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考茨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8年12月30日 (日) 14:10 由 大江大河之美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社會民主主義活動家,德國和國際工人運動理論家,第二國際領導人之一。亦是馬克思主義及社會民主主義發展史中的重要人物,考茨基是卡爾·馬克思代表作資本論第四卷的編者。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卡爾·考茨基

外文名稱 Karl Kautsky

國籍 德國

出生地 布拉格

出生日期 1854年10月16日

逝世日期 1938年10月17日


職業 政治理論家

畢業院校 維也納大學學習歷史和哲學

信仰 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社會民主主義

主要成就 第二國際領導人之一

代表作品 《土地問題》,《資本論》第四卷的《剩餘價值學說史》(編輯和修改)

性別 男

人物概述

Karl Kautsky(1854~1938)

卡爾·考茨基,社會民主主義活動家,亦是馬克思主義及社會民主主義發展史中的重要人

物。他在84年的生命旅程中,加入過3個政黨,經歷過3個國際,到過7個國家,經歷許多差別很大的階段。

考茨基是卡爾·馬克思代表作資本論第四卷的編者。卡爾·考茨基是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的領導人之一,著名的正統馬克思主義(Orthodox Marxism)理論權威。考茨基在其論著中違背了馬克思關於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以及固有矛盾的核心論述,受到新康德主義以及拉薩爾主義影響,使第二國際逐漸遠離馬克思主義的原本論述,受到列寧以及西方現代重要知識分子的指責與批判。同時他的理論影響深遠,並成為社會民主主義思想的重要思想來源之一。

主要經歷

1854年10月16日卡爾·考茨基生於布拉格。

1938年10月17日卒於阿姆斯特丹。

1874年入維也納大學學習歷史和哲學。

1875年1月加入奧地利社會民主黨。

1876年與W.李卜克內西和A.倍倍爾建立聯繫。

1877年加入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後為德國社會民主黨)。

1880 年應聘到瑞士蘇黎世,為德國社會民主黨黨員、改良主義者K.赫希伯格的助手,出版《社會科學和社會政治年鑑》。

1881年3月被派往倫敦會見K.馬克思和F.恩格斯,從此由激進的民主主義逐步轉向馬克思主義。

1882年秋,籌備創辦德國社會民主黨的理論刊物《新時代》,考茨基任主編。

1885年遷居倫敦,研究政治經濟學和歷史。19世紀80~90年代,發表著作,對馬克思的《資本論》和唯物史觀以及黨的綱領作了通俗的論述,曾得到恩格斯首肯。

1895年恩格斯逝世後,考茨基同倍倍爾等人成為社會民主主義的主要理論家和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核心。被認為是第二國際的主要理論代表。

1914~1938 年考茨基成為社會主義者。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曾向德國社會民主黨議會黨團建議在表決是否支持政府軍事預算時棄權,以中派主義支持社會沙文主義者公開的民族主義行為。

1914年9月發表《帝國主義》一文,提出"超帝國主義"論。還要求黨服從社會主義者的領導,同本國政府合作,提倡社會和平主義。

1916年由於對一戰的觀點不同,羅莎·盧森堡等黨的左翼同考茨基決裂。

1917年考茨基也離開社民黨,為了顯示與謝德曼等右翼社會主義者的不同。

1917年4月在哥達建立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 為此他被免去《新時代》主編職務 )。

1921年2月在維也納建立第二半國際。

1922年9月和1923年5月,又將兩黨和兩個國際合二而一。俄國十月革命後,捍衛馬克思主義,抨擊蘇維埃政權和蘇聯社會主義建設。

1918年德國十一月革命後,出任P.謝德曼政府的外交部副部長和社會化委員會主席,堅持改良主義,反對德國革命向前發展。

1924年出版《唯物主義歷史觀》,較系統地 闡明了他的社會主義觀點。德國法西斯執政後,遷居維也納。1934年取得捷克斯洛伐克國籍。

1938年德國侵占奧地利之前,逃亡布拉格,不久又逃到阿姆斯特丹。

1938年10月17日,考茨基逝世於阿姆斯特丹。

學習著作

1874年,20歲的考茨基開始研究德國社會主義者的著作。首先學習的是拉薩爾的著作。

1874年秋,他在維也納大學哲學系學習,他曾在大學學習法律和哲學。由於家庭的影響,考茨基也喜歡繪畫和寫小說。由於對社會主義的興趣,他開始研究經濟學,並學習《資本論》。同時還熱烈地贊成達爾文主義。

1875年他的第一本著作《達爾文主義和社會主義》發表,從此開始了他的著述活動。同年加入奧地利社會民主黨,之後,開始為《前進報》撰稿。

1876年到萊比錫旅行時,同威·李卜克內西和倍倍爾有過個人接觸,1877年加入德國社會民主黨。

1878年,他的一個劇本曾在維也納演出。這時他頭腦中的社會主義是多元的,對科學社會主義並不獨衷,他回憶說:"當時,我對馬克思還抱冷漠的態度,我的經濟學觀點當時帶有強烈的折衷主義性質"。這時,他開始為維也納的黨報和萊比錫《人民國家報》撰稿。

1879年,他曾給赫希柏格主辦的雜誌《社會科學和社會政治年鑑》寫過幾篇文章,得到赫希柏格的賞識並被約請當了赫希柏格的助手。

1881年3月,考茨基被派往倫敦,經常同恩格斯一起相處,建立了親密的友誼。

評價

卡爾·考茨基悄無聲息地逝世了。對年輕一代來說這個名字無足輕重,但是,他的影響可謂深遠。確實,他在盎格魯-撒克遜國家以及法國的影響微不足道,但這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總的來說在這些國家影響不大。而另一方面,在德國、奧地利、俄國、還有其它斯拉夫國家,考茨基都是不可忽視的馬克思主義權威。共產國際現有的史料編纂試圖表明列寧甚至在他的青年時代就把考茨基看成一個機會主義分子並同他宣戰,是完全錯誤的。差不多到世界大戰的時候,列寧還認為考茨基是馬克思恩格斯事業的理所當然的繼承人。

這種奇怪的現象歸因於時代的特點。這是一個資本主義的上升期,較為民主,無產階級更為適應的時代,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的一面變得不確定了,無論怎樣都成了一個遙遠的前景,因此改良主義的鬥爭和宣傳就提上了日程表。考茨基專注於從革命前景來評論與證明改良政治的正當性,所以理所當然他應該知道在改變了的客觀條件下應該如何用其它方式武裝黨。但是事實並非如此。一個重大轉折與衝擊的時代的出現揭示了社會民主黨和它的理論家考茨基的根本的改良主義特徵。列寧在大戰開始時毅然與考茨基決裂,並在十月革命之後出版了一本無情的書批判"叛徒考茨基"。戰爭開始時,考茨基表現的無疑像是一個馬克思主義的叛徒,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他卻只是他自己的過去的半個叛徒。這樣說吧:當階級鬥爭以其全部的尖銳展現出來的的時候,考茨基發現他自己被迫從他的理論中引出機會主義的最終結論。考茨基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方面無疑留下了許多有價值的著作,他成功的將它運用到最為紛繁複雜的領域,他的分析思想以其超乎尋常的力量而着稱。但這並不是馬克思、恩格斯,或者列寧那樣的普遍的創造性智慧:說到底,終其一生,考茨基都只是一個天才的評論家。他的性格像他的思想一樣缺乏勇敢無畏的突進,而沒有這種品質革命的政治便不可能。從第一發炮彈的轟鳴開始,他就錯誤的採取了和平主義的立場,隨後又成為了試圖創立第二半國際的獨立社會民主黨的領袖;獨立黨瓦解後,他又回到了社會民主黨。考茨基完全不了解十月革命,對此表現出了民主主義學者的恐懼,並為此寫了不少充滿了強烈敵意的著作。他在生命中最後四分之一個世紀中的著作都顯現出理論與政治上的完全衰退。

德國和奧地利社會民主黨的失敗也就是考茨基所有改良主義設想的失敗。確實,他知道最後都仍然繼續斷言他對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對民主的再生的希望,等等;這種消極的樂觀主義只是他辛勤且以其特有的方式誠實的一生的慣性罷了,而沒有任何獨立的前景。我們將把考茨基作為我們的導師來緬懷,我們欠他一份情,但他同民主革命分手了,於是,我們也必須和他分手。

著作

1891年2月《我們的綱領》

1892年《愛爾福特綱領解說》

1893年7月《議會制度、人民立法和社會民主黨》

1893年12月13日《社會民主黨的教義問答》

1895年《近代社會主義的先驅》

1898年《土地問題》

1898年10月4日《在德國社會民主黨斯圖加特代表大會上的發言》

1899年9月《伯恩施坦和社會民主黨的綱領》

1900年9月《在國際社會黨巴黎代表大會上提出的關於奪取社會權力問題的決議草案》

1902年《社會革命》

1903年3月《馬克思主義的三次危機》

1908年《基督教之基礎》

1909年《取得政權的道路》

1914年10月《戰爭時期的社會民主黨》

1915年5月《再論我們的幻想》

1919年6月《恐怖主義和共產主義》

1930年代初《社會民主主義對抗共產主義》

注:用粗體字的是考茨基最具代表性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