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欣賞
母親節憶母親
今天是母親節,連日來,有關母親節的話題一直充斥耳目。因為母親離開我已有兩年余,讓我不敢隨意觸碰這個敏感詞,那是我心靈最柔軟的部分。朋友圈裡看到很多親友在秀母親的照片或合影,並寫有一段段對母親的祝福語,我總是一閃而過不忍細讀。我羨慕他們依然可以陪母親過母親節的同時,也為自己的母親不能聽到我的祝福而傷感。直到看到梅雨墨老師展示在朋友圈裡的文章《我的母親》,我才把目光停留在母親身上。我知道,母親是給我生命伴我成長的人,是我生命里最重要的人,儘管有時候不忍提起,可我總也迴避不了,也不能迴避,因為母親值得我一生去懷念。
之所以看到梅老師的文章後讓我立即駐足欣賞,一是因為梅老師留言說:「母親已經離開我三年,對母親的思念從未停止!」二是他又說:「聽了一遍,還是忍不住淚流滿面。」該文在網絡發表的同時,還配備了音頻,讓人聽了更容易感動。常常有人說,一篇好的文章,首先要能感動自己,其次才能感動讀者。梅雨墨老師是我欽佩的散文大家,連他自己都被自己十年前寫的文章而感動得淚流滿面,我便想,那是一篇怎樣感人肺腑的好文呢?我迫不及待地想了解,算是對母親的一種懷念;也迫不及待地想學習,學習梅老師如何書寫偉大的母親。
母親離開後,我也一直想寫一篇懷念母親的文章,可一直無從下筆。心中有太多的苦痛和悔恨,讓我不知從何說起。母親也有着曲折的一生,想好好把母親寫一寫,又唯恐寫得不好,因此遲遲沒有動筆。直到母親離開我一年以後,基於某種因緣,才終於提筆寫有關母親的文章,起名也叫《我的母親》。沒想到,我提起筆便洋洋灑灑,一發不可收拾,只五六天時間,便一口氣寫了兩萬八千多字。是啊,有關母親的點點滴滴太多太多,要和母親說的話也太多太多,只是以後再也沒機會了,只能用文字與母親對話,讓母親永遠活在我的文字里,永遠活在我的心裡。
我的母親是童養媳,十三歲便被外公送到父親家。十三歲對家鄉已經有了深刻的記憶和感情,所以母親總想着逃回家。可是嚴厲的奶奶跟村里人都打過招呼,告誡村里人,如果誰看到我母親逃跑,沒有及時告訴她,她便要到人家家門口破口大罵。最後的結局是,母親沒有逃跑成功,而且每次被奶奶追回家都是一頓打罵。像所有的童養媳一樣,母親因此受盡了苦難。她有一個小姑子,也就是我的姑媽,雖然成年後她們的關係很好,小時候也難免受欺負。何況奶奶偏心嚴重,從不給母親好吃好穿的。寒冷的冬雨天,母親穿着漏水的膠鞋,坐在教室里冷得瑟瑟發抖。別的同學都帶好飯好菜到學校,母親常常只帶一隻紅薯當午餐。紅薯還不能拿大的,如果被奶奶發現,不僅會受到呵斥,還會被奶奶換成小的。放學回家,即便又冷又餓,也要被奶奶逼着去幹活,如洗衣、割豬草等。母親便是在這種饑寒交迫中度過了她苦難的少女時代。
想當年,母親也曾有個相對幸福的童年。早年我的外公是一名裁縫,那個時代有手藝意味着有錢花,有飯吃。外公也特別疼愛母親,在飯足菜飽的同時,時不時還會有些零食,讓身旁的小夥伴羨慕不已。善良的母親當然不會一個人享用,總是與小夥伴們一起分享,所以母親的人緣特別好,從小到大、從大到老都如此。可是好景不長,外公後來因為不務正業、沉迷賭博,偶爾做衣服賺來的錢都不夠還賭債,哪裡還有錢用來養家糊口。無奈,他先後把兩個女兒送了人,從此我母親的生活開始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母親雖然生活清苦,看起來也嬌小瘦弱,可母親很堅強。結婚後不久,父親便應徵入伍,只留下母親在家,過起了牛郎織女的生活。這都不算什麼,更艱苦的生活還在後面。我出生之前,大家庭還沒有分家,那些只有男勞力才幹得動的活,還可以由爺爺、叔伯他們干。可我出生後不久,便鬧起了分家,家裡除了分到一張床和一些瓶瓶罐罐外,幾乎是家徒四壁。更為嚴重的是,從此我只能跟着母親相依為命,所有的重活髒活都只能母親自己干。雖然爺爺偶爾也會來幫忙,但早年因為關係複雜,爺爺也不好常來,一是自家田地也要耕種,二是怕其他兒媳有意見。母親帶着我要耕種四、五畝田地,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尤其是當弟弟出生以後,可憐的母親帶着兩個兒子早出晚歸、忙裡忙外,一天下來總是累得精疲力竭,甚是辛苦。
一開始還沒有單幹,是集體勞動制。每天天不亮,母親就要起床出工,即便哪天不舒服也要堅持。因為少出一天工,就意味着少拿一天的工分,本來就很貧苦的年代,母親實在捨不得失去那寶貴的工分,也只能咬牙堅持。長此以往,母親全身積下很多毛病,例如頭痛、腰腿痛、慢性支氣管炎等,進入中年後更是不斷體現出來。可是沒有辦法,分工的時候隊長也不管你有沒有男勞力,都一視同仁地把工作細分到每家每戶。別的不說,挖渠便是一種艱苦活,兩三人深的渠道,要一鍬一鍬把裡面的淤泥挖到渠岸上,要知道有多艱難啊!常常一天干下來,不僅兩隻胳膊酸疼得要命,兩條腿和腰背部也酸脹得很,幾乎都要癱坐在地。
不過,一年裡最辛苦的季節當屬「雙搶」,搶收搶種,重在一個「搶」字,要適應季節,只能搶時間。我和弟弟尚年幼,分擔不了多少農活,所有的重活苦活都只能母親一個人承擔。母親常常累得病倒了,也要掙扎着爬起來,因為割稻和插秧不能誤了時令。更為重要的是,因為她知道,她的兩個嗷嗷待哺的孩子,在等着吃她收穫的糧食才能慢慢長大。母親也許瘦小,看似也一無所有,可她有堅強的毅力,有勤勞的品質,有深厚的母愛。她要用她無私的母愛把兩個孩子養大成人,這是她具有堅強毅力的緣由,或者說動力。
雖然母親小時候,奶奶對她並不好,可善良寬厚的母親並沒有記恨,她反而是最孝順的兒媳。當有的兒媳對奶奶謾罵,甚至剋扣她的糧食時,母親卻一如既往地善待着她的婆婆,孝敬着我的奶奶。她不僅孝敬老人,她也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包括素不相識的人。只要有人到家裡來討飯或者借東西之類,母親總會毫不吝惜家裡的糧食,熱情地招待他們,給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她經常教導我們要與人為善。她常對我們說:進門便是客,不要跟別人吵架,一隻碗敲不響,惹不起還躲不起嗎?她要求我們遠離爭端,友善做人,不求大富大貴,只求平平安安過一輩子。正如梅老師的母親對他所說:「與人說話要和氣,做人心地要善良,與人處世要真誠、坦蕩。」也許天下絕大多數母親都一樣,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一個善良、有愛心、樂於助人的人。我的母親當然也不例外,甚至比大多數母親做得更好。
小時候因為能力有限,沒能幫母親承擔多少農活,等我長大後有力量幫助母親乾重活時,我已遠在千里之外求學。後來更是在外省定居,一待便是二十年。二十年來,每年最多只能回去一兩次,而且每次只能待三五天。總以為母親只有六十多歲,還比較年輕,以後有機會可以多陪陪她,可是當母親突發重病時,才後悔當初沒能常回家看看,沒能多照顧母親。雖然在母親重病的三年裡,我也回去過二十次,也是為了多陪伴母親,多帶母親去求醫問藥,以儘量減少遺憾。但當母親真正離開我的時候,我依然感到悲痛欲絕,依然覺得很遺憾,依然後悔在母親健康的時候沒能多陪陪她,多關心照顧她。如果我多花些心思和時間好好照顧母親,也許母親不會那麼早身染重病。母親的離去,留給我太多的傷痛,留給我太多的自責。雖然早就知道「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道理,雖然也一直想儘量做好,可到頭來依然痛悔自己做得遠遠不夠。
儘管親戚朋友、左鄰右舍都說我是個孝子,可回顧自己近二十年的表現,我覺得自己與「孝子」的差距還很大,真是愧對「孝子」二字,愧對母親。然即便如此,我只是對母親盡了一點微薄的孝心,倒讓母親覺得有些內疚,豈不是讓我更加感到心痛和慚愧?因為母親對我說:「我真沒用,老是拖累你,讓你來來回回地跑,沒日沒夜地照顧我……」這是多麼偉大、無私的母親啊,只知道奉獻,從不希求回報。要知道,真正該內疚的人是我自己,真正該自責的人也是我自己。我即使在母親病重的三年時間裡,每時每刻都陪在母親身邊,也不能回報母親的養育之恩,何況我做得還遠遠沒這麼好!
而梅雨墨老師卻比我做得好,他雖然工作很忙,也會儘量抽時間去看望老母親。而且他婉拒同學們的好意,沒有與同學們一起去唱歌,同學們也表示理解。可在以往,我卻以路途遙遠、工作繁忙為藉口,一年到頭難得回家一次。當真正失去母親的時候,我才發現,任何悔恨和自責都沒有用,只會增加自己的痛苦。所以,雖然母親已經走了兩年多,可我感覺母親好像剛剛離開我一樣,我的悲痛也好像一點沒有減輕,只是有時候不敢想起而已。當然,該自己承擔的悲痛和悔恨必須由自己承擔,怪不得別人,只能怪自己平日裡做得不夠好。
想到自己人到中年,沒有給母親帶去多少幸福,反倒給母親帶去太多的思念和苦痛,心中更是悔恨不已。我常年在外,聚少離多,難得與母親見一次,還要讓母親承受離別之苦,我又於心何忍呢?又如梅雨墨老師在文章中描述的那樣,每次離別的時候,我也不敢看母親強忍淚水的眼睛,更不敢一步一回頭,只能等走遠了,母親看不清我的面目時,我才敢回頭向母親揮一揮手,與母親依依道別。因為我早已淚眼婆娑,不想讓母親看到後,也流出傷感的眼淚,更不想讓母親為我擔心。
再有,在我出生的時候,還差點要了母親的命。後來我才知道,那是因為母親得了子癇,由妊高症引起的。那時母親口吐白沫,牙關緊閉,四肢抽搐,被伯父等一幫人急送到醫院搶救,才撿回我們母子兩條命。可當時為了保證呼吸道通暢,大夫硬生生地敲掉了母親兩顆門牙,從此母親靠兩顆假牙度過了悲苦的一生。母親為我如此,而我卻未能好好贍養邁入老年的母親,能不讓我深深地悲痛、悔恨和自責嗎?
母親在,家才在,母親走了,我到哪裡再去尋找家?如今老家只有父親,即便我能尋到家鄉,家再也不完整。沒有完整的家,能不讓我傷痛嗎?母愛無法替代,況且父親常年在外工作,是母親從小含辛茹苦地把我們養大,與母親的感情也就可想而知。母親走了,我的天仿佛塌了,我的臉上再也沒有了笑容,如果偶爾有也是強作歡顏。正如有首歌所唱:從此以後,我將沒有快樂起來的理由。說到歌,有時候我很害怕聽到有關母親的歌,有時候又想用聽有關母親的歌來想念母親。我特別害怕聽到「天之大」這首歌,每次聽的時候我都淚流滿面。「媽媽,你的懷抱,我一生愛的襁褓。」……「天之大,唯有你的愛,是完美無瑕。」唱得多麼感人啊,讓我儘管害怕聽卻又很想聽。也許每次淚流滿面,也是一種情感的發泄,要不然憋在我心裡更難受,甚至容易憋出病來。
還有幾個小時,母親節就要過去了。別人過母親節都興高采烈,即使不能陪母親一起度過,至少也可以打個電話問候一聲「母親節快樂」,甚至還可以郵寄一份禮物給母親,讓母親開開心;而我過母親節卻過得很彷徨,關注不是,不關注又不是,總希望這天早點過去。今天真心感謝梅雨墨老師,是他讓我有勇氣面對母親節,有勇氣執筆寫下有關懷念母親的文章。我雖然不能打電話給母親祝母親節快樂,但我可以在文章中祝福母親,祝母親在天堂安好。我可以藉助文字,抒發對母親的思念之情,以此懷念我的母親。
只是往後的每一年,我又該如何度過母親節呢?母親不在的母親節,總是令人悲痛,總是不想經歷。難道以後每年的母親節,我都只能靠書寫母親的文章度過嗎?顯然很難做到,也不是個辦法,也許我應該選擇勇敢地面對才是。往後的每個母親節,我都把它當作懷念母親的日子,想着母親對我的種種好,想着母親帶給我的溫暖,想着母親教我的人生哲理,我的生活也就會越來越好。
我知道,母親並沒有走遠,她只是化作天上的一輪月亮,依然每時每刻照亮着我的前路,溫暖着我的生活。下次過母親節的時候,我便可以仰望月亮,向母親道一聲「母親節快樂」,同時告訴母親,我會堅強地過好每一天。[1]
作者簡介
翁衡臨,祖籍江西,現居江蘇揚州。中國西部散文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