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主觀意識效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2年8月22日 (一) 12:21 由 习包子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add)
前往: 導覽搜尋
主觀意識效應

主觀意識效應,就是一種廣泛存在於日常生活心理效應,類似於巴納姆效應,在闡述自己觀點時或多或少帶有主觀意識,實際上任何表達都會帶有主觀意識,這就是主觀 意識效應(Effects of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主觀意識效應 [1]

外文名稱 Effects of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心理效應 廣泛存在於日常生活 [2] 類似 巴納姆效應

早年經歷

出生於古典音樂世家的黃韻玲,3歲就開始就跟着叔叔學習鋼琴,從小學習古典音樂,在學校主修的是鋼琴

1979年,14歲的黃韻玲報名參加第三屆金韻獎歌唱比賽,與許景淳、黃珊珊、張瑞薰合組重唱組合「四小合唱團」獲得優勝。

1980年代,台灣流行樂壇興起的「新音樂運動」,黃韻玲即為其中一份子。 [3]

1983年,為電影《小畢的故事》寫主題曲配樂。 [4]

金韻獎歌唱比賽後,黃韻玲被羅大佑的公司相中,簽約之際卻逢公司解散,於是被羅大佑帶到滾石唱片

體現

主觀意識效應在生活中的體現可謂是比比皆是。最簡單的,我們常說的議論文其實就是最典型的表現,議論文的論點就是主觀意識,其餘的陪襯不過就是進一步說明主觀意識是正確的,那麼這會將持中立或反對意見的人吸引過來或改變看法。不論多麼客觀,只要能給出某種主觀意識的表現,嘴上說的再客觀都不是真正的客觀。

中心

綜上所述,其實主觀意識效應的中心就是一切所說的話所做的事都將帶有主觀效應。人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不會做出威脅到自己的事,極端情況則是庇護家人或者族人時所帶有威脅到自己但是能保住他人的時候,而這些都是主觀意識。

系與區別

與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是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於1948年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它主要表現為: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其實這就是主觀意識效應的另一種表現,即被動主觀接受。別人帶有強烈主觀意識的話語會影響到聽眾,使聽眾情不自禁的把自己帶入到其中。

而要避免被動主觀接受,則要客觀地認識自己

與客觀唯物主義

客觀唯物主義承認"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認為自然規律改變世界,推動客觀世界的發展變化。客觀唯物主義認為客觀世界自發地接受"客觀規律"的作用發展變化。人們不能改變客觀世界,認為客觀世界是不完全可知的,客觀世界是按照自己的規律發展變化的,人們既不能違背客觀規律,也不能利用客觀規律。

在很多情況下,主觀意識效應被認為與客觀唯物主義相悖,但實際上並非這樣。主觀意識本身就是人自己的思想,本質上來說是對物質沒有任何改變。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