引領,以時間為線索,以黨的歷次代表大會為載體,向師生們展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艱難卻輝煌的歷程,讓每一位師生路過此處都能受到黨建文化的薰陶,真正實現黨史教育進校園、進課堂、進青少年學生的頭腦,讓學生從理論邏輯和歷史邏輯的思考中增進對黨的認識、對黨的感情,從而更加自覺地聽黨話、跟黨走,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

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以黨帶團,依託「紅星廣場」,將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融入學校文化,在1100多名學生中營造知黨,信黨,頌黨,愛黨,跟黨走的濃厚氛圍,用黨的偉大成就激勵人,用黨的優良傳統教育人。通過孩子們樂於接受的方式點滴浸潤、入腦入心,實現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

環境文化益智、益德

盧醫初中的育人者認為校園環境文化是學生品德和個性發展的重要影響源,它的重要作用就是以「文」化人,形成一種積極向上、富於時代精神的良好氛圍,對學生的習慣和生活作風養成、思想品德培養、世界觀形成,產生深遠的影響。

該校的追求是「學校無空地,處處都育人;學校無閒人,人人都育人;學校無小事,事事都育人。」

美麗優雅、清潔舒適、寬敞明亮、文化氛圍濃郁的校園環境給學生帶來良好的生活感受,孩子們耳濡目染,會自覺去珍愛它,並樂於在這樣優美而富於教育情懷的校園環境中努力進取、茁壯成長。

今日盧醫初中美麗的環境意趣盎然、充滿生機,起到了以美益智、以美益德、以美激情的育人功能。

勞動實踐拓展教育空間

近幾年,在學校「鄉土農耕文化」的強力薰陶下,孩子們對家鄉風土、對農耕傳承有了一些認識,但僅限於知農事,卻不懂農事,知勞動,卻不會勞動。

校委會經過調查研究,決定充分利用學校的教育功能,堅定「把握育人導向、遵循教育規律、堅持因地制宜」的三大原則,創造條件鼓勵學生主動從家長構建的溫室中走出來,利用自己的雙手來感知和創造,並親自收穫成果,享受豐收的喜悅。

經過整體規劃,把校園內操場東側的閒散土地改造成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根據所在位置及土質特點,共劃分為十八塊區域,每班負責一塊區域,實行班級掛牌責任管理制度,對責任田種植作物進行合理規劃,實現承包到班,責任到人。

班主任負責帶領學生走進責任田,指導學生翻地播種、除草捉蟲、施肥澆水、採摘收穫等,學生們親自動手,認真觀察農作物的生長過程,仔細填寫種植記錄,並在勞動實踐中習得了發現問題、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從勞動實踐課程中掌握了勞動技能,培養了學習習慣學習習慣,促進了理論與實踐的融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