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平讲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流年似水讨论 | 贡献2021年1月8日 (五) 15:21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平讲戏,是以地方方言演唱戏文的高腔剧种,是福建特有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代初年,起源于屏南,流传在宁德、福州地区。由于唱词和对白都用方言,平白如讲话,故称“平讲戏”,是闽剧的前身之一 。

2008年6月7日,屏南平讲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12月,福建省福安市申报的平讲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简介

平讲戏是由明末清初时期流行的四平腔“唱白字”演化并结合屏南民间的“驮故事”表演艺术逐渐形成的。清末民初,平讲戏盛极一时,民国26年(1937年)前后,农村戏景渐衰,加上新兴闽剧的流入,平讲戏式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平讲戏一度复苏。

平讲戏多吸收当地民歌俚语,演出内容大多表现爱情婚姻和劳动生活。代表剧目有《双封侯》、《双状元》等,此外有折子戏《楼台会》、《云头送子》等。

平讲戏的音乐源于民间歌谣,吸收四平腔以及乱弹的逗腔、洋歌等唱腔,以语改腔或改腔用语;一人唱,众人和,逐渐形成地方特色。主要乐器有管弦、笛子、京胡、鱼鼓、手鼓、手锣等,其早期的乐器因陋就简,方便实用,特色乐器有刀鞘板、无月大锣、毛胡、平面低音锣、指呐等。平讲戏角色分为小生、小旦、老生、大花、等行当,着重于小生、小旦和老生,故有“三小戏”之称。

历史上平讲戏多数是以村名或班主姓名为班名,如“潘光蛮班”、“际水班”、“棠溪班”等。

意义价值

平讲戏是直接吸收四平腔艺术特色形成的高腔剧种,保存着原生态戏曲文化特质,其剧目、唱腔、表演诸方面都蕴藏古代戏曲艺术形态的东西,特别是其唱腔音乐,伴唱和演奏形式上基本保存高腔古貌,为研究高腔和四平腔提供了可靠的实证。平讲戏与宗族社会的宗族戏曲演出制度有重大关系,平讲戏班的形成、剧目的演出,都是族人对于维护平民百姓利益的一种文化行为,从宗族戏剧这一点上看,平讲戏于研究中国民间戏曲与农村社会宗族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