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嶺的早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苗嶺的早晨
|
|
|
中文名
苗嶺的早晨
目錄
簡介
用料
做法
簡介
《苗嶺的早晨》是1974年白誠仁先生特意為俞遜發新發明的口笛」創作的曲目,曾被中國藝術團在世界演出,享譽海外。1975 年由作曲家陳鋼創編成為小提琴曲。
樂曲短小精悍,曲調熱烈明快,描繪了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麗 圖景, 既保留了原口笛音樂的特色, 又充分發揮了小提琴的特 性,並吸收了二胡的滑音、笛子的花舌等我國民族樂器的演奏技 法,展示了熱情奔放的苗家舞蹈,描繪出一幅苗嶺晨曦的秀麗景色,表現了苗族人民歡樂幸福的生活情景,音域寬廣、情感豐富、對比明顯,在中國小提琴藝術發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用料
苗族因為歷史上戰亂、遷徙等方面的原因,其居住地多是在雷公山、武陵山的崇山峻岭之中。這一帶山高林密、溝壑縱橫,交通閉塞、經濟滯後,正是在這種艱難的自然環境條件下,鑄造了當地苗民堅忍不拔、樂觀向上的品格,同時也孕育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獨具特色的民族民間音樂,「飛歌」便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歌謠之一。飛歌旋律悠揚,高亢嘹亮,音調極富特色,其中「535」和「b3」音都是極具苗族飛歌的特性音調,深刻表現苗族人民的性格特點。
苗族的飛歌明朗高亢,旋法大起大落,多連續的上下跳進,給人以有稜角之感,節奏自由舒展,往往是幾個密集的音符後突然放開,任意延長,展現出站在山高谷深的苗嶺上縱情呼喊的律動特徵。較長時值的「角」音常有兩種走向:一種時上行滑到徵音;一種是下行滑至宮音,經過羽音進入徵音。在向下滑音過程中,降低一律的角音較為明顯,色彩突出。
作曲家白誠仁為學生俞遜發創作口笛曲目,以苗族「飛歌」特有的旋律音調,採用了苗族生活素材來進行創作的,取凱里一帶流傳的飛歌《歌唱美麗的家鄉》為創作藍本,在這首民歌的基礎上進行了重新的編創,曲調保存了飛歌原有的風格特點,運用轉調、節奏變化以及模擬鳥鳴等手法,使樂曲有了較大的發展。描繪了一幅很美的苗嶺早晨風景畫,並且是具有發展脈絡的一首「A-B-A」對比明顯的曲式結構的聲樂作品。
作曲家陳鋼於1975年根據白誠仁的口笛獨奏曲改編成了一首小提琴獨奏曲,其素材也是取自貴州黔東南苗族飛歌的音調,具有苗族飛歌優美、質樸、高亢、委婉的特點;這種運用西方交響樂隊中最具旋律美感的小提琴獨奏來詮釋苗族人民樂觀開朗、熱情豪放的民族性格是一次全新的嘗試。[1]
參考文獻
- ↑ 吳碧霞深情演唱《苗嶺的早晨》,歌聲宛如風鈴般清脆,惹人沉醉~ ,搜狐網,2020-03-24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