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蒋梦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明明白白讨论 | 贡献2019年2月21日 (四) 15:27的版本 主要作品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蒋梦麟
蒋梦麟
原文名 Jiang Menglin
出生 1886年1月20日
浙江余姚
逝世 1964年6月19日
国籍 中国
别名 梦熊,兆贤,孟邻
职业 教育家
知名作品 《西潮》
《中国教育原则之研究》

蒋梦麟,原名梦熊,字兆贤,号孟邻,浙江余姚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

1886年1月20日,蒋梦麟生于浙江余姚。曾参加科举考试并中秀才,1912年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育学本科毕业 ,随后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杜威,并获得哲学及教育学博士学位。曾任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行政院秘书长,也是北京大学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1949年随国民党政权去台湾。

人物生平

1886年1月20日,生于浙江余姚蒋村。出生时他父亲梦见一只熊来到他家,便给他起名梦熊。

1892年入私塾。

1898年,入绍兴中西学堂,蔡元培正好是那里的"监督"(相当于校长)。

1899年随家迁往上海,入天主教学校读英文。

1900年,因义和团运动起,举家迁回余姚,在余姚城某校习英文、算术。

1901年,到杭州一教会学校习英文,后因学潮全体学生离校。

1902年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前身为求是学院),因闹学潮被列入黑名单,改名梦麟。。

1903年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学习,次年中秀才。

1904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

1908年8月赴美留学。

1912年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随后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杜威,攻读哲学和教育学 。

1917年3月,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商务印书馆担任《教育杂志》编辑和《新教育》杂志主编,并协助孙中山制定实业计划。

1919年初,蒋梦麟被聘为北京大学教育系教授。五四运动爆发后,受蔡元培委托,代理北大校长。 同年9月,蔡元培返回北大,聘他为教育学教授兼总务长。

1927年,出任浙江临时政治会议委员兼秘书长,8月,任国立第三中山大学(1928年改为国立浙江大学)校长。

1928年,接替蔡元培出任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大学院改为教育部后,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部长。

1945年8月,蒋梦麟辞去北京大学校长,同时退出西南联大,由胡适继任。

1949年去台湾,主持"农业复兴委员会"。

人物评价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蒋梦麟是一位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蒋梦麟关于教育方面的论文,大部分写于"五四"前后。他站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立场上,批判封建主义的"牧民教育",反对德、日的军国主义教育,提倡自由主义的资产阶级平民主义教育。由于后来忙于北京大学的校务,他从事学术研究的时间减少了。但他在教育实践中却坚持贯彻他的教育思想。尤其是蔡元培关于大学教育的主张和"学术自由"的原则,他在北大任职期间更是谨记在心,遵照执行。他晚年在《新潮》一书中深情地回忆道:"著者大半光阴,在北京大学度过,在职之年,但知谨守蔡校长余绪,把学术自由的风气,维持不堕。

人物影响

作为北京大学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 ,蒋梦麟把一生的大部精力投之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和北大的建设。

蒋梦麟发展了教授治校的原则。他吸取美国一些大学的管理经验,强调层层分工,各司其职。他提出"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的管理方针。原属各学院的教务和事务等工作,改由学校秘书处和课业处负责,改变了过去教授兼任各种事务的现象,使教授得以专心治学与教学。同时,他严格限制教师在校外兼课,使教授有充分时间研究和积蓄学问。

从20年代初至30年代,蒋梦麟与蔡元培、胡适、傅斯年等人一道,艰苦地致力于北大中兴,使北大由乱到治,由衰至兴,逐步成为全国学术之中心。使北大人才云集,学术繁荣,推动教学与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些教授的科研成果已在国内外学术界处领先地位,并且逐年培养出大批高质量人才。

主要作品


著作


《西潮》[1](英文自传,后译为中文)

《孟邻文存》

《谈学问》

《文化的交流与思想的演进》

《新潮》

论文


《中国教育原则之研究》(博士论文)

《高等学术为教育之基础》

《过渡时代之思想与教育》

《个人之价值与教育之关系》

《世界大战后吾国教育之注重点》

《改变人生的态度》

《和平与教育》

《新旧与调和》等

参考文献

  1. 《西潮》 彩龙社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