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亡三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4年10月22日 (二) 22:45 由 Xfd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新条目)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宋亡三傑(文天祥)

來自  搜狐 的圖片

中文名: 宋亡三傑 

朝 代: 南宋 

成 就:  抵抗外敵,爭取民族生存 

主要人物: 張世傑、陸秀夫與文天祥

張世傑、文天祥、陸秀夫被稱為「宋亡三傑」。南宋雖然覆沒,但輸得是這樣的悲壯,這樣有節烈之氣,勇士們面對外族入侵和壓迫,拚死抵抗,為爭取民族生存、自尊、自衛而英勇獻身,義無反顧。於是,他們中的領袖:張世傑、陸秀夫與文天祥被稱為「宋末三傑」。[1]

張世傑

張世傑(?-1279年),宋末抗元名將,民族英雄。曾任太傅樞密副使、封越國公。父親因犯金國法律而逃到宋地。

德佑二年(1276年),臨安淪陷時,5歲的宋恭帝被俘,他與陸秀夫帶着宋朝二王(益王趙昰、衛王趙昺)出逃。後來剛滿7歲益王趙昰即位為皇帝,廟號為宋端宗,定年號為景炎。宋端宗即位後對張世傑甚是重用。張世傑並沒有辜負宋端宗的期望,他多次指揮宋軍抵禦元朝軍隊的猛攻,景炎三年(1278年),10歲的端宗因溺水而死,他的弟弟衛王趙昺登基做皇帝,廟號宋懷宗,定年號祥興。懷宗下詔讓張世傑做太傅。張世傑奉命死守帝都厓山,另外也下令百姓大興土木,為太后、皇帝修建行宮,還利用打仗空餘的機會教趙昺。趙昺也很聽話,張世傑說什麼他就做什麼。祥興二年(1279年),元軍大舉進攻趙昺小朝廷,張世傑率軍抵抗,大敗。眼看國家就要滅亡,他準備接回趙昺組織突圍。不想丞相陸秀夫早已背負8歲的幼帝趙昺跳海而死。張世傑知道後哭曰:「吾先立一君,不想身亡;復立一君,此君亦亡,這可如何是好?」說完,他便投海自盡了。

人物評價

文天祥:閩之再造,實賴世傑之力。然其人無遠志,擁重兵厚資,惟務遠遁。自三山登極,世傑遣兵戰邵武,大捷,然不為守國計,即治海船,聞警遽浮海南去,天下事遂不可為。又咎其厓山之戰,不守山門而作一字陣,於是船皆幫縛不可動,不能攻人而專受攻,惜乎其不知變而徒守法。

周密:世傑死,其部曲張霸收其遺資,放舟回永嘉,途次為周文英所害。周得世傑所愛二美人,盡知供軍金帛數,凡數十船,悉掩有之。則世傑固貪財好色者耶?然金帛供軍,非私財也。中土無家,眷屬隨軍,亦非好色也。厓山之戰,恐軍士易散,故連艦相貫,所以示士卒以必死也。忠臣義士,當危難時,固有各行己見而不必相合者。

趙翼:其後德佑國亡時能戰之將,尤推張世傑。

陸秀夫

陸秀夫(1236-1279),南宋抗元名臣。漢族,字君實,一字宴翁,別號東江,寶佑進士,楚州鹽城長建里(今江蘇省建湖縣建陽鎮)人。官至左丞相,初為李庭芝幕僚,後官禮部侍郎等職。

臨安失守後至福州,與張世傑等立趙昰為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沿江東下,揚州形勢緊張,僚屬大多逃散,陸秀夫等數人堅守本職,毫不動搖。李庭芝把他推薦給朝廷,乃調往臨安。德佑二年,任禮部侍郎。太皇太后率宋恭帝投降後,他和將領蘇劉義等退至溫州。不久,與陳宜中、張世傑等在福州立益王為帝,重建宋廷,任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元兵入福建,宋君臣乘海船南走廣東。次年,廣州降元,宋廷遷至井澳(今廣東中山縣南大橫琴島下),陳宜中逃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景炎三年(1278)初,趙昰死後,群臣多欲散去,陸秀夫勉勵群臣,再立八歲的衛王趙昺為帝,廟號宋懷宗,改元祥興,遷居崖山(今廣東新會南海中)。陸秀夫任左丞相,與張世傑同執朝政。祥興二年(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張弘范攻崖山,宋軍大敗。陸秀夫對趙昺說:「德佑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毅然負帝跳海犧牲,時年四十四歲。

後人為紀念這位與國共存亡的抗元英雄,將其遺著匯編成《陸忠烈集》。

人物評價

《宋史》:秀夫才思清麗,一時文人少能及之。性沈靜,不苟求人知。

解縉:崖山敗後,祥興乘黑雲中與數舟漂去。宰執陸秀才赴水死,公有炯炯一心在天水相與永之詩。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漢族,南宋末年文學家,愛國詩人,民族英雄。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雲孫,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寶祐四年狀元,官至右丞相,封信國公。後於五坡嶺兵敗被俘,寧死不降。[2]

在臨安危急時,他在家鄉招集義軍,堅決抵抗元兵的入侵,後不幸被俘。文天祥被押至潮陽,見張弘范時,左右官員都命他行跪拜之禮,沒有拜,張弘范於是以賓客的禮節接見他,同他一起入厓山,要他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衛父母,還教別人叛離父母,可以嗎?」因多次強迫索要書信,於是,寫了《過零丁洋》詩給他們。這首詩的尾句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張弘范笑着收藏它。厓山戰敗後,元軍中置酒宴犒軍,張弘范說:「丞相的忠心孝義都盡到了,若能改變態度像侍奉宋朝那樣侍奉大元皇上,將不會失去宰相的位置。」文天祥眼淚撲簌簌地說:「國亡不能救,作為臣子,死有餘罪,怎敢懷有二心苟且偷生呢?」張弘范感其仁義,派人護送文天祥到京師。

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市口刑場時,監斬官問他:「丞相還有什麼話要說?回奏還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還有甚麼可說的!」他又問監斬官:「哪邊是南方?」有人給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說:「我的事情完結了,心中無愧了!」乃慷慨就義。

他晚年的詩詞,反映了他堅貞的民族氣節和頑強的戰鬥精神。他的詩詞風格慷慨激昂,蒼涼悲壯,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著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樂府》、《指南錄》《指南後錄》《御試策—道》等。

人物評價

《宋史》:體貌豐偉,美皙如玉,秀眉而長目,顧盼燁然。論曰:自古志士,欲信大義於天下者,不以成敗利鈍動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爾。商之衰,周有代德,盟津之師不期而會者八百國。伯夷、叔齊以兩男子欲扣馬而止之,三尺童子知其不可。他日,孔子賢之,則曰:「求仁而得仁。」宋至德祐亡矣,文天祥往來兵間,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無成,奉兩孱王崎嶇嶺海,以圖興復。觀其從容伏質,就死如歸,是其所欲有甚於生者,可不謂之「仁」哉。宋三百餘年,取士之科,莫盛於進士,進士莫盛於倫魁。自天祥死,世之好為高論者,謂科目不足以得偉人,豈其然乎!

宋理宗: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

乾隆帝:才德兼優者,上也;其次,則以德貴,而不論其才焉……當宋之亡也,有才如呂文煥、留夢炎、葉李輩,皆背國降元,而死君事、分國難者,皆忠誠有德之士人也。然此或出於一時之憤激,奮不顧身以死殉之,後世猶仰望其丰采。若文天祥,忠誠之心不徒出於一時之激,久而彌勵,浩然之氣,與日月爭光。該志士仁人慾伸大義於天下者,不以成敗利鈍動其心。

毛澤東:評語說,「命系庖廚何足惜哉」,此言不當。岳飛、文天祥、曾靜、戴名世、瞿秋白、方志敏、鄧演達、楊虎城、聞一多諸輩,以身殉志,不亦偉乎。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