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考茨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卡爾·考茨基
原文名 Karl Kautsky
出生 (1854-10-16)1854年10月16日
布拉格
逝世 1938年10月17日(1938-10-17)(84歲)
國籍 德國
職業 政治理論家
知名作品 《土地問題》
資本論》第四卷的《剩餘價值學說史》(編輯和修改)

社會民主主義活動家,德國和國際工人運動理論家,第二國際領導人之一。亦是馬克思主義及社會民主主義發展史中的重要人物,考茨基是卡爾·馬克思代表作資本論第四卷的編者。

人物概述

Karl Kautsky(1854~1938)

卡爾·考茨基,社會民主主義活動家,亦是馬克思主義及社會民主主義發展史中的重要人

物。他在84年的生命旅程中,加入過3個政黨,經歷過3個國際,到過7個國家,經歷許多差別很大的階段。

考茨基是卡爾·馬克思代表作資本論第四卷的編者。卡爾·考茨基是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的領導人之一,著名的正統馬克思主義(Orthodox Marxism)理論權威。考茨基在其論著中違背了馬克思關於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以及固有矛盾的核心論述,受到新康德主義以及拉薩爾主義影響,使第二國際逐漸遠離馬克思主義的原本論述,受到列寧以及西方現代重要知識分子的指責與批判。同時他的理論影響深遠,並成為社會民主主義思想的重要思想來源之一[1]

主要經歷

1854年10月16日卡爾·考茨基生於布拉格

1938年10月17日卒於阿姆斯特丹

1874年入維也納大學學習歷史和哲學。

1875年1月加入奧地利社會民主黨。

1876年與W.李卜克內西和A.倍倍爾建立聯繫。

1877年加入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後為德國社會民主黨)。

1880 年應聘到瑞士蘇黎世,為德國社會民主黨黨員、改良主義者K.赫希伯格的助手,出版《社會科學和社會政治年鑑》。

1881年3月被派往倫敦會見K.馬克思和F.恩格斯,從此由激進的民主主義逐步轉向馬克思主義。

1882年秋,籌備創辦德國社會民主黨的理論刊物《新時代》,考茨基任主編。

1885年遷居倫敦,研究政治經濟學和歷史。19世紀80~90年代,發表著作,對馬克思的《資本論》和唯物史觀以及黨的綱領作了通俗的論述,曾得到恩格斯首肯。

1895年恩格斯逝世後,考茨基同倍倍爾等人成為社會民主主義的主要理論家和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核心。被認為是第二國際的主要理論代表。

1914~1938 年考茨基成為社會主義者。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曾向德國社會民主黨議會黨團建議在表決是否支持政府軍事預算時棄權,以中派主義支持社會沙文主義者公開的民族主義行為。

1914年9月發表《帝國主義》一文,提出"超帝國主義"論。還要求黨服從社會主義者的領導,同本國政府合作,提倡社會和平主義。

1916年由於對一戰的觀點不同,羅莎·盧森堡等黨的左翼同考茨基決裂。

1917年考茨基也離開社民黨,為了顯示與謝德曼等右翼社會主義者的不同。

1917年4月在哥達建立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 為此他被免去《新時代》主編職務 )。

1921年2月在維也納建立第二半國際。

 

1922年9月和1923年5月,又將兩黨和兩個國際合二而一。俄國十月革命後,捍衛馬克思主義,抨擊蘇維埃政權和蘇聯社會主義建設。

1918年德國十一月革命後,出任P.謝德曼政府的外交部副部長和社會化委員會主席,堅持改良主義,反對德國革命向前發展。

1924年出版《唯物主義歷史觀》,較系統地 闡明了他的社會主義觀點。德國法西斯執政後,遷居維也納。1934年取得捷克斯洛伐克國籍。

1938年德國侵占奧地利之前,逃亡布拉格,不久又逃到阿姆斯特丹。

1938年10月17日,考茨基逝世於阿姆斯特丹。

學習著作

1874年,20歲的考茨基開始研究德國社會主義者的著作。首先學習的是拉薩爾的著作。

1874年秋,他在維也納大學哲學系學習,他曾在大學學習法律和哲學。由於家庭的影響,考茨基也喜歡繪畫和寫小說。由於對社會主義的興趣,他開始研究經濟學,並學習《資本論》。同時還熱烈地贊成達爾文主義。

1875年他的第一本著作《達爾文主義和社會主義》發表,從此開始了他的著述活動。同年加入奧地利社會民主黨,之後,開始為《前進報》撰稿。

1876年到萊比錫旅行時,同威·李卜克內西和倍倍爾有過個人接觸,1877年加入德國社會民主黨。

1878年,他的一個劇本曾在維也納演出。這時他頭腦中的社會主義是多元的,對科學社會主義並不獨衷,他回憶說:"當時,我對馬克思還抱冷漠的態度,我的經濟學觀點當時帶有強烈的折衷主義性質"。這時,他開始為維也納的黨報和萊比錫《人民國家報》撰稿。

1879年,他曾給赫希柏格主辦的雜誌《社會科學和社會政治年鑑》寫過幾篇文章,得到赫希柏格的賞識並被約請當了赫希柏格的助手。

1881年3月,考茨基被派往倫敦,經常同恩格斯一起相處,建立了親密的友誼。

結識馬恩

受馬克思恩格斯的影響,考茨基逐步轉變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

1882年,考茨基被赫希柏格解職,重返維也納。1881--1882年冬季寫成了《婚姻和家庭的起源》一書,恩格斯對本書的一些論點提出了不同意見,但考茨基沒有接受,相反他在自傳中寫道:在這本書里,我在有些地方得出了不同於恩格斯後來得出的結論……在恩格斯持有反對意見的諸點上,後來的研究都證明我是正確的。

1883年1月,《新時代》雜誌創刊號出版,從創刊到1917年秋,考茨基都是它的主編。考茨基非常注意社會主義運動發展的動向,及時提出一些深刻的見解。

考茨基與列寧的分歧

在二十世紀初,考茨基很關注俄國的事態,預察到俄國革命的來臨,並作出精闢論斷。1902年寫了《第二國際社會民主主義泛濫和俄國無產階級革命的前夜(1901一1916年)拉夫人和革命》一文,此文為轉登在列寧主辦的《火星報》第18期上。該文曾斷言:"革命中心正在從西方移向東方","新的世紀開始時所發生的一些事件,使人們感覺到我們正面對着革命中心的進一步轉移,亦即轉向俄國"。

原圖鏈接來自證百度

 

當布爾什維克在俄國尚處於上升階段時,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採取仿效的方法,列寧認為愛爾福特綱領是一個好綱領,主張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仿效。列寧親自翻譯考茨基的着作,稱考茨基為俄國先進工人的自己的作家,直到1914年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在布爾什維克同孟什維克鬥爭中,考茨基原來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布爾什維克黨人,但是1917年俄國革命後,他立即就「認為自己有義務反對它」。對布爾什維克,普列漢諾夫描繪說:「布爾什維克主義的意識形態是「充實了」以多梅拉•紐文胡斯為鼻祖的無政府工團主義者思想的巴枯寧意識型態。依照巴枯寧的說法,這一意識形態以「野蠻的、飢餓的無產階級」、「肆無忌憚的干粗活的賤民」為取向。對人民的智慧、主動精神和自我組織能力估計過高,對無產階級獨立搞好生產和實行監督的能力的信念,這是巴枯寧及無政府工團主義者的毛病所在」。世界是多元的,在社會主義運動和工人運動中有不同看法和理念是正常的現象,然而列寧是一個不懂「中庸之道」的人,「不同我們站在一起,就是反對我們!」這就是他的政治信條。他在設法作踐對手時不惜進行人身侮辱,破口大罵,不僅論戰時如此,而且在他以不可容忍的速度「炮製」的鉛印着作中也是如此」。團結需要寬容,但列寧的團結必須是贊成他的路線,列寧主義者指責民主社會主義是工人階級的叛徒,資產階級的代言人,稱不同他意見的工人階級的工會為資產階級的走狗和黃色工會,造成工人階級和社會主義運動的分裂和損失。特別是在後來德國共產黨與社會民主黨的分裂為法西斯的上台提供了條件。即使在列寧主義政黨之內也因為缺少寬容而常常出現你死我和的爭鬥。

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後,考茨基着文鮮明地反對列寧的恐怖做法,如《無產階級專政》(1918)、《恐怖主義和共產主義》(1919)等等,對十月革命的錯誤進行了深刻批判。《無產階級專政》論述了列寧在《國家與革命》中所提的主張,指出其十分有害並極端危險。他認為,「社會主義與民主是不可分害地聯繫在一起的,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他將俄國革命比喻為一個懷孕的婦女因不能忍受的懷孕的痛苦,而瘋狂萬分地猛跳引起早產兒,這樣生下來的孩子是活不成的。「俄國革命的真正遺產」將導致農民和產業工人之間矛盾的尖銳化。列寧於1918年10月發表《無產階級革命與叛徒考茨基》長文,指斥考茨基背叛無產階級革命。為了回擊列寧,同時也為了表明第二國際馬克思主義對布爾什維克所作所為的態度,考茨基在《恐怖主義和共產主義》這本書里對列寧主張的無產階級專政的罪惡本質,以及將要產生的嚴重後果,給予了進一步全面而深刻的批判和揭露,弘揚了馬克思主義的維護****出發點和貫穿始終的人道主義基本精神。考茨基在這本書中說:「維護****,弘揚人道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出發點和貫穿始終的基本精神;馬克思所追求的共產主義社會,是一個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考茨基在對法國十八世紀以來歷次革命運動中的恐怖主義行為,進行了分析研究,他說:「正統的馬克思主義歷來是反對恐怖主義的,而布爾什維克正是犯下了殘酷、恐怖的罪行」,並指岀「只是一味訴諸暴力的雅各賓恐怖主義,才和布爾什維克有着某種繼承關係」;「在法國大革命以後,所有革命都摒棄了恐怖主義,這表明十九世紀人道主義已經成為世界潮流,但是進入二十世紀以後,布爾什維克卻違反了這一潮流,這是歷史的倒退!"

考茨基從分析時代特點的角度來看布爾什維克,他指出:「我們看到了一個世界正沉淪於經濟破產和自相殘殺之中」;「布爾什維克迷信暴力,把単純的權力看作是世界上決定一切的因素,無產階級中最缺少修養的分子被放到運動的最前列」;「布爾什維克不懂得什麼是社會化政策,不明白消滅剝削不能靠簡單地剝奪資產者的資產來完成,只能在社會經濟按其自身規律的充分發展中來實現;它們發動農民沒收地主土地,徵用富農糧食,走的是刼富濟貧的俠盜式道路,而聽任群眾自由行動的結果,是把剝奪的過程從剝奪生產資料擴展到了剝奪消費資料,實際上完全是一次政府組織的、遍及城鄉的公開搶劫」;「所謂蘇維埃,只不過是獨裁和****的一種組織形式,蘇維埃制度表現出來的革命黷武性質,使俄國成了兵營社會主義」;「槍斃--是蘇維埃政府的全部智慧」;「在『******』這個名詞下,把所有不順從他們的人,和他們看不順眼的人都包括進去,加以槍斃或監禁」;「蘇維埃政權面臨經濟破產施行的強迫勞動政策,不僅把原有的資產者都變成了新的奴隸階級,而且把全國變成了一個大監獄」;「布爾什維克一開始就決心摧毀現成的國家機器,以及它的一切軍事和官僚機構,以建立他們的共產主義,最後終於發現自己不得不重新建立原來同樣的機構;他們成了把一切控制權都抓在自己手裡的新官僚階級。對於無產階級來說,這個新官僚階級是比舊的統治者更加暴虐和更加有害的;它的暴虐和迅速泛濫的貪污腐化,正在使他們成為自己的掘墓人。」 無獨有偶,普列漢諾夫也預見到:「 但是我毫不懷疑,布爾什維克及其已失去階級特性分子為取向的意識形態最終必將垮台。這是時間問題,任何人都不能改變歷史發展的進程! 」

在一些關於政治自由的基本理論上,同出於德國民主制生活背景的考茨基談的某些問題,與盧森堡是相近的。例如考茨基寫道:「沒有出版自由和言論自由,就不能有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中央機構——各階級各黨派在其中有代表性並可以發表意見——而實際上的專政就只會允許發表適合自己的報道。無論專政者利用這種可能性與否,他們發表的報道是很得不到依賴的。這並不能使批評沉默,它只好尋找地下的途徑。它通過口傳散布開來,幾乎同公開發表一樣迅速,不過沒有宣傳的限制而已。謠言是沒有界限的。這樣,我們就會被從左到右互相矛盾的消息所困惑,我們只好對它們採取一律不信任的態度。」他也估計到由於這種簡單的剝奪而使蘇維埃可能發生腐化,寫道:「它當然可以摧毀許多資本主義財產,到這一點,資本主義就會再抬頭,也許它會迅速地再度出現,會把無產階級專政的人員加以變換。代替以前的資本家的(現代他們成了無產者),將是變成資本家的無產者或者知識分子。這些人將不斷地大揩其油,而使政府方面無可奈何,只能消除混亂現象以維持秩序。」

 

列寧將權力集中在中央委員會的主張,遭到盧森堡激進左派在內的西歐民主社會黨人的反對。羅莎·盧森堡對蘇聯左傾修正主義也作了批評,她說「沒有普選,沒有不受限制的出版自由和集會自由,沒有自由的意見交鋒,任何公共機構的生命就要逐漸來絕,就成為沒有靈魂的生活,只有官僚仍是其中唯一的活動因素。公共生活逐漸沉寂,幾十個具有無窮無盡的精力和無邊無際的理想主義的黨的領導人指揮着和統治着,在他們中間實際上是十幾個傑出人物在領導,還有一批工人中的精華不時被召集來開會,聆聽領袖的演說並為之鼓掌,一致同意提出來的決議,由此可見,這根本是一種小集團統治——這固然是一種專政,但不是無產階級專政,而是一小撮政治家的專政,就是說,純粹資產階級意義上的專政,雅各賓派統治意義上的專政(蘇維埃代表大會從三個月召開一次推遲到六個月!)不僅如此而已,這種情況一定會引起公共生活的野蠻化:暗殺,槍決人質等等。這是五筆橋極其強大的客觀規律,任何政黨都擺脫不了它。」果然,盧森堡話不幸又言中了。列寧之後十年,就發生了斯大林肅反擴大化的重大錯誤。對此有人在1963年引證盧的話後寫道:「『任何長期的戒嚴狀態的統治都必然導致獨裁……』羅莎·盧森堡在這裡預見到了黨機器和國家機關的集中制恐怖主義的長期專政的非人特點:這種專政後來成了極權主義的斯大林主義的支柱。」

積極投身反法西斯的戰鬥

1917年4月,考茨基和伯恩斯坦為首的中派分子組成了德國反戰的獨立社會民主黨。

1918年11月3日,基爾水兵發動了武裝起義,獨立社會民主黨在德國第二大邦巴伐利亞****了維特爾斯巴赫王朝,11月9日德國社會民主黨領導了柏林起義,****了霍亨索倫王朝,社會主義取得了勝利.德國成為第二個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第一個實行多黨制的民主社會主義國家,隨後西歐相繼成立了一批多黨制的社會主義國家,形成社會主義陣營。雖然德國實行的是與蘇聯一黨制不同的民主社會主義制度,但作為同樣是社會主義的實踐者,德國與蘇俄保持良好的關係,無疑對蘇聯的安全起了唇齒相依的作用。

工人階級取得了政權,以社會民主黨人艾伯特為首"人民全權代表"政府,考茨基出任外交部副部長(很快就辭職了)和社會化委員會主席,積極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活動。1918年12月29日斯巴達克同盟成立德國共產黨,李卜克內西和盧森堡被選為主席。1919年1月5日,艾伯特政府解除了獨立黨人艾希霍恩擔任的柏林警察總監職務,引發了柏林****艾伯特政府的罷工內亂。1月5日主要由獨立社會民主黨和共產黨成員組成臨時革命委員會,準備武裝起義。次日決定執行臨時政府職能,宣布取消艾伯特政府。1月11日,艾伯特政府派軍進入柏林平息了臨時革命委員會,李卜克內西和盧森堡在衝突中不幸遇難。接着德國國民議會選舉開始,2月6日,社會民主黨贏得多數席位,1919年2月11日,社會民主黨與其他政黨組成「魏瑪聯合政府」,艾伯特選為總統,謝德曼擔任總理。1919年8月14日,魏瑪憲法生效,宣布德意志國是一個共和國,國家權力來自人民,在政體上實行國會、總統、法院三權分立原則。現在,德國社會民主黨已經成為德國的執政黨,它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社會主義的改造了,並憑藉國會優勢出台法令,使工會在工資等方面擁有了與資本家同等的權力,增加了工會談判的分量。

1922年,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與德國社會黨實行合併,聯合起來的德國社會民主黨很快恢復到戰前的水平。

1932年,考茨基發表了《戰爭與民主》一書。時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他又次指責戰爭的恐怖,預測到下一場戰爭不僅會帶來貧困和災難,而且要徹底摧毀一切文明,而留下來的(至少在歐洲)僅僅是冒煙的廢墟和腐爛的屍體,極力地制止二次戰爭的發生。

由於共產黨從社會民主黨中分裂出去,並與社會民主黨互斗削弱了社會主義運動的戰鬥力,甚至在某些問題上共產黨與納粹黨聯合起來反對社會民主黨政府。又因為長期適應於和平議會道路,丟失了革命權這一手,以至於在民族社會主義工人黨面前措手不及。加之,世界性的經濟危機衝擊下政府未能有限地干涉經濟,使人民生活受到損害。考茨基領導的社會化委員會也認為,社會化的成功與否取決於生產率的提高。而另一方面蘇聯的國家社會主義卻未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同時美國羅斯福總統採納了凱恩斯的國家干預理論,又使美國面臨崩潰的經濟得到復甦),故國家社會主義得到了人民的擁護,無論是工人階級、中產階級還是農民紛紛向希特勒的民族社會主義工人黨靠攏。

1933年2月18日,社會主義工人國際執行局發表宣言,號召全世界工人「停止相互攻擊。一致同法西斯主義進行鬥爭」,社會主義國際願意為共同克服分裂而工作,就建立社會黨人與共產黨人共同體一事與共產國際舉行談判,3月5日,共產國際作出了積極響應,建立了統一戰線。1933年3月23日,德國國會進行授權法表決時,出席表決的538名議員中,有444名投了贊成票,只有社會民主黨出席會議的94名議員投了反對票,勇敢地表明了反對授權法的鮮明立場。1933年11月,納粹舉行了只有納粹黨參加的不合法的選舉,從而社會民主黨領導的近15年(1919-1933)的社會主義讓給了國家社會主義,希特勒終於上台,給世界人民帶來極大的災難。同年,社會主義工人國際在巴黎召開特別會議,號召人民起來進行反法西斯鬥爭。希特勒上台後立即學習蘇聯實行一黨制,中歐地區的社會黨、共產黨等其他政黨都像孟什維克一樣被取締鎮壓,實行黨國制和國家社會主義,黨領導一切,領袖領導一切。希特勒斯大林的****國家社會主義,確實在短期內使國家經濟得到騰飛,但是由於****壓制了人民的積極性,故經濟騰飛不能維持多久。希特勒和斯大林的國家社會主義先後失敗說明單純的公有制或國家社會主義都行不通。只有在民主體制下的政府干涉和市場調節這兩隻手共同作用,經濟才能平穩地發展。

 

1937年,考茨基發表了《社會主義者和戰爭》一書,系統闡述了自己在戰爭與和平問題上的人道主義觀點,重提在議會中投棄權票的主張,如果政府給予的保證使我們的社會主義良心得到安慰,那末我們就可以批准撥款,而不至於背叛我們的社會主義義務。但是在毫無武裝抵抗力量面前,法西斯對民主社會主義的反抗採取了鎮壓,德國民主社會黨也被法西斯定為非法組織遭到取締迫害。社會民主運動遭受極大挫折,一些社會黨被迫轉入地下,或流亡國外積極從事反法西斯的鬥爭。

1938年,考茨基遷居布拉格。半年後,在德國法西斯快要吞併捷克蘇台德區的時候,又逃往阿姆斯特丹,過盡流離顛簸的逃亡生活。10月13日這位傑出的馬克思主義者,工人階級的領袖和社會主義活動家在貧困中不幸去世。德國社會主義運動馬克思恩格斯後的第二代理論家,伯恩斯坦、考茨基和盧森堡這一代理論家時代也告結束。1939年8月蘇德簽訂條約,德國和蘇聯這兩個臭氣相投各懷鬼胎的國家社會主義黨國,組成了聯盟向外輸出革命,分贓了波蘭。蘇聯隨即吞併了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侵占芬蘭和羅馬尼亞,使共產主義在世界上多了六十多萬平方公里,蘇聯社會帝國的國界向西推移了三、四百公里,大概出自為在全世界實行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這一宏偉目標吧。共產國際閉口不提反法西斯主義,反而要求各國共產黨同英法資本主義進行鬥爭,社會主義工人國際停止了與共產國際的往來。1940年5月希特勒法西斯侵占比利時,總部設在布魯塞爾的社會主義工人國際被迫停止活動,但各國社會黨繼續如火如荼地從事反法西斯鬥爭,給法西斯予以沉重的打擊。1941年,希特勒與斯大林這兩個爭奪世界革命領袖的瘋元首也打成一團,1943年6月共產國際也宣布解散。

評價

卡爾·考茨基悄無聲息地逝世了。對年輕一代來說這個名字無足輕重,但是,他的影響可謂深遠。確實,他在盎格魯-撒克遜國家以及法國的影響微不足道,但這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總的來說在這些國家影響不大。而另一方面,在德國、奧地利、俄國、還有其它斯拉夫國家,考茨基都是不可忽視的馬克思主義權威。共產國際現有的史料編纂試圖表明列寧甚至在他的青年時代就把考茨基看成一個機會主義分子並同他宣戰,是完全錯誤的。差不多到世界大戰的時候,列寧還認為考茨基是馬克思恩格斯事業的理所當然的繼承人[2]

這種奇怪的現象歸因於時代的特點。這是一個資本主義的上升期,較為民主,無產階級更為適應的時代,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的一面變得不確定了,無論怎樣都成了一個遙遠的前景,因此改良主義的鬥爭和宣傳就提上了日程表。考茨基專注於從革命前景來評論與證明改良政治的正當性,所以理所當然他應該知道在改變了的客觀條件下應該如何用其它方式武裝黨。但是事實並非如此。一個重大轉折與衝擊的時代的出現揭示了社會民主黨和它的理論家考茨基的根本的改良主義特徵。列寧在大戰開始時毅然與考茨基決裂,並在十月革命之後出版了一本無情的書批判"叛徒考茨基"。戰爭開始時,考茨基表現的無疑像是一個馬克思主義的叛徒,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他卻只是他自己的過去的半個叛徒。這樣說吧:當階級鬥爭以其全部的尖銳展現出來的的時候,考茨基發現他自己被迫從他的理論中引出機會主義的最終結論。考茨基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方面無疑留下了許多有價值的著作,他成功的將它運用到最為紛繁複雜的領域,他的分析思想以其超乎尋常的力量而着稱。但這並不是馬克思、恩格斯,或者列寧那樣的普遍的創造性智慧:說到底,終其一生,考茨基都只是一個天才的評論家。他的性格像他的思想一樣缺乏勇敢無畏的突進,而沒有這種品質革命的政治便不可能。從第一發炮彈的轟鳴開始,他就錯誤的採取了和平主義的立場,隨後又成為了試圖創立第二半國際的獨立社會民主黨的領袖;獨立黨瓦解後,他又回到了社會民主黨。考茨基完全不了解十月革命,對此表現出了民主主義學者的恐懼,並為此寫了不少充滿了強烈敵意的著作。他在生命中最後四分之一個世紀中的著作都顯現出理論與政治上的完全衰退。

德國和奧地利社會民主黨的失敗也就是考茨基所有改良主義設想的失敗。確實,他知道最後都仍然繼續斷言他對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對民主的再生的希望,等等;這種消極的樂觀主義只是他辛勤且以其特有的方式誠實的一生的慣性罷了,而沒有任何獨立的前景。我們將把考茨基作為我們的導師來緬懷,我們欠他一份情,但他同民主革命分手了,於是,我們也必須和他分手。

著作

年月 著作名稱
1891年2月 《我們的綱領》
1892年 《愛爾福特綱領解說》
1893年7月 《議會制度、人民立法和社會民主黨》
1893年12月 《社會民主黨的教義問答》
1895年 《近代社會主義的先驅》
1898年 《土地問題》
1898年10月 《在德國社會民主黨斯圖加特代表大會上的發言》
1899年9月 《伯恩施坦和社會民主黨的綱領》
1900年9月 《在國際社會黨巴黎代表大會上提出的關於奪取社會權力問題的決議草案》
1902年 《社會革命》
1903年3月 《馬克思主義的三次危機》
1908年 《基督教之基礎》
1909年 《取得政權的道路》
1914年10月 《戰爭時期的社會民主黨》
1915年5月 《再論我們的幻想》
1919年6月 《恐怖主義和共產主義》
1930年代初 《社會民主主義對抗共產主義》

視頻

人民網慕課-列寧的「灌輸論」來自於考茨基的思想影響

參考資料

  1. ​[德卡·考茨基 || 馬克思主義的三次危機]搜狐網,2018-10-24
  2. 卡爾·考茨基:一位馬克思主義的權威代言人證百度,2017-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