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 |
---|
簡介 |
中文名 涅槃 外文名 nirvana 文 字 梵文、藏文、中文、日文、英文等 宗 教 佛教 釋 義 無為、自在、不生不滅等 宗 教 佛教 世 界 西方極樂世界 修行方式 戒定慧三無漏學 語 系 多國語言 身 份 四生的慈母、慈父
|
涅槃是佛教用語,又譯為般涅槃、波利昵縛男、泥洹、涅槃那,大致指無為、自在、不生不滅等意思。
佛教教義認為涅槃是因為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有生滅相,而僅有一本住法圓滿而寂靜的狀態,所以涅槃中永遠沒有生命中的種種煩惱、痛苦,苦行和輪回。
佛陀降生顯現成佛轉法輪,教導弟子們才漸漸有人實證涅槃,也就是聲聞四果阿羅漢、辟支佛舍壽時取證有餘涅槃,也是生命的本際,而印證得佛果的人,是取證無餘涅槃。當有佛教持戒清淨的修行者離開人世時,許多人會尊稱他(她)們進入涅槃或圓寂。
定義
原始佛教闡述
涅槃一詞在佛陀出世前,印度《奧義書》思潮就已經在使用了,原先涅槃是指回歸於包含一切且常樂我淨的清靜梵我,這個在耆那教教義中可以看明。 而佛陀覺悟後,明白「因緣法」,對涅槃一詞有新的定義和解釋。
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者,則不生世間有見。世間指五受陰:色受想行識,亦指十八界,即六根六境六識。世間集,指五受陰的流轉變異是隨無明貪愛因緣驅動支持而有生命現象,是實實在在的現前一切,所以不會說一切都沒有。世間滅,指五受陰的流轉變異隨著無明貪愛因緣滅除而不再有生命現象,所以不會說一切的存在都是實有永恆。所以要明白佛陀所定義的涅槃,必須先瞭解因緣法。生是依因緣支持而生,不是本來就有。而凡生起之一切,皆會隨其賴之生起的因緣滅而滅,不會恆常存有。而隨著因緣的滅盡,稱之「滅」,此為佛陀所定義的涅槃。
平時我們所以為的生滅,是以為事事物物自己在那邊生滅,但事實上並非如此。事實只是依著五受陰因緣相互影響而不斷再改變,只是改變並未滅去。只有隨五受陰因緣滅盡,才是滅,而"滅"無因緣可記說。生命的升起,是依種種因緣條件才有的現象,隨著五受陰因緣和依無明和貪愛驅使之條件的變異,而不斷變化生命型態。
只有隨著無明和貪愛的滅除,驅使五受陰增長的因緣消除,無依此因緣影響的未來生命現象升起,是為滅。依因緣滅而滅,不能說去哪裡或在哪裡,只是無生命升起的因緣。並不是什麼都沒有,也不是有什麼。純粹是探討因緣的流轉影響變異,並非有什麼存在,也不是一切虛假,真真實實隨因緣生而生,隨因緣變而變,依因緣滅盡而滅,滅盡不起,無因緣可記說。
分別說部詮釋
分別說部這個名稱來自第三次結集前阿育王和帝須尊者之間的問答:「王複更問。大德。佛法雲何。答言。佛分別說也。」 ,這個部派的現代承繼者是南傳上座部佛教。涅槃被稱為出世間,以及是由四道智所證得。它是道與果的所緣,被稱為涅槃是因為它離去渴愛這一個糾纏物。在詞源學方面,巴厘文Nibbāna 是源自動詞 nibbāti,意為『被吹滅』或『被熄滅』。因此它是表示熄滅了世間的貪、嗔、癡之火。諸巴厘論師較喜歡解釋它為渴愛的糾纏(vāna)的不存在或(nikkhantatta)。只要人們還受到渴愛的糾纏,他們還被綁在生死輪回裡(saṃsāra);但在滅盡一切渴愛時,人們即會證悟涅槃,解脫生死輪回。
大乘佛教闡述
中觀學派
《中論》中說:
受諸因緣故,輪轉生死中,不受諸因緣,是名為涅槃。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
唯識學派
涅槃是修證佛法所能得到的修證結果;佛法中一共有四種涅槃可為修行人證得:本來自性清淨而有染汙涅槃、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以及無住處涅槃。 小乘佛法的修行人,能證有餘依涅槃與無餘依涅槃,不能證得本來自性清淨而有染汙涅槃與無住處大涅槃。小乘修行者由斷我見後,修行斷除我執,能夠證得的最高境界名為阿羅漢境界。此境界是指滅盡七轉識,唯餘第八識。成為阿羅漢的小乘佛法修行人如果尚存,因為還有五蘊色身存在於人間,尚要承受風吹雨打、嚴寒日曬等等人間的微苦,因此所證境界稱為「有餘依涅槃」;成為阿羅漢的小乘佛法修行人如果死亡,因為拋棄五蘊色身的緣故,所入境界則稱為「無餘依涅槃」。然而不論是有餘依涅槃或是無餘依涅槃,阿羅漢都因為消滅自我的緣故,實際上再沒有此阿羅漢存在。
本來自性清淨而有染汙涅槃,只有修證大乘佛法的修行人能夠證得。
大乘佛法的修行人稱為菩薩。在整個成佛之道的修證過程中,凡夫從發起願意成佛的菩提心時,一直到將來能夠成佛,總共須要經歷五十二個階位元不同層次的修證階段,歷時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在這整個過程中,大乘佛法的修行人能夠於證得第一十七階位時,親證「本來自性清淨而有染汙涅槃」,能夠得知清涼寂靜,煩惱不現,眾苦永寂之中道真實境界。一般來說,大乘佛法的修行人於第四十一階位時,親證「有餘依涅槃」;於第四十八階位時,親證「無餘依涅槃」。菩薩於證得第五十二階位時,親證「無住處涅槃」。菩薩以有大智慧故,斷離煩惱障、所知障,不住於生死迷惑的世間。由於懷有大慈悲,積極救護眾生,因此也不住於涅槃,獨自享受安樂。迷惑染汙的世間固然不住著,常樂我淨的涅槃也不住著,因此名為無住處涅槃。得四智圓明,完全了知第八識真如的所有體性與功德力,具有無邊法力,能夠隨意利益救度十方一切有緣眾生。
大乘佛法的修行人不走小乘佛法的修行人所行法門;換句話說,小乘佛法的修行人志在入滅,得少為足,出於三界,無有度眾的慈悲心;大乘佛法的修行人志在成佛,無邊法力,常住三界,具大慈悲廣度眾生,以是不論在智慧、能力、悲心、福德,與功德,各種方面來看,阿羅漢的修證遠不及菩薩的修證結果。
如來藏學派
除了上述四種涅槃之外,尚有一種大涅槃,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思為如來的法身。《勝鬘經》:「法身即如來大般涅槃之體。」大涅槃是諸佛的法界,是諸佛甚深的禪定,也就是「常樂我淨」的境界,此境界惟佛能證。《法華經》:「惟如來證大菩提,究竟圓滿一切智慧,是名大涅槃。」
大乘「涅槃」的中心思想,主要有三:第一,如來常住;第二,涅槃「常樂我淨」;第三,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大乘「涅槃」主張「真空妙有」。大乘「般若」明無我,講 「真空」;大乘「涅槃」示真我,講「妙有」。由於此「有」不是對立的現象之有,故稱「妙有」。
從大乘思想的發展看,大乘《涅槃經》出現在般若、法華、華嚴等大品類經之後,以對治認為「涅槃」是永遠沉寂的消極涅槃觀。即會證悟涅槃,解脫生死輪回。
佛典
1、《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會證悟涅槃,解脫生死輪回。
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
2、《大般涅槃經》
佛陀在入涅槃前慈悲開示:
偈語一
- 一切有為法 皆悉歸無常
- 恩愛和合者 必歸於別離
- 諸行法如是 不應生憂憹
偈語二
- 我欲棄捐此 朽故之老身
- 今已舍於壽 住命留三
- 所應化度者 皆悉已畢竟
- 是故我不久 當入般涅槃
- 我所說諸法 則是汝等師
- 頂戴加守護 修習勿廢忘
- 汝等勤精進 如我在無異
- 生死甚危脆 身命悉無常
- 常求於解脫 勿造放逸行
- 正念清淨觀 善護持禁戒
- 定意端思惟 攝情於外境
- 若能如此者 是則護正法
- 自到解脫處 利益諸天人
偈語三
- 須彌雖高廣 終歸於消磨
- 大海雖淵曠 會亦還枯竭
- 日月雖明朗 不久則西沒
- 大地雖堅固 能負荷一切
- 劫盡業火燃 亦複歸無常
- 恩愛合會者 必歸於別離
- 過去諸如來 金剛不壞身
- 亦為無常遷 今我豈獨異
- 諸佛法如是 汝等不應請
- 勿偏於我上 而更生憂惱
偈語四
- 雖複佩瓔珞 香華自嚴飾
- 雖複佩瓔珞 香華自嚴飾
- 眾生保惜之 迷惑不覺悟
- 猶如灰覆火 愚人蹈其上
- 智者當遠離 勿生染著心
偈語五
- 戒定慧解脫 我若不久聞
- 不能疾得證 無上正真道
- 汝等宜精進 修習此四法
- 能斷生死苦 天人上福田
偈語六
- 不負債及慳 斯名為下樂
- 有財行佈施 此名為中樂
- 身口意業淨 智慧樂多聞
- 此則為上樂 慧者之所行
- 汝等從今日 乃至盡形壽
- 長幼互相教 行此中上法
偈語七
- 一切眾川流 皆悉歸大海
- 若飯佛及僧 福歸己亦然
偈語八
- 汝今已建立 稀有之功德
- 最後得供飯 佛及比丘僧
- 功德日增長 永無窮竭時
- 汝今宜自應 深生欣慶心
- 一切所造福 無有等汝者
偈語九
- 佈施者獲福 慈心者無怨
- 為善者消惡 離欲者無惱
- 若行如此行 不久般涅槃
偈語十
- 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
- 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
告諸比丘。汝等當知。一切諸行。皆悉無常。我今雖是金剛之體。亦複不免無常所遷。生死之中極為可畏。汝等宜應勤行精進。速求離此生死火坑。此則是我最後教也。
3、《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度阿若憍陳如。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所應度者皆已度訖。於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是時中夜寂然無聲。為諸弟子略說法要。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殖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合和湯藥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歷數算計。皆所不應。節身時食清淨自活。不得參預世事通致使命。咒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媟嫚。皆不應作。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苞藏瑕疵顯異惑眾。於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稸積。此則略說持戒之相。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犯。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之所住處。
4、《佛臨涅槃記法住經》
阿難。汝等當於如是無上正法勤加護持令不滅沒。阿難。我今更無所作。唯大涅槃是所歸趣。
阿難當知。我涅槃後第一百年。吾聖教中聖法堅固。我諸弟子聰慧多聞。無畏辯才能伏邪論。具大神力。於諸有情多所饒益。由是義故。天龍歡喜勤加守護。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亦複如是。善識福田。於佛法僧深生淨信。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一百年末有大國王。名阿輸迦。出現於世。具大威力王贍部洲。建窣堵波高廣嚴飾。其數滿足八萬四千。供養吾身所留舍利。令無量眾見聞歡喜。皆樹生天解脫之業。
我涅槃後第二百年。吾聖教中寂靜堅固。我諸弟子聰慧多聞。如天人師具大威德多所饒益。以是義故。天龍歡喜常加守護。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亦複如是。善識福田。於佛法僧深生淨信。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我涅槃後第三百年。吾聖教中正行堅固。我諸弟子證慧解脫俱分解脫。身證見至無量百千。由是多人得聖果故。天龍歡喜常加守護。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亦複如是。
善識福田。於佛法僧深生淨信。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我涅槃後第四百年。吾聖教中遠離堅固。我諸弟子樂住空閒勤修寂定。以是義故。天龍歡喜常隨守護。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亦複如是。善識福田。於佛法僧深生淨信。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我涅槃後第五百年。吾聖教中法義堅固。我諸弟子愛樂正法。精勤修學論議決擇。由是義故。天龍歡喜常勤守護。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亦複如是。善識福田。於佛法僧深生淨信。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我涅槃後第六百年。吾聖教中法教堅固。我諸弟子多於教法。精勤誦習心無厭倦。能多饒益無量有情。以是義故。天龍歡喜勤加守護。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亦複如是。善識福田。於佛法僧深生淨信。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然於義趣多有懷疑。
我涅槃後第七百年。吾聖教中利養堅固。天龍藥叉阿素洛等。於佛法僧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我諸弟子多著利養恭敬名譽。於增上學戒定慧等不勤修習。
我涅槃後第八百年。吾聖教中乖爭堅固。我諸弟子多相嫌嫉結構惡人。塵坌訕謗輕訶持戒。鄙賤多聞不念六和。專思乖爭見不善巧。不敬師長不正知住。欺誑諂曲言詞粗獷如栴茶羅。依附國王大臣長者。方便損費三寶財物。結惡朋黨折挫善人。
我涅槃後第九百年。吾聖教中事業堅固。我諸弟子多營俗業耕種商估。通致使命以自存活。於諸如來所制學處。慢緩毀犯。
我涅槃後第十百年。吾聖教中戲論堅固。我諸弟子多勤習學種種戲論。捨出世間諸佛正教。所謂契經應頌記別諷誦自說緣起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及與論義。精勤習誦世間戲論。所謂王論賊論戰論食論飲論衣論乘論我論淫論男論女論諸國土論諸河海論諸外道論。由樂此等種種戲論。令諸沙門婆羅門等輕毀退失我之聖教。於我正法毗奈耶中。當有如斯諸惡苾芻苾芻尼等。不善修習身戒心慧。更相忿爭謀毀誹謗。耽著妙好種種衣缽房舍敷具。由與諸惡徒黨集會。雖經多年守護淨戒。於須臾頃悉皆毀犯。雖經多年集諸善本。由多憂恚悉皆退失。以是因緣天龍等眾。悲傷懊惱舍不守護。國王大臣長者居士。於三寶所不生淨信誹謗輕毀。由是因緣令正法滅。
從是已後諸苾芻等造惡轉深。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益不恭敬。三寶余勢猶未全滅。故於彼時複有苾芻苾芻尼等。少欲知足護持禁戒。修行靜慮愛樂多聞。受持如來三藏教法。廣為四眾分別演說。利益安樂無量有情。複有國王大臣長者及居士等。愛惜正法。於三寶所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護持建立無所顧戀。當知皆是不可思議諸菩薩等。以本願力生於此時。護持如來無上正法。與諸有情作大饒益。
5、《佛入涅槃密跡金剛力士哀戀經》
諸魔惡人見佛涅槃皆大歡喜。如來世尊生死海中作大船師。而於今日永舍濟度。是諸眾生無量劫來順生死流。唯有如來能以正道。令諸眾生皆得返流。如來世尊永斷煩惱。為於愚冥眾生作大照明。今日涅槃。
6、《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
爾時跋陀波羅。即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長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是文殊師利法王子。已曾親近百千諸佛。在此娑婆世界施作佛事。於十方面變現自在。卻後久遠當般涅槃。佛告跋陀波羅。此文殊師利有大慈悲。生於此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其生之時家內屋宅化如蓮華。從母右脅出。身紫金色。墮地能語如天童子。有七寶蓋隨覆其上。詣諸仙人求出家法。諸婆羅門九十五種。諸論議師無能酬對。唯於我所出家學道。住首楞嚴三昧。以此三昧力故。於十方面。或現初生出家。滅度入般涅槃。
7、《佛說淨飯王般涅槃經》
爾時世尊。告眾會曰。世皆無常。苦空非身。無有堅固。如幻如化。如熱時炎。如水中月。命不久居。汝等諸人。勿見此火。便以為熱。諸欲之火。極複過此。是故汝等。當自勸勉。永離生死。乃得大安。
8、《涅槃無名論》
涅槃《涅槃無名論》中的記載如下:「無名曰:夫至人空洞無象,而萬物無非我造。會萬物以成己者,其唯聖人乎!何則? 非理不聖,非聖不理,理而為聖者,聖人不異理也。故天帝曰:般若當於何求?善吉曰:般若不可於色中求,亦不離於色中求。又曰:見緣起為見法,見法為見佛,斯則物我不異之效也。所以至人戢玄機於未兆,藏冥運於即化,總六合以鏡心,一去來以成體。古今通,始終通,窮本極末,莫之與二。浩然大均,乃曰涅槃。
涅槃典籍
- 《大乘起信論》稱:「以無明滅故,心無有起;以無起故,境界隨滅;以因緣俱滅故,心相皆盡,名得涅槃。」佛教大小乘對涅槃有不同的說法。一般分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兩種。一個修行者證得阿羅漢果,這時業報之因已盡,但還有業報身心的存在,故稱有餘涅槃;
- 《肇論》:小乘以「灰身滅智,捐形絕慮」為涅槃,是為有餘涅槃;
- 《中論》:等則以「諸法實相」為涅槃,是為無餘涅槃。
- 《楞伽經》說:由於「眾生畏無我」;為了「攝引計我外道」,所以方便說有如來藏。眾生迷了如來藏,受無量苦;若悟了如來藏,便得涅槃,一切常住的,本具的清淨功德,圓滿的顯發出來。
- 《阿含經》中:,佛的弟子舍利弗尊者,回到自己的家鄉,入了涅槃。他的弟子均提沙彌,如 法的火化了以後,把舍利----骨灰帶回去見佛,非常的悲傷。佛就問他:「均提 !你和尚入滅了,他無漏的戒定功德,和深廣的智慧,也都過去而沒有了嗎」?「沒有過去」。「既然生死苦滅去了,一切清淨功德都不失,那何必哭呢」!這 是同於大乘涅槃,具足功德的見地。
分類
關於大乘涅槃的實證,有同於二乘者,也有異於二乘者。大乘涅槃種類有四,唐朝玄奘大師在《成唯識論》卷10雲: 涅槃義別略有四種:
- 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聖者自內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 二、有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煩惱障,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寂故名涅槃。
- 三、無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餘依亦滅,眾苦永寂故名涅槃。
- 四、無住處涅槃,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槃。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無學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
特點
涅槃只能被親身作證的聖人們完全理解。尚未證悟涅槃的人們至少應當知道它的三個特點。
涅槃是常,即「不生、不長的非緣生法」,不是因緣和合而生的,是無條件的存在。涅槃是樂,即由於此處無諸苦。涅槃無我,就是指涅槃不為我所有、不是我、不是我的自我、在我裡面沒有涅槃,在涅槃裡也沒有我。 「入滅」、「般涅槃」、「取涅槃」不能理解為進入了某個被稱為涅槃的地方或境界。涅槃並無來、去、進、出這些概念。
涅槃意義
涅槃是梵語,正音為波利匿縛男,舊雲涅槃,今順古亦雲涅槃。又名泥洹,或雲涅槃那,皆音之訛略,或楚夏不同。舊譯為滅度,或雲寂滅、無為、解脫、安樂、不生不滅等,名雖異其義則同。今單舉滅度和寂滅二義釋之:滅度,即「滅」除煩惱,「度」脫生死的意思。寂滅,寂謂理性「寂」靜,滅謂煩惱「滅」除。亦可說,證得「寂」靜之體性,自然煩惱「滅」除;煩惱滅除,自然證得寂靜體性。「智論」雲:涅名為出,槃名為趣,謂永出諸趣生死,則亦可譯為出趣也。
若據新譯——玄奘法師則譯為「圓寂」,此義比較來得完善,因為寂滅、滅度、解脫等譯,不過僅約斷德方面,言斷滅生死煩惱。圓寂則統明智斷二德。今略釋之:
具足一切福德智慧叫做「圓」;永離一切煩惱生死叫做「寂」。簡單的說:即德無不「圓」,患無不「寂」。詳細的說:即福慧二嚴做到圓滿無缺(圓),三惑煩惱徹底清除,二種生死完全度脫(寂),永遠不再被煩惱生死所困擾,回復「圓」明「寂」照的本有心體,而獲到一種純善純美的莊嚴解脫。這就是涅槃的境界——圓寂。圓約進善方面言(成就一切福德);寂約滅惡方面言(斷惑滅苦)。據此研究起來,圓寂似乎大乘無為的涅槃,寂靜、滅度等為小乘涅槃。
要之,圓寂也就是指得「圓明寂照之真心」。因為它——真心——本具一切功德(圓),永離一切煩惱(寂)故。成佛即證此真心,故涅槃並非諸佛的專有品,不過凡夫一向為夢想所蒙昧,因此不能證得。所謂迷則顛倒夢想,悟則究竟涅槃。
當知夢想,根本是由本覺真心而起的,我人如能滅一分夢想,即證一分真覺(如鏡子去一分塵埃,即現一分光明),乃至全滅全證。至此則一切功德無不復歸「圓」滿,一切煩惱生死無不畢竟空「寂」,是證到大乘究竟涅槃的境界。
參考文獻
- 沈雪曼:〈生死與涅槃——唐宋之際佛教與世俗墓葬的交錯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