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舞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圓舞曲(德語:Walzer,英文:Waltz,音譯「華爾茲/滋」)有別於貝多芬、舒伯特、布拉姆斯等維也納作曲家的嚴肅作品,它和「輕歌劇」(operette)可說是19世紀民主化社會中,為適應一般群眾較通俗品味而形成的「輕音樂」;它們在維也納的誕生、興盛與衰竭,正好與整個19世紀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榮枯息息相關,了解其社會背景有助於對維也納輕音樂的認知。
歷史
當法國大革命於18、19世紀之交震撼着整個歐洲時,源於德國南部與奧國鄉間的一些三拍子民俗舞曲,諸如「連德勒舞」(Ländler)、「德國舞」(Deutsche)、「旋轉舞」(Dreher),逐漸地被引進城市,轉變成文明社會中的「圓舞」或「華爾滋」。圓舞雖被適度地「文明化」了,然而它仍然保有着源自鄉間的愉悅奔放的本質,以及剛興起時尚被視為「有傷風化」的男女相擁的舞姿。無論如何,它終能逐漸取代了屬於「舊時代」優雅高貴卻顯得矯揉造作的宮廷舞蹈「小舞步」(Menuett),而以它那平民化的格調體現了「新時代」的精神;當時可供跳舞的咖啡館、小酒館或稍後興起的大規模舞廳,王公貴族或一般平民都可以自由出入,如此而消除了階級間的界限。
舞蹈特點
圓舞曲擺盪的動作與轉身動作是不能分開的,兩者之間並存的是一種引擎與輪胎的關係,沒有轉身動作,擺盪的動作將顯得硬而不平衡,擺盪的完成表象,要借着身轉動作經過身體中心以及腿部、臀部的運動,還有肩膀與手臂的擺轉來達成時間運動的技巧,來完成輕盈且優雅而具有動力型態舞姿。開始移動後,舞步里所指的轉度,指的是雙足之間的轉度,並非指身體的轉度,尤其是女士,幾乎只有前進與後退的動作,轉度則由男士全部來完成。
風格
動作如流水般順暢、像雲霞般光輝。瀟灑自如、典雅大方。波浪起伏接連不斷地瀟灑旋轉。享有「舞中皇后」的美稱。華爾茲舞步在速度緩慢的三拍子舞曲中流暢地運行,因有明顯的升降動作而如一起一伏連綿不斷的波濤,加上輕柔靈巧的傾斜、擺盪、反身和旋轉動作以及各種優美的造型,使其具有既莊重典雅、舒展大方、又華麗多姿、飄逸欲仙的獨特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