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織錦技藝,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地方傳統手工織錦技藝之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傣族織錦技藝是一種古老的紡織工藝,圖案的設計是通過熟練的紡織技巧創造出來的,多是單色面,用緯線起花,對花紋的組織非常嚴謹。
2008年6月7日,傣族織錦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Ⅷ-106。
目錄
歷史淵源
從有記錄的資料來看,傣族織錦最早應該出現在唐代,那時便有傣錦向朝廷進貢的記錄,體現了農耕社會男耕女織的分工。
在以前的傣族宮廷,對每個村子都有進貢的分工,如曼亂點村便是專門為宮廷織錦的村子,它是歷史上有名的傣族織錦村,被版納州命名為傣族織錦之鄉。
1994到1995年左右,由於版納旅遊的快速發展,曼亂點村一度將織錦作為主業,村裡有60%的村民都在織錦,每天都聞「機杼」聲。
旅遊熱度減退後,遊客開始減少,織錦市場也開始萎縮,農業又成了曼亂點村的主業。
工藝特徵
傣錦有棉織錦和絲織錦二種:棉織錦基本用通緯起花,以本色棉紗為地,織以紅色或黑色緯線;絲織錦則既有通緯起花,又有斷緯起花。
傣族織錦出於婦女之手,體現了傣族地區男耕女織的農耕社會風習。傣族婦女勞作之餘,在彩錦上織造出高潔的荷花、挺立的檳榔、吉祥的孔雀、莊重的大象、威嚴的麒麟和龍鳳、佛塔等圖案,表達了傣族人民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嚮往。傣族織錦往往以白底襯托單一獨立的圖案或多次重複的連續圖案,還有些圖案呈現為剪影式的側面造型,形象生動、輪廓鮮明,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此外,傣族織錦還強調圖案的對稱性、對比性和連續性,講究疏密結合、具象和抽象結合。
傣錦主要產地分布於傣族世居的雲南德宏、西雙版納、耿馬、孟連等地的河谷平壩地區及景谷、景東、元江、金平等縣和金沙江流域一帶。
工藝流程
原料
織錦的基本原料是絲、棉、木棉、麻、毛五類傣錦從材料上看以絲與棉使用較多,即產品以絲錦、棉錦和絲與棉混合錦占多數。
工具
紡具:手搖紡車
由架子和軸組成,架子為中字形,兩側用來轉動纏線,中軸轉長,穿透架子的空心管,靠左手釋放纖維,右手搖車旋轉捻線,捻好後纏線,再重複。
織具:梭
紡織中引緯的重要工具:雲南民族織具中同樣可以看到梭的發展,從用紗團當梭,到用繞線的木棍纖子或稱緯紗管,再發展到與經紗繞線方向垂直的繞線板,最後定形為型似棗核、中間掏空作為放緯線管的倉,有的還在梭的底部增加滑輪,提高跑梭速度打緯刀。紡織中壓緊緯紗打緯刀用較硬的木質做成較特殊的斧形打緯刀,在厚的背上掏空一槽放緯紗管,使引緯打緯合為一體。
織具:綜
用與布幅寬度相似的一杆以細線拴在杆上為綜眼,使經線交錯着上下分開鋸織機上使用半綜,系住經紗的奇數或偶數股線,以手提綜完成一次提綜開口,另一次靠經紗張力並由打緯刀輔助架織機卻不同,奇數股經紗為一頁綜,偶數股經紗為另一頁綜,以腳踩鑷提綜。
織具:鑷
用兩條板穿繩與織機架上的馬頭相連,下踩時在槓桿作用下,提起綜。
其它配件
除以上介紹的五樣主要工具外,還有卷經軸、分經棍、卷布軸、幅撐等等。
織機
各地傣族因發展程度的不同和受周邊民族的影響,所使用的織機主要為斜織機斜織機:有一個完整的機架固定送經,卷布裝置,織工的機座與經平面形成斜角,使用奇數,偶數兩頁股紗綜,並以踩鑷提綜,有梭引緯。
流程
織造時傣族婦女首先將花紋組織用一根根細繩系在「紋板」(花本)上,用手提腳蹬的動作使經線形成上下兩層後開始投緯,如此反覆循環,便可織成十分漂亮的傣錦。
備料
採回棉桃後,先去殼得到籽棉,再用軋花車去籽。
彈花
用竹弓把皮棉彈得蓬鬆,這是紡棉紗的關鍵。
卷筵
即搓棉條用一塊長40厘米左右的正方形木板或一片竹蔑笆,一根直徑約1厘米,長30厘米的竹棍或木棍,在板上鋪一層30厘米見方、厚約0.5厘米的棉花,滾動小棍、棉層交捲成一卷棉條,抽出木棍就捲成一根搓條。
紡線
用單錠紡車紡線,並用導線繩輪有規則的整理好紗線。還要在紗線上刷米漿,使紗光滑平直。同時把緯線入梭。
整經
對經紗進行理紗排線,使奇、偶數股紗分成交叉的兩組,把奇偶股紗分別穿入不同的兩頁綜,並把經紗穿入定幅箱。
上機
把卷經軸和卷布軸等準備就緒,經紗上機,開始織錦。織機用染好的色線為經緯線。經線穿過機棕,兩端分別繫於卷紗輥和卷布輥,緯線貫於梭,梭數與緯線色數相同即緯有幾種色便有幾支梭,然後左右來回穿梭織出各種紋樣。
染色
即把通過紡染工藝的白布染成藍底留有白色圖案的花布。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傣錦反映了傣族農耕社會的面貌,在許多其他民族農耕社會相關的手工藝都消亡的時候,傣錦就顯得特別珍罕。
傣族織錦與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及佛教信仰、鬼神崇拜等方面都有着緊密的聯繫,在傣族社會生活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傣族織錦既含蓄又明朗,想像豐富,構思巧妙,手法獨特,在中國織錦藝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傳承現狀
由於扶持、保護不力,傣族織錦技藝正面臨滅絕之境。科學、合理地保護和開發傣族織錦,對於弘揚傣族的優秀文化具有不容低估的重要意義。
傳承人物
葉娟,女,1959年出生。2009年5月26日,葉娟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申報。代表項目:傣族織錦技藝。
玉兒甩,女。2018年5月8日,玉兒甩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申報。代表項目:傣族織錦技藝。
保護措施
2013年3月27日,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舉行的傣族手工織錦技藝培訓班在勐龍鎮曼沙灣村小組開班,舉辦此次「傣族織錦技藝」傳承人和保護性生產培訓班就是要對這一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和保護,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傣族織錦技藝。
2014年8月6日,由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民宗局主辦、西雙版納民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辦的西雙版納傣族手工織錦技藝培訓班,在嘎灑鎮曼亂點村民小組傣族手工織錦技藝傳習所舉辦,培訓學員80餘人,培訓班着重從手工織錦技藝、植物染色等進行講授和交流學習。該項目是西雙版納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傣族手工織錦傳承、保護與開發精品項目工程,通過深入保護、挖掘、提升和研發生產傣族手工織錦,改良織錦線材和提升織錦技術,帶動近100名農村中老年婦女從事傣族手工織錦生產,增加農民群眾收入,傳承和保護西雙版納傣民族文化[1]。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文化館獲得「傣族織錦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傣族織錦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參考文獻
- ↑ 弘揚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搜狐,2023-03-13
- ↑ 非物質文化遺產:麵塑,家喻戶曉的民間藝術 ,搜狐,2024-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