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排華法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0年2月29日 (六) 12:50 由 Remark1115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歷史緣由
前往: 導覽搜尋

排華法案美國總統切斯特·艾倫·阿瑟於1882年5月6日簽署的一項法案,該法令禁止華人移民進入美國,是美國史上第一部針對特定族裔移民的排斥法案,也是美國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歧視法案,直到1943年12月17日才被廢除。[1]

歷史緣由

1842年鴉片戰爭結束後、清廷與列強簽訂南京條約,開放通商口岸。在珠江三角洲附近,西方商品貿易逐漸改變當地經濟體系,加上當時在美國加州掀起淘金熱,不少華人開始前往美國尋找機會。但華人抵達美國時,金礦場已有各種族的工人,大家為了採礦權發生衝突,許多自訂法律的淘金營區,決議不准華人在他們的地盤採礦,或禁止華人率先取得採礦權。

隨著河床表面金礦愈來愈少,企業規模的水壓採礦取代淘金個體戶,許多原先獨立採礦的白人因此破產、失業。但他們卻將這股憤怒,轉而發洩在華人身上,成為美國白人勞動階級排華的開始。

1862年美國總統林肯推動跨州「太平洋鐵路」的大工程,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兩區。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發現華人吃苦耐勞,大規模召募華人。從1860到1870年間,將近3萬名華人移民來到美國。

由於當時約有1萬5千名華人在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工作, 1869年鐵路工程結束後,華人勞工湧入西岸城市,又碰上1870年代開始的經濟蕭條,白人勞工恐懼工作機會受到華人威脅,反華情緒升溫,演變為各地的暴力事件。

1882年5月6日美國總統切斯特·艾倫·阿瑟(Chester Alan Arthur)簽署通過「排華法案」,史無前例地排擠特定種族和國籍,禁止華人勞工來到美國,至於已在美國的華僑也永遠不能成為美國公民。

沒有投票權的在美華人,只能以美國憲法修正案第14條,作為權利保障的最後一道微弱防線。該法案載明「公民權條款」,說明在美國出生或歸化的人都是美國公民,依法不能被剝奪生命、自由或財產,也應給予平等的法律保護。

當時的排華法案必須每年10續一次,1892年國會通過「吉爾里法案」時增加一項條款,規定華人須隨身攜帶有照片的身分證件,若沒帶就會被遣返,華人領袖起而呼籲華人抵制反抗,超過10萬名華人集體響應。

從排華的1882年到1905年之間,華人向聯邦法院提起萬餘件訴訟案,但情況未能有進展。直到二戰珍珠港事變後,美國加入戰局,美國正式成為中國對抗日本的盟友,才有改變。1943年12月17日排華法案正式廢除,每年於配額限制內開放一定數量華人前往美國,並有權歸化成為美國公民。但直到1965年的「哈特塞勒法案」通過,才真正消除依據國籍種族的配額。[2]

法案廢止與當前狀況

1943年《排華法案》被《馬格努森法案》廢止。允許已經居住在美國的華人歸化美籍,並令他們停止因為被驅逐出境的威脅而躲藏。該法案也給出了每年105名華人移民的限額。大量的華人移民並未湧現,直到1965年的《移民和國籍法案》被通過。儘管《排華法案》已經於1943年被廢止,但1948年之前,加利福尼亞州禁止華人與白人通婚的法律仍未廢除。[3]在1967年以前,其它的州也有類似法律,直到最高法院在洛楓訴維吉尼亞州(Loving v. Virginia)的訴訟期間一致同意地作出判決:反對種族通婚的法律是違反憲法的。而1879年加州憲法禁止政府與公司雇用華人的條款,到1952年才被廢除。

2009年6月23日,加州眾議院通過正式決議,為曾經通過針對華人的歧視性法律道歉。[4]

2012年6月18日,美國國會通過正式決議,為曾經針對華人的歧視性法律道歉,但無任何賠償。


2017年5月1日,美國的亞裔傳統文化月開啟,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發表聲明,表彰亞裔美國人作出的成就和貢獻,兩黨與政府機構也紛紛祝賀亞太裔傳統文化月。

2017年5月3日,加州蒙特利公園市(Monterey Park)一致投票通過,將排華法案的總統簽署日(5月6日)訂為「種族包容日」(Day of Inclusion)。

儘管《排華法案》的重要部分早已經被廢止,但美國法典第8號的第7章仍舊以「排華」字樣開頭。在法典第8號的15個章節中,第7章是惟一一個完全聚焦於某個特定國籍或種族團體的章節。

武漢肺炎重燃排華

自從起源於武漢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俗稱武漢肺炎)在全球蔓延以來的幾周內,出現了多起歧視中國公民、海外華人或任何看起來像東亞人的事件,一些歧視案甚至發生在亞洲和華人佔多數的社會裏。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危機爆發期間,表現各種「恐華」複雜的情緒和事件,混雜在一起,折射出目前世界與中國已經日益複雜的關係。

在東亞人是明顯少數民族的國家和地區,比如歐洲、美國和澳大利亞等,那種認為為中國人骯髒和不文明的偏見助長了「恐華」情緒。

在法國和澳大利亞的小報甚至刊登出「黃禍」、「中國病毒之亂(註:panda-monium,此詞故意和中國特有的熊貓聯繫起來 )」和「中國孩子呆在家裏(別出來)」等標題。在一些學校裏,華人的孩子受到同學欺負,原因是「他們是中國人,攜帶病毒」。

對於疫情的最初報導說,這種病毒起源於武漢一個出售野生動物的海鮮市場,而且可能是由蝙蝠攜帶的一種病毒變異,社交媒體上再次出現一些老段子,嘲笑中國人什麼都吃。

亞洲地區一些國家也出現了同樣的言論,而這裏「恐華」情緒更複雜、甚至更帶有排外的語氣。社交媒體經常出現一個共同的話題,基本是懷疑中國大陸人不斷湧來,會感染當地居民。

新加坡馬來西亞,數十萬人簽署了一份網絡呼籲書,要求全面禁止中國公民入境,這兩國的政府也實施了某種形式的入境禁令。[5]

法國《皮卡爾信使報》(Le Courrier picard)報導疫情時,用「黃禍」和「黃色警報」為標題來形容疫情的嚴重性,甚至搭配一張中國女子戴口罩的照片,引發爭議,雖然報社立即道歉滅火,但刻板印象已深植人心。[6]

影片

by YouTube 美國為《排華法案》道歉,中國軟實力上升
by YouTube 【公視主題之夜】排華法案
by YouTube 亞裔被當病毒?法國人:恐懼和資訊不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