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激流三部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小新讨论 | 贡献2019年5月17日 (五) 19:59的版本 人物形象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巴金的早期代表作。其中《家》的艺术成就最高。《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鲜明的一面旗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起着巨大的作用。

基本信息

名称: 激流三部曲
包括: 《家》、《春》、《秋》
作者: 巴金(李尧棠)
类别: 连续长篇小说 派别: 现实主义



内容简介 作品简介 《激流三部曲》是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代表作。在巴金众多的小说中,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的《激流三部曲》(巴金:《激流》的第四部《群》,所述的不再是高家的故事了),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巨制。其中,第一部《家》不仅是巴金文学道路上树起的第一块丰碑,也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 在现代文学史上,揭露封建制度的弊害,是许多作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但是,像巴金这样旷日持久地坚持表现这一主题的作家并不多,像《激流三部曲》这样从内部对封建家庭作集中而又深刻的成功描写的大型作品,更是罕见。撕开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显露它吃人的本质,并明确揭示它"木叶黄落"的穷途末路,是巴金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特出贡献,也是《激流三部曲》最杰出的思想意义所在。

《激流三部曲》不仅展现了封建家庭内部的罪恶和腐败、倾轧和迫害,还着力表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的觉醒和对封建势力的不妥协斗争,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他们叛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革命行动。

《激流三部曲》是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社会变动的一份珍贵的艺术记录。作为向封建势力讨还血债的檄文和鼓舞青年掌握自己命运的号角,它对于三、四十年代许多知识青年冲出旧家庭的藩篱,走向革命,起到启蒙的作用。直到今天,它仍激动着许多中国的和外国的青年的心。

凝聚着巴金的经历和感情的《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在坚实的生活基础上进行艺术创造的结果。题材的熟悉,感受的深切,爱憎的鲜明,为巴金得心应手地发挥自己卓越的艺术才能,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三部曲中,真挚浓烈的爱憎感情,随着流畅而充满抒情气质的文字跳荡,以生活中熟悉的人物作根据塑造的那些艺术典型,鲜明生动,对客观现实的细致描绘,构成一幅幅真实感人的生活画面。这部巨著的成就,标志着巴金现实主义创作的新高度。[1]

内容概述 《激流三部曲》以成都为背景,描写了1919年至1924年中国历史处在转折时期这一风起云涌的动荡时代中,封建大家庭高家四代人的生活。记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分化与衰落,以及青年一代冲破封建宗法束缚,走向新生活的过程,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伟大力量。此外,《憩园》是《激流三部曲》尾场,主要讲述了一座以"憩园"命名的花园的先后两代主人的命运。

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家》,是作者的代表作,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933年5月,首次于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家》中描写了高氏三兄弟的恋爱故事,其中高觉慧与婢女鸣凤构成了第一个悲剧事件;高觉新与钱梅芬及瑞珏构成了另两个悲剧事件。她们的不幸都与高老太爷直接间接地相联系着。作品在描写青年一代爱情悲剧的同时,揭示了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封建大家庭的必然的衰落过程:高觉慧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创办杂志,对家中在道德礼法掩盖下的种种腐败现象十分厌恶,他的祖父高老太爷是家中的专制魔王,一手包办儿孙的婚姻,造成了梅芬、鸣凤、瑞珏、觉新等人的悲剧,觉慧不满大哥觉新的"作揖主义",积极支持二哥觉民抗婚。最后,当这个封建大家庭的象征高老太爷死去时,觉慧毅然离家出走,奔向新的生活。

激流三部曲第二部《春》,1938年3月上海开明书店初版。主要情节是,高克明要把女儿淑英嫁给轻浮浪荡的陈公子,周伯涛要把女儿蕙嫁给品行恶劣的郑某。尽管她们都对自己的婚事不满,但生性懦弱的蕙逆来顺受,对她充满同情爱慕的觉新又不敢帮她摆脱困境,她只得按照父命出嫁,最后含恨死去。蕙的死教育了高家的年轻人,在觉民、琴等人的鼓舞帮助下,淑英终于逃到上海,重获新生,迎来了自己生命中自由、美好、绚丽的春天。这部小说表现了不合理的、丑恶的婚姻制度对妇女的摧残以及对封建专制的婚姻制度的控诉和批判。

激流三部曲第三部《秋》,上海开明书店1940年7月初版。作品《秋》的从封建家族后继人的堕落上以及从封建观念受毒最深的懦弱者的反抗上,描写了封建大家庭高家的最后衰败。主要情节是:经过一系列事变之后,克明和觉新虽然还想维持高家的门面,但它已经到了千疮百孔、无法挽救的地步。克明的儿子不争气,克安、克定公开纳妾宿娼,克定的女儿淑贞不堪父母逼迫而自杀。克明死后,克安、克定闹着分家,最后将高公馆卖掉,各家搬出另觅住处,高家彻底崩溃。《秋》是解剖封建社会教育弊病的一本书。巴金在揭示这种愚昧、专制的封建家庭教育戕害灵魂的同时,又深入地提示了这种反动教育在怎样地一步步地伤害那个时代的少年的生命,梅的夭折就是对万恶的封建制度杀害下一代的血泪控诉。

创作背景 巴金从小就对下层人民有浓厚的同情心。五四运动中接受了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的洗礼。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语,同时还加入了进步组织,参与反封建的宣传活动,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过《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3年,巴金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毕业后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在此期间,巴金积极参加了许多社会活动。1927年初去了法国,在那里广泛地涉猎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革命家及无政府主义活动家的著述,开始从事翻译和创作活动。在法国蒂埃里堡,巴金感觉"有苦闷无处发泄,心里有很多话要说,就进行了小说创作",1928年底,巴金回到上海,继续从事创作。1929年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回国后发表在了《小说月报》上。1931年,巴金创作的著名的"激流三部曲"之一《家》,在《时报》上连载,引起了强烈反响。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民族危机,于是年轻的巴金投入到了抗日救亡的运动之中。曾在北京担任《文学季刊》的编委。1934年,赴日本旅行,次年归国。而后担任了上海文化活动出版社总编辑,编辑了《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季刊》,创办了《文学月刊》。并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昆明、重庆等地,曾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从事过《呐喊》等刊物的编辑工作。这段时期,也是巴金创作的旺盛时期,他的许多小说、散文及杂文就是在这时创作的。"激流三部曲"的另两部长篇小说《春》和《秋》,分别于1938年和1940年完成出版。

《激流三部曲》的创作过程长达十年。第一部写于1931年,以《激流》为题,从当年4月18日起,到第二年5月22日止,断断续续地在上海《时报》上连载了一年多,1933年5月出版单行本时,作为《激流》之一改题《家》。《春》的写作从1936年开始,在《文季月刊》上连载了十章,后因刊物停刊而中止,直到1938年2月才写完,单行本同年4月出版。《秋》是1939年7月至1940年5月一气写成的,这段时间每晚写五、六个小时,边写边送印刷厂付排,5月初结稿,7月即出书。[1]

人物形象

高家
高家最高辈 高老太爷:

觉新、觉民和觉慧的爷爷。他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作为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了
他专横、冷酷的性格特征,以封建的礼教专制地管理大家庭,给年轻的一代和下层的仆婢带来种种的不幸,最后走向灭亡。
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法律,谁也不能反对。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他坚决反对孙子们进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
他逼觉新和瑞珏结婚,制造了觉新和瑞珏、梅三个人的爱情悲剧。他对家中男女仆人视同牲畜,硬是要把只有17岁的鸣凤
送给60多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鸣凤死后,他并没有任何改变,他又把婉儿抬到冯家受煎熬。在高老太爷的生命中,维护
大家庭的秩序、兴盛,是他意志的全部。高老太爷冷酷的同时,也流露出长辈慈祥的一面,年夜饭的微笑,临终前的忏悔,
对觉民婚姻的最终成全等,既表现了他面对强大新生力量的幻灭感,没落感,也表现了亲情未泯的一面。

高老太太: 未出场、已死
陈姨太: 老太爷的姨太太,很矫情,还很喜欢把自己擦的很香。
女佣钱嫂:
高家最高辈

高家最高辈 高老太爷:他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作为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了他专横、冷酷的性格特征。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法律,谁也不能反对。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他坚决反对孙子们进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他逼觉新和瑞珏结婚,制造了觉新和瑞珏、梅三个人的爱情悲剧。他对家中男女仆人视同牲畜,硬是要把只有17岁的鸣凤送给60多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鸣凤死后,他并没有任何改变,他又把婉儿抬到冯家受煎熬。在高老太爷的生命中,维护大家庭的秩序、兴盛,是他意志的全部。高老太爷冷酷的同时,也流露出长辈慈祥的一面,年夜饭的微笑,临终前的忏悔,对觉民婚姻的最终成全等,既表现了他面对强大新生力量的幻灭感,没落感,也表现了亲情未泯的一面。

高老太太:未出场、已死

陈姨太:老太爷的姨太太,很矫情,还很喜欢把自己擦的很香。

女佣钱嫂

高家长房 大老爷高克文:高老太爷的大儿子。

前大太太周氏:觉新、觉民、觉慧、淑蓉、淑华、五小姐(名字不详)的母亲。

大太太周氏:前大太太的远房堂妹,是觉新等人的继母。原是一个爱耍脾气、任性、活泼的女孩,嫁入高家后因为在高家的形式变得谦和,温婉。对觉新等人客气关心。

大少爷高觉新:他受过新思想熏陶的"新青年",虽不满旧家庭的专制,但处在长房长子这样特殊的位置,加上受封建礼教较多约束,使他养成了委曲求全懦弱顺从的性格,导致他的思想与行动总是矛盾,结果就是奉行"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与梅相爱却奉父亲之命娶了瑞珏,婚后还算幸福,但梅后来的回归给他带来无限内疚与痛苦,而梅也因此不久病逝。办高老太爷的丧事时,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把即将临盆的瑞珏赶到郊外生产。瑞珏难产而死,觉新因习俗礼教无法见她最后一面,在悲痛之下转而支持觉慧离开这个破碎的家。后来喜欢上表妹蕙,却无法救他。儿子云儿海臣也死去,他越来越心灰意冷。《秋》中表弟枚、堂妹淑贞的死与其他种种事情使他对生活越来越没信心,但是最后他娶了翠环,并且在高家拆了之后开始新生活。

大少奶奶李瑞珏:她封建迷信的殉葬者。典型的贤妻良母,为自己所爱的男人付出一切,最后难产而死。她善解人意,在觉慧被禁足时给他解闷;知道觉新与梅芬的事情很好的处理了觉新与梅芬的关系。

大孙少爷高海臣、二孙少爷云儿:皆为瑞珏所生。

二少爷高觉民:他具有进步思想的新青年,不像觉新那么软弱,也不像觉慧那么激进,是介于他们之间的一个人。平时温和谦逊,但为了与琴的爱情和爷爷坚决斗争,离家逃婚,做了高家从来没有人敢做的事。最后在爷爷临死时获得理解,避免了成为又一个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觉慧走后加入利群周报社,也成了一个激进派。

三少爷高觉慧:高家最具批判与反抗意识的一个人,也是当时社会进步青年的典型代表,与大哥觉新形成鲜明对比。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平等地对待各个阶层的人。喜欢丫头鸣凤,但最终因鸣凤不忍被嫁给冯乐山做小投湖自尽和自己那"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理想破灭,随后又目睹了梅、瑞珏的死等一系列悲剧,终于无法忍受离开这个家。有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曾一起开报社办报纸宣传新思想。到了上海后加入了共产党。

大小姐高淑蓉:未出场、已病死。

三小姐高淑华:高家三小姐,长房的女儿。心直口快、爱说爱笑,有着强烈的反抗意识,在四太太王氏和陈姨太眼中是很不好对付的人。也有天真的一面。不过总是无意间说出伤人的话。喜欢拿觉民与琴打趣。同时也经常和亲哥哥觉民、堂弟弟觉英拌嘴皮子。同时她也有做姐姐的责任感,对觉英顽劣的性子很不满,时常斥责他。在《秋》一书中受琴的鼓舞进了学堂。

五小姐:未出场、已死

折叠长房下人 黄妈:一个很好的老人,对觉新等人感情很深,是个寄饭的女佣。

何嫂:长房女佣。

张嫂:长房女佣。

鸣凤:一个很漂亮的婢女。是阶级压迫的受难者。痛心疾首而又无力反抗的力量禁锢着她的感情,她与觉慧爱恋,她的自由,她的一切对幸福生活的希望,她不能自主,她得受人摆布。"人与奴""爱与卑"在这个少女的心中这两对矛盾越来越尖锐,交锋越来越激烈。她的死是被压迫阶级对压迫阶级的强烈反抗。她到底用是清白之躯捍卫了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她用自己年轻优美的生命向专横残酷的封建等级制度提出最严厉的抗议!鸣凤的死加速了高家衰落,尤其在高家垒筑的封建仕宦的脆弱而又顽固高墙上打开了一道缺口,唤醒了高家第一个叛逆者--觉慧。

绮霞:鸣凤死后代替鸣凤,是个寄饭的丫头。性格单纯善良。

苏福、袁成:长房跑堂。

高家三房 三老爷高克明:一个大律师,也曾经是个日本留学生。年轻时是个活跃、浪漫的美男子,后来变成了一个道貌岸然的老爷。为人正直,但是受封建思想毒害太深,思想迂腐。后来女儿淑英出逃后有了悔悟,但是因为儿子的顽劣、兄弟的败家最后病死。他一心想撑住高家,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高家的衰亡,只能对兄弟们的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三太太张氏:年轻时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子,与克明真心相爱。对于儿女她很关心,因为淑英的事情跟克明吵了很多架。对丈夫克明比较顺从。

二小姐高淑英:高家二小姐,三房的女儿。一个很漂亮的女孩子。原本是一个跟淑华一样心直口快,爱说爱笑的女孩儿,因为近年来发生的事情(如嫂嫂瑞珏的死,爷爷的死),尤其是要嫁给陈克家的二儿子陈文治的事情,使她变得多愁善感、慢条斯理。对于要嫁给陈文治的事情,她虽然不满却也无可奈何。她刚开始很消极,觉得只能认命。但是在表姐琴,堂哥哥觉民觉慧的鼓舞以及新杂志的熏陶下,尤其是表姐蕙的惨死终于有了逃出家庭的决心。最后在剑云、琴、觉民、觉慧、觉新的帮助下逃到了上海,得到了觉慧很好的照顾,逃离了悲惨的命运。

四少爷高觉英:一个顽皮的孩子,不爱读书,却特别爱玩。典型的败家子形象。好色、好玩、下流,令胞姐淑英堂姐淑华等人对其很反感。后来高家分裂后进了学校读书,要稍微好点。

七少爷高觉人

折叠三房下人 婉儿:淑英的婢女,比较开朗。鸣凤死后代替鸣凤嫁给冯乐山做小。在冯家天天被折磨,但是她忍了下来。后来生了一个儿子。

翠环:婉儿嫁了后代替婉儿服饰淑英。长相很漂亮。她性格善良,为淑英的事情也有做过努力。她后来喜欢上觉新并嫁给了觉新。

汤嫂、王嫂、刘升、袁奶妈、文德

高家四房 四老爷高克安:表面上道貌岸然,其实也是个败家子。抽鸦片烟、孝没戴满就把小旦请到家、偷丫头的做过。在家吝啬,在外却花钱如水。

四太太王氏:一个心机很重的女人。教唆五太太沈书玉跟长房作对。与陈姨太是死对头,但是因陈姨太以"抱孙儿"把觉世抱走(同时陈姨太的财产与王氏挂钩)就与陈姨太好了起来并且因此与沈书玉决裂。

五少爷高觉群:也是一个贪玩的孩子,同时与胞妹淑芬、胞弟觉世是被宠坏的孩子。整天跟觉英一起玩耍。

六少爷高觉世:与觉群差不多。

六小姐高淑芬、七小姐高淑芳、八少爷觉先

四房下人 杨奶妈:经常与克安干见不得人的事情,并且经常仗着四太太四老爷喜欢她恃宠而骄。

倩儿:四房的丫头,最后病死(四太太不管她的病)

李嫂、秦嵩

高家五房 五老爷高克定:典型的败家子,气死高老太爷又与克安逼死了克明。没头脑,卖东西经常不知道吃亏。女儿死了还不关心。根本不配做父亲。

五太太沈书玉:脑子很笨,还很好哄。受了气只知道拿女儿出气,女儿死后才知道后悔。最后搬回了娘家。

姨太太喜儿:原是沈书玉的丫头,后来被克定收房。

四小姐高淑贞:一个性情懦弱的女孩,被母亲强逼缠脚。母亲沈书玉有气就往她身上撒,在一次又一次的打骂后跳了井。对表姐琴极其依赖。

九少爷觉非

折叠五房下人 春兰、高忠

周家 周老太太:一个很好的老人。对孙子孙女百般关心。她事事让着儿子周伯涛,结果孙女蕙、孙子枚先后因周伯涛害死。她对周伯涛很有意见,尤其是蕙死后多次不给周伯涛面子。同时她的身体也被周伯涛气得一天不如一天。

大老爷周伯涛:一个很顽固愚昧 的人,因为不肯丢面子先是把蕙嫁入郑家使蕙被郑家折磨致死、又坚持枚没什么病使枚最后病死。还借口枚死后枚少奶生了女儿家里无男丁就把婢女翠凤收房。

大太太陈氏、二老爷(未出场、已死)、二太太徐氏、周氏(出嫁到高家做了觉新等人的继母)

大小姐蕙:一个极其美丽的女子。觉新觉民继母的哥哥周伯涛的女儿,按照辈分是觉新等人的表姐妹。一个端庄稳重、小心谨慎、多愁善感的女子。父亲周伯涛为了面子硬要把她嫁给郑家孙少爷郑国光。郑国光的人品不好,长相也不好,这些事她的父母都知道,可是周伯涛硬要把她嫁过去。她在郑家成天受气,终日在悲伤中度过。淑英等人虽然为她不平,却无可奈何。他爱上了表哥觉新,觉新也喜欢上了她,却没法救他。在悲伤中,她病死在了医院。她的死成为觉新的伤痛。

二小姐芸:周家二太太徐氏的女儿,是一个天真的女孩。爱笑,有两个酒窝。因为蕙的事情对周伯涛很不满。

枚少爷:周伯涛的儿子,性情极其孤僻、懦弱,对父亲唯命是从。最后因肺病而死。

枚少奶冯文英:原本要嫁给觉民,因为觉民逃婚所以没有嫁出去。后来嫁给了枚,与枚感情很好,却在不久后成了寡妇(枚因为肺病而死)。脾气很大,曾经气的周老太太要出家。生了女儿后脾气改了不少,与芸关系很好。

周家下人 周贵、杨嫂(蕙出嫁后陪嫁)、翠凤(杨嫂走后代替)、冯嫂(冯文英陪嫁的女佣)

张家 张太太:琴的母亲,对女儿很关心。是高老太爷的女儿,还是克明的姐姐。

琴:大名是张蕴华。是高家兄弟姐妹的表姐妹,一个新女子。自幼丧父,母亲顺着她的想法把她送进了学堂。性格成熟稳重、活泼、勇敢正义,但也有女性懦弱的一面。在高家姐妹中颇有影响力,鼓动淑英为自己的命运抗争。是利群周报社的成员。与表哥觉民相爱。后来嫁给觉民。

张家下人 张升

钱家 钱太太

钱梅芬:她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是觉新的青梅竹马。与觉新相爱。梅在父母包办之下,嫁给省城外的一个姓赵的人家,可惜结婚不到一年她的丈夫死了。婆婆对她不好,只好回娘家来。回省城以后,她和觉新虽然尽是避免接触,但是她和觉新之间的感情却始终不能泯灭。梅有流不尽的泪水,只好在忧郁、苦闷、悲伤之中渐渐消瘦、憔悴,最后含冤死去。

梅芬的弟弟

钱家下人:王永

折叠利群周报社 黄存仁(觉慧、觉民的同学)

张惠如(觉慧、觉民的同学)

张还如(惠如的弟弟)

觉慧(后来去了上海)

觉民

许倩如(琴的同学,后来去了广州)

吴京士

何若君

汪雍

陈迟

程鉴冰(琴的低一级同学,后来嫁给黄存仁)

方继舜

冯乐山:孔教会的会长,封建礼教的顽固维护者,同时又是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冯家老爷,曾用阴险手段打官司打来一大笔钱。六十多岁还要讨小老婆。

冯老太太:冯乐山的夫人,经常欺负婉儿,连老太爷都怕他。名堂多,还很爱美。

陈文治:陈家二少爷,吃喝嫖赌样样精通。

郑国光:郑家少爷,性情古怪,是蕙的丈夫,很讨人厌。经常欺负蕙,父母折磨蕙他都不安慰蕙。却在周伯涛面前很顺从。

陈剑云:高家远亲,自幼死了父母,被伯父养大。性情悲观,认为前途无望。喜欢琴又喜欢淑英。有着肺病。这个一直跟着觉民他们唤觉新"大哥"的总是一副病态的青年,他跟觉新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有一些相像之处。他称自己是"一具活尸",他对自己的命运充满了悲观、绝望,只有看到自己钟情的姑娘时,他的脸上才焕发出一点血色、一些热情。但他的情感是十分含蓄的,《家》中他喜欢琴,却不敢让她知道。《春》中他钟情于淑英,他迫切地想为淑英做些什么,于是在淑英逃婚的事情上,他十分坚决地对淑英说道:"倘使有一天你需要人帮忙,有一个人愿意为你的缘故牺牲一切。"最后他果真做到了,他主动提出护送淑英到上海,便一路照顾淑英,直到他在上海去世。在淑英给琴的信中,淑英道出了剑云对琴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