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佛山木版年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0年4月14日 (二) 03:34 由 Mjlk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佛山木版年畫是廣東省的傳統美術。 佛山木版年畫的生產興盛於清代乾嘉年間,20世紀30年代後漸次蕭條。以技藝劃分,佛山木版年畫包括原畫、木印、木印工筆三種類型;以題材劃分,則有門畫、神像畫和歲時風俗畫三種類型,其主要功用為祭祀、祈福和裝飾環境,體現了人們驅邪納福的願望。 佛山木版年畫遺產在2006年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歷史

早在漢代,中國就有貼門畫的習俗,人們把傳說中的門神貼在門上,以示驅邪避災,這是年畫的前身。 兩宋時稱作"紙畫",其題材也擴大到表現 美好生活、吉祥歡樂及歷史人物題材。明代叫"畫貼",清代道光年間始稱為"年畫"。民間年畫隨着歷史的發展幾經演變,各地年畫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廣東佛山年畫始於宋、元年間,有近700年的歷史,曾與天津的楊柳青、山東濰坊的 楊家埠、蘇州的桃花塢並稱"中國四大木版年畫"。佛山在宋代就已經被列為全國 四大名鎮之一,經濟文化發達, 造紙業、染紙業也有很大的發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條件。 在 宋元時期,廣州、佛山一帶已流行刻繪門神的習俗。這類門神早期直接在門板上手繪刻畫,後來另置木板繪刻,大量複印,製成木版年畫行銷於市,供人張貼。   佛山木版年畫的生產興盛於清代乾嘉年間,從清乾隆到抗日戰爭前期為 佛山年畫生產的鼎盛時期,店鋪作坊多達200多家,從業者數千人,鼎盛時單門神就日產1萬多對,"家家點染,戶戶丹青"的火紅場面是當時佛山年畫手工業繁盛的寫照,成為佛山重要手工行業。20世紀30年代後漸次蕭條。   佛山門畫生產過去年產100多萬時,城鄉都喜用。1966年後,佛山年畫被斥為" 封建迷信品"停止生產。1975年後恢復生產,主要供出口。而今,城市居民貼門畫之俗漸少,而市郊及各縣農村仍存貼門畫俗。

藝術特色

  佛山木版年畫為當地活動中的一種特殊的形式,反映着佛山本地文化的歷史根源以及佛山傳統民間繪畫和 印刷工藝的一些基本情況。其他各地年畫相比,佛山木版年畫吸收了 佛山剪紙、銅鑿金花、 金漆木雕等傳統工藝的精髓,以紅、綠、黃、黑四色木版套印。用工筆繪彩、勾 金粉等技法表現,使畫面更顯富麗堂皇、 熠熠生輝。其形象精細、飽滿,線條粗獷、有力,紅彤彤的色彩熱烈艷麗、寓意吉祥,因而,佛山木版年畫又有"萬年紅"的美譽。   佛山年畫使用 紅丹、金銀色加強畫面的裝飾效果,紅色表示喜慶和吉利,而紅丹又是佛山著名的 地方特產。年畫以紅、 桔紅、黃、綠等色來套印,在人物盔甲、袍帶上飾繪金銀圖案紋樣,使神象畫更顯金碧輝煌。佛山年畫線條粗獷,簡練有力,構圖飽滿,富於裝飾,形成獨特的地方風格。   佛山年畫有手繪、木板套印、木印填色三種,以線條粗獷、色彩絢麗、造型簡練、構圖飽滿、裝飾性強為特色。人物衣飾上的花紋用線條流暢的寫金描銀渲染,俗稱"寫花",極富 民間畫的韻味,為其他地區民間年畫所罕見,成為佛山年畫的顯著特徵;在 表現手法上,善於結合當地風俗民情,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格。佛山年畫在線條處理、造型格調、 設色技巧、題材選擇上都具有 廣府文化的細膩藝術特徵。   佛山年畫與天津楊柳青、江蘇桃花塢、四川 綿竹、山東濰坊各地的民間年畫有着一樣的共性:在題材上,主要有 吉祥圖案、辟邪迎祥、民俗民風、戲曲故事、 歷史演義故事等。 佛山木版門畫內容豐富,根據不同省份和地區、地域特點、習俗和喜好而印製題材和顏色各別的門畫。民眾則按大門、房門等不同地方而張貼不同類型題材的門畫,抒發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