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镇平县卢医镇初级中学”的版本间的差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5行: 第5行:
 
|}
 
|}
  
'''镇平县卢医镇初级中学'''距县城23公里,是一所偏远的农村寄宿<ref>[https://www.sohu.com/a/436606880_120935694  “我从寄宿学校出来的朋友,没有一个人后悔”,这3点原因很重要 ],搜狐,2020-12-06</ref>制学校。学校占地33350平方米,建筑面 积14904.22平方米,现有18个教学班、师生员工1200余人。多年来,卢医初中一直坚持——“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提升育人质量的关键。
+
'''镇平县卢医镇初级中学'''距县城23公里,是一所偏远的[[ 农村]] 寄宿<ref>[https://www.sohu.com/a/436606880_120935694  “我从寄宿学校出来的朋友,没有一个人后悔”,这3点原因很重要 ],搜狐,2020-12-06</ref>制学校。学校占地33350平方米,[[ 建筑面 积]]14904.22平方米,现有18个教学班、师生员工1200余人。多年来,卢医初中一直坚持——“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提升育人质量的关键。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落实德育的引领作用,不断探寻多元德育途径,不断丰富发展素质教育内涵,真抓实干,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农耕乡土”文化为引领,“党的历史教育”“环境文化”“劳动实践教育”为依托,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和人文环境,把思想道德内化为学生的品德修为,真正达到德育工作的目的。
+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落实德育的引领作用,不断探寻多元德育途径,不断丰富发展素质教育内涵,真抓实干,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农耕乡土”文化为引领,“党的[[ 历史]] 教育”“[[ 环境]] 文化”“劳动实践教育”为依托,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和人文环境,把思想道德内化为学生的品德修为,真正达到德育工作的目的。
  
 
==乡土耕读文化引领==
 
==乡土耕读文化引领==
  
 卢医初中认为,对乡土耕读文化的追寻,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
 卢医初中认为,对乡土耕读文化的追寻,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 文化]] 的归属感,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卢医初中的乡土耕读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我从哪里来,我来做什么,从而理解、认同、尊重、热爱乡土耕读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最终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新力量,让乡土文化在新时期焕发新的生命力。
+
 卢医初中的乡土耕读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我从哪里来,我来做什么,从而理解、认同、[[ 尊重]] 、热爱乡土耕读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最终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新力量,让乡土文化在新时期焕发新的生命力。
  
学校建设了高标准的“耕读园”、耕读文化展室,通过众多版面、实物让孩子们认知乡土,从而爱我乡土、爱我祖国,为改变家乡面貌而努力学习!
+
[[ 学校]] 建设了高标准的“耕读园”、耕读文化展室,通过众多版面、实物让孩子们认知乡土,从而爱我乡土、爱我祖国,为改变家乡面貌而努力学习!
  
 学校试图通过这一途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德育目标。
+
 学校试图通过这一途径,实现[[ 习近平]] 总书记强调的“我们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德育目标。
  
 
==红色教育为底色==
 
==红色教育为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要着力抓好青少年这个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的历史知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英雄模范事迹的教育,积极推动党史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从小培养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要着力抓好青少年这个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的历史知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英雄模范事迹的教育,积极推动党史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从小培养[[ 青少年]] 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卢医初中充分研究,深入挖掘红色元素,经过精心筹划设计,学校在校内因地制宜建立了一处靓丽新颖的“红星广场”,以伟人精神为引领,以时间为线索,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为载体,向师生们展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艰难却辉煌的历程,让每一位师生路过此处都能受到党建文化的熏陶,真正实现党史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青少年学生的头脑,让学生从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思考中增进对党的认识、对党的感情,从而更加自觉地听党话、跟党走,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
 卢医初中充分研究,深入挖掘红色元素,经过精心筹划设计,学校在校内因地制宜建立了一处靓丽新颖的“红星广场”,以伟人精神为引领,以时间为线索,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为载体,向师生们展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艰难却辉煌的历程,让每一位师生路过此处都能受到党建文化的熏陶,真正实现党史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 青少年]] 学生的头脑,让学生从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思考中增进对党的认识、对党的感情,从而更加自觉地听党话、跟党走,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带团,依托“红星广场”,将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融入学校文化,在1100多名学生中营造知党,信党,颂党,爱党,跟党走的浓厚氛围,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通过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方式点滴浸润、入脑入心,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
 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带团,依托“红星广场”,将党的[[ 故事]] 、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融入学校文化,在1100多名学生中营造知党,信党,颂党,爱党,跟党走的浓厚氛围,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通过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方式点滴浸润、入脑入心,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环境文化益智、益德==
 
==环境文化益智、益德==
  
 卢医初中的育人者认为校园环境文化是学生品德和个性发展的重要影响源,它的重要作用就是以“文”化人,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富于时代精神的良好氛围,对学生的习惯和生活作风养成、思想品德培养、世界观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
 卢医初中的育人者认为校园环境文化是学生品德和个性发展的重要影响源,它的重要作用就是以“文”化人,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富于时代精神的良好氛围,对学生的习惯和[[ 生活]] 作风养成、思想品德培养、世界观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该校的追求是“学校无空地,处处都育人;学校无闲人,人人都育人;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
 
 该校的追求是“学校无空地,处处都育人;学校无闲人,人人都育人;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
  
 美丽优雅、清洁舒适、宽敞明亮、文化氛围浓郁的校园环境给学生带来良好的生活感受,孩子们耳濡目染,会自觉去珍爱它,并乐于在这样优美而富于教育情怀的校园环境中努力进取、茁壮成长。
+
 美丽优雅、清洁舒适、宽敞明亮、文化氛围浓郁的校园环境给学生带来良好的[[ 生活]] 感受,孩子们耳濡目染,会自觉去珍爱它,并乐于在这样优美而富于教育情怀的校园环境中努力进取、茁壮成长。
  
 今日卢医初中美丽的环境意趣盎然、充满生机,起到了以美益智、以美益德、以美激情的育人功能。
+
 今日卢医初中美丽的[[ 环境]] 意趣盎然、充满生机,起到了以美益智、以美益德、以美激情的育人功能。
  
 
==劳动实践拓展教育空间==
 
==劳动实践拓展教育空间==
  
 近几年,在学校“乡土农耕文化”的强力熏陶下,孩子们对家乡风土、对农耕传承有了一些认识,但仅限于知农事,却不懂农事,知劳动,却不会劳动。
+
 近几年,在学校“乡土农耕文化”的强力熏陶下,孩子们对家乡风土、对农耕[[ 传承]] 有了一些认识,但仅限于知农事,却不懂农事,知劳动,却不会劳动。
  
 校委会经过调查研究,决定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功能,坚定“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因地制宜”的三大原则,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主动从家长构建的温室中走出来,利用自己的双手来感知和创造,并亲自收获成果,享受丰收的喜悦。
+
 校委会经过调查研究,决定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功能,坚定“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 规律]] 、坚持因地制宜”的三大原则,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主动从家长构建的温室中走出来,利用自己的双手来感知和创造,并亲自收获成果,享受丰收的喜悦。
  
 经过整体规划,把校园内操场东侧的闲散土地改造成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根据所在位置及土质特点,共划分为十八块区域,每班负责一块区域,实行班级挂牌责任管理制度,对责任田种植作物进行合理规划,实现承包到班,责任到人。
+
 经过整体规划,把校园内操场东侧的闲散土地改造成[[ 劳动教育]] 实践基地,根据所在位置及土质特点,共划分为十八块区域,每班负责一块区域,实行班级挂牌责任管理制度,对责任田种植作物进行合理规划,实现承包到班,责任到人。
  
 班主任负责带领学生走进责任田,指导学生翻地播种、除草捉虫、施肥浇水、采摘收获等,学生们亲自动手,认真观察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仔细填写种植记录,并在劳动实践中习得了发现问题、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从劳动实践课程中掌握了劳动技能,培养了学习习惯学习习惯,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
 班主任负责带领学生走进责任田,指导学生翻地播种、除草捉虫、施肥浇水、采摘[[ 收获]] 等,学生们亲自动手,认真观察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仔细填写种植记录,并在劳动实践中习得了发现问题、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从劳动实践课程中掌握了劳动技能,培养了学习习惯学习习惯,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Category:520 教育總論]]
 
[[Category:520 教育總論]]

2024年6月25日 (二) 14:31的版本

来自 站酷网 的图片

镇平县卢医镇初级中学距县城23公里,是一所偏远的农村寄宿[1]制学校。学校占地33350平方米,建筑面积14904.22平方米,现有18个教学班、师生员工1200余人。多年来,卢医初中一直坚持——“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提升育人质量的关键。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落实德育的引领作用,不断探寻多元德育途径,不断丰富发展素质教育内涵,真抓实干,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农耕乡土”文化为引领,“党的历史教育”“环境文化”“劳动实践教育”为依托,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和人文环境,把思想道德内化为学生的品德修为,真正达到德育工作的目的。

乡土耕读文化引领

卢医初中认为,对乡土耕读文化的追寻,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卢医初中的乡土耕读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我从哪里来,我来做什么,从而理解、认同、尊重、热爱乡土耕读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最终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新力量,让乡土文化在新时期焕发新的生命力。

学校建设了高标准的“耕读园”、耕读文化展室,通过众多版面、实物让孩子们认知乡土,从而爱我乡土、爱我祖国,为改变家乡面貌而努力学习!

学校试图通过这一途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德育目标。

红色教育为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要着力抓好青少年这个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的历史知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英雄模范事迹的教育,积极推动党史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从小培养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卢医初中充分研究,深入挖掘红色元素,经过精心筹划设计,学校在校内因地制宜建立了一处靓丽新颖的“红星广场”,以伟人精神为引领,以时间为线索,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为载体,向师生们展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艰难却辉煌的历程,让每一位师生路过此处都能受到党建文化的熏陶,真正实现党史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青少年学生的头脑,让学生从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思考中增进对党的认识、对党的感情,从而更加自觉地听党话、跟党走,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带团,依托“红星广场”,将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融入学校文化,在1100多名学生中营造知党,信党,颂党,爱党,跟党走的浓厚氛围,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通过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方式点滴浸润、入脑入心,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环境文化益智、益德

卢医初中的育人者认为校园环境文化是学生品德和个性发展的重要影响源,它的重要作用就是以“文”化人,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富于时代精神的良好氛围,对学生的习惯和生活作风养成、思想品德培养、世界观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该校的追求是“学校无空地,处处都育人;学校无闲人,人人都育人;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

美丽优雅、清洁舒适、宽敞明亮、文化氛围浓郁的校园环境给学生带来良好的生活感受,孩子们耳濡目染,会自觉去珍爱它,并乐于在这样优美而富于教育情怀的校园环境中努力进取、茁壮成长。

今日卢医初中美丽的环境意趣盎然、充满生机,起到了以美益智、以美益德、以美激情的育人功能。

劳动实践拓展教育空间

近几年,在学校“乡土农耕文化”的强力熏陶下,孩子们对家乡风土、对农耕传承有了一些认识,但仅限于知农事,却不懂农事,知劳动,却不会劳动。

校委会经过调查研究,决定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功能,坚定“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因地制宜”的三大原则,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主动从家长构建的温室中走出来,利用自己的双手来感知和创造,并亲自收获成果,享受丰收的喜悦。

经过整体规划,把校园内操场东侧的闲散土地改造成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根据所在位置及土质特点,共划分为十八块区域,每班负责一块区域,实行班级挂牌责任管理制度,对责任田种植作物进行合理规划,实现承包到班,责任到人。

班主任负责带领学生走进责任田,指导学生翻地播种、除草捉虫、施肥浇水、采摘收获等,学生们亲自动手,认真观察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仔细填写种植记录,并在劳动实践中习得了发现问题、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从劳动实践课程中掌握了劳动技能,培养了学习习惯学习习惯,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