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鮑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杏鮑菇[1]杏鮑菇是典型的亞熱帶草原—乾旱沙漠地區的野生食用菌,於春末至夏初腐生、兼性寄生於大型傘型花科植物如刺芹、阿魏、拉瑟草的根上和四周土中。
杏鮑菇(Pleurotus eryngii)是歐洲南部、非洲北部以及中亞地區高山、草原、沙漠地帶的一種品質優良的大型肉質傘菌,隸屬於真菌門、擔子菌亞門、真擔子菌綱、層菌亞綱、傘菌目、側耳科、側耳屬。前蘇聯的瓦西爾柯夫(1955)稱它為「草原的美味牛肝菌」,可見味道鮮美之極,目前在國際市場上是人工栽培的食用菌中數量稀少,價格最高的菇類。杏鮑菇的營養十分豐富,植物蛋白含量高達25%,含18種氨基酸和具有提高人體免疫力、防癌抗癌的多糖。同時,它含有大量的寡糖,是灰樹花的15倍、金針菇的3.5倍、真姬菇的2倍,它與胃腸中的雙岐菌一起作用,具有很好的促進消化、吸收功能。
杏鮑菇是集食用、藥用、食療於一體的珍稀食用菌新品種。杏鮑菇菌肉肥厚,質地脆嫩,特別是菌柄組織緻密、結實、乳白,可全部食用,且菌柄比菌蓋更脆滑、爽口,被稱為「平菇王」、「乾貝菇」,具有愉快的杏仁香味及如鮑魚的口感,適合保鮮、加工。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杏鮑菇
拉丁學名:Pleurotus eryngii
別稱:刺芹側耳,刺芹菇,雪茸
界:真菌界
門:擔子菌門
亞門:擔子菌亞門
綱:真擔子菌綱
亞綱:層菌亞綱
目:傘菌目
科:側耳科
屬:側耳屬
種:杏鮑菇
分布區域:福建省古田縣,浙江慶元縣,湖南,山東等地都有
菌株類型
根據子實體形態特徵,國內外的杏鮑菇菌株大致可分為五種類型:保齡球形、棍棒形、鼓槌狀形、短柄形和菇蓋灰黑色形。
形態特徵
子實體單生或群生。菌蓋直徑2-12cm,幼時呈弓圓形,成熟時中央淺凹、圓形或扇形,後期呈漏斗狀;表面有絲狀光澤、平滑、乾燥;幼時淡灰墨色,成熟後淺棕色(或淡黃白色),中心周圍常有放射狀黑褐色細條紋;蓋緣幼時內卷,成熟後逐漸平坦。菌肉白色,具杏仁味,無乳汁分泌;菌褶向下延生,密集、略寬、乳白色,邊緣及兩側平滑,具小菌褶,孢子印白色;菌柄4-12cm×0.5-3cm,偏心生至側生,也有中生,棍棒狀至球莖狀,光滑、無毛、近白色,中實、肉白色,肉質細纖維狀。無菌環或菌幕。孢子近紡錘形,平滑,9.58(11.29±0.15)-12.50μm×5.00(5.60±0.06)-6.25μm。
習性
春末至夏初腐生、兼性寄生於大型傘花科植物如刺芹、阿魏、拉瑟草等的根上和四周土中。有很多生態型,各生態型垂直分布完全不同。
培養特徵
在PSA培養基上菌絲白色,平貼於斜面培養基上,基內菌絲無色,10-15d可布滿試管斜面。菌絲生長速度快慢視不同菌株而異,生長速度快的杏鮑菇菌株10d左右可長滿斜面,且菌絲強壯,生長旺盛,後期爬壁能力也較強;菌絲生長速度慢的杏鮑菇菌株需12-15d才能長滿斜面,初期長勢較稀疏,後期逐步旺盛,爬壁能力差。在試管培養基上很少見到紐結塊,僅個別菌株在接種塊周圍有紐結出現。木屑原種需40-45d長滿瓶,菌絲白色,生長緻密;棉籽殼原種培養基35-40d即可長滿瓶,菌絲濃白、粗壯,生長旺盛。棉籽殼、木屑栽培種長滿瓶的時間分別為25-30d和30-35d。
生理特性
溫度
溫度是決定杏鮑菇菌絲的生長和子實體發育的最重要的因子,也是產量能否穩定的關鍵。不同溫度對菌絲生長快慢有着明顯的影響。杏鮑菇菌絲在6-32℃範圍內均能在PSA培養基上生長,菌絲生長適溫20-28℃,速度較快,粗細均勻,生長較為旺盛。最適溫度為24℃左右,生長速度最快,濃白、旺盛。而溫度6-16℃和32℃時,菌絲能夠生長,但速度極緩慢,長勢也較稀疏。4℃以下和36℃以上均停止生長。
濕度
在自然條件下,冬季剌芹、阿魏莖葉枯萎被雪覆蓋,翌年春天雪化
後(5月份),杏鮑菇就會隨着溫暖的氣候和剛剛化雪後的水分條件,很快地長出子實體。水分和濕度是杏鮑菇菌絲生長和子實體發育不可缺少的因子,而基質的含水量是決定子實體發生的重要條件,只有含水量充足,子實體才能形成。菌絲在含水量45%-80%的木屑培養基上均可生長。含水量在60%-70%時,菌絲生長速度最快,濃白、旺盛;45%-55%時,菌絲生長速度快、濃白,但菌絲未滿管時,培養基表面已變干,上部菌絲開始萎縮,對子實體形成不利;75%-80%時菌絲生長速度減慢,稀疏呈花紋狀。不同的含水量對菌絲的生長有着顯著的影響,配製杏鮑菇培養基時,含水量以65%-70%為宜。子實體發育階段,要求空間相對濕度在80%-95%之間,但不同階段對相對濕度的要求有所不同。子實體形成的階段,空間相對濕度要求在85%-95%較為適宜,出菇速度快,菇蕾數也多;子實體生長階段,相對濕度要求在80%-90%;採收前,空氣相對濕度可掌握在75%-80%左右,子實體含水量低,容易保存,貨架壽命長。
pH值
據試驗結果,杏鮑菇在pH值4.0-8.0的範圍內皆可生長,菌絲生長和子實體形成的適合pH值是5-6。在該pH值範圍內,菌絲生長快,旺盛,爬壁能力強,且出菇好。製作栽培袋時,一般自然的pH值即適合杏鮑菇菌絲生長和子實體形成的需要,而在水質偏鹼的地區必須適當調節pH值至6左右才能適合杏鮑菇菌絲和子實體生長的需要。
光線
杏鮑菇菌絲生長不需要光線,在黑暗條件下生長良好。子實體的分化和生長卻要求一定的散射光。在直射光和完全黑暗的環境中均不易形成子實體。適宜的光照強度是500-1000lx。
空氣
杏鮑菇菌絲生長和子實體發育都需要新鮮的空氣。但是在菌絲生
長階段,瓶、袋中積累的二氧化碳對菌絲生長有促進作用,隨着菌絲生長,培養料中的菌絲排出的二氧化碳濃度由正常空氣中的含量(0.03%)逐漸上升至22%(22L/m3),能明顯地刺激菌絲的生長。子實體形成階段,代謝旺盛,需要充足的氧氣。如果氧氣不足,子實體難以分化或推遲原基出現的天數。出菇時二氧化碳濃度應控制在0.05-1L/m3之間。子實體生長發育階段仍需新鮮的空氣,二氧化碳濃度以小於2L/m3為宜;若通氣不良,子實體生長極其緩慢,遇上高溫高濕天氣,還會引起腐爛,發生異味。
營養
杏鮑菇分解纖維素和木質素的能力較強,栽培時,培養基需要較豐富的碳源和氮源。在筆者試驗的8種培養基中,以棉籽殼為主料的培養基產量最高,朵型也最大;其次是棉籽殼加蔗渣或木屑為主料的培養基;蔗渣或木屑為主料的產量最低。若在蔗渣或木屑料的培養基中添加5%-10%玉米粉或棉籽粉,可提高產量,並使子實體的個頭增大,菌柄更粗壯。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南歐、意大利、西班牙、法國、德國、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原蘇聯南方、北非、摩洛哥等,印度、巴基斯坦以及我國的新疆、青海和四川北部也有分布。
栽培技術
栽培瓶製作
- 栽培配方
配方1:棉籽殼50%、麩皮25%、玉米芯20%、米糠4%、碳酸鈣1%;
配方2:木屑30%、麩皮30%、玉米芯25%、豆粕6%、玉米粉7%、輕質碳酸鈣1%、過磷酸鈣1%。
- 栽培菌種
選擇專業機構育成的國家登記品種,通過生產企業出菇試驗後方可大規模應用。
- 栽培瓶製作過程
選1100ml容積的聚丙烯瓶,瓶口直徑75mm,用自動裝瓶機,每瓶裝料650-680g,之後將培養料瓶進行打孔形成孔穴,用封蓋機封口後進行蒸汽滅菌。當溫度達到100℃,保持12h,然後悶4h結束滅菌。栽培瓶經冷卻後進行接種,無菌條件下,在每個栽培袋的料面和孔穴內各接入蠶豆大小菌種1塊,每瓶原種可接25個栽培袋。接種後菌袋移入發菌室避光培養,30d左右菌絲可長滿。
栽培設施
- 栽培設備
杏鮑菇工廠化必須地栽培設備系統有溫控系統、加濕系統、通風系統、光照系統、控制系統等。根據生產規模和栽培室的大小配備相應功率空調機組、內循環風扇和照明燈組等。例如:40m2的栽培室可配備1台40m2的吊頂式冷風機和1台5HP的制冷機組、2盞40W日光燈或同等功率的燈帶、1台45W軸流電風扇。新鮮空氣通過緩衝室進入菇房,儘量降低新風與室內的溫差,採用正壓將廢氣從排氣口經緩衝室隔層排出。
- 菇房
杏鮑菇栽培的菇房主要有菌絲培養室、催蕾室和出菇室。一般菇房標準為長9m,寬3.5m,高3.5m,菇房的門開向走廊,走廊寬2-4m,牆體採用噴塗發泡聚乙烯作為保溫層。床架雙向排列,四周和中間留有操作走道,便於空氣循環和人工作業。菌絲培養室床架7層,層間距0.35m;催蕾室和出菇室床架5層為宜,層間距0.45m,底層床架距地面0.25m。
發菌管理
- 水分
杏鮑菇栽培過程中不易噴水,培養料的含水量對杏鮑菇的生長發育影響較大,適宜的培養料含水量有利於提高產量及品質。在菌絲生長階段培養料的含水量宜控制在60%-65%;但在杏鮑菇子實體生長階段不宜在子實體上噴水,子實體生長所需的水分主要來源於培養料,所以在培養料生產過程中可將培養料的含水量適當提高到65%-70%之間。
- 溫度
溫度是食用菌生長最主要的因子,杏鮑菇也不例外,溫度也是決定杏鮑菇高產優質的關鍵。菌絲生長階段的溫度為22-27℃,最適溫度為25℃左右,溫度低於18℃菌絲生長緩慢,溫度高於30℃,菌絲生長發育不良。
- pH值
杏鮑菇菌絲生長階段的適宜pH範圍為4-8,最適pH為6.5-7.5。因此,在杏鮑菇培養料配置時pH調節在7左右。
- 氧氣
杏鮑菇菌絲生長和子實體發育都需要氧氣,應保證生長環境空氣新鮮,相對來說菌絲體生長階段氧氣需求量較少,二氧化碳濃度較低對杏鮑菇菌絲體生長有刺激作用,隨着菌絲體的生長量增加,栽培瓶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可達到2.2%,對菌絲體的生長影響不大。
出菇管理
- 水分
出菇期水分管理主要是控制菇房的空氣相對濕度。在菌絲培養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60%左右,在催蕾室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90%-95%為宜,有利於菇蕾的形成,出菇室空氣相對濕度可適當調低到85%-90%,有利於提高產量和品質。
- 溫度
杏鮑菇的原基形成適宜溫度為10-15℃。杏鮑菇是一種恆溫結實性食用菌,催蕾室的溫差過大,不利於杏鮑菇原基的分化;子實體生長階段溫度宜控制10-21℃,最適宜溫度為10-18℃;所以出菇室的溫度宜控制在10-18℃,最適宜溫度12-16℃,溫度低於8℃,原基生長困難,溫度高於20℃以上時,生長不整齊,容易出現畸形菇、死菇和爛菇現象,同時還會發生病蟲害。
- 氧氣
杏鮑菇在出現原基時,則需要充足的氧氣。因此需要新鮮的空氣,二氧化碳濃度應降低到0.01%左右。在出菇階段,要求新鮮的空氣,二氧化碳濃度低於0.02%為宜。
- 濕度管理
菇蕾出現前期相對濕度控制在90%左右,子實體膨大期間到採收前期控制在85%左右,有利於延長子實體的貨架壽命。空氣濕度過大,子實體容易發黃,甚至感染細菌而造成菇體腐爛。
- 光線管理
杏鮑菇生長過程中不需要太強的散射光。光線太強,子實體容易顏色發黃。
- 採收
杏鮑菇適宜的採收期以杏鮑菇菌蓋平展,但孢子尚未彈射為宜。產品供應市場的需求決定了杏鮑菇實際的採收標準。一般國內市場要求柄長5-12cm,柄粗2-4cm,菌蓋略小於菌柄粗度。出口菇要求菌蓋4-6cm,柄長10cm左右;杏鮑菇的產量主要集中在第一批菇,第一批菇採收後應將菇根及死菇清理乾淨,並保持菇房清潔衛生,密閉遮光保濕,使菌袋菌絲恢復,繼續培養14d左右可採收第二批菇。一般第二批菇由於培養料的營養等原因子實體相對較小,菌柄短,產量較低。
- 病蟲害防治
工廠化杏鮑菇生產中應堅持以預防為主的病蟲害防控理念,通過栽培措施的調節,預防病蟲害的發生。高溫季節,外界病蟲害基數較高,應檢查防蟲網是否破損,菇房門窗增設防蟲網等預防措施,降低病蟲害發生的幾率。
視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