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司母戊鼎

Blackberry讨论 | 贡献2020年4月8日 (三) 22:42的版本
司母戊鼎 [1]

司母戊鼎商王祖庚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中国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青铜器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原称“司母戊鼎”或“司母戊大方鼎”,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1]

后母戊鼎。是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形体最大和最重的青铜器,在世界上也是仅见的,反映出商代青铜冶铸业具有极高水平。[2]

目录

甲骨文有的是不分左右的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的名字也是根据鼎内的铭文所确定的,鼎内有铭文“司母戊”三个字,因此而得名。很多人会问,既然这样为什么还会有人改名为后母戊鼎。我们知道商代是使用甲骨文的,但是大多数的人不知道的是甲骨文的很多字是不分左右的。因此很多字无论向左向右,都是一个字,比如下图中的甲骨文:: [3]

1939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墓出土。因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亦有人释作“后母戊”,后母戊即商王武丁妻子之一的妇妌。该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后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馀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据考证,后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后母戊鼎的提手文饰同样精美。两只龙虎张开巨口,含著一个人头,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一般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现在却有人推测,那个人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主动将头伸入龙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民众臣服于自己的各种命令,完全是可能的:当时的贞人出场时都牵著两头猛兽,在青铜器和甲骨文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案。后母戊鼎形腹部铸有“后母戊”3字,亦有人释作“司母戊”,是商王祖庚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后母戊鼎高1.33米,口长1.10米,重达875千克,鼎身和鼎足用陶范铸造,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其合金成分为:铜84.77%,锡11.44%,铅2.76%,其他0.9%。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与杰出的技术成就,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2011年3月6日,央视《新闻30分》主持人在播报新闻时,将“司母戊鼎”读成“后母戊鼎”。国家博物馆网站2011年12月18日曾回应:“此鼎初始被定名时,专家释读其上铭文为‘司母戊’,随著更多同时期青铜器被发现,目前专家多认为应释读为‘后母戊’。但由于中小学历史课本的广泛宣传,目前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等名称更为有名。” 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田凯介绍说,一直以来,人们都称之为“司母戊鼎”,随著一些考古学家对商代文明研究的深入,认为应改名为“后母戊鼎”。如果多数专家认为名字应该改,博物院会适应大众的需要。[4]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