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霍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Opt讨论 | 贡献2019年1月25日 (五) 11:38的版本 外部連結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史蒂芬·威廉·霍金CHCBEFRSFRSA英语: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2018年3月14日[1]),英国物理学家宇宙学家,及书籍作者,生前任职剑桥大学理论宇宙学中心Center for Theoretical Cosmology研究主任[2][3]。他在科学上有许多贡献,包括与罗杰·潘洛斯共同合作提出在广义相对论框架内的潘洛斯–霍金奇性定理,以及他对关于黑洞会发放辐射的理论性预测(现称为霍金辐射)。霍金是第一个提出由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联合解释的宇宙论理论之人。他是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诠释的积极支持者[4][5]

霍金是皇家文艺学会奖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Arts(FRSA)的得奖者,并成为宗座科学院的终身会员,并曾经获得总统自由勋章,是美国所颁发最高荣誉的平民奖。2002年,霍金在BBC的“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民意调查中位列第25位。从1979年至2009年,霍金是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霍金撰写了多本阐述自己理论与一般宇宙论的科普著作,并广受大众欢迎。他的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曾经破纪录地荣登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的畅销书排行榜共计237周[6]:1

霍金患有一种罕见的早发性缓慢进展的运动神经元疾病(也称为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LS、卢·贾里格症或渐冻人症),病情会随著年月逐渐恶化至严重[7][8]。他晚年已是全身瘫痪,无法发声,必须依赖语音产生装置来与其他人沟通。最初装置透过手持开关来使用,最终需要透过使用单边脸颊肌肉。

2018年3月14日,霍金的家人发表声明表示霍金去世,终年76岁。[9][10]

生平

家庭背景

史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牛津,他的父亲是法兰克·霍金(1905-1986),母亲伊莎贝尔·霍金(1915-2013),虽然他们两人原本的家庭在经济上都不富裕,但都能够筹集足够的学费支持二人就读牛津大学[11][12],而伊莎贝尔是一名苏格兰人[13]。法兰克主修医学,伊莎贝尔学习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12]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兰克原本想要从军报国,但上级认为他如果从事研究工作可以对国家给出更有价值的贡献,他于是在一所医学研究院任职研究员,伊莎贝尔也在这所研究院找到一份秘书工作[12][14]。他们在那里相遇、恋爱,并结婚。他们婚后居于伦敦附近郊区海格特,当时正值纳粹德军轰炸英格兰伦敦遭受几乎夜夜不停的空袭。夫妻二人被迫作决定,伊莎贝尔应该搬迁到较为安全的牛津把孩子生下来[15]。霍金出生当天刚好是现代科学之父伽利略·伽利莱逝世300年的忌日。

史蒂芬·霍金诞生后,伊莎贝尔又回到海格特。霍金有两个妹妹菲莉帕与玛莉,史蒂芬14岁时,他有一个收养的弟弟爱德华[16][17]:1-2, 5[18]:21-22

1950年,霍金的父亲法兰克升任为国家医学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寄生虫学部门主任,在该学术领域享有盛名,后来他们全家搬到赫特福德郡圣奥尔本斯[19][20]。在那里,霍金一家被认为是有点古里古怪的高知识分子[19][21];他们很喜欢阅读书籍,每个人都手不释卷,甚至在进餐的时间,到访的客人时常会观察到他们默默地边吃边看书[19]。他们生活很简朴,屋子虽然很大,但是缺乏维护,交通工具是一辆经改装的伦敦计程车[17]:3[18]:22-23[22][23]。霍金的父亲在非洲经常缺勤期间[24],其馀的家人到马略卡四个月[24],探访他母亲的朋友Beryl及其诗人丈夫罗伯特·格雷夫斯[25]

学业生活

中小学时期

霍金启蒙于海格特的拜伦贵族学校Byron House School,然而,霍金他归咎于学校提倡使用的“进步教学法progressive teaching method”以致他并没有学会如何阅读[18]:22。8岁的霍金在举家搬到圣奥尔本斯后,转学到圣奥尔本斯女子中学St. Albans High School for Girls。虽然这学校的校名很奇怪,是一所女子中学,但是它招收了很多低于中学入读年龄的学生,当时校内的麦可堂会Michael House还可以招收男性学生[25][26]

在圣奥尔本斯女子中学读了几个月以后,霍金又转学到赫福郡拉德雷特Radlett拉德雷特公校Radlett School就读了一年[26],获得很好的成绩,让他足以在1952年9月进入精英学校圣奥尔本斯公校St Albans School (Hertfordshire)[27][28],那是赫特福德郡圣奥尔本斯市的一所独立学校。他在小学时比正常提前一年参加拉德雷特11+的考试[29]。霍金一家很重视教育[19],霍金的父亲希望他的儿子入读备受好评的西敏公学,但13岁的霍金却在奖学金考试当天染病,无法参加考试。由于那所学校的学费昂贵,在没有奖学金的经济援助下,霍金的家庭负担不起学费,所以他只好继续留在圣奥尔本斯公校就读[18]: 24-25[17]:3-4[30]:4, 7-8。对霍金而言,不能就读西敏公学的正面结果是,霍金有一群从小就在一起成长的挚友,他们共同分享嗜好,他喜欢玩图版游戏、制造爆竹、模型飞机、模型船艇[31],以及互相切磋有关基督教和超感官知觉的长时间讨论[32]

霍金15岁时学习到宇宙正在膨胀,他那时感觉非常惊讶,他认为这概念不正确。静态宇宙似乎那么合乎自然,永远持续地存在;而膨胀宇宙会随著时间流易而扩张,最后形同真空,这状况实在令人难以想像[18]:25-26。在数学老师迪克岚‧挞塔Dikran Tahta的指导下,他们利用时钟零件、老旧电话部件及其他回收零件,一起制成了一部简单的电脑[33][34]

虽然在校内被昵称为“爱因斯坦”,但霍金初时在学术上的成绩并不成功[35]。随著时间的推进,开始表现出对科学主题具相当的才能,而受到挞塔老师的启发,霍金决定要在大学里读数学[36][37][38]。由于霍金的父亲担忧数学系的毕业生就业机会很少[39],于是建议他主修医学,并要求儿子到他的母校牛津大学就读。但当时牛津大学没有主修数学的课程,霍金因此决定主修物理与化学。尽管当时校长的建议要等到明年才入读,然而霍金在1959年3月的入学考试中的物理部分几乎获得满分,面试也进行的很顺利,并在考试后取得奖学金[40][41],他获准在牛津大学主修物理[18]:26-28[30]:17-20, 42-43

大学时期

霍金于1959年10月以17岁之龄入读牛津大学大学学院就读[27][42]。在最初的18个月里,他感到无聊与寂寞,原因是他发现大学的功课“简单到令人发笑的程度”[43][44]。他的物理学导师罗柏特‧柏尔曼Robert Berman称赞霍金是他所教导的学生中最具有聪明才智的一位,他后来说:“他只需要知道有甚么论题有解答,他就能够给出解答,而不需要去察看别人怎样解答[18]:28-29。”霍金的大学二年级与三年级的生活起了很大的变化,根据柏尔曼所述,霍金很努力成为“男生的一员”,他变得很活泼,很受欢迎,很风趣幽默的大学成员。他很喜欢聆听古典音乐与阅读科幻小说[42]。促成他转型的主要因素是他参加了牛津学院划艇会俱乐部University College Boat Club (Oxford),成为了一支划艇队的舵手[45][46]。教练注意到霍金具有冒险犯难的精神,他喜欢带领队友航行危险便捷的路线,因此时常导致快艇遭到损坏[18]:30-31[30]:46-47, 50-51[47]:44[17]:11。霍金很努力培养自己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若有人不知道他在物理方面的能力,他绝对不会告知该人[18]:28

在牛津大学主修物理需要念完三年课程,在这期间没有任何考试,只有在最后有个毕业考试,必须通过毕业考试,才可获得学士学位。霍金估算他大约平均每天读书一小时,在牛津的三年间一共读书1,000小时,这样懒散的读书习惯的确让毕业考试成为他严竣的挑战[18]:30。霍金完全明白自己的状况,他决定只回答理论物理学的考题,而忽略那些需要实际知识的考题。那时期,在理论物理学里有两个尖端的研究领域,一个是宇宙学,另一个是粒子物理学。霍金认为宇宙学比较具挑战性,涉及到很多深邃奥妙的大问题,而当时在英国最具盛名的宇宙学者是剑桥大学教授弗雷德·霍伊尔,而牛津大学则没有任何教授专注于研究宇宙学。霍金希望能跟霍伊尔学习,然而他在剑桥大学以研究生修读宇宙学的条件是,他必须以一级荣誉的成绩毕业[48][49]。在毕业试的前一晚,过于紧张的霍金辗转难眠,最终的结果是他的成绩处于一级荣誉与二级荣誉之间的边界上,因此他必须进行口试[49][50]。霍金担心自己被视为很懒惰与难教的学生,所以在口试期间当考官问及他的未来计画时,他巧妙地回答:“若您给我一级荣誉的话,我会到剑桥深造。若我获得的是二级荣誉,我将会留在牛津,所以我认为您会给我一级荣誉[49][51]。”他如愿得到比他预期更高的一级荣誉学士学位。柏尔曼对这事件给出评论:那些考官“有智慧得足以知道他们正在跟一个远比那里大多数人聪明得多的对象交谈[49]。”他在自然科学取得一级荣誉和荣誉文凭后,霍金跟朋友到伊朗旅行,然后他于1962年10月在剑桥大学三一学堂开始了他的研究生的学业[27][52][53][18]:31-32[30]:53-56[54]:36-37

研究院时期

霍金在剑桥大学作为博士生的第一年遇到了很多困难[55]。他发现被指派的指导老师为现代宇宙论的创始人之一的丹尼斯·夏玛Dennis W. Sciama,虽然夏玛对学生很热诚,也乐意花时间与学生讨论,把学生的需要放在优先位置,但是他在当时只是一名讲师,在学术界名气不高,而霍金很想成为著名的约克郡天文学家弗雷德·霍伊尔的学生,因此学院的指派让他最初感到很失望[56][57]。此外,他还发觉自己的数学知识水平难以应付广义相对论宇宙学的计算工作[18][58]。在被诊断患上运动神经元疾病(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后[18]:35,虽然医生建议他继续学业,然而霍金的情绪因此变得很抑郁,他觉得继续攻读博士已经没有任何意义[59]。由于霍金的病情较医生预期的恶化程度逐渐趋缓,尽管他走路时需要倚靠拐杖搀扶,说话也让人难以听懂,但是医生对他只能存活两年的初步诊断被证实为毫无根据的,距离完全失去运动能力似乎离他尚远。在夏玛教授的鼓励下,霍金重拾已放弃的学业[60][61]

在那时期,物理学界关于宇宙初始有两种主流理论:大爆炸理论稳恒态理论[62]。60年代,稳恒态理论的预测被发现与天文观测结果不符合,例如,通过数算分布于宇宙的无线电波源,无线电天文学大师马丁·赖尔于1962年发现,宇宙似乎不像稳恒态理论所预测的那么均匀。霍伊尔与他的学生为此修改稳恒态理论来弥补差别[17]:16。霍金发现他们的结果有瑕疵,因此发表论文修正他们的论述[63]。霍金认为稳恒态理论的未来可能相当坎坷,他决定不将他的博士论文专注于研究稳恒态理论[17]:23。在1964年6月,霍金在一次演讲中公开挑战弗雷德·霍伊尔与他的学生贾扬特·纳里卡Jayant Narlikar的研究,开始建立一个才华横溢和自以为是的声誉[64][65]。1965年,贝尔实验室阿诺·彭齐亚斯罗伯特·威尔逊测量到宇宙背景辐射,彻底摧毁了稳恒态理论[17]:26

罗杰·潘洛斯于1965年提出黑洞中心的时空奇点的理论,霍金因此得到启发,把同样的想法应用于整个宇宙当中,并且逆转时间方向,他把这个论题作为他所撰写的博士论文《宇宙膨胀的性质》的研讨题目[66][67][注 1],论文在1966年被学院批准通过[55]。同年,他获得了冈维尔与凯斯学院研究生奖学金[68]。1966年3月,霍金获授予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专攻广义相对论和宇宙学[69],而他的论文《奇点与时空几何》,与潘洛斯的论文共同赢得该年的亚当斯奖Adams prize[70][69]。夏玛骄傲地表示,霍金的学术成就堪称可跟艾萨克·牛顿相提并论[18]:47[30]:71-72[17]:xii, 24-25

学术生涯

1966年–1975年

应用先前潘洛斯研究奇点时所发展出来的数学技巧,霍金团队获得很多关于大爆炸的存在与物理行为的重要结果。霍金与乔治·艾利斯George Francis Rayner Ellis于1968年发现,宇宙背景辐射的存在证实宇宙的确曾经发生过大爆炸。霍金与罗柏特·哲洛奇Robert Geroch、潘洛斯合作将奇性定理加以延伸;他们表明,宇宙必须有一个初始奇点,时间与空间就是从这初始奇点开始演化。霍金与潘洛斯合作撰写关于最初时间的论文荣获1968年引力研究基金Gravity Research Foundation竞赛第二名。[30]:101隔年,霍金得到冈维尔与凯斯学院特别设立的“科学卓越贡献奖学金”,提供他在凯斯学院做六年研究的薪资。[17]:31-331970年,霍金与潘洛斯共同发表论文证明,假若宇宙遵守广义相对论,并且含有足够多的物质(如同现今观察到的数量),则它必定起始于大爆炸奇点 。[71][18]:64-65来年,霍金发表的论文《黑洞》赢得引力研究基金Gravity Research Foundation竞赛第一名。[17]:35霍金与艾利斯共同撰著的《时空的大尺度结构》于1973年出版,这是霍金的第一本著作,现已成为经典文品,主要是探讨时空的基础结构,从粒子物理学尺度10-13cm到宇宙学尺度1028cm,应用微分几何来检试广义相对论的两个后果,第一个后果是恒星塌缩后形成黑洞与其所含有的奇点,第二个后果则是在宇宙初始时奇点的存在。[17]:39[18]:68[72]:xi

在对于奇点的研究告一段落之后,霍金开始转移焦点,开始研究黑洞。1971年,他发表了三篇重要论文。第一篇论文指出,宇宙可能存在一种崭新种类的物体,称为原生黑洞,是在大爆炸的最早时刻经过高温与高压制成的微观黑洞。[73][17]:33第二篇论文部分证明了无毛定理,不论黑洞是怎样形成的,它只具有三种性质:质量、角动量、电荷。[17]:33[74]第三篇论文阐明,黑洞的事件视界表面面积永不会减少,两个黑洞合并后的表面面积不会小于原先两个表面面积之和,这发现后来被命名为黑洞热力学第二定律[75][18]:65-67

因为任何粒子都无法从黑洞表面逃逸出去,所以黑洞的质量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又由于黑洞的事件视界表面面积是决定于它的质量,所以表面面积也只能增加,不能减少。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孤立系统自发地朝著热力学最大状态的方向演化。霍金认为,黑洞表面面积的增加很像熵的增加,不过这只是个类比。[17]:35但是,约翰·惠勒的研究生雅各布·贝肯斯坦坚持主张,黑洞的表面面积可以用来量度熵;假若将一堆含有熵的物质丢入黑洞,则黑洞的熵必定增加,这会从黑洞的质量增加反映出来。霍金觉得贝肯斯坦的主张有误,假若黑洞具有熵,则必定可以测量出它的温度,它会辐射出能量,但是没有任何粒子可以从黑洞内部逃逸出去!1972-1973年间,霍金又与杰姆斯‧巴丁James Bardeen布兰登‧卡特Brandon Carter合作提出四条黑洞热力学定律。这些定律的形式看起来很像热力学定律[17]:38[注 2]但是霍金强烈声明,黑洞不能辐射出任何能量,因此黑洞不具有熵。[18]:67-68[30]:123-124

《时空的大尺度结构》成功出版后,霍金开始专注研究量子引力──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的结合。[17]:39俄国物理学者雅可夫·泽尔多维奇艾利西‧斯塔宾斯基Alexi Starobinsky不确定性原理推断出旋转中的黑洞会发射粒子,这些粒子是在事件视界外的邻近区域由黑洞的旋转能制成,因此会消耗黑洞的旋转能,直到黑洞不再旋转为止。[30]:146霍金对于这研究觉得很好奇,因此,霍金与好友基普·索恩一起去俄国拜访泽尔多维奇与斯塔宾斯基,希望更多地了解他们的想法,索恩与俄国物理学者在过去五年间共同进行学术研究,在那里建立了丰富的人脉关系。会谈之后,霍金觉得俄国学者的数学方法稍显粗糙,他可以给出更好的结果,可是,经过仔细计算,他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结果,不仅是旋转中的黑洞,甚至连静止的黑洞也会持续发射粒子,其能谱符合热力学黑体辐射的物理性质。这结果与黑洞热力学第二定律相互矛盾,并且支持贝肯斯坦关于熵的推论。[18]:68-69[17]:40

1974年,霍金在牛津大学拉塞福-阿普顿实验室举行的第二次量子引力会议Second Quantum Gravity Conference发表论文《黑洞爆炸?》。[注 3][76]在这篇论文里,他详述,在事件视界外的邻近区域会出现很多虚粒子对,每一对虚粒子都是由一个正能量粒子和一个负能量粒子组成,总能量为零,通常,这些虚粒子对在出现后的短暂片刻会相互湮灭,为了满足不确定性原理,但是,假若在湮灭前,负能量粒子穿越过事件视界,则它可以在黑洞内生存,而正能量粒子也可以逃逸至无穷远,因此,能量会被辐射出去,黑洞质量会逐渐减小,这就是宏观黑洞发射辐射的机制。对于宏观黑洞,辐射率与质量呈反比,由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干扰,很难观测到这种称为霍金辐射的现象。例如,一个质量为太阳质量(1030kg)的黑洞,其霍金辐射温度为10-7K,远远低于宇宙微波背景温度(2.7K)。黑洞的寿命与质量的三次方成正比,假设黑洞质量为1012kg,则其寿命大约为宇宙年龄1010年,假设这黑洞是形成于宇宙初期的原生黑洞,则它应该会在近期“蒸发”(黑洞蒸发),温度大约为1011K,辐射出大量伽玛射线,但是比伽玛射线暴光度低很多,虽然这类稀有事件大概只能发生在太阳系内才可被观察到,但这确实是一种可观察到的事件,尽管至今为止尚未有科学家真正观测到这类事件。[77]:323-327[18]:69–73

这篇论文立刻震惊了整个宇宙学界。泽尔多维奇起初持保留态度,但经过严格检查后不能不承认霍金是对的。教授夏玛称赞,“这是物理学史上最美丽的论文之一!”最令人佩服的是,霍金的计算大部分是在他的脑袋内部完成,霍金谦虚地解释,“大多数人错误地以为数学只是方程式而已,实际而言,方程式只是数学的乏味部分,我试图以几何来看问题。”年3月,霍金。1974年,加州理工学院聘请他为谢尔曼‧费尔柴尔德杰出访问教授Sherman Fairchild Distinguished visiting professor,除了优渥的薪资、住房、车子、孩童教育以外,他还获得了一辆电轮椅与所有医疗需要。同年,他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年龄才32岁,是最年轻的院士之一。虽然霍金发表的这篇论文极具争议性,到了70年代末期,经过更进一步研究与论述,这理论物理学的突破终于被学术界广泛接受。[18]:73-74[30]:133, 150-151[17]:42-44

1975年–1990年

霍金于1975年回返剑桥大学担任大学教授。在那时期,人们对于黑洞与研究黑洞的物理学者有浓厚的兴趣,时常可以在报纸杂志或电视媒体看到霍金的访谈。学术界也多次表扬他在宇宙学的成就。1975年,因为在相对论领域取得极重要研究成果,他与潘洛斯获颁爱丁顿奖章[78]同年,他荣获庇护十一世金牌。隔年,被授予马克士威奖Maxwell Medal and Prize海涅曼奖[79]休斯奖章Hughes Medal。1977年,升任为引力物理学讲座教授。翌年,获得爱因斯坦奖Albert Einstein Award与牛津大学荣誉博士学位。[18]:90-92[30]:132-133, 162[17]:xiii-xv

卢卡斯数学教授席位是剑桥大学授予物理学者的一个最高荣誉职位。1979年,霍金成为第十七位卢卡斯教授[18]:92[80]他的就职演讲的题目为《是否即将看到理论物理的尽头?》。在演讲中,霍金坦率预测,在本世纪结束之前,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将会被合并在一起,[17]:60N=8超引力理论N=8 Supergravity是万有理论的首选。超引力理论衍生自超对称理论,N=8超引力理论预测引力子有8种超对称伙伴,即8种引力微子,该理论因此而得名,它是唯一能够正确表述4维时空的理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除了上述引力子与引力微子以外,还有154种其它尚未发现的粒子。[18]:93-94霍金在演讲结束前又预测,就研究理论物理的能力而言,电脑将会超越人脑,就算这不是理论物理的尽头,这也可能是理论物理学者的尽头。[17]:60在那段时期,由于怀尔德患重感冒,霍金一度被送到疗养院,直到两个人都恢复健康了才回家。自此,霍金勉强地接受一些家庭医护服务。最初,他觉得这会侵犯到他的私生活,但后来,他发现这也会带来很多方便。[18]:92-93为了更快捷地发掘宇宙的奥秘,霍金决定改变他研究物理的方法,不再坚持踏实的数学证明,他变得更为凭靠直觉,更带推测性。他告诉索恩,“在正确与严密这两种选项之间,我宁愿选择正确。”严密不一定是获得正确结果的最好方法,有时候,过度注重细节,可能会导致忽略大局。[18]:96

1981年,一场物理会议在批评思想家维尔纳·艾哈德Werner Erhard位于旧金山的豪宅举行。霍金在会议中提出黑洞悖论:由于黑洞发射霍金辐射的频谱如同理想热辐射,当黑洞因霍金辐射而最终消失之时,所有信息也会不可逆地遗失。在黑洞学里,信息指的是粒子的种类、性质与组态等等。霍金严重警告,信息的遗失是物理学的一大危机,因为这意味著无法按照物理学的理论来预测未来。黑洞悖论违反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则,即“信息守恒定律”:宇宙不会遗失任何信息。黑洞悖论引起了延续多年的激烈辩论,霍金与李奥纳特·苏士侃杰拉德·特·胡夫特之间因此开启了名为“黑洞大战The Black Hole War”的论战[18]:96-101[81]:9, 18

霍金将理察·费曼原创的总和历史方法应用于研究宇宙的起源,这涉及到总和宇宙的每一种可能历史,也就是说,总和在时空的每一条世界线可能发生的事件。这意味著必须考虑宇宙的边界条件。1981年,在梵蒂冈教皇科学学会主办的一场会议里,霍金发表了论文《宇宙边界条件》。他提议,宇宙可能没有边界(没有起源或终结)。[18]:102-103两年后,他与詹姆斯·哈妥共同提出宇宙无边界模型no-boundary model。在普朗克时期之前,由于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宇宙没有时空边界;而在大爆炸之前,时间并不存在,宇宙起源的概念毫无意义。[82]经典大爆炸模型的初始奇点被改变为像北极区域一般;北极是所有朝北线相交与结束之点,没有比北极更北的地方。[18]: 116-131[30]:180-183[83]:234

霍金对于时间箭头做了颇多研究。他在1985年发表的一篇论文里声称,假若无边界提议是正确的,则宇宙最终会停止膨胀,开始塌缩,在这塌缩过程时,时间会朝著反方向流逝。这论点极具争议性。他曾经指导过的学生唐恩·佩吉发表论文反驳此结果。经过一番功夫,佩吉与另外一位学生雷蒙·拉弗兰姆Raymond Laflamme,成功说服了霍金,促使霍金承认错误,并且撤回这概念。[18]:180-182[30]:274[17]:xiv–xv

由于先前卓越的研究成果,霍金得到更多奖章。1981年,他被授予法兰克林奖章Franklin Medal[30]:274隔年,又获颁英帝国司令勋章 (CBE)。[18]:114奖章不能被直接用来支付日常开销,为了筹措孩子教育与家庭生活所需的费用,霍金决定撰写一本大众读者可以看得懂,解释宇宙奥秘的科普书籍。他并没有找学术出版社承担发行的工作,而是与商业出版社签约,因此得到一大笔预付款。这本书的书名为《时间简史》,首稿于1984年完成。[18]:134-135经过多次编缀,该书于1988年出版发行。这本书快速飘升至美国与英国的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并且占据那位置好多个月,很快地就卖出一百万本。[18]:143-144至2001年为止,这本书至少被翻译成35种语言,销售超过九百万本。[84]霍金已成为大众明星,各种媒体都争相报导有关他的消息。《新闻周刊》杂志甚至在封面刊登了他的肖像,称他为“宇宙大师”。[18]:146[30]:205, 220-227[17]:xiv-xv

虽然霍金赚了很多钱财,但此时他已成为公众人物,必须面对很多新挑战。但他觉得乐在其中,他到处旅游,推销他的著作,常常参与派对与舞会至三更半夜。[注 4]霍金似乎无法拒绝邀请,他也很少杜门谢客,因此减少了做研究的时间,甚至他的学生们都觉得他的“课外活动”太多。霍金的超高人气引起有些酸葡萄人士忌妒,他们认为这全是因为霍金的残障。尽管如此,他仍然不断获得各种荣誉,包括五个名誉学位与七个国际奖。1988年,他与潘洛斯共同获得沃尔夫奖,表彰他们“对于广义相对论的重要研究,这些研究显示了宇宙奇点的必要性和与黑洞相关物理。”[85]隔年,英国女皇伊莉莎白二世颁予名誉勋位,以肯定他对国家的重大贡献。[18]:143-149[30]:230-231

1990年–2000年

虽然需要经营很多公关活动,霍金仍旧能够腾出一些时间来做研究。1993年,霍金与盖瑞·纪邦斯Gary Gibbons合作,将关于用欧几里得方法来表述量子引力的一些课堂讲义编辑成为著作《欧几里得量子引力》。[86]霍金还将自己的关于大爆炸与黑洞的论文编修成著作《霍金论大爆炸与黑洞》。在他发表的37篇论文里,他独自或与他人共同撰写了16篇论文。[18]:180隔年,霍金与潘洛斯将在剑桥的牛顿研究院Isaac Newton Institute讲演的六堂课系列发行成著作《时空的性质The nature of Space and Time》。在这本著作中,霍金强调,按照实证主义,物理理论只是一种数学模型,它是否对应于物理实在是一个毫无意义的问题;人们只能要求物理理论预测符合实验观察。这句话惹恼了很多批评者,在他们之中很多人主张,或许在问题的后面存在著千真万确的物理实在,只不过人们无法观察到这物理实在。霍金则坚持,研讨像虫洞是否存在这类问题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对于描述物理实在,人们从未有独立于模型的绘景,但这不意味著没有独立于模型的物理实在,假若我不认为有,则我将会无法继续做物理研究。《时空的性质》记录了实证主义者霍金与实在主义者潘洛斯之间的一场辩论,主要论题是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这两种非常成功但仍旧存在严重争议的理论,怎样合并为能够解释时空性质的量子引力理论。[87]:vii-viii, 3-4, 134[18]:188[17]:95

霍金曾经与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索恩、约翰·裴斯基John Preskill于1991年打赌,命题是,奇点通常应该会出现在黑洞内部,无法从事件视界之外观察到,但出现在事件视界之外的“裸奇点”是否存在?霍金支持潘洛斯提出的宇宙审查假说,他认为裸奇点并不存在,而索恩与裴斯基对此则持相反意见。1997年,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德米特里·克理斯特德勒Demetrios Christodoulou的理论计算与玛修·乔土奕克Mathew Choptuik的电脑模拟建议,在非常特别状况下,可能会出现裸奇点。霍金只好因这技术细节认输。后来,克理斯特德勒修改了他的理论计算,他发现,霍金可能举白旗举得稍微早了一点。霍金至今仍然对此事耿耿于怀,他决定再与索恩、裴斯基打赌,命题更加详细地改为,在一般状况下,是否存在裸奇点。[17]:97-98同年,黑洞赌王霍金又与索恩、裴斯基打赌,这次命题涉及到黑洞悖论。霍金与索恩主张,黑洞吞入的信息永远与外界宇宙隔绝,永远不会显露出来,甚至当黑洞蒸发与完全消失之时;裴斯基持反对立场,他坚信,正确的量子引力理论必将会给出机制解释霍金辐射怎样从黑洞释出信息。[88][89][90][17]:124-125

霍金对于将科学介绍给更广泛大众的工作不遗馀力。《时间简史》的电影版本,经过埃洛·莫里斯的导演与史蒂芬·史匹柏的制作,正式于1992年在好莱坞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会首映。原本,霍金认为这部电影应该如同他的著作一般,专注于描述科学理论,而不是人物事迹,然而,他后来发现其中一大半内容是在描述人物事迹,他很随和地改变主意,觉得这是件好事,但他并未在摄影机之前公开自己的私生活。虽然这部电影得到很多好评,但并没获得广泛发行。[18]:168-170[17]:93霍金将他从1976年到1992年撰写的14篇文章收集成一本科普著作《黑洞与婴儿宇宙Black Holes and Baby Universes and Other Essays》,于1993年发行。在这本书里,霍金谈到他的生平,他怎样经历与奋战渐冻症,以及一些宇宙学理论,特别是黑洞怎样孕育出婴儿宇宙。1997年,英国广播公司与美国公共电视合作制成了六集电视节目《史蒂芬‧霍金的宇宙》,这次,在霍金的坚决要求之下,节目内容完全聚焦于说明科学理论。[18]:189[17]:97[91]

2000年–2018年

由于《时间简史》广受好评,霍金又于2001年撰写完成了姊妹作《胡桃里的宇宙》,概述霍金在完成《时间简史》之后的一些研究结果,例如,关于膜世界的研究结果。《胡桃里的宇宙》包括了霍金对于膜理论的一些意见,例如额外维度是否存在这问题并不具意义。人们只能检试额外维度数学模型是否恰当地描述宇宙来评价额外维度。[17]:117-1182005年,霍金与伦纳德·姆沃迪瑙合作将《时间简史》重写与更新为更易懂易读,并且附有精美图片的著作《新时间简史》,希望更多读者能够通过这本书接触到这方面的知识。在于2006年出版的选集《上帝创造整数God Created the Integers》里,霍金收录了数学史上最重要数学论文之中的31篇论文,并且简略描述了每篇论文作者的生平。[18]:222-223自2006年以来,霍金、汤玛斯‧赫陶格Thomas Hertog詹姆斯·哈妥发展出的“自顶向下宇宙学”理论阐明,宇宙有很多种不同的初始态,而不是只有一种唯独的初始态,因此不该只表述从某种宇宙初始态预测出宇宙未来态的理论。实际而言,宇宙初始态是不可得知的,只有宇宙现在态是可得知、可观察的,因此只能从现在态逆著时间估算所有可能的初始态。自顶向下宇宙学假定,现在态选择所有能够导致现在态的过去历史。这样,这理论给出一条解释精细调节问题fine-tuned universe的路径。[92][93][94]

随著黑洞学研究快速进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霍金关于黑洞信息遗失的答案可能不正确。2004年,在爱尔兰都柏林举办的第十七届广义相对论与引力国际会议Internal Conference on General Relativity and Gravitation (GR17)的一场演讲里,霍金给出他自己的相当具有争议性的解答,涉及到黑洞可能同时拥有多种拓扑(几何)。演讲完毕后,霍金邀请索恩与裴斯基一同来到台前,霍金正式认输,并且赠与裴斯基一本棒球百科全书。索恩要先研读霍金的论文,然后再决定是否认输。裴斯基很高兴得到赠礼,但是他承认并不了解霍金的演讲。[90][18]:216-220翌年,他对于这论题正式发表论文,应用总和历史方法,思考宇宙的所有可能历史,拥有黑洞的历史会造成信息遗失,而不拥有黑洞的历史不会造成信息遗失,由于这两种状况会相互抵销,最终结局是信息不会遗失,因为根本就不会存在有任何俘获信息的黑洞。[注 5][96][18]:223-224

霍金与女儿露希、博士学生克里斯多福·盖发德Christophe Galfard于2007年共同撰写完成童书《乔治通往宇宙的秘密钥匙George's Secret Key to the Universe》,这本书讲述孩童乔治如何找到并藉著一种宇宙闸门游遍整个太阳系。两年后,霍金与女儿露希撰写童书《乔治的宇宙寻宝George's Secret Key to the Universe》,这本书叙述乔治怎样迷航宇宙寻找生命的踪迹。过了两年,他们又再度合作完成童书《乔治与大爆炸George and the Big Bang》,这本书论述宇宙在大爆炸时的状况。[97][18]:230–231

英国广播电台的“伟大英国人”节目于2002年选举霍金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中第25名。[98]2006年,霍金凭借他“对于理论物理学与理论宇宙学做出杰出贡献。”荣获英国皇家学会科普利奖章[99]两年后,霍金亲赴西班牙的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大学University of Santiago de Compostela接受丰塞卡奖Fonseca Prize,这是为了表显他尽心竭志传播科学种子于广泛大众。[100]隔年,美国总统巴拉克·欧巴马颁予霍金美国最高的平民荣誉总统自由勋章,表彰他克服身体残障、拓展科学疆界。[101]又过四年,霍金获颁基础物理学特别突破奖,奖金3,000,000美元,为了奖励他“发现黑洞的霍金辐射,和他对于量子引力学与早期宇宙量子学的深度贡献。”[102][18]:241

根据剑桥大学的校规,卢卡斯数学教授必须在67岁时退休,霍金因此于2009年卸任,但他仍可继续在应用数学与理论物理系作研究,他的新头衔是“剑桥理论宇宙学中心研究主任”。为了抗议基础研究与科学教育的经费被裁减,他扬言很可能搬迁至加拿大。谣传他退休后或许会到加拿大的普里美特理论物理研究所任职。目前,他在剑桥大学仍然拥有宽敞的私人办公室,有私人助理专门处理事务,还有很多博士学生实现他的奇异点子。霍金的私人助理表示,霍金热爱他的工作,他非常快乐,学校非常需要他,他尚未草拟任何退休计画。霍金依然雄心勃勃地设定了超高难度研究目标:彻底了解宇宙,为什么它是如此,为甚么它竟然存在?当被问到何时才可达成这目标之时,他重复先前在卢卡斯数学教授就职演讲的预测:这世纪结束之前。[103][18]:238-239

霍金与俄国科技界亿万富翁尤里·米尔纳于2015年7月20日共同发起突破倡议,其目标是在探寻外星生命,尝试回答命题:“我们是否孤独地生存在这浩瀚宇宙之中?”[104]

霍金曾在纪录片霍金的宇宙大探索Into the Universe with Stephen Hawking中对地球居民提出警告,若外星人来到地球,会如同当年欧洲人哥伦布造访美洲大陆之后,美洲原生居民消失殆尽一样,不具足够对抗力量的地球人不会有好的下场。[105][106][107]

个人生活

婚姻

洁恩·怀尔德

当霍金是剑桥大学研究生的时期,他在1963年的新年派对上认识当时正准备入读伦敦大学洁恩·怀尔德Jane Wilde Hawking,怀尔德同时也是霍金妹妹的朋友,怀尔德被霍金的风趣幽默与独立性格所吸引,二人开始交往。不久,霍金出现了渐冻症的症状,于1963年后期被诊断患上运动神经元疾病。1964年10月,霍金与怀尔德订婚[108][109],霍金后来感言,订婚改变了他的人生,给予他生存的动力[110],而洁恩认为她要寻找她存在的目的,她猜想这目的应是照顾霍金,不论如何他们已坠入爱河,对于这事似乎没有甚么选择,她只是决定要如此做[111]。两人并于1965年7月14日结婚[68]

在二人婚姻的首年,洁恩由于需要完成学位课程而居于伦敦,在周末才能与霍金共聚。霍金在大学找到一份研究员的工作,他们几经转折下在应用数学与理论物理系的大楼(DAMTP)附近租到一间屋,霍金每天只要走一段很短的路就能抵达办公室。他还买了一辆三轮机动车,可以驾驶到剑桥附近乡下的天文学学院办事。洁恩于1966年毕业,为了证明个人知识才能和给自己设定人生目标,她决定继续留在伦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专门研究评论中世纪西班牙古老书籍[18]:43-47。隔年,霍金的长子罗拔诞生于1967年5月[112][113],女儿露西生于1970年,而幼子提摩西则生于1979年4月[114]

霍金很少谈论他的疾病与身体障碍对他的挑战,甚至在与洁恩求爱期间也是如此[115]。由于他的身体障碍与行动不便,使家庭重担和事无大小的责任都落在洁恩身上,让霍金有更多的时间思考物理问题[116]。1974年,霍金受聘到加州理工学院做研究,为了减轻负担,洁恩提议一个大学生或博士后毕业生跟他们一起生活并协助照顾霍金的起居,让洁恩可以有更多时间休息。霍金也同意接受,研究生柏纳德·卡尔Bernard Carr就这样成为许多学生中的首个跟他们一家到加州帕萨迪纳作研究的人[117][118],众人在那里度过了快乐和激励的一年[119]

1975年,霍金回到了剑桥,有了一个新家和一份新工作,唐·佩奇来到霍金的家中工作,作为居家的毕业生助理,与霍金在加州理工学院建立起一段密切的友谊。得到佩奇的帮助及作为一个秘书,洁恩在照顾霍金的责任减少了,所以她可以回到她论文的工作,及在歌唱上的新兴趣[120]

1977年12月,洁恩在圣马克教会的合唱团里,遇到管风琴演奏家强纳森·琼斯Jonathan Jones。琼斯逐渐地与霍金一家变得亲密起来[17]。1980年代中期,洁恩跟琼斯发展出罗曼蒂克的情愫[121][122][123],根据洁恩所述,她的丈夫也接受这现实,说:“只要我持续地爱著他,他便不会反对[121][124][125]。”洁恩与琼斯当时决定不让这脆弱的家庭破碎,并且以柏拉图式努力地维持著彼此之间的纯友谊的关系一段很长的时间[126]

到了1980年代,照顾霍金的护士与助手无可避免地干扰著他们的家庭生活,让洁恩感到不知所措[127],也让霍金的婚姻关系多年来一直很紧张。他的名人效应的影响对其同事和家人来说都是一场挑战,而生活在童话世界般的形象让这对夫妇感到气馁[128][129]。霍金对宗教的看法跟她虔诚的基督教信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导致双方关系紧张[129][130][131]

1980年代后期,霍金跟照顾及陪伴他的护士伊莲·梅森Elaine Mason走得很近,二人经常外出,他们彼此开始喜欢对方,梅森强悍的个性及极力守护她跟霍金之间的关系[132],让霍金的家人、同事及看护人员感到惊愕[133][18]:145。霍金告诉洁恩指自己为了梅森而离开她[134],并于1990年2月离开家庭[135],最后,霍金与洁恩维持了几乎25年的婚姻终于触礁,分居并离婚了。

伊莲·梅森

1995年春天,霍金正式与洁恩离婚。在9月跟伊莲结婚[136][135],他开心地宣布,“好棒,我跟我所爱的女人结婚[137]”。洁恩则与琼斯结婚了,她于1999年出版的回忆录《移动星星的音乐Music to Move the Stars》中,描述了她与霍金的婚姻,与婚姻破裂之缘由。被曝光的秘密在媒体上引起了一阵轰动,他就像往常处理其私生活的做法一样,霍金并没有作出任何公开回应,他只表示从不阅读关于自己的传记[138]

霍金再婚后,他的家人感到被排斥,并从他的生活中被边缘化[131][133],他们很少有机会与他见面,并怀疑霍金可能遭到虐待[133]。2000年代早期的五年里,他的家人和同事越来越担心霍金的身体受到遭到虐待[133][139]

2004年初,媒体报导霍金遭到第二任妻子虐打,此消息立刻轰动全世界。霍金对此于医院病床上发表声明,指称这消息失实,并表示“我全心坚决驳斥说我遭到虐待的说法。媒体的报导纯属虚构,有人散播这样不实的消息,令我感到失望。……我妻子与我相爱。今天我还能活著,完全是因为她。我要求媒体尊重我的私生活,让我专注于从疾病中恢复健康[140]。”然而外界传出霍金身上出现多处神秘的伤痕、手腕骨折、脸部和嘴唇有很深的切口。同年3月,英国警方正式介入进行调查,询问了解相关情况,并向先前照顾霍金的护士查问并且索取资料,但由于霍金拒绝作出投诉,警方最终只好结束案件[131]

2006年,霍金跟梅森悄悄办理离婚[141][142],结束11年的夫妻关系。事后霍金表示,宇宙以外,女人是最难懂的谜[143]。霍金与洁恩和好,并重新她跟孩子及儿孙恢复了更密切的来往[129][142],共享天伦之乐。为了反映这段反映这段更快乐的时期,洁恩将其先前出版的回忆录《移动星星的音乐Music to Move the Stars》进行了大幅度编修工作,删除了很多不堪回首的叙述,更换为对于未来盼望的语句,其修订版本命名为《遨游至天涯海角:我与史提芬的生活Traveling to Infinity: My Life with Stephen[133],此书更被拍摄成为2014年的电影《霍金:爱的方程式[144]

残障恶疾

霍金患有一种罕见的早发性且进展缓慢的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俗称渐冻人症(ALS),此症让他在之后几十年身体逐渐地瘫痪[145]

霍金在牛津大学读书的最后一年开始发病,当时他发现自己的动作越来越笨拙,包括时常不知缘由地摔跤,划船也有困难[146][147]。有一次,他从楼梯上摔了下来并且头部先著地,造成短暂的记忆力轻微丧失[146]。在剑桥大学时,他的状况更加恶化,说话变得稍微有些困难,且有些含糊不清。霍金的父母在他圣诞节回家时也注意到他的健康问题,因此带他去看专科医生[148][149]。1963年,霍金21岁时,医生诊断他患上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当时医生预期他只剩两年寿命[150][151][152],然而随著两年光阴过去,他仍然活著,而且他病情恶化的情况很奇妙地渐渐缓慢下来[60][153][154]

在1960年代后期,霍金的身体状况再度恶化,行动走路都必须倚靠拐杖,并且不再能定期授课[155]。由于霍金逐渐失去书写能力,他自己发展出一套替代的视觉性方法,他在脑里形成极具直觉性的各种不同的助思图案与助思方程式,他可以用这些助思元素来研究物理问题[156][157]。物理学者维尔纳‧以色列Werner Israel后来表示,霍金的成就有如莫扎特只凭借想象在脑海中创作一首极具特色的完整交响乐一样[158][159][160]。霍金非常独立,不愿意接受任何帮助,并不会向自己的恶疾让步。他最喜欢被视为一位科学家,其次是科普作家,最重要的是总是被视为拥有与其他人相同的欲望、干劲、梦想与抱负的正常人[161]。他的妻子洁恩·怀尔德后来说:“有些人称这为决断,有些人称这为固执,而我曾经在很多时候称这为既果断又固执[162]。”60年代末,霍金经过他人不断劝说才同意使用轮椅代步[163][164],但他最终因为狂放不羁的驾驶轮椅而变得臭名昭著,朋友们都知道他是个危险司机,他时常会肆无忌惮地冲过街路,似乎以为自己拥有优先权[165]。霍金在同侪间很风趣且很受欢迎,但是由于他的疾病与他治学时的不客气态度,有些同事会选择跟他保持距离[162]

到了1970年代后期,霍金的言语功能恶化了许多,只剩下他的家人或密友能够听得懂他的说话。若要跟别人沟通,他需要熟悉他的人把他的说话翻译成为可理解的言语[166]。在霍金的办公室大楼门口,由于没有设置专门给轮椅通行的轮椅坡道,但剑桥大学不愿负担搭建残障坡道所需的款项因而发生争拗,霍金与他的妻子于是发起活动,敦促剑桥大学改善轮椅通道,及对剑桥的残疾人士提供支援,包括大学学生宿舍的设施[167][168]:450-451[169]。一般来说,霍金对于自己作为残障人士权利disability rights代言人这角色有著矛盾和模棱两可的感觉,一方面他很想帮助残障族群,但另一方面他又试图将自己与自己的疾病以及其所伴随的挑战做切割[170]。然而,他在这方面缺乏参与的态度惹起了一些批评[171]

霍金在1985年拜访欧洲核子研究组织时感染了严重的肺炎,必须使用维生系统life support。由于病况危急,医生询问洁恩是否应该终止维生系统的运行。洁恩的答案是“不”,替代方案是霍金必须接受气管切开术。这项手术可以帮助他呼吸,但将使他从此再也无法发声。[18]:135-136[30]:232-236在手术后,经过在加护病房一段时间的疗养,霍金才被准许出院,但他仍需费用昂贵全天24小时看护。尽管英国国民保健署可以给付疗养院费用,可是洁恩还是决定带霍金回家。索恩在得知霍金的病况后,建议他们寻求友人默里·盖尔曼的帮助。在那时,诺贝尔奖得主盖尔曼是麦克阿瑟基金会的董事,麦克阿瑟基金会慷慨地答应负担所有医护费用。[18]:136-137[30]:235-236洁恩请到了三班护士轮流看护霍金,其中一位护士伊莲‧梅森Elaine Mason后来成为霍金的第二任妻子。[18]:139

霍金不再能讲话,必须用特别方法传达信息,对方一手拿著一张字母卡,另一手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用食指指,当指到霍金想要的字母时,霍金会扬起眉毛,这样,可以慢慢地把整个单字拼出来。[18]:136后来,电脑专家华特·沃特斯Walt Woltosz送给他一个称为“平等者”的程式,可以让他在萤幕上选择单字、单词或字母。平等者的字汇大约有2500–3000个单字,并内建了一个语音合成器[18]:137-138[30]:236-237平等者本来是执行于桌上型电脑,护士伊莲的先生大卫‧梅森David Mason电脑工程师,大卫在霍金的轮椅上设置了一台小电脑,并且将平等者安装在小电脑里。[18]:140这样,霍金就不再需要找人做他的翻译,霍金很高兴地说,“与在我失去说话功能前相比,我现在可以更如意地传达信息。”[18]:140-141霍金仍旧可以稍微操控他的手来开启开关,每分钟大约能给出15个单字。每一次演讲前,他会事先准备好讲义,然后用语音合成器把内容发表出来。有些人觉得语音合成器给出的声音具有美国或斯堪地那维亚口音。霍金原本希望换成英国口音,但后来习惯了,反而觉得那就是他的声音。[18]:137-138[注 6]

霍金的健康之后缓慢恶化,2005年,他开始使用脸颊肌肉的运动来控制他的通讯设备,每分钟大约可以输出一个字。[18]:224[173]由于这疾病很可能引起闭锁症候群,霍金生前正与神经学专家研发出一套新系统,让电脑将他的脑波图样翻译为词句。2009年,他不再能独立驾驶他的轮椅,他的呼吸越加困难,时常需要使用人工呼吸器,还有几次严重到需要去医院诊疗。[174][175][94][18]:240

逝世

2018年3月14日,霍金的家人发声明表示,霍金病逝,享寿76岁。[9][10][176]

个人见解

霍金过去曾在多个公开场合,发表对生命人类核武宗教等的看法。

霍金于2006年访问香港,并在同年6月21日于香港科技大学演讲《宇宙的起源》前的记者会中,在回答问题“科学研究如何带动经济发展”时说:“对基础科学的研究是出于科学本身的需求,不是经济的需要,但基础科学的进步时常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177][178]在另一个同于香港举行的记者会中,霍金回答一名叫斌仔(邓绍斌)的瘫痪病人所提出关于安乐死合法化的问题,霍金说:“他有自由选择结束生命,但那将是一个重大错误。无论命运有多坏,人总应有所作为,有生命就有希望。”[179][180]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成立50周年纪念活动上,霍金说:“现在的情况有点像1492年之前的欧洲,人们也许会认为让哥伦布去航海纯粹是浪费钱。但新大陆的发现却让旧世界得到了根本改变,……人类向外太空扩展将带来更巨大的影响,它会彻底改变人类的未来,甚至决定人类是否有未来”。霍金将宇宙说成“新大陆”,以迎来一个像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宇宙大发现”时代。[181][182]至于外星生物方面,霍金在探索频道2010年纪录片《与霍金探索宇宙Into the Universe with Stephen Hawking》里表示,宇宙有1000亿个星系,从看数字就可合理推断外星生物存在。霍金郑重警告,外星人极有可能不怀好意,人类不该再发送讯息到宇宙中,意图与外星人接触。从人类历史,就可以看出,高智慧生物很可能带来苦难灾害。外星生物或许已消耗殆尽自己星球的资源,为了获得新资源,他们乘坐大型太空船,像游牧民族一般到处迁徙,讨伐与侵占其他星球,外星生物即有可能使得地球沦为殖民地。[183]

另外在核武方面,霍金则表示:“我们足够聪明地设计出核武器,但我不确定我们是否足够聪明地能够不使用它们。”[18]:265

在宗教方面,霍金宣称自己是一个无神论者。他说“在我们了解科学之前,相信上帝创造宇宙是很理所当然的。但是现在科学已经提供了更让人信服的解释。我所说的‘我们将了解上帝的心意’的是指,如果上帝存在的话,我们会了解任何上帝知道的事情,但他并不存在。我是一位无神论者。”[184]

身障公益活动

由于霍金在物理学的成就闻名遐迩,他成为了身障社群的好榜样,时常参与慈善活动,发表演讲与积极募款。之前,他不断地试图证实身障并未使得他不如平常人,现在,很多人认为他是超人或超级明星,他的名望使得他能够帮助其他身障人士。[18]:164, 178-1791999年,霍金与其它十一位杰出人士共同签署了“第三个千禧年身障宪章”,呼吁政府设定预防身障措施、保障身障人士权利。[185]为了要激起人们对于太空飞行的兴趣与展现出身障人士的潜能,霍金于2007年参与零重力公司Zero Gravity Corporation提供的零重力飞行,亲身体验零重力感觉。他事后表示,“好奇妙噢!零重力阶段真炫,高重力阶段没事,我可以永续这样。太空,我来了!”[186]

2012年夏季残奥会开幕典礼的主题为“启蒙运动”,霍金亲临现场在典礼表演中讲述宇宙起源与未来,引领群众观赏一场“科学发现之旅”,他还鼓励大家时常仰望星空,试著从所见到的景像找出宇宙的意义,思索宇宙之所以存在的机制,保持一颗好奇的心。[187][188]

霍金的自传记录片《霍金》于2013摄制完成,在这记录片里,霍金用自己的电脑合成声音讲述自己的童年、自己如何与疾病奋战、怎样成为杰出物理学大师的故事。[189]同年,霍金在一场关于协助自杀的访问里表示,得到绝症并遭受病痛折磨的人,应有权利选择结束他自己的生命,帮助他的人不应该被起诉。我们不让动物遭受痛苦,更何况人?[190]隔年,霍金接受冰桶挑战,这是为了要引起人们对渐冻症患者的注意,并且募集研究基金。由于他先前曾经患有肺炎,医生认为不应过度考验他身体的适应力,因此他的三个孩子替他接受挑战。[191]

流行文化

史蒂芬·霍金曾出演过不少影视作品,他总共在14部影视作品中扮演他自己;而改编自他人生故事的有关影视作品亦不计其数[192][193][194]

《时间简史》家庭影视版的发布派对上,《星舰迷航记》中史巴克的扮演者李奥纳德·尼摩伊,知悉霍金是《星舰迷航记》的超级影迷,渴想参与演出后,尼摩伊便与制作人商量后,在《银河飞龙》影集中的《堕落》一集中,特别安排给霍金三分钟时间表演,霍金饰演自己本人,在全息成像平台holodeck里与爱因斯坦、牛顿、生化人百科比赛扑克牌。[18]:178-179同年,著名摇滚乐团平克·佛洛伊德在作曲继续讲吧Keep Talking里特别置入霍金的“说唱”。[17]:93-941999年,霍金在《辛普森家庭》动画影集中的一集为自己的卡通角色配音。[18]:192

很多关于霍金生平的记录片陆续被制成,这包括有《真实的霍金The Real Stephen Hawking》(2001)、[18]:196霍金简介Stephen Hawking: Profile》(2002)、《霍金的故事Hawking (2004 film)》(2004)、[18]:221霍金:宇宙大师Stephen Hawking: Master of the Universe》(2008)、[195]霍金:我的简史Hawking: Brief History of Mine》(2013)。[196]

霍金也曾经在动画影集《辛普森一家》、《飞出个未来》与情景喜剧影集《生活大爆炸》客串演出。[94][197]另外,在2014年上映的电影《爱的万物论》中,饰演霍金的英国男演员艾迪·瑞德曼因优秀演技而赢得美国演员工会奖最佳男主角[198]以及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199]等奖项,而霍金亦为该片提供了计算机化的声音。霍金本人也十分赞誉瑞德曼在该电影中的演出“他的表演很真实,有时候我觉得他就是我”,并表示自己在观赏电影时还曾一度感动落泪[200][201][202]

霍金表示自己最想扮演的是zh-tw:詹姆士·龐德;zh-hk:占士·邦;zh-cn:詹姆斯·邦德;电影中的反派角色,在接受《Wired》杂志访问时他提及:“自己外貌独特,配合轮椅造型、物理头脑和电脑发声,非常适合出演坏人的角色”[194]

参阅

注释

  1. 假设恒星在生命末期坍缩成黑洞,则不论恒星原本状况为何,不论它怎样坍缩,它会在黑洞中心坍缩成一个密度无穷大、曲率无穷大的时空奇点。试设想逆转时间方向,从一个密度无穷大、曲率无穷大的时空奇点向外爆炸会发生甚么样的状况。
  2. 只要将黑洞热力学定律里所提到的事件视界表面面积改为孤立系统的熵,视界表面引力改为温度,就可以将这些定律变为热力学定律。
  3. 论文题目里的问号反映出霍金个人的疑惑。
  4. 他很喜欢驾驶轮椅车满场转圈。
  5. 由于不确定性原理,观察者不能确切辨识一个天文物体到底是真实黑洞还是表观黑洞,假若是表观黑洞,则事件视界可能并不存在,因此霍金辐射不会完全随机,而可能会将信息以乱码的形式传递出来,这样,信息并没有遗失,黑洞遵守信息守恒定律。[95]
  6. 他2006年在香港访问时说道:“原本还有一个使用法国口音的系统,但要是用了那套口音,恐怕太太会跟他离婚。”[172]

参考文献

  1. Stephen Hawking, science's brightest star, dies aged 76. 2018-03-14 [2018-03-14] (英语). 
  2. Centre for Theoretical Cosmology: Outreach Stephen Hawking. Ctc.cam.ac.uk. [2013-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30). 
  3. About Stephen – Stephen Hawking. Hawking.org.uk. 1942-01-08 [2013-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30). 
  4. Gardner, Martin (September/October 2001). "Multiverses and Blackberries". "Notes of a Fringe-Watcher". Skeptical Inquirer. Volume 25, No. 5.
  5. Price, Michael Clive (February 1995). "THE EVERETT FAQ"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6-04-20.. Department of Physics,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Retrieved 17 December 2014.
  6. Stephen Hawking; Leonard Mlodinow. A Briefer History of Time. Random House Publishing Group. 2007-12-18. ISBN 978-0-307-41784-8. 
  7. Mind over matter: How Stephen Hawking defied Motor Neurone Disease for 50 years. Independent.co.uk. 2015-11-26. 
  8. How Has Stephen Hawking Lived to 70 with ALS?. Scientific American. 2012-01-07 [2014-12-23]. Q: How frequent are these cases of very slow-progressing forms of ALS? A: I would say probably less than a few percent. 
  9. 9.0 9.1 Sample, Ian. Stephen Hawking: modern cosmology's brightest star dies aged 76. 卫报. 2018-03-14 [2018-03-14]. 
  10. 10.0 10.1 霍金逝世 英国物理学家享寿76岁. 中央社. 2018-03-14 [2018-03-14]. 
  11. Larsen 2005, pp. xiii, 2.
  12. 12.0 12.1 12.2 Ferguson 2011, p. 21.
  13. Mind over matter Stephen Hawking. The Herald. Glasgow. 
  14. White & Gribbin 2002, p. 6.
  15. Ferguson 2011, pp. 21–22.
  16. Larsen 2005, pp. 2, 5.
  17. 17.00 17.01 17.02 17.03 17.04 17.05 17.06 17.07 17.08 17.09 17.10 17.11 17.12 17.13 17.14 17.15 17.16 17.17 17.18 17.19 17.20 17.21 17.22 17.23 17.24 17.25 17.26 17.27 17.28 17.29 17.30 Kristine Larsen. Stephen Hawking: A Biography.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12. ISBN 978-81-8495-355-8. 
  18. 18.00 18.01 18.02 18.03 18.04 18.05 18.06 18.07 18.08 18.09 18.10 18.11 18.12 18.13 18.14 18.15 18.16 18.17 18.18 18.19 18.20 18.21 18.22 18.23 18.24 18.25 18.26 18.27 18.28 18.29 18.30 18.31 18.32 18.33 18.34 18.35 18.36 18.37 18.38 18.39 18.40 18.41 18.42 18.43 18.44 18.45 18.46 18.47 18.48 18.49 18.50 18.51 18.52 18.53 18.54 18.55 18.56 18.57 18.58 18.59 18.60 18.61 18.62 Ferguson, Kitty. Stephen Hawking: His Life and Work. Transworld. 2011. ISBN 978-1-4481-1047-6. 
  19. 19.0 19.1 19.2 19.3 Ferguson 2011, p. 22.
  20. Larsen 2005, p. xiii.
  21. White & Gribbin 2002, p. 12.
  22. Ferguson 2011, pp. 22–23.
  23. White & Gribbin 2002, pp. 11–12.
  24. 24.0 24.1 White & Gribbin 2002, p. 13.
  25. 25.0 25.1 Larsen 2005, p. 3.
  26. 26.0 26.1 Ferguson 2011, p. 24.
  27. 27.0 27.1 27.2 HAWKING, Prof. Stephen William. Who's WhoWho's Who (UK) 2015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布卢姆斯伯里出版公司旗下之A & C Black.  需要订阅才能查看
  28. White & Gribbin 2002, p. 8.
  29. My brief history – Stephen Hawking (2013).
  30. 30.00 30.01 30.02 30.03 30.04 30.05 30.06 30.07 30.08 30.09 30.10 30.11 30.12 30.13 30.14 30.15 30.16 30.17 White, Michael; Gribbin, John. Stephen Hawking: A Life in Science 2nd.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02. ISBN 978-0-309-08410-9. 
  31. Ferguson 2011, pp. 25–26.
  32. White & Gribbin 2002, pp. 14–16.
  33. Ferguson 2011, p. 26.
  34. White & Gribbin 2002, pp. 19–20.
  35. Ferguson 2011, p. 25.
  36. White & Gribbin 2002, pp. 17–18.
  37. Ferguson 2011, p. 27.
  38. Hoare, Geoffrey; Love, Eric. Dick Tahta. The Guardian (London). 2007-01-05 [2012-03-05]. 
  39. White & Gribbin 2002, p. 41.
  40. Ferguson 2011, pp. 27–28.
  41. White & Gribbin 2002, pp. 42–43.
  42. 42.0 42.1 Ferguson 2011, p. 28.
  43. Ferguson 2011, pp. 28–29.
  44. White & Gribbin 2002, pp. 46–47, 51.
  45. Ferguson 2011, pp. 30–31.
  46. Hawking 1992,p. 44.
  47. Hawking, Stephen W. Stephen Hawking's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a reader's companion. Bantam Books. 1992. ISBN 978-0-553-07772-8. 
  48. White & Gribbin 2002, p. 53.
  49. 49.0 49.1 49.2 49.3 Ferguson 2011, p. 31.
  50. White & Gribbin 2002, p. 54.
  51. White & Gribbin 2002, pp. 54–55.
  52. White & Gribbin 2002, p. 56.
  53. Ferguson 2011, pp. 31–32.
  54. Stephen Hawking. My Brief History. Random House Publishing Group. 2013-09-10. ISBN 978-0-345-53913-7. 
  55. 55.0 55.1 引用错误:无效<ref>标签;未给name属性为hawkingphd的引用提供文字
  56. Ferguson 2011, p. 33.
  57. White & Gribbin 2002, p. 58.
  58. Ferguson 2011, pp. 33–34.
  59. White & Gribbin 2002, pp. 61–63.
  60. 60.0 60.1 Ferguson 2011, p. 36. 引用错误:无效<ref>标签;name属性“FOOTNOTEFerguson201136”使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61. White & Gribbin 2002, pp. 69–70.
  62. Ferguson 2011, p. 34.
  63. Hawking, Stephen. On the Hoyle-Narlikar Theory of Gravitation. Proceedings of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1965, A286 (1406): 313–319. doi:10.1098/rspa.1965.0146. 
  64. Ferguson 2011, p. 42.
  65. White & Gribbin 2002, pp. 68–69.
  66. Stephen Hawking's PhD thesis, explained simply. 
  67. White & Gribbin 2002, pp. 71–72.
  68. 68.0 68.1 Ferguson 2011, pp. 43–44.
  69. 69.0 69.1 Ferguson 2011, p. 47.
  70. Larsen 2005, p. xix.
  71. Hawking, Stephen; Penrose, Roger. The Singularities of Gravitational Collapse and Cosmology.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A: Mathematical, Physic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1970, 314 (1519): 529–548. Bibcode:1970RSPSA.314..529H. doi:10.1098/rspa.1970.0021. 
  72. S. W. Hawking. The Large Scale Structure of Space-Tim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3. ISBN 978-0-521-09906-6. 
  73. Hawking, Stephen. Gravitationally collapsed objects of very low mass (PDF).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1971, 152 (1): 75–78. 
  74. R. D. Blandford. Astrophysical Black Holes. (编) S. W. Hawking and W. Israel. Three Hundred Years of Gravit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03-30: 278. ISBN 978-0-521-37976-2. 
  75. Hawking, Stephen. Gravitational Radiation from Colliding Black Holes. Phys. Rev. Lett. 1971, 26 (21): 1344–1346. doi:10.1103/PhysRevLett.26.1344. 
  76. Hawking, Stephen W. Black hole explosions?. Nature. 1974, 248 (5443): 30–31. Bibcode:1974Natur.248...30H. doi:10.1038/248030a0. 
  77. Bernard Schutz. A First Course in General Relativ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05-14. ISBN 978-0-521-88705-2. 
  78. Blackwell, D. E. Presidential Addresses on the Society's Awards.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1975, 16: 359. 
  79. 1976 Dannie Heineman Prize for Mathematical Physics Recipient,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1976 
  80. Hawking gives up academic title. BBC News. 2009-09-30 [2009-10-01]. 
  81. Leonard Susskind. The Black Hole War: My Battle with Stephen Hawking to Make the World Safe for Quantum Mechanics. Hachette Digital, Inc. 2008-07-07. ISBN 978-0-316-01640-7. 
  82. J. B. Hartle. Wave function of the Universe. Physical Review D. 1983, 28 (12): 2960–2975 [2018-04-02]. doi:10.1103/physrevd.28.2960. 
  83. Baird, Eric. Relativity in Curved Spacetime: Life Without Special Relativity. Chocolate Tree Books. 2007. ISBN 978-0-9557068-0-6. 
  84. Hawking's briefer history of time. news.bbc.co.uk. 2001-10-15 [2008-08-06]. 
  85. Wolf Prize Recipients in Physics 1988 Wolf Foundation
  86. G. W. Gibbons; Stephen W. Hawking. Euclidean Quantum Gravity. World Scientific. 1993-01-01. ISBN 978-981-02-0516-4. 
  87. Stephen Hawking; Roger Penrose. The Nature of Space and Tim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0-02-08. ISBN 1-4008-3474-0. 
  88. Preskill, John. Black Hole Bets. [2012-02-29]. 
  89. Hawking, S.W.; Thorne, K.S.; Preskill. Black hole information bet. Pasadena, California. 1997-02-06 [2013-04-20]. 
  90. 90.0 90.1 Preskill, John. John Preskill's comments about Stephen Hawking's concession. [2012-02-29]. 
  91. Stephen Hawking. Black Holes and Baby Universes and Other Essays: And Other Essays. Random House Publishing Group. 2011-05-11. ISBN 978-0-307-79045-3. 
  92. Highfield, Roger. Stephen Hawking's explosive new theory. The Telegraph. 2008-06-26 [2012-04-09]. 
  93. Hawking, S.W.; Hertog, T. Populating the landscape: A top-down approach. Physical Review D. 2006, 73 (12). Bibcode:2006PhRvD..73l3527H. arXiv:hep-th/0602091. doi:10.1103/PhysRevD.73.123527. 
  94. 94.0 94.1 94.2 Highfield, Roger. Stephen Hawking: driven by a cosmic force of will – Telegraph.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012-01-03 [2012-12-07]. 
  95. Overbye, Dennis, About Those Fearsome Black Holes? Never Mind, The New York Times, 2004-07-22 [2015-01-17] 
  96. Hawking, S.W. Information loss in black holes. Physical Review D. 2005, 72 (8). Bibcode:2005PhRvD..72h4013H. arXiv:hep-th/0507171. doi:10.1103/PhysRevD.72.084013. 
  97. Books. Stephen Hawking Official Website. [2012-02-28]. 
  98. Great Britons 11-100. BBC via Wayback Machine. [2012-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2-12-04). 
  99. Oldest, space-travelled, science prize awarded to Hawking. The Royal Society. 2006-08-24 [2008-08-29]. 
  100. Fonseca Prize 2008. University of Santiago de Compostela. [2009-08-07]. 
  101. MacAskill, Ewen. Obama presents 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 to 16 recipients. The Guardian. 2009-08-13 [2012-03-05]. 
  102. 2013 Fundamental Physics Prize Awarded to Alexander Polyakov. Fundamental Physics Prize. [2012-12-11]. 
  103. Professor Stephen Hawking to stay at Cambridge University beyond 2012.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010-03-26 [2013-02-09]. 
  104. Katz, Gregory. Searching for ET: Hawking to look for extraterrestrial life. Associated Press. 2015-07-20 [2015-07-20]. 
  105. 向外星人Say Hi? 霍金:地球恐遭殖民、侵略. 自由时报. 2016-12-28. 
  106. Stephen Hawking warns over making contact with aliens. BBC News. 2010-04-25. 
  107. Leo Hickman. Stephen Hawking takes a hard line on aliens. TheGuardian.com. 2010-01-26 [2018-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1). 
  108. Larsen 2005, p. xiv.
  109. Ferguson 2011, pp. 37–40.
  110. Ferguson 2011, p. 40.
  111. Ferguson 2011, pp. 35–40.
  112. Ferguson 2011, pp. 45–47.
  113. White & Gribbin 2002, pp. 92–98.
  114. Ferguson 2011, p. 92.
  115. Ferguson 2011, pp. 37–39, 77.
  116. Ferguson 2011, p. 78.
  117. Ferguson 2011, pp. 82–83.
  118. 引用错误:无效<ref>标签;未给name属性为black的引用提供文字
  119. Ferguson 2011, pp. 83–88.
  120. Ferguson 2011, pp. 89–90.
  121. 121.0 121.1 Ferguson 2011, p. 91.
  122. Larsen 2005, pp. xiv, 79.
  123. Hawking 2007, pp. 279–80.
  124. Larsen 2005, p. 79.
  125. Hawking 2007, p. 285.
  126. Ferguson 2011, pp. 91–92.
  127. Ferguson 2011, pp. 164–65.
  128. Ferguson 2011, p. 185.
  129. 129.0 129.1 129.2 引用错误:无效<ref>标签;未给name属性为dt70的引用提供文字
  130. Ferguson 2011, pp. 80–81.
  131. 131.0 131.1 131.2 Adams, Tim. Brief History of a first wife. The Observer (London). 2004-04-04 [2013-02-12]. 
  132. Ferguson 2011, p. 145.
  133. 133.0 133.1 133.2 133.3 133.4 Welcome back to the family, Stephen. The Times. 2007-05-06 [2007-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3). 
  134. Ferguson 2011, p. 165.
  135. 135.0 135.1 Larsen 2005, pp. x–xix.
  136. Ferguson 2011, pp. 186–87.
  137. Ferguson 2011, p. 187.
  138. Ferguson 2011, pp. 187, 192.
  139. Ferguson 2011, pp. 197, 225.
  140. Sapsted, David. Hawking defends his wife after assault claims.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004-01-24 [2014-12-07]. 
  141. 引用错误:无效<ref>标签;未给name属性为Auto2J-25的引用提供文字
  142. 142.0 142.1 Ferguson 2011, p. 225.
  143. KASS. 霍金将科学带入百姓家 贴地客串喜剧动画. 明周. 2018-03-17. 
  144. Eddie Redmayne wins first Oscar for 'Theory of Everything'. Reuters. 2016-05-10 [2015-03-07]. 
  145. How Has Stephen Hawking Lived to 70 with ALS?. Scientific American. 2012-01-07 [2014-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30). Q: How frequent are these cases of very slow-progressing forms of ALS? A: I would say probably less than a few percent. 
  146. 146.0 146.1 Ferguson 2011, p. 32.
  147. 引用错误:无效<ref>标签;未给name属性为Auto2J-6的引用提供文字
  148. White & Gribbin 2002, p. 59.
  149. Ferguson 2011, pp. 34–35.
  150. Larsen 2005, pp. 18–19.
  151. White & Gribbin 2002, pp. 59–61.
  152. Ferguson 2011, pp. 35.
  153. White & Gribbin 2002, pp. 58–63.
  154. Larsen 2005, pp. 16–19.
  155. Ferguson 2011, pp. 48–49.
  156. Ferguson 2011, pp. 76–77.
  157. White & Gribbin 2002, pp. 124–125.
  158. 引用错误:无效<ref>标签;未给name属性为Auto2J-8的引用提供文字
  159. White & Gribbin 2002, p. 124.
  160. Ridpath, Ian. Black hole explorer. New Scientist. 1978-05-04. 
  161. White & Gribbin 2002, p. viii.
  162. 162.0 162.1 Ferguson 2011, p. 48.
  163. White & Gribbin 2002, p. 117.
  164. Ferguson 2011, pp. 76.
  165. Ferguson 2011, p. 162.
  166. Ferguson 2011, pp. 81–82.
  167. White & Gribbin 2002, pp. 273–74.
  168. Mialet, Hélène. Is the end in sight for the Lucasian chair? Stephen Hawking as Millennium Professor. (编) Knox, Kevin C. & Noakes, Richard. From Newton to Hawking: A History of Cambridge University's Lucasian Professors of Mathema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ISBN 978-0-521-66310-6. 
  169. Ferguson 2011, p. 79-149.
  170. White & Gribbin 2002, pp. 193–94.
  171. White & Gribbin 2002, pp. 194.
  172. Stephen Hawking says pope told him not to study beginning of universe. USA Today. 2006-06-15 [2012-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30). 
  173. de Lange, Catherine. The man who saves Stephen Hawking's voice. New Scientist. 2011-12-30 [2012-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30). 
  174. Boyle, Alan. How researchers hacked into Stephen Hawking's brain. NBC News. 2012-06-25 [2012-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30). 
  175. Start-up attempts to convert Prof Hawking's brainwaves into speech. BBC. 2012-07-07 [2012-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30). 
  176. Physicist Stephen Hawking dies aged 76. BBC News. 2018-03-14 [2018-03-14] (英国英语). 
  177. 徐丹 (编). 霍金:科学进步能带来巨大经济利益. 人民网. 2006-06-21. 
  178. 霍金:基础科学进步能带来巨大经济利益(图). 网易. 2006-06-22. 
  179. 吴嘉俊. 霍金:有生命就有希望. 大纪元. 2006-06-14. 
  180. 陈淑君 (编). 霍金称人类可圆移民太空梦 周日将抵京作讲座. 新华网. 2006-06-15. 
  181. 霍金发表演讲称“宇宙大发现”的时候到了. sina科技时代. 2008-04-22. 
  182. Hawking, Stephen. Why We Should Go Into Space (PDF). 2008-04-21. 
  183. 霍金:外星人貌似河马蝙蝠. 苹果日报. 2010-04-27. 
  184. Boyle, Alan (23 September 2014). I'm an Atheist': Stephen Hawking on God and Space Travel. NBC News. Retrieved 12 January 2017.
  185. Call for global disability campaign. London: BBC. 1999-09-08 [2013-02-12]. 
  186. Hawking takes zero-gravity flight. BBC News. 2007-04-27 [2012-06-17]. 
  187. 听霍金“讲科学”.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2012-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6). 
  188. Paralympics: Games opening promises 'journey of discovery'. BBC. 2012-08-29 [2012-08-29]. 
  189. DeWitt, David. The Brilliance of His Universe. The New York Times. 2013-09-13 [2013-09-13]. 
  190. Duffin, Claire. We don't let animals suffer, says Prof Stephen Hawking, as he backs assisted suicide. The Telegraph. 2013-09-17. 
  191. Natasha Culzac, Stephen Hawking, MND sufferer, does ice bucket challenge with a twist. The Independent, 29 August 2014.
  192. 霍金飞往宇宙深处,给我们留下了这些音乐和影视作品. 凤凰网. 2018-03-14 [2018-03-14]. 
  193. 霍金逝世:从渐冻人到当代最伟大物理学家之一. BBC 中文网. 2018-03-14 [2018-03-14] (中文). 
  194. 194.0 194.1 霍金逝世︰“参演”阿森客串电影 想试做奸角. on.cc东网. [2018-03-14] (Chinese (Hong Kong)). 
  195. Wollaston, Sam. [ttp://www.guardian.co.uk/culture/tvandradioblog/2008/mar/04/lastnightstvstephenhawking Last night's TV: Stephen Hawking: Master of the Universe]. The Guardian (London). 2008-03-04 [2013-02-10]. 
  196. Stephen Hawking: A Brief History Of Mine. Channel 4. [2014-01-12]. 
  197. Professor Stephen Hawking films Big Bang Theory cameo. BBC News. 2012-03-12 [2012-03-12]. 
  198. The 21st Annual Screen Actors Guild Awards. Screen Actors Guild Awards. [2015-02-27]. 
  199. The 87th Academy Awards (2015) Nominees and Winners.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AMPAS). [2015-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0). 
  200. 大小霍金悼念本尊 艾迪瑞德曼:痛失天才. 自由娱乐. 2018-03-14 [2018-03-15]. 
  201. 黄岸. 霍金、纪梵希离世 重温影视经典缅怀大师. 中国网. 2018-03-15 [2018-03-15]. 
  202. 无畏束缚把握时光 霍金一生探索宇宙奥秘. 中央社. 2018-03-14 [2018-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