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天武天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Dymh讨论 | 贡献2019年11月11日 (一) 09:43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原图链接天武天皇:日本第40代天皇(673年2月27日-686年9月9日)。名大海人皇子

天武天皇(日语:天武天皇てんむてんのう Tenmu Tennō;631年?-686年),男,日本第40代天皇(673年2月27日-686年9月9日)。名大海人皇子(日语:大海人皇子おおあまのおうじ Ooama no ōji)。

原图链接天武天皇:日本第40代天皇(673年2月27日-686年9月9日)。名大海人皇子

简介

原图链接天武天皇:药师寺 天武天皇千三百年玉忌纪念 白凤再建 日本法相。

舒明天皇第三子。天智天皇中大兄皇子)胞弟,参加大化革新,天智天皇即位后被立为皇太弟,但兄弟之间因皇位继嗣问题似不圆满。

原图链接天武天皇和持统天皇

天智天皇死后,天武遂避难于吉野,但与大友皇子弘文天皇)之间发生了壬申之乱。大海人皇子以东国为基地,在内乱中取得胜利,翌年继位于飞鸟净御原宫。


在位期间,制定了《飞鸟净御原律令》,修纂国史,规定八色姓真人朝臣宿弥忌寸道师、臣、连、稻置),颁布了爵位六十级等,形成律令体制,加强了天皇皇室权力的制度化。并实施了以诸皇子为中心的皇亲政治。这一方针为持统天皇所继承。

他崇奉道教,谥号天渟中原瀛真人(即是铺满天上珠玉的瀛洲)。

“天武天皇”是汉风谥号,如历代天皇一样,是由奈良时代的淡海三船奉敕进上,意为“上天立武王,消灭暴君”(典故来源于周武王灭纣,大友皇子被认为是暴君)。

天武天皇的和风谥号是天渟中原瀛真人天皇。这个和风谥号很具道教的色彩。684年(天武天皇13年),天武天皇对日本传统的氏姓制度进行改革,定八色之姓,最高级别的就是“真人”。

据《日本书纪》的记载,天武天皇文武双全、德才兼备,还擅长天文学、精通占星术。

天武天皇及其继任者持统天皇的统治时期是日本的官制、本土宗教、历史学、文化的重要形成时期。

天武天皇将当时日本的最高统治的称呼由“大王”改为“天皇”。

生平

即位之前

天武天皇即位前名为大海人皇子,这名字与天武天皇幼年养育于凡海氏(海部一族的伴造)有关,当时以养育者取幼名是惯例。

661年(齐明天皇7年),齐明天皇逝世,中大兄皇子称制。663年(天智天皇2年),在白村江战役中,日本战败,中大兄皇子为摆脱内外交困局面,一面与大唐、新罗修好,同时让大海人皇子参与枢机,辅弼朝政。大海人于受命代行左大臣职务期间,于664年(天智天皇3年),颁“甲子之诏”,“增换冠位阶名及氏上、民部、家部。”

又于近江国、东国安置百济归化人”。668年(天智天皇7年),大海人被立为“东宫”。

壬申之乱

671年(天智天皇10年),天智天皇病笃,召见大海人皇子,以皇位相许。但大海人皇子自幼追随兄长天智天皇左右,深知自大化改新以来,天智天皇在“古人大兄皇子之乱”(645年)、“苏我石川麻吕事件”(649年)、“有间皇子之变”(658年)等事件中排斥异己的手段,大海人皇子推举大友皇子为皇太子,自己则申请出家,退回吉野宫(今奈良县吉野),静观时局,以图再起。

672年(弘文天皇元年)1月10日,天智天皇在近江宫去世,享年46岁。大友皇子即位(弘文天皇),此时还未满24岁。

5月,舍人朴井雄启告急,大友皇子以修筑山陵为名,在美浓、尾张募征壮丁,于京畿招兵买马,武装待发。又据大友皇子妃十市皇女向其父大海人告密,近江朝廷策谋进犯吉野。

6月,大海人皇子先发制人,先遣村国男依、和饵部君乎、身毛广等急赴美浓,联系各国郡司。继而,大海人皇子率部众二十余人开始离开吉野,经由伊贺、伊势,逃往美浓。在美浓,听从于大海人皇子指示的多品治已经兴兵,封锁了不破要隘。动员了东海道、东山道两道诸国的兵马不满朝廷者纷纷来归,队伍迅速扩充至数万人。进入美浓后,聚集了东国来的兵马的大海人皇子在672年7月2日兵分两路,进攻大和国、近江国两方。近江朝廷得知大海人皇子举兵,“群臣悉愕,京内震动”,“或欲逃往东国,或欲隐匿山泽”,大友皇子坐失战机,内讧不已。大海人皇子神速果断,身先士卒,由纪臣阿闭麻吕与村国男依分兵两路,陈兵近江。同年7月22日,双方发生濑田川桥决战,“旗帜蔽野,埃尘连天,钲鼓之声闻数十里,列弩乱发,矢下如雨。”同年7月23日,大海人皇子一方攻陷近江朝大津宫,大友皇子与诸臣四散。

大友皇子走投无路,旋即自杀身亡。至此,历时两月,兵员数万的“壬申之乱”,以大海人皇子之胜利结束。

8月,高市皇子受命处理善后。近江朝臣重罪八名处斩,其中,右大臣中臣连金斩首,左大臣苏我赤兄、大纳言巨势比等及其子孙,以及中臣连金、苏我果安子孙等,均处以流刑。其中,唯不见纪大人下落,故未被列入惩罚之内。同年8月27日,论功行赏,奖赏战功人员。9月初旬,大海人皇子由不破宫启程,经由桑名、铃鹿、阿闭、名张,12日,抵达大和,9月15日,移居冈本宫。673年(天武天皇2年)2月,大海人皇子于飞鸟净御原宫即位,称天武天皇。

登基之后

673年(天武天皇2年)5月,天武天皇改革官僚机构,畿内出身者供职宫中者首先作大舍人,之后再根据其才能酌情授与官职。同时这个大舍人的资格不仅属于官吏,也向庶民开放。

天武天皇一直实行皇族专权的皇亲政治,没有置大臣之职(大臣是日本古坟时代飞鸟时代的官职,权势很大,之前权倾朝野的苏我虾夷苏我入鹿父子的家族苏我氏就世袭大臣之职)。与此相对的,在行政机构方面也设立太政官和大弁官并立,授与上层官僚贵族无实权的“纳言”一职,天皇的命令主要通过大弁官向地方传达。还有,天武天皇统治期间,彻底的实行皇亲政治天武天皇即位伊始,集众书生于川原寺,修纂经文,于673年(天武天皇2年)任命大来皇女为伊势斋王,恢复斋王制。从天武朝开始有新尝祭和大尝祭的区别,这些都保持至今。同时营造高市大寺(大安寺),建造药师寺,以承父亲舒明天皇之遗愿。

除了修建飞鸟净御原宫之外,天武天皇在难波也建造了宫殿。这个难波的宫殿是仿效大唐等国的复都制所建的陪都(副都)。藤原京的建造也是开始于天武天皇时代。

675年(天武天皇4年),天武天皇宣布废除氏上民部、家部(部曲)之制。凡亲王以下诸臣、寺社所有“山泽岛浦,林野陡地”,一律收公,解放部曲为“自由之民”。废除部曲制,旨在切断民部、家部对氏上的从属关系,转而使之加强与皇室的联系,这是削弱贵族势力,提高皇权的重要步骤之一。同年,天武天皇还颁布了肉食禁止令,从每年农历的5月3日开始到10月27日之间保护幼鱼、禁止食用五畜(牛、马、狗、猴、鸡)之肉。(之后的日本除了爱吃鱼肉和海产品之外渐渐养成了不吃畜、禽肉的习惯,直到明治维新之后才有所改变。)同年10月,天武天皇准许诸王以下初位以上的皇族、大臣拥有兵备。

676年(天武天皇5年)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新罗使者来到日本,天武天皇也向新罗派遣遣新罗使,与新罗保持外交联系,因此与当时同新罗对立的大唐断绝外交关系。同年,天武天皇规定畿外的人也可以入京作官,首先作为兵卫负责宫城的警护。

678年(天武天皇7年),天武天皇制定官吏的勤务评定(考)和官位升进(选)相关的考选法。

677年(天武天皇6年),天武天皇整顿食封。凡诸王、诸臣食封,“除以西国,相易给以东”,通过移封削弱贵族在地方的势力。

679年(天武天皇8年),天武天皇巡幸吉野时,为避免发生皇位继承之争,即曾召草壁皇子、大津皇子、高市皇子、川岛皇子、忍壁皇子等皇子,对天地神祇盟誓,不分嫡庶,效忠天皇,永不悖忤,和衷共济,千载安宁。

680年(天武天皇9年),天武天皇规定贵族享有食封“先后限三十年”。

681年(天武天皇10年),天武天皇于广濑野设行营,亲王以下群卿参加兵备检阅。同年,天武天皇命栗田真人伊吉博德编纂《飞鸟净御原令》,第二年8月完成,令共二十二卷,律未完成。689年(持统天皇3年),《飞鸟净御原令》开始实施。

孝德朝、天智朝开创的律令体制,因受地方豪族抵制,长期未能实行,至天武朝始逐渐在全国推行。天武朝也并非依靠专制皇权推行律令体制,主要是由于地方豪族势力日趋衰落,加之,律令制本身并不完全否定豪族对其属民的支配权。实际上,国家只是从制度上使部民、家部变为“公民”,而且,依然是依靠地方豪族保留对其属民的一定隶属关系而实现其统治的。由于豪族的阶级分化,致使其统治区域内的实 权逐渐转入中小贵族手中,有可能使中央权力介入。由于实行五十户一里制,当地贵族原有的传统利益仍可维持原状不变,这正是日本律令制本身所具有的双重特性。

681年(天武天皇11年),天武天皇立草壁皇子为皇太子。

682年(天武天皇12年),天武天皇下令位阶区别的颜色显示由原来的冠的颜色改为朝服颜色。

683年(天武天皇12年),天武天皇取消食封制,见亲王以下诸臣,其食封悉“更返于公”,从而,彻底消除了旧贵族的世袭经济特权。同年,草壁皇子开始辅政,参与编纂律令,并令舍人稗田阿礼等整理《帝纪》、《旧辞》,“消伪定实”,编撰国史,以奠定“邦家之经纬,王化之鸿基”。同年,由朝廷任命僧正,僧都、律师,实行僧纲制度,加强了对僧尼的统一管理。

日本最古老的货币“富本钱”也是在683年(天武天皇12年)左右开始发行的。

684年(天武天皇14年),为“更改诸氏之族姓”,天武天皇制定“八色之姓”,即真人、朝臣、宿称、忌寸、道师、臣、连、稻置。通过“八色之姓”,对旧氏族加以调整。“真人”多授予原公姓氏族,“朝臣”多授予原臣姓氏族。旧“连”姓中,五十氏升为第三等“宿弥”,十一氏调为第四等“忌寸”。原属“伴造”级旧族长,亦均纳入氏姓序列。其结果使氏族进一步趋向分化,促使其与皇室之间的从属关系进一步加强。制定“八色之姓”,提高皇族地位,巩固与加强了天皇制专制统治。实行“八色之姓”制度,也是为使旧的氏族制与新的官僚制等级身分相适应的一种尝试。由此可见,可以从具有氏族制与官僚制双重性的侧面,理解日本古代律令制国家的特征。综观律令制国家发展进程,天武朝应属日本律令制国家的创业期或形成期。

为了明确地方的支配体制,《日本书纪》的684年(天武天皇13年)10月条目记载:“派遣伊势王等堪定诸国之界”,推进地方的行政组织建设。

天武天皇患病期间,诏谕凡天下之事,不问大小,悉启奏皇后及皇太子。这是他吸取“壬申之乱”教训,担心后事的安排。685年(天武天皇14年),天武天皇更改爵位之号,增加阶位等级,扩大冠位至四十八阶。为勤于政务的官人晋升和拨擢有战功的一般官兵提供条件。根据新爵位制,授予草壁皇太子净广,大津皇子净大贰及高市皇子、川岛皇子、忍壁皇子等不同爵位。其他诸王、诸臣亦先后授爵,其中,包括唐人、百济人、高丽人,凡一百四十七人。同年,下诏诸国:“每家均建佛舍,以便礼拜供养”。宫廷聘奉僧尼,巡幸寺院,供养珍宝。天武朝将宗教纳入国家政治轨道,从而,赋予天皇统治以宗教权威,实为日本天皇神格化之滥觞。天武天皇擅长占星术,再加上当时阴阳之道等在律令国家的大唐和新罗也很盛行,受到这些影响,天武天皇设置了占星台和阴阳寮。建造了为祈祷皇后(后来的持统天皇)病愈的药师寺。但是这个药师寺是建在飞鸟(遗址位于奈良县橿原市),不是现今的药师寺。

686年9月,天武天皇病逝,皇后临朝称制。

争议

日本书纪》中记载的壬申之乱是大友皇子对才德与势力兼备的下任天皇大海人皇子的叛乱。被大海人皇子所消灭的大友皇子当时有没有即位?是不是更具正统性?关于这一点的争议在历史上一直没有停止过。如果当时大友皇子已经即位,则大海人皇子就是篡夺了弘文天皇的皇位。

成书于镰仓时代的《一代要记》、《本朝皇胤绍运录》等记载天武天皇的生年是622年(推古天皇30年)或623年(推古天皇31年),但根据《日本书纪》的记载天武天皇之兄天智天皇的生年是626年(推古天皇34年)。由此可以认为《一代要记》记载天武天皇终年的65岁应该是56岁(或55岁)之误,再逆推可以得出天武天皇的生年应该是631年(舒明天皇3年)。

家族成员

曾祖:敏达天皇

祖父:押坂彦人大兄皇子

父:舒明天皇

母:皇极天皇

舅:孝德天皇

同母兄:天智天皇

同母姐:间人皇女(嫁与舅父孝德天皇为皇后)

皇后及侄女:鸬野讃良皇女(即持统天皇,天智天皇之女)

妃及侄女:大田皇女(天智天皇之女、持统天皇同母姐)

妃及侄女:大江皇女(天智天皇之女)

妃及侄女:新田部皇女(天智天皇之女)

夫人:中臣冰上娘(藤原镰足之女)

夫人:中臣五百重娘(藤原镰足之女)

夫人:苏我大蕤娘(苏我赤兄之女)

采女:额田王(镜王之女)

嫔:胸形尼子娘(胸形德善之女)

宫人:宍人谷媛娘(宍人大麻吕之女)

太子:草壁皇子(先于其父去世,未能即位,持统天皇之子、文武天皇和元正天皇之父)

女:大来皇女(大田皇女之女)

子:大津皇子(大田皇女之子)

子:长皇子(大江皇女之子,文室氏之始祖)

子:弓削皇子(大江皇女之子)

子:舎人亲王(新田部皇女之子、淳仁天皇之父、清原氏之始祖)

女:但马皇女(中臣冰上娘之女)

子:新田部亲王(中臣五百重娘之子、冰上氏和三原氏之始祖)

子:穗积皇子(苏我大蕤娘之子)

女:纪皇女(苏我大蕤娘之女)

女:田形皇女(苏我大蕤娘之女)

女:十市皇女(额田王之女、嫁与堂兄弘文天皇为妃)

子:高市皇子(胸形尼子娘之子、长屋王和铃鹿王之父、高阶氏之始祖)

子:忍壁皇子(宍人谷媛娘之子、龙田氏之始祖)

子:矶城皇子(宍人谷媛娘之子、三园氏和笠原氏之始祖)

女:泊濑部皇女(宍人谷媛娘之女)

女:讬基皇女(宍人谷媛娘之女)

评价

天武天皇在壬申之乱中夺取政权,在执政中纠正了天智天皇晚年的保守倾向,加强了以天皇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巩固和发展了大化改新的成果。天武、持统、文武三代,可视为一个连续的历史阶段,确立天皇中心主义统治秩序和嫡长子继承制,使古代天皇制统治达到全盛阶段。

白凤文化飞鸟文化之后,为天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日本天皇

第一系

神武天皇 ( 前660-前585) ▪ 绥靖天皇 ( 前581-前549) ▪ 安宁天皇 ( 前549-前511) ▪ 懿德天皇 ( 前510-前477)

孝昭天皇 ( 前475-前393) ▪ 孝安天皇 ( 前392-前291) ▪ 孝灵天皇 ( 前290-前215) ▪ 孝元天皇 ( 前214-前158)

开化天皇 ( 前158-前98) ▪ 崇神天皇 ( 前97-前30) ▪ 垂仁天皇 ( 前29-1970) ▪ 景行天皇 ( 1971-130)

成务天皇 ( 131-190) ▪ 仲哀天皇 ( 192-200) ▪ 应神天皇 ( 270-310) ▪ 仁德天皇 ( 313-399)

履中天皇 ( 400-405) ▪ 反正天皇 ( 406-410) ▪ 允恭天皇 ( 412-453) ▪ 安康天皇 ( 453-456)

雄略天皇 ( 456-479) ▪ 清宁天皇 ( 480-484) ▪ 显宗天皇 ( 485-487) ▪ 仁贤天皇 ( 488-498)

武烈天皇 ( 498-507) ▪ 继体天皇 ( 507-531) ▪ 安闲天皇 ( 531-535) ▪ 宣化天皇 ( 535-539)

钦明天皇 ( 539-571) ▪ 敏达天皇 ( 572-585) ▪ 用明天皇 ( 585-587) ▪ 崇峻天皇 ( 587-592)

推古天皇 ( 592-628)

第二系

舒明天皇 ( 629-641) ▪ 皇极天皇 ( 642-645) ▪ 孝德天皇 ( 645-654) ▪ 齐明天皇 ( 655-661)

天智天皇 ( 661-671) ▪ 弘文天皇 ( 671-672) ▪ 天武天皇 ( 673-686) ▪ 持统天皇 ( 686-697)

文武天皇 ( 697-707) ▪ 元明天皇 ( 707-715) ▪ 元正天皇 ( 715-724) ▪ 圣武天皇 ( 724-749)

孝谦天皇 ( 749-758) ▪ 淳仁天皇 ( 758-764) ▪ 称德天皇 ( 764-770) ▪ 光仁天皇 ( 770-781)

桓武天皇 ( 781-806) ▪ 平城天皇 ( 806-809) ▪ 嵯峨天皇 ( 809-823) ▪ 淳和天皇 ( 823-833)

仁明天皇 ( 833-850) ▪ 文德天皇 ( 850-858) ▪ 清和天皇 ( 858-876) ▪ 阳成天皇 ( 876-884)

光孝天皇 ( 884-887) ▪ 宇多天皇 ( 887-897) ▪醍醐天皇 ( 897-930) ▪ 朱雀天皇 ( 930-946)

村上天皇 ( 946-967) ▪ 冷泉天皇 ( 967-969) ▪ 圆融天皇 ( 969-984) ▪ 花山天皇 ( 984-986)

一条天皇 ( 986-1011)

第三系

三条天皇 ( 1011-1016) ▪ 后一条天皇 ( 1016-1036) ▪ 后朱雀天皇 ( 1036-1045) ▪ 后冷泉天皇 ( 1045-1068)

后三条天皇 ( 1068-1072) ▪ 白河天皇 ( 1072-1086) ▪ 堀河天皇 ( 1086-1107) ▪ 鸟羽天皇 ( 1107-1123)

崇德天皇 ( 1123-1141) ▪ 近卫天皇 ( 1141-1155) ▪ 后白河天皇 ( 1155-1158) ▪ 二条天皇 ( 1158-1165)

六条天皇 ( 1165-1168) ▪ 高仓天皇 ( 1168-1180) ▪ 安德天皇 ( 1180-1185) ▪ 后鸟羽天皇 ( 1183-1198)

土御门天皇 ( 1198-1210) ▪顺德天皇 ( 1210-1221) ▪ 仲恭天皇 ( 1221-1221) ▪ 后堀河天皇 ( 1221-1232)

四条天皇 ( 1232-1242) ▪ 后嵯峨天皇 ( 1242-1246) ▪ 后深草天皇 ( 1246-1259) ▪ 龟山天皇 ( 1259-1274)

后宇多天皇 ( 1274-1287) ▪ 伏见天皇 ( 1287-1298) ▪ 后伏见天皇 ( 1298-1301) ▪ 后二条天皇 ( 1301-1308)

花园天皇 ( 1308-1318) ▪ 后醍醐天皇 ( 1318-1339) ▪ 后村上天皇 ( 1339-1368) ▪ 长庆天皇 ( 1368-1383)

后龟山天皇 ( 1383-1392) ▪ 光严天皇 ( 1331-1333) ▪ 光明天皇 ( 1336-1348) ▪ 崇光天皇 ( 1348-1351)

后光严天皇 ( 1352-1371) ▪ 后圆融天皇 ( 1371-1382) ▪ 后小松天皇 ( 1382-1412)

第四系

称光天皇 ( 1412-1428) ▪ 后花园天皇 ( 1428-1464) ▪ 后土御门天皇 ( 1464-1500) ▪ 后柏原天皇 ( 1500-1526)

后奈良天皇 ( 1526-1557) ▪ 正亲町天皇 ( 1557-1586) ▪ 后阳成天皇 ( 1586-1611) ▪ 后水尾天皇 ( 1611-1629)

明正天皇 ( 1629-1643) ▪ 后光明天皇 ( 1643-1654) ▪ 后西天皇 ( 1654-1663) ▪ 灵元天皇 ( 1663-1687)

东山天皇 ( 1687-1709) ▪ 中御门天皇 ( 1709-1735) ▪ 樱町天皇 ( 1735-1747) ▪ 桃园天皇 ( 1747-1762)

后樱町天皇 ( 1762-1770) ▪ 后桃园天皇 ( 1770-1779) ▪ 光格天皇 ( 1779-1817) ▪ 仁孝天皇 ( 1817-1846)

孝明天皇 ( 1846-1866) ▪ 明治天皇 ( 1867-1912) ▪ 大正天皇 ( 1912-1926) ▪ 昭和天皇 ( 1926-1989)

明仁天皇 ( 1989-2019) •德仁天皇(2019--)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