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潘天壽 | |
---|---|
出生 |
浙江寧海冠莊 | 1897年3月14日
逝世 | 1971年9月5日 | (74歲)
國籍 | 中國 |
別名 | 阿壽、壽者、雷婆頭峰壽者、東越大頤 |
母校 | 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 |
職業 | 畫家 |
活躍時期 | 1937~1966年 |
知名於 | 20世紀近現代中國畫四大家之一 |
知名作品 |
《中國繪畫史》《中國畫院考》 《中國書法史》《江洲夜泊》 《松梅群鴿》《無限風光》 《鷹石山花圖》《梅月圖軸》 |
潘天壽(1897年3月14日-1971年9月5日)浙江寧海冠莊人,原名天授,字大頤,因觸老師經亨頤的諱,故未行用,號阿壽、壽者,晚年常署雷婆頭峰壽者、東越大頤。現代美術家、美術教育家。20世紀近現代中國畫四大家之一(與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被推為20世紀畫壇四大家)。師從吳昌碩,上溯徐渭、八大山人、石濤。其畫布局險、大開大合,用筆重「金石味」,樸厚挺勁,賦色沉着斑斕,書法質樸剛勁,個人風格強烈。
曾任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浙江美術學院院長,一直獻身於美術教育事業,培養出大批優秀人才。1966年文革開始,潘天壽失去了創作自由,以及隨之而來的沒日沒夜的體罰、游斗、逼供,大量優秀的作品也被批判。1971年,重病之中的潘天壽告別人世[1]。
主要作品收入《潘天壽畫集》、《潘天壽書畫集》等。著有《中國繪畫史》、《中國畫院考》、《中國書法史》等。
目錄
四全合一 得心應手
詩、書、畫、印合一是中國畫的悠久傳統,山水花鳥畫更加具有這個特色。凡是有成就的中國畫家,幾乎都有詩、書、畫、印"四全"的特色,雖然不一定完全平衡,而潘天壽發揚了這方面的優秀傳統。潘天壽也說:"畫事不須三絕,而須四全";意思是作為一個畫家不一定能做到詩、書、畫登峰造極,但必須詩、書、畫、印四全。而在他不僅對四者有全面的修養,做到畫面上的"四全";更可貴的是,他把這四者的結合,在形式上做到了文人畫中前所未有的統一和極盡完美的程度,從而使傳統繪畫這種特有的完美法則得到最高的體現。
靈魂的寫照 「一味霸悍」 「強其骨」
潘天壽善於以書畫之法入印,另具一格。他的篆刻,有書法中凝重蒼勁的筆調,有繪畫中奇倔壯闊。最能代表他治印造詣的,是那方他常用的白文"潘天壽印" ,這是正宗的漢卬風格,運刀全用中鋒,剛中有柔,巧中藏拙,拙中藏巧.以挺細取勝,頗得漢印中"軍假司馬"、"關中侯印"、"都亭侯印"、"安陽侯印"的神髓[2]。潘天壽追求畫面的「明豁」 ,因而他特別注意了畫中空白的運用,而且他把落款也作為畫面構成的重要因素,運用得得心應手。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說「潘先生有兩方印是他靈魂的寫照,一方是「一味霸悍」,中國畫以前講究的是書卷氣,不要霸悍,但是潘先生就強調一味霸悍,這種霸悍之氣到今天,我們可以從中讀到中國人的雄強之氣,另外一方印叫做「強其骨」,我們骨氣要強起來,頂天立地、錚錚鐵骨,這兩方印是解讀潘天壽先生繪畫非常重要的導引。[3]
奇崛肆意的行草書 成就最大
潘天壽先生書名為畫名所掩。吳第之生前亦著文稱「潘先生的書法功力很深、先從鐘太傅、顏魯公、史孝山入手,後學魏晉碑,參以明黃道周、倪元瑙和近代沈霖史各家、形成自己豪邁朴茂的風格、幾乎無施不可.其造詣甚或在畫之上。」潘天壽的筆墨造詣最被人稱道的是用筆,黃賓虹曾稱讚其「筆力打鼎」 ,潘天壽自己認為畫家用筆是借鑑了書法的用筆,書畫同源,中國畫的筆墨可以說是中國書法筆墨的延伸和發展。如今書法理論界普遍認為潘天壽堪稱二十世紀書法大家 [4]。
諸體之中,潘天壽寫得最多、成就最大的當推他奇崛肆意的行草書。他的行草書與畫風十分相似,都為奇險中寓平穩的風格。潘天壽的筆法應規入矩而又隨勢生姿,由於他筆力生澀沉厚和運筆的率真奔放,使他的筆畫姿態多樣,筆勢變幻令人目不暇接,但總的格調是堅挺峭拔,以方折為主。[5]。
續優秀傳統之正脈 迎時代變化之挑戰
潘天壽的藝術道路可以大致分幾個時期:海派浸潤時期(1923-1927年,26-30歲)、積極探索時期(1928-1937年,31-40歲)、風格形成期(1938-1948年,41-51歲)、求新衍律呈時期(1949-1956年,52-59歲)、藝術全盛時期(1957年-1966年,60-69歲)。
昌碩老人厚愛 海派一拍即合
潘天壽27歲去上海,後任教上海美專。諸聞韻、諸樂三兄弟把他引薦給了吳昌碩。當時上海是全國藝術氛圍最濃的地方。潘天壽拜謁了八十高齡的吳昌碩。老人十分器重這位二十六七歲的浙江同鄉,在書畫交往中,稱其「天驚地怪見落筆,巷語街談總入詩」,並以此書寫一副對聯相贈,又作七古長詩加以勉勵。這五年中留下的代表作品並不太多,《蔬果圖》、《擬伍翁墨荷圖》、《秋華濕露圖》均可看出學習吳昌碩的痕跡。題款也多取吳昌碩慣用的條式長款,連字體也開始有些靠近。潘天壽初學海派畫風,但不久又力求擺脫吳昌碩的影子。江南常有把不識時務的人稱為「壽頭」、「阿壽」 ,此時一種「阿壽」的稱呼出現了。這既有親呢之感,也含有上述之意。因為大家認為潘天壽學吳昌碩學得這麼好,還要脫開,實在壽頭壽腦,有點兒發傻[6]。
潘天壽受吳昌碩影響很深,筆墨頗得吳昌碩神韻,渾厚凝重,十分大氣。他雖比吳小五十餘歲,卻在魄力氣度上與吳頗為接近,所以他與吳派畫風一拍即合,很快成為吳派中的健將。文藝界普遍認為吳昌碩有三高足:第一陳師曾、第二潘天壽、第三王個簃。他們的藝術成就都為中國藝術的繁榮和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7]
美術史上說,潘天壽學吳不泥吳,吳昌碩感嘆:「阿壽學我最像,跳開去又離開我最遠,大器也。[8]」吳昌碩在《讀阿壽畫山水障子》詩中,稱他"龍湫飛瀑雁盪雲,石樑氣脈通氤復,久久氣與木石斗,無掛礙處生阿壽。壽何況兮頎而長,年僅弱冠才斗量[9]"
藝專十年 畫出自己的面目
據說幾年以後,潘天壽為了跳出吳昌碩風格的籠罩,凡是下筆見出吳派影響的,就立即撕掉,足見決心之大。1928 年他離滬赴杭,在白露節作的《緋袍圖》上,題雲: 「予不懂畫,故敢亂畫,說是畫好,說不是畫亦好,不妄自批評,被訓蜀犬。懶頭陀如是說法。」此段獨白再次表示了他決意擺脫吳昌碩影響而走自己的探索之路,進入了他藝術的積極探索時期,這個時期通常稱為潘天壽酥釀自己風格的「藝專十年」。他一生中生活較為安定的有過前後兩個十年,這是前十年。三十而立,潘天壽碰上了最好的機遇。1928年蔡元培在杭州創建的國立藝專,揭開了中國美術史上意義最深遠的一頁。杭州藝專在全國舉足輕重,該校主張「學術自由,兼容並包」,學術空氣比任何地方都濃,環境十分有利創作。
潘天壽在拜識吳昌碩後,花鳥基本上模仿吳體,山水在學習吳體的同時,更多的是潛心於對石濤、石溪的追摹。作於1928年的《白雲飛》,可以說是潘天壽對這三家的一次風格上的綜合實驗。作於1935年的《江洲夜泊》,是潘天壽風格走向成熟的標誌,此圖主體的樹幹相交成「井」字型構圖,全圖明顯具備了「骨架組合」的構圖特徵,在平面分割上對空白處理,以大小不等的長方形統一調子。觀此幅可知潘天壽獨特的藝術風格已呼之欲出[6]。潘天壽先後曾作過數幅《江洲夜泊圖》,構圖均有不同之處,圖上題詩亦有多有少。1953 年,也就是創作1935年那幅《江洲夜泊》十八年後,潘天壽以指畫用幾乎同樣的構圖方式重畫了這幅作品[10]。
苦悶的年代 無用武之地
從1938年至1948年是潘天壽風格形成期。雖然長達11年,但其中抗戰八年輾轉內地,作畫自然就少,感慨良多,詩多於畫,條件差,篆刻研究不受大的影響,於是《聽天閣詩存》和《治印叢談》應運而生。所以繪畫風格形成關鍵的倒是抗戰勝利後的二、三年,1946年潘天壽在昆明辦過一次個人展覽,所展作品售馨。1945年的《淺絳山水圖軸》開闊飽滿的方形構圖已具有潘天壽的個性,是他確立個人成熟風格的一個標誌。
1949年新中國成立,新政權帶來一個全新的時代。文藝為政治服務、為工農兵服務成了一個時期的方針。作為年過半百的老藝術家,潘天壽有一個適應的過程。他首先要弄明白新政權需要他怎麼做,他不願落伍。於是聽從學校領導的意見:改畫人物畫,因為人物畫據說比較可以反映政治。他又改大寫意為工筆畫,因為工筆畫更接近具象,容易被工農兵接受。1950年,國立藝專改名為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中西畫合併成繪畫系,中國畫被忽視。他隨着師生一起下鄉體驗生活,參加土改,前前後後作了三年多的人物畫創作,其中《蹈躍爭繳農業稅》(簡稱《繳公糧》)被中國美術館收藏。不久,潘天壽受命調離教職,轉為替學校收購、鑑定民間古代藏畫。他與吳弗之等被安排在民族美術研究室。
他苦悶過,因為不讓他上課堂教學生;他疑惑過,難道新社會真的不需要花鳥畫、山水畫了嗎?直到世界和平大會的政治需要,老畫家畫和平鴿可謂是有了用武之地。1953年他畫了大畫《松梅群鴿》,又畫了《江南春雨》(青蛙)反映禾泰豐收,均得到好評。他終於明白共產黨、黨中央並不反對花鳥畫。潘天壽等老先生的作用得到了發揮。
創作高峰 大筆揮灑
潘天壽在新中國剛成立坐冷板凳,直到1957年復出。從1957年至1966年是他一生中第二個平靜的十年。潘天壽不但創作獲豐收,在他執長的美院,中國畫教學經過改革完善,也獲得了成功。以浙江人物畫風靡全酉的新浙派被刮目相看,杭州成了中國畫朝聖的地方[11]。
這時期潘天壽除教學和必要的社會活動外,幾乎天天作畫,藝術風格更為強烈鮮明。潘天壽進入了他藝術創作的全盛時期。此時,技法純熟,作品甚豐。而且喜作大畫,常常把兩張丈二匹幅的宣紙接起來,鋪在地板上作畫,一連幾小時,或蹲,或坐,實在累了,就臥在宣紙上揮寫。時而渲染,時而勾勒,畫興大發,竟端起調好的墨水,在宣紙上潑灑[12]。
此時,潘天壽如日中天。他身體十分健壯,學術上,可謂是人們仰慕的高山;生活中,他是眾人尊敬的長者。北京方面又來與浙江省委商量,把潘天壽調北京去任全國美協主席。但浙江省委捨不得放,要求讓他留在杭州。人一旦出名以後,許多事情都將身不由己,潘天壽發現屬於自己的時間越來越少,一是行政事務繁忙,一是作畫的社會任務很多,各地大型建築蓬勃興建,需要大幅山水花鳥畫裝飾。雖然是國家任務,但他還是把它看成創作實踐的契機。當時的新中國,對於傳統中國畫有很多除舊的批評。例如:"中國畫不能作大畫"、"沒有世界性"、"必然淘汰。"這些言論都刺痛到潘天壽這位由衷熱愛中國畫且能力全面的畫家。
名言: 變從常起
潘天壽是善於打破正格的藝術大師,在他的筆下,獨創一格,不受成規束縛,然而,卻一貫主張從基礎學起。先本乎正,而後求變。他那"變從常起"的名言,不論對作畫或治印,都有其指導的意義。
大畫之最
他為飯店、賓館作的大畫,都需將紙攤在地板上。潘天壽在作大畫他總是強調「要霸住一幅畫不容易」,靠的是畫面的布局結構和筆墨氣勢,尤其是作畫人的精神境界和品質修養。在作這些大畫時,他就像一個偉大的指揮家,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激情,如何駕驅全局的節奏。近現代畫家中有誰擁有如此之大、如此之多的大畫作品,潘天壽創造了大畫之最。他擅作大畫,既取畫幅之大,更着意於作品的境界之大。這些大畫又有一個特點,即多數是指墨畫。潘天壽的大畫觸目驚心,讓人振奮;小品又極其清新和簡練。
潘先生也作過概括「老子曰:"治大國,若烹小鮮。"作大畫亦然。須目無全牛,放手得開,團結得住,能複雜而不複雜,能簡單而不簡單,能空虛而不空虛,能悶塞而不悶塞,便是佳構。反之作小幅,須有治大國之精神,高瞻遠矚,會心四遠,小中見大,便不落小家習氣。[13]「」
意于格調
潘天壽的繪畫藝術特別注重意境、氣韻、格調等中國民族繪畫的價值標準。他的作品總給人氣魄宏大、令人激動振奮的感覺。 他的花鳥畫清新剛健而朝氣蓬勃,他的山水畫蒼古厚重而靜穆幽深。他的作品真誠樸實、充溢着內在精神美,體現了中華民族深沉的精神力量。只有當一個藝術家的、修養、境界、情感、藝術氣質和技藝都達到高水平的和諧匹配時,才能創造出真正具有永久價值的作品。潘天壽正是比許多同時代的畫家具有更強的道德自覺和社會責任感。他一生以弘揚民族美術為己任,淡泊名利、剛直不阿[14]。
繪畫是視覺藝術,潘天壽牢牢把握畫面的強烈視覺效果,黃鐘大呂,以強其骨。因而他着力經營構圖中的反差對比、墨彩的黑白、線的縱橫及屈伸之對比[15]。潘天壽主張"意境求靜、氣韻求動" ,從全局看,氣脈就起了主要作用。畫中氣脈的布置,要有頭有尾,不可散亂侷促,而要變化貫通。氣脈的生髮,就像寫文章,要有"起、承、轉、合"一這就是所謂"開合"。開即開放,合是合攏。一是開頭,一是收尾,中間有承轉曲折[16]。
坎坷人生路 幸得家庭美滿
儘管潘天壽人生道路十分坎珂,家庭生活是美滿的。
潘天壽最早有一次由他父輩包辦的舊式婚姻(原配姜氏)。由於文化差距大大,沒有多少共同語言,這使潘天壽十分痛苦,最終使他在1928年登報離了婚。對於這次婚變,現在沒有任何材料證明是由於任何一方另有新歡,以乎也找不出比"性格不和"更有說服力的解釋。後來的潘夫人原名何文如,婚後改名何愔。1906年生於杭州,出身名醫家庭。1928年何愔考入國立藝術院繪畫系,首屆生。由於對潘天壽老師的傾慕,第二年便墜人愛河。1930年初,她與潘天壽自由戀愛成婚,那年她24歲,潘天壽33歲。至潘天壽1971年在「文革」中罹難,他們結伴人生41個年頭。
1968年71歲是年5月,潘天壽受到"四人幫"集團的指名誣陷。 1969年73歲是年初,被押往家鄉寧海縣等地批鬥。 4月,重病中被押往工廠勞動。由心力衰竭引起昏迷,送醫院搶救。此後即臥床不起。1970年74歲是年,兩次被送醫院搶救,但未能得到認真的治療。1971年75歲是年5月,在聽了向他宣讀的"定案結論"後,潘天壽由於憤慨疲乏,又大量血尿,再度被送進醫院搶救,終于于9月5日在冷寂中逝世[17]。
關於父親,潘天壽次子潘公凱(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作了美好的註解。他說,父親外表樸素、謙和,但內心卻強悍、堅強,這讓他的情緒並不輕易外露。「雖然他的一生非常坎坷,他的經歷和挫折也有很多,壓力非常大,但是回到家裡卻從來都是一句話都不說。有再大的壓力他都頂着,頂不住也不抱怨,這一點我感受很深。所以我們家從來沒有人高嗓門說話,我的父親和母親從來不臉紅,從來不吵架。家庭和樂美滿。
遺作捐獻國家
潘夫人在子女中享有很高的威信,當她宣布要把他們父親的遺作捐獻給文化部時,五個子女沒有一個反對。宣布潘天壽遺作捐獻給文化部,潘師母登台致詞,這是她第一次在大庭廣眾中演講,也是她一生中惟一的演講,用的純粹是杭州話,但說得非常實在。記得她是這樣說的:「天壽一生努力工作,用來回報生他養他的祖國,現在我們把他的遺作獻給國家,是為了實現他說過「我的畫將來要捐獻給國家」的心愿。」[18]他的夫人何文如把保存的遺作捐獻給國家,文化部獎勵她二十萬元,她把獎金捐給浙江美術學院,成立了潘天壽基金會,用於開展學術活動和頒發「潘天壽獎金」。
作品拍價 屢創新高
2015年可說是潘天壽年,拍賣公司端出博物館級別的巨構,在此拍賣市場冷靜期中潘天壽作品更是首度創出人民幣億元佳績,2015年中國書畫前二十大排行榜上,四席潘天壽即為書畫家時至2015年個人前四高價,而在2018年又創新高。
2015年拍賣市場 拔頭籌
2015年5月17日嘉德拍賣大觀-中國書畫珍品拍賣會上,潘天壽的代表作《鷹石山花圖》從6800萬起拍,經過數十輪競拍,最終拍出2.43億元,被神秘買家電話買走。該作品創作於上世紀60年代,約23.3平尺。[19]
潘天壽巨幅作品多藏於博物館,市場少見,每次出現都引來關注,創出天價。《鷹石山花圖》採用了潘天壽獨創的山水與花鳥相結合的創作圖式。所寫內容則由其花鳥畫中經典的鷹石、山花、野草等元素構成,捨 去了文人畫逸筆草草的隨興,在當時反傳統呼聲此起彼伏的大環境下,最大限度地結合傳統養分與時代精神,開拓出全新的花鳥畫創作體系。該圖畫面所見除黑、白之外,用色大約可歸納為青、綠、赭、紅、黃五種, 並以潘氏經典的滿幅構圖的框架結構布局,以大的框架撐滿畫面,從整體看,畫面動勢 加上題款、印章的位置的安排,呈「井」或 「口」字,比傳統構圖的「s」形、「之」字 形更具平面效果。追求畫面結構的平面性, 亦是潘天壽花鳥畫構圖的最大特點之一。成畫以來即為世欘目,經各方展覽、著錄前後計20餘次。2005年中國嘉德春拍以人民幣1171.5萬元成交,時創潘天壽作品價位紀錄;十年後再現市場,自人民幣6800萬元起拍,經過近一小時的鏖戰,在冷靜的市場調整期中,以成交價人民幣2億7945萬元 再次打破潘天壽作品價位歷史紀錄,成為年度中國藝術品第一高價[20]。
2018年 再創拍賣價新高
在2018年11月20晚舉行的中國嘉德2018年秋拍暨25周年慶典拍賣「大觀」夜場,此前備受關注的潘天壽指墨巨構《無限風光》以2億元底價起拍,經多輪激烈競逐,被電話委託席的戴維以2.5億元落槌,加佣金2.875億元成交,成為大觀夜場第二個億元標的,刷新藝術家作品拍賣紀錄。此畫取毛澤東《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詩意:「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該詩最早發表於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詩詞》,潘天壽的《無限風光》於同年創作,翌年7月在《人民畫報》刊載[21]。
編年簡表
- 1903 年(清光緒二十九年)癸卵 7 歲夏,入村中私塾讀書。文章日課之外,喜歡寫字,又熱心於臨墓《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小說插圖。生母病故。
- 1910 年考入縣城正學小學讀書,與柔石結識;在城中一家紙鋪購得幾本石印字帖和《芥子園畫譜》,課餘潛心書畫。
- 1915 年小學畢業,以優異成績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受到經亨頤、夏丐尊、李叔同等先生的薰陶指教,學業大進。
- 1920 年畢業後,先後在寧海、孝豐等地小學教書。
- 1923 年由師友介紹,來到江南文化中心上海,在民國女子工校教繪畫課,悉心研究徐渭、石濤、八大山人諸家作品,並受到吳昌碩、黃賓虹等人的影響,藝術上有很大進步。
- 1937 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潘天壽一度曾在東南聯大、英士大學藝術系任教。
- 1944 年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
- 1947 年秋因受排擠,辭去校長職務,專任國畫系主任。新中國成立後任浙江美術學院院長。從此定居杭州,住進了景雲村。
- 1958 年後歷任中國美協副主席、美協浙江分會、全國文聯委員、浙江省文聯副主席
- 1962 年 9月,他在北京新落成的中國美術館開了一個比較大的畫展,展出繪畫和金石書法作品九十餘件[22]。
- 1963 年 任「中國書法家代表團」副團長,出訪日本。是年出版《潘天壽畫集》·
- 1965 年 1月,潘天壽當選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23]。
- 1966 年"文化大革命"驟起。潘天壽在美術界首當其衝,慘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殘酷迫害
- 1971 年9月5日潘天壽在文革中遭受迫害,在杭州含冤逝世[24]
- 1978 年8月,舉行骨灰安放儀式,黨中央推翻強加給他的一切誣陷不實之詞,平反昭雪,恢復名譽[25]。
參考文獻
- ↑ 劉墨. 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傅抱石: 傳統的延續與演進. 遼寧美術出版社. 2002. ISBN 978-7-5314-2940-1.
- ↑ 鄧白. 潘天壽評傳. 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 1988.
- ↑ 陳耀傑; 劉倩. 紀念潘天壽誕辰120周年大展開幕 一味霸悍與強其骨. art.people.com.cn. 2017-05-03 [2019-04-15].
- ↑ 盧炘. 潘天壽.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5.
- ↑ 劉宗超. 中國書法現代創變理路之反思. 江西美術出版社. 1 January 2008. ISBN 978-7-80749-380-8.
- ↑ 6.0 6.1 盧炘. 潘天壽. 河北敎育出版社. 2000. ISBN 978-7-5434-3992-4.
- ↑ 施作雄. 王個簃與吳昌碩張大千徐悲鴻等師友們的軼聞趣事. art.people.com.cn. 2018-01-22 [2019-04-15].
- ↑ 120歲的潘天壽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collection.sina.com.cn. 2017-05-05 [2019-04-15].
- ↑ 林樹中. 吳昌碩年譜.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4.
- ↑ 嚴善錞; 張專. 潘天壽. 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9.
- ↑ 浙江美術學院. 中國畫六十五年. 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 1993.
- ↑ 齊鳳閣・. 中國現代畫家傳. 河南美術出版社. 1989.
- ↑ 潘天壽研究.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1997. ISBN 978-7-81019-598-0.
- ↑ 易鏡榮. 美術欣賞. 清華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6: 85–. ISBN 978-7-302-12267-8.
- ↑ 吳冠中. 放眼看人. 團結出版社. 2008.
- ↑ 潘公凱. 潘天壽繪畫技法簡析.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1995.
- ↑ 楊成寅; 林文霞. 潘天壽.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3. ISBN 978-7-300-05008-9.
- ↑ 中國婦女. 中國婦女社. 1998.
- ↑ 潘天壽畫作《鷹石山花圖》拍出2.43億元天價. news.163.com. 2015-05-17 [2019-04-15].
- ↑ 典藏拍賣大典編輯部. 2016 書畫拍賣大典 II: 中國近現代書畫編. 典藏藝術家庭. 26 April 2016: 10–. GGKEY:S9623TNH47T.
- ↑ 潘天壽《無限風光》2.875億元成交 刷新拍賣紀錄. collection.sina.com.cn. 2018-11-21 [2019-04-15].
- ↑ 潘天壽; 潘公凱. 潘天壽畫論.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9.
- ↑ 鄭工. 演進與運動: 中國美術的現代化 (1875-1976). 廣西美術出版社. 2002: 335–. ISBN 978-7-80674-134-4.
- ↑ 中國人物年鑑. 華藝出版社. 1998.
- ↑ 中國百科年鑑.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