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小提琴

他乡讨论 | 贡献2020年2月28日 (五) 20:13的版本 制作发展

‘’’小提琴’’’音域宽广、音色优美、表现力丰富、它既能奏出优美华丽的旋律,也能奏出慷慨激扬的曲调。小提琴是中的一种弓弦乐器,一般称为弦乐器。很早以前人们就称它为西洋乐器中的“皇后”。在交响乐中,它常被用作主要的旋律乐器,作用十分突出,是现代交响乐的支柱,也是具有高难度演奏技巧的独奏乐器,与钢琴、古典吉他并称三大乐器。http://www.xtqzf.com/page/13?jdfwkey=a9mzg2

目录

起源

小提琴的由来说法不一,最广流传是“乌龟壳琴”的故事。相传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埃及,有一个叫美尔古里的音乐家,在一个早晨沿着尼罗河悠闲的散步,无意中踢到一个东西,这个东西竟然能发出悦耳的声音,这声音吸引了他,研究发现,龟壳内的空气与壳内独特的构造相互摩擦而产生。他于是根据龟壳发声的原理,仿照龟壳的外形配上弦,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把小提琴。美尔古里将它命名为“列里”。 又一个传说:5千年前斯里兰卡有一位君主名叫瑞凡那,他把圆柱形的木头掏空制成了与我国二胡极为相似的乐器称“瑞凡那斯特隆(Ravanastron)”,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瑞凡那斯特隆”随着贸易往来而流传四方,这便是小提琴的鼻祖了。

制作发展

不过从有史料记载起,最早的小提琴是由一位住在意大利北部城镇布里细亚 (Brescia)名叫达萨洛制成的(Gaspa ro da salo 1542-1609)。但在同一个时期,格里蒙那(Cremona)城中的A.阿玛蒂(AndreaAmatil520-1580),也制作了与现代小提琴更为相近似的小提琴。从16世纪到18世纪,意大利的小提琴制造业随着音乐艺术的空前繁荣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G.P玛基尼、N.阿玛蒂、A.斯特拉第瓦利和C.爪内利四位杰出名匠。世界各国的小提琴制造业都是仿照意大利这些小提琴制作者的琴型和尺寸来制作小提琴的。18世纪后,小提琴制作业的领先地位从意大利转至法国。这个时期小提琴的造型不断改进,已取得更大音量和更好的音质近百年来,小提琴的结构也没什么大的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讲,意大利是小提琴的故乡。而玛基尼、阿玛蒂、斯特拉第瓦利、瓜内利当年所制的小提琴,现今已成了稀世珍品、杰作。现代小提琴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变而来,不能说是具体由那个人发明的,是集体力量的结晶。

1789~179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随着贵族与皇室的衰落,音乐也从宫廷走向民间,出现了为公众服务的交响乐队和音乐厅。为适应环境的变革,小提琴增粗了音柱,低音量变长变厚。而后发明了腮托,使小提琴的演奏更加自如。18世纪末,音乐学院在欧洲相继出现,它使小提琴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从而促进了机器制琴业的发展。法国的米尔库、德国的米滕瓦尔德都是大量生产小提琴的地方。法国的J.-B.维约姆是 19世纪制琴业的著名人物。, 小提琴大约与民国初年(约1920年代)传入中国。在此期间小提琴大师先后到中国演出,鼓舞了爱好音乐的人学习。许多高水平的小提琴家到中国工作,培养了众多的本国的小提琴演奏家和教师。如:刘天华冼星海和[[]]等。从这一时期开始,也陆续出版和翻译了不少《小提琴演奏法》,并有作曲家创作出许多经典的中国小提琴曲,像由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何占豪和陈刚合作的《梁祝》和陈刚所作的《苗岭的早晨》等。

基本构造

小提琴由30多个零件组成。其主要构件有琴头、琴身、琴颈、弦轴、琴弦、琴马、腮托、琴弓、面板、侧板、音柱等。 小提琴共有四根弦,分为:1弦(E弦)、2弦(A弦)、3弦(D弦)和4弦(G弦)。小提琴琴身(共鸣箱)长约35.5厘米,由具有弧度的面板、背板和侧板粘合而成。面板常用云杉木制作,质地较软;背板和侧板用枫木,质地较硬。琴头、琴颈用整条枫木,指板用乌木。小提琴的音质基本上取决于它的木质和相应的结构,取决于木材的振动频率和它对弦振动的反应。优质琴能把发出的每个声音的基音和泛音都同样灵敏地传播出去。 小提琴有琴弦4根,原均为羊肠制的裸弦,约从18世纪起,低音G弦常包以银丝,使其反应灵敏。现代则将G、D、A3根弦用缠金属丝的羊肠弦或钢丝缠弦,晚近也用尼龙弦。E弦改用钢丝弦,使其在高音区的音色更佳。 琴弓作为乐器的附加物,最早出现在拜占庭帝国时代,但其价值就如平民老百姓一般身份低下,究其原因是与弹拨方法所产生的声音相比,运弓生成的音质实在是太弱。到11世纪伊斯兰征服者入侵西班牙时,把琴弓带到了欧洲,不到100年的时间即为西欧社会所熟悉,并被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