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马利

Seaweed讨论 | 贡献2019年12月3日 (二) 10:26的版本 國旗
马利地理位置  
原图键连
马利
原图链接  

马利共和国英语:Republic of Mali;法语:La République du Mali),另译马里,首都巴马科,位于非洲西部内陆国,与阿尔及利亚尼日布吉纳法索象牙海岸几内亚塞内加尔茅利塔尼亚接壤。面积约12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933万。官方语言为法语。通用语言为班巴拉语。通用货币为西非法郎[1][2][3]

  • 非洲第三大黄金出口国—穷到只剩黄金?
  • 政变后的恐怖阴影仍持续笼罩著国家。
  • 杰内古城—尼日河谷的宝石、世界上最大的泥砖建筑。[4]
  • 廷巴克图—以学术闻名的古城;宗教、文化和商业中心。[5][6]
  • 是西非面积第二大的国家。

目录

历史沿革

建国简史

撒哈拉沙漠的岩画显示,公元前10,000年的撒哈拉沙漠是土地肥沃、野生动植物丰富之地。此时马利北部就已有人居住。公元前300年,已有大型的聚落,杰内(Djenné)是西非最著名、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公元6世纪,由于黄金和奴隶贸易带来可观的利润,从而促使了西非地区的帝国的崛起。

公元8~16世纪先后成为迦纳帝国马利帝国桑海帝国的核心地带,随著帝国的崩溃和黄金、盐和奴隶贸易的衰落,失去战略意义的马利地区,分解成为多个小王国。

法国人于19世纪中叶抵达马利,于1895年遭到法国殖民,改名为法属苏丹,成为法属西非的一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民族自治风潮盛行,1946年法属苏丹率先成立地方议会,成为法国海外领土,为法兰西联盟(Union française)之成员国。 1958年法属苏丹成为法兰西共同体中的自治国。1959年与塞内加尔合并成立马利联邦。1960年6月马利联邦脱离法国独立,8月塞内加尔退出联邦,9月22日马利共和国正式成立。[1][2][3][5][7]

国家象征

马利的国家名称源于公元13至16世纪马利帝国。[2]

国旗

1958~1959年法属苏丹时期的旗帜是以法国三色旗为基础,配上名为“Kanaga”的黑人。

1959~1960年马利联邦时期的国旗,改为泛非颜色(绿、黄、红),并于中央放置Kanaga。

目前马利国旗启用于1961年,删除旗面正中央的Kanaga,主因为多数人口信奉伊斯兰教,教义不允许偶像崇拜。绿色象征肥沃的土地;黄色象征蕴藏的矿藏;红色象征为争取独立的烈士所流下的鲜血。

骂利与塞内加尔的国旗颜色相同,差别在于塞内加尔脱离联邦后以绿色星星代替Kanaga;与几内亚的国旗颜色相反。[1][2][8][9][10]

地理环境

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干旱炎热。中、南部为热带草原气候。全年分为2个季节:6~10月为雨季,11~次年5月为旱季。旱季最高气温达50℃,雨季最低气温为14℃。

经济

系最不发达国家。经济以农牧业为主,粮食不能自给,系非洲主要产棉国和产金国。近年马里政府重点发展农业,加强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石油勘探和矿产开发。为增加税收、扩大就业,政府积极招商引资,兴建水泥、汽车组装、食品加工、制糖等一批新兴企业,还大力推动矿产、油气资源开发。目前马国民经济逐步恢复,但尚未达到危机前水平。2016年,马里竞争力指数在全球138个经济体中排名第125名,营商便利指数在全球186个经济体排名第141名。

社会

社会概况

马里人口约1933万。主要民族为班巴拉人(Bambara, 33%)、富拉尼人(Fulani/Peuhl 13.3%)、索宁克人(Sarakole/Soninke/Marka 9.8%)、塞努福人(Senufo/Manianka 9.6%)、马宁卡人(Malinke 8.8%)、多贡人(Dogon 8.7%)桑海人(Sonrai 5.9%)、图瓦雷克人(Tuareg)等。

多数人民信仰伊斯兰教,另有原始部落宗教(泛灵论)、基督教

官方语言为法语;通用语言为班巴拉语(1972年形成文字),另有各民族之语言。

马里人认为是生产得力助手并视为家庭成员。[2][3][11]

政变后的恐怖阴影

疑种族仇杀 西非马利再传屠村近百人死

政变后的混乱导致马利北境超过半数领土遭盖达组织、激进及分离主义叛军占领,武装冲突造成超过20万以上难民逃往阿尔及利亚、茅利塔尼亚、布吉纳法索和尼日等国。法国与部分非洲国家,应过度政府要求出兵协助平叛、打击恐怖组织,基本上政府军控制北方地区。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于2013年派遣维和部队联合国马利多层面综合稳定特派团(MINUSMA)前往马利北部维安。政府与北部武装团体于2015年签署了和平协议,缓解敌对状态。

而恐怖组织仍以游击战方式盘据中、北部地区,突袭政府军及维和部队,已造成数百名士兵死亡;煽动多贡人与富拉尼人冲突,并传出多起屠村事件。迄今危机仍未解除。[1][2][3][12][13][14]

政治与外交

政体

马利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采用双首长制(Semi-presidentialism)。总统是国家元首,由人民直选产生,任期5年,可连选连任一次;拥有任命总理并组阁的权力。

采行一院制,最高立法机关为国民议会,拥有立法和监督权,采行多党制;议员由人民直选产生,任期5年。

司法机构分别为:宪法法院、最高法院、上诉法院、行政法院、重罪法庭及一审法院,另有巴马科地区法院、商业法院、治安法院和劳动法院。[1][2][3]

政情概述

 
图瓦雷克叛军宣称阿扎瓦德地区(虚线以北)将从马利独立
来源网站

莫迪博·凯塔(Modibo Keïta)为首任总统。1968年穆萨·特拉奥雷(Moussa Traoré)发动政变上台。1991年阿马杜·图马尼·杜尔(Amadou Toumani Touré)发动军事政变并遵守承诺,还政于民选政府。1992年由非洲团结正义党阿尔法·奥马尔·科纳雷(Alpha Oumar Konaré)当选总统,成立第三共和国,并于1997年连任。2002年由前军政府领导人杜尔当选总统,2007年连任,其施政方针为加强北方发展及减少国内贫穷,执政期间政局整体稳定。

2012年3月22日马利部分军人以1月北方阿扎瓦德地区的图瓦雷克人分离主义者发动武装发动叛乱,而政府无法有效应对为由,发动政变推翻杜雷政权;政权由“全国民主暨国家重整委员会”(CNRDR, Comité national pour le redressement de la démocratie et la restauration de l'Etat)接管。4月在“西非经济共同体”(ECOWAS, Economic Community of West African States)领导下进行密集的调解工作,最终签署协议,将政权移交马利国民议会,由议长迪翁昆达·特拉奥雷(Dioncounda Traoré)领导过渡政府尽速举行民主大选,并处理北部危机。

在布吉纳法索、阿尔及利亚协调下,临时政府与北部武装团体于2013年6月签署和平协议,并举行总统大选,由易卜拉欣·布巴卡尔·凯塔(Ibrahim Boubacar Keïta)当选,马利内部危机稍缓;2014年政府与北部武装团体在阿尔及尔启动和谈,在国际调解下,于2015年6月正式签署了和平协议。凯塔于2018年再度连任。[1][2][3]

外交

现为联合国(UN)、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非洲联盟(AU)、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ECOWAS)之成员。

目前外交策略以区域发展、争取援助、拓展南非欧盟的关系。

与布吉纳法索有边界争议,经国际法庭仲裁后,目前两国关系修复,双方高层往来频繁。[1][2][3][15]

世界遗产

马利境内有4个世界遗产

分别为1个为复合遗产(Mixe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邦迪亚贾加拉陡崖(多贡族地区)Cliff of Bandiagara(Land of the Dogons);3个被列入濒危的世界文化遗产杰内古城(Old Towns of Djenné)、廷巴克图(Timbuktu)、阿斯基亚陵(Tomb of Askia)。[16]

目前有8项入选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7]

马尔卡拉的面具及木偶的呈现 (Coming forth of the masks and puppets in Markala)
阿尔及利亚、马利与尼日图阿雷格社区的Imzad习俗与知识 (Practices and knowledge linked to the Imzad of the Tuareg communities of Algeria, Mali and Niger)
马利和布吉纳法索色努佛社群的巴拉风文化 (Cultural practices and expressions linked to the balafon of the Senufo communities of Mali, Burkina Faso and Côte d’Ivoire)
柯勒度告秘密社团:马利的智慧仪式 (Secret society of the Kôrêdugaw, the rite of wisdom in Mali)
坎加巴村的圣屋,七年一次的卡玛布隆屋顶重修典礼 (Septennial re-roofing ceremony of the Kamablon, sacred house of Kangaba)
在古鲁坎富加宣读的“曼登宪章” (Manden Charter, proclaimed in Kurukan Fuga)
桑科蒙:桑科湖集体捕鱼仪式 (Sanké mon, collective fishing rite of the Sanké)
雅阿拉与迪卡文化场域 (Cultural space of the Yaaral and Degal)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1.3 1.4 1.5 1.6 马利共和国 Republic of Mali. 中华民国外交部全球资讯网. 2018年 [2019-11-27] (中文). 
  2.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AFRICA MALI. CIA. 2019-10-02 [2019-11-27] (英语). 
  3. 3.0 3.1 3.2 3.3 3.4 3.5 3.6 马里国家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19年7月 [2019-11-27] (中文). 
  4. 厌烦了千遍一律的大城市,来这看看,还有全世界最大的泥砖建筑. 每日头条. 2019-05-05 [2019-12-03] (中文). 
  5. 5.0 5.1 Mali travel guide. worldtravelguide. [2019-12-03] (英语). 
  6. Islamic Manuscripts from Mali: Timbuktu-an Islamic Cultural Center.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2019-12-03] (英语). 
  7. History. lonelyplanet. [2019-12-03] (英语). 
  8. Mali. FOTW. 2014-01-25 [2019-11-29] (英语). 
  9. 在恶搞国旗吗?不~火柴人真的存在过~. ETtoday新闻云. 2015-04-29 [2019-11-29] (中文). 
  10. Flag of Mali. flagpedia. [2019-11-29] (英语). 
  11. 马里. 中国领事服务网. [2019-12-02] (中文). 
  12. Mali attack: Behind the Dogon-Fulani violence in Mopti. BBC. 2019-03-25 [2019-12-02] (英语). 
  13. Why France is focused on fighting jihadists in Mali. BBC. 2019-11-27 [2019-12-02] (英语). 
  14. 马利惊传“猎人屠村”!包围村庄进屋攻击 至少100多人死亡. ETtoday新闻云. 2019-03-24 [2019-12-02] (中文). 
  15. Frontier Dispute (Burkina Faso/Republic of Mali).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2019-12-02] (英语). 
  16. World Heritage List. UNESCO. [2019-12-02] (英语). 
  17. Mali and the 2003 Convention. UNESCO. [2019-12-02]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