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吳昌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吳昌碩(1844-1927),初名俊,後改名俊卿,字昌碩,亦署倉石、倉碩,號缶廬、苦鐵、大聾等。清末民初畫家、書法家、篆刻家,浙江安吉人[1]

工篆刻、書畫。其畫取法趙之謙,上追八大、石濤陳淳徐渭,並以金石、書法的筆法入畫。吳昌碩最擅長寫意花卉,繪畫題材以花卉為主,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響最大,由於他書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刀及章法、體勢融入繪畫,形成了富有金石味(「金石味」或「金石氣」一詞,早已成為書法審美的一種比喻,即書法家有意的表現古代金石文字樸拙雄渾的氣象,是一種融合篆隸、寧靜深沉、樸拙老辣、通圓暢達的書法審美意境,具有質感、澀感、韻律感與力度感的線條表現[2]。)的獨特畫風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詩文和不凡的書法,並加蓋古樸的印章,使詩書畫印熔為一爐,對近世花鳥畫有很大的影響。

1927 年 11 月 6 日,吳昌碩突患中風,在上海寓所去世,享年 84 歲。 1933 年 11 月遷葬於浙江餘杭縣塘棲超山報慈寺西側山麓宋梅亭畔[3]

生平

吳昌碩生於浙江孝豐縣鄣吳村,其地古屬安吉州,22歲以前已移家安吉,遂以安 吉為籍貫。他前兩代人都是舉人但家境並不富裕。出身書香門第的吳昌碩,10歲左 右開始學作詩、刻印,求學甚勤。17歲那年,太平軍與清軍在吉安、孝豐一帶激戰, 在逃難途中與家人失散,隻身流亡,受盡苦難,在外地流浪達五年之久。返家後苦讀 詩文,鑽研書法篆刻。22歲中秀才後,曾湊錢捐了個典史,生活寒酸,自嘲為「酸寒 尉"。1872年離家到杭州、蘇州、上海等地尋師訪友,期間見識了不少文學家、書法 家、畫家、收藏家等,開闊了眼界,增長了多方面的知識與修養。後長期居住上海, 以賣畫為生。1896年,他經友人舉薦,做了江蘇安東(今漣水)縣令,因看不慣官場 黑暗,到任一個月便棄官而去,仍寄居上海賣畫[4]

自 56 歲從安東縣令任上辭職以後,吳昌碩徹底放棄了仕途,開始安心於藝術創作了[5]

藝術道路

吳昌碩從藝所經歷的是先篆刻、書法、詩文,而後才正式從事鑽研繪畫之路。是篆刻、書法、詩文已有相當成就時,藉助已有的藝術功力底蘊進而轉向繪畫藝術。中國書畫理論的書畫同源說,是由來已久的,擴大說,其實是詩書、畫、印其理相通的[6]

大器晚成的畫家

吳昌碩曾經自謙地說: "吾三十學詩,五十學畫。"事實上,吳昌碩三十多歲就己經開始畫梅、菊,只不過不輕易示人,那時他主要習詩、刻印、學書,自認為畫並不成熟。這當然是自謙之詞,而有些評述者往往誤解為他學畫很遲。鄭逸梅在《小陽秋》中引孫紫珊雲: 吳昌碩學畫於伯年,時昌碩年已五十矣。」這是不確的。 吳昌碩繪畫之特點就是熔金石書畫於一爐,形成了他獨具的剛勁峭拔、雄視千古的藝術風格。但是任伯年對吳昌碩這一畫風之形成,其影響是不能低估的。吳昌碩最為稱讚任伯年的也就是任畫的金石味[7]

海派中後期領軍人物

任伯年辭世後,吳昌碩成了海派書畫的領軍人物。吳與任情在師友之間,吳初到上海涉足畫壇時,曾得過任多方的幫助。從藝術發展史的角度來看,海派書畫藝術風格的最後確立和藝術影響的最大輻射是吳昌碩作出了決定性的貢獻,他在書畫印三個領域實行了全方位的突破和整體性的創新,並以自己深厚的文學造詣滋潤着自己的丹青筆墨和金石篆刻,成了一代開宗立派的大師[8]

他自 20 世紀初定居上海以後,不斷受到日本和歐美市場的啟示和贊助,在藝術實踐和學術觀念上也發生了重要的轉變。 1912 年他應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東方部主任岡倉天心( 1863 — 1919 )之邀,為該館題寫了「與古為徒」的篆書匾額,表明了傳統東方藝術在新的世界文化藝術潮流中的位置。翌年 10 月,他在《中華名畫:史德匿藏畫影本》序文中提出「與古為新」的重要口號[9]

國際影響

國際上,其影響近及於日本、東南亞以及歐美。其後繼者陳師曾齊白石潘天壽等,正是在這一歷史巨流中,繼續探索前進而取得成就者。

根據史籍所載,最先與吳昌碩交遊的日本學者是日下部鳴鶴。日下部鳴鶴原名東作,字子暘,號署野鶴、鳴鶴,法諡清閒院鳴鶴德音居士,日本近江彥根人, 1838 年生,是日本碑學始祖。他始創回腕懸腕折筆法,直接影響到今天的日本書壇。昌碩老人與鳴鶴經常在一起詩歌酬唱為樂。在鳴鶴歸國後,兩人依然魚雁往還不斷。日下部鳴鶴歸國後,對昌碩先生的高超藝術,宣揚備至,受其影響而接踵來華者大不乏人,河井仙郎即是其中一人[10]

西冷印社

1904 年夏,他與葉品三、丁輔之、吳石潛等一起,聚集在杭州西湖附近,籌劃創立西泠印社。1913 年,印社正式成立,吳昌碩擔任第一任社長。印社一方面收集、拓印西泠八家的作品,另一方面複印歷代金石書畫真跡。這繼承了中國傳統美術遺產,影響了一批有志於美術事業的青年學子,擴大了中外尤其是中日文化交流,對中國美術的發展貢獻很大[11]

為人

吳昌碩因從小受到家庭教育,青少年時流落外鄉五年,吃夠苦頭,及至後來,他對朋友情義深重,對一般人也和善可親,時時給予關心幫助。在蘇州時應賣漿者索畫而贈之,在上海六三園為歌伎揮毫等等,都可說明他對一般人也能平等對待,慷慨樂為助之[12]

交友

除任伯年外,吳昌碩在上海等地還結識了蒲作英胡公壽張子祥吳秋農陸廉夫等畫家。以蘇州為中心的遊學生涯,使吳昌碩積累了豐厚的傳統文化藝術知識,詩文、書法水平全面提高,篆刻藝術成就突出,繪畫藝術也漸人門徑[13]

常熟盛產竹筍,鮮嫩潔白,形狀宛如象牙,稱"象筍" ,沈石友念及老友,每每為他寄來,而吳昌碩在大快朵頤之際,也感於石友的一片摯博,便作《象筍圖》聊表謝意,於是,也就有了"寫筍作圖寄公周" (沈石友號公周)之句。沈石友的詩對吳昌碩也有一定影響。所以吳昌碩也以師友的感情尊敬沈石友。吳昌碩在《二友詩寄養浩石友》一詩中曾從「三人必有師」的觀點出發,讚揚「石友介於石,銹肝淘俗塵」的清高和兀傲[14]

吳昌碩與沈石友的友情持續了 30 餘年,直至沈石友去世。除了任伯年、沈石友之外,另一位在吳昌碩的遊學時代與之有着密切交往,開對他產生過深刻影響的畫家當屬後來被黃賓虹推作"海上繪畫第一人"的蒲華(宇作英,號肯山野史,浙江嘉江人)了。他對朋友,如前述與蒲作英的交往,蒲去世時孑然一身,蕭條淒涼,吳昌碩為其棺殮治喪、書碑等。

家庭

為了躲避戰亂,吳昌碩和家人隨全村兩千多人一起開始了將近五年的流浪生活。在流亡期間,吳昌碩與家人被戰爭衝散了。吳昌碩初配夫人章氏,安吉過山村人。清咸豐十年,太平軍進兵安吉、孝豐一帶,戰爭期間,吳昌碩的生母萬氏和他未結婚的妻子章氏同時死去。他曾作《烕夢》長詩,刻「明月前身」一印,並在印側造章夫人背影像,。款文日: 「元配章夫人夢中示形,刻此作造像觀,老伍記」[15]

一八七二年二十九歲娶施氏季仙夫人。吳昌碩性喜交友,家中雖貧苦,卻常常有客人寄寓、寄食,從蕪園時期"歲寒三友"的交往中就有了這一習慣,後來更有王竹君、蒲華等人,施夫人都能替夫君好好款待。所以吳昌碩尤為感激,一句"前身明月終修到" ,道出了無限深情[16]

夫人生三子一女。長子育,宇半倉,十六歲芴。次子涵,宇子茹,號臧龕,擅書畫,尤精篆刻,克傳家學,惜壽不永,五十二歲那年〔 1927 年〕先其父而卒。三子邁,宇東邁,一宇東曼,亦能書畫。女丹姮,宇次蝤,能隸書,出嫁後中年去世[17]

畫價

作品

有《桃實圖軸》、《葫蘆圖軸》、《梅花圖軸》和《菊花圖軸》等。

參考資料

  1. 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吳昌碩作品. 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7. ISBN 978-7-5368-0983-3. 
  2. 郭晉銓. 沉鬱頓挫--臺靜農書藝境界: 臺靜農書藝境界. 新銳文創. 1 May 2012: 106–. ISBN 978-986-6094-68-2. 
  3. 劉江. 吳昌碩篆刻藝術研究. 西泠印社. 1995. 
  4. 曹洞頗. 丹青妙筆的意蘊——中國繪畫欣賞. Beijing Book Co. Inc. 1 May 2006: 219–. ISBN 978-7-999048-31-2. 
  5. 紫都; 吳昌碩; 蘇德喜. 吳昌碩.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4. 
  6. 吳昌碩精品集. 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9. 
  7. 舒士俊. 任伯年硏究.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2. 
  8. 海派文化與國際影響力. 上海大學出版社. 2006. ISBN 978-7-81118-027-5. 
  9. 黃賓虹與筆墨問題文集: 關山月美術館首屆學術論壇. 廣西美術出版社. 2008. 
  10. 吳長鄴. 我的祖父吳昌碩. 上海書店出版社. 1997. 
  11. 朱漢國; 楊群. 中華民國史. 四川出版集團. 2006. 
  12. 劉江. 吳昌碩印論圖釋.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4. 
  13. 邊平恕. 吳昌碩.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3. ISBN 978-7-300-05009-6. 
  14. 劉海粟. 回憶吳昌碩.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1986. 
  15. 吳頤人. 篆刻五十講.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16. 吳晶. 百年一缶翁——吳昌碩傳/浙江名人研究大系/浙江文化名人傳記叢書.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ISBN 978-7-213-03085-7. 
  17. 吳東邁. 吳昌碩.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