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怀梆

Qmli讨论 | 贡献2020年6月21日 (日) 18:46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 '''怀梆'''(又名怀调,俗称怀庆梆子、老怀梆、小梆戏、小班戏),河南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怀梆(又名怀调,俗称怀庆梆子、老怀梆、小梆戏、小班戏),河南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怀梆前身是由围桌说唱祈雨演变而来的海神戏,形成于明洪武、永乐年间。原河内县居民多由山西洪洞一带迁来,故海神戏保持着山西戏剧的表演形式,与河内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方言土语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与山西中路梆子接近而又具有怀庆府一带特色的声腔剧种,剧目、唱腔、念白、音乐等方面都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2006年5月20日,怀梆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25。

中文名称;怀梆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遗产编号;Ⅳ-25

申报地区;河南省沁阳市

郭全仁;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赵玉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目录

历史渊源

起源

金天德年间(1149-1153),怀庆府一带"竹马"、"旱船"、"龙灯"等"社火故事"已很盛行,杂曲小调《剪剪花》、《挑花篮》、《风摆柳》等已在民间传唱。可以说,"社火故事"和杂曲小调以及后来的"海神戏"为怀梆的形成奠定了一定基础。明代世子乐圣朱载堉汲取民间音乐的精华,用科学的方法阐明了十二平均律,更促进了民间音乐艺术的发展,当时流行的"响器班"、"金鼓会"就是朱载堉编创的,后来的民间艺人将这一带的俗曲小调、传奇故事逐渐搬上了戏曲舞台,并受弋阳腔、昆山腔及乱弹、梆子腔的影响,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改革创新,逐步形成了板腔体系中一支梆子戏--怀梆。

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指引下,古怀庆府地区业余怀梆剧团如雨后春笋般地迅猛发展。武陟县1950年恢复了26个剧团,1958年发展到66个。1953年,当时的沁阳县有32个剧团,沁阳县政府于1955年初成立了县怀梆剧团,1957发展到100多个。为了进一步扶植、发展怀梆,修武县于1958年成立了县怀梆剧团(后撤销)。

1960年后,由于艺术的交流与影响,特别是豫剧的影响,怀梆在改革方面过多的吸收了其他剧种的艺术特点,失去了该剧种的特色,如怀梆的尖弦(大弦)被去掉等。

"文化大革命"后,怀梆剧种虽有复苏,但因断代十几年,业务人员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观众也较以前减少。除沁阳县怀梆剧团时有演出外,农村业余剧团只在年节时进行演出。

文化特征

脚色行当

1.生行:"老生"白须为髯。"胡子生"也叫"红生",以青须黑三缕为准,"须生"杂髯者是其特征,"小生"有"文小生""武小生""长靠武生""短打武生""娃娃生"即"童子生",怀梆的"穷生"一般由小生兼演。

2.旦行:"老旦"、"小旦"即"花旦"、"闺门旦"、"丫环旦"、"青衣"(正旦),"彩旦"(丑旦),"武旦"即"刀马旦"。

3.净行:"大花脸"包括"黑头""红净""白脸","花脸"即"摔打花""武花脸"。

4.末行:指家郎院公、手、报子、轿夫、车夫、更夫、打手等。

5.丑行:有"文丑""武丑""官丑""腰包丑""神鬼丑"等,也叫"三花脸"。

唱腔念白

怀梆戏的唱腔与其他剧种一样,也分为慢板、快板等。学戏时,学慢板最难,必先学会唱十字韵,至今怀川民间仍流传着"学怀梆,先学十字韵"的说法。十字韵,因怀梆唱词,主要是由十个字组成,所以叫十字韵。顾名思义,就是老艺人把一到十编成唱词,先顺唱,后倒唱,直至熟练,韵味十足才能学戏。

演出中怀梆均按古怀庆府方言口语吐字,它的唱腔音乐和念白与怀庆方言口语的音韵与语调有密切的关系。若以怀庆话与普通话、中州语相比较,差异有三:A、从四声上看。怀庆话的一、四声与普通话相同,二声却是普通话的三声,三声却是普通话的二声。再与中州话比较,则又不同。怀庆话的一、二声是中州语的二、一声。三、四声则是中州语的四、三声。B、从音调上看怀庆话的调值最小(即一个字的发音,音首与音尾之间的音域较窄),因而怀庆话给人的感觉是硬、直、快。C、怀庆话的发音部位(121腔部位)较普通话和中州语靠前,尤其是z、c、s与zh、ch、sh不分。

乐器

怀梆的乐器最始只用梆子、板胡、锣、鼓四种乐器就可以成戏,后随着发展又融入笛子、笙、二胡、三弦、电子琴、唢呐等乐器,增强了怀梆的艺术魅力。

表演

群艺交锋、集体开拓,是怀梆武打形式之一。绝技跟头不尽乱挡使用。更为惊人的是,以前扑,小翻体等在《沙家沃》中过城过顶,过三掀(先)、串毛等,同时在四股档、八股档中起着较好的作用。

所谓五股档,指四兵捉一将而得名;九股档顾名思意:自然是八兵应付一将或一将对付八兵。怀梆的这些集体性武打,已获较好声誉。

脚步位置

男女式:八字式、丁字式、骑马式、弓箭式,盘卧式,别步式,其要领是:头必正,眼要平,提神沉气颈、肩定放松,不撅臀部,立腰收小肚。

几种步法男女同用:正步、平步、快步、慢步,错步、搓步、醉步、矮步、跪步,退步、八字步、弓宁步,跳步、滑步、丁宇步等。其要领是:不扭腰、步子要稳身子不颤动,头正眼平,提神沉气、颈宿放松、立腰收腹、不撅臀部。各种步法均可交替运用。

手势指法

1.女式手势:掌式、拳式、指式、赞美式、八字式。

2.男式手势:掌式、拳式、指式、剪纸式、赞美式。

3.要求是:主要练习手碗的园美和灵活,使整个手部关节运用自如,指形美观,做动作时要腿随手走。

4.手势手指的名称:兰花手指、菊花指、弧形指、抱拳手、山膀手、遮雨遮云手、握手、背手等。

5.手势手指的作用:整容手、整领手、整衣整风手、挥手、拱手、拉手、指天指地手、指口指人手等。

6.手膀的位置:山膀、提甲,拱手、端拳、顺风、单推。

7.要领:头正眼平、提神沉气、颈肩放松、立腰收腹。

8.位置:两膀伸展、将右手撑向左拉平,目送右手,扣腕子。

用眼

怀梆的老艺人历来就非常注重演员的眼神利用,怀梆导演于有才在演出中总是手到眼到,灵活多变。

笑眼:眼险微小,刚有在意;怒旷:提气把眼睁大;呆眼:目光向下,寻思就里;情眼:眼睛略漂,回视胸前;死眼:瞪眼不动;盲眼:头部稍顷。眼皮半闭斜视;狠眼:瞪眼斜视,阴险冷面;回思眼:眼皮上下翻动,回忆往事;夜眼:两眼死瞪,直射前方。

折叠编辑本段代表剧目 截止2015年统计,怀梆有三百多本传统戏,且多无剧本,全以老艺人口授方式传承。代表性剧目有《反西京》《古槐案》《张春醉酒》《老少换》《红珠女》《赶秦三》《辕门斩子》《九头案》《桃花庵》《凤仪亭》《老征东》《五女拜寿》等。

分布地区

怀梆主要流行于河南沁阳、博爱、济源、孟州、温县、武陟、修武、原阳、获加、焦作、新乡一带。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怀梆的艺术形式独特,因此加强怀梆剧种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工作,对弘扬民族文化,加强中国梆子声腔剧种体系的研究,丰富和完善中国戏剧史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传承现状

怀梆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出现演出市场低迷、演员跳槽等严重现象,整个剧种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局面,需要从速采取措施加以抢救、保护。

传承人物

赵玉清,女,汉族,1940年10月生,河南沁阳人,河南省沁阳市怀梆协会戏师,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怀梆代表性传承人。

郭全仁,男,汉族,1941年2月生,河南沁阳人,国家二级演奏员,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怀梆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2000年,沁阳市政府成立了朱载墒艺术学校。

郭全仁老师编著出版的(《怀梆唱腔选》1990年版)、(《怀梆艺术》1993年版)、(《怀梆论坛集锦》1994年版)等著作,为怀梆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基础。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沁阳市怀梆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获得"怀梆"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1956年,沁阳县怀梆剧团参加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

1982年,新乡地区文化局在沁阳县召开"怀梆唱腔音乐座谈会"。

2005、2006年,焦作市文化局、沁阳市人民政府先后举办了三届"神农杯"怀梆戏曲大赛。

荣誉表彰

1992年,沁阳市怀梆剧团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天下第一团"。

2004、2005年,沁阳市怀梆剧团获"河南省民族民间艺术稀有剧种会演"七项金奖。

2006年,现代怀梆剧《王东明》入选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

濒危状态

怀梆剧种及怀梆剧团虽然在沁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做了大量发掘、抢救、传承和弘扬等工作,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剧团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近年来由于受外来艺术及电视录像普及的影响,演出市场出现严重萎缩。过去那种村村都有怀梆戏的场面不复存在。市里唯一的专业怀梆剧团现在也举步为艰、生存困难。 (二)怀梆一些颇有造诣的名演员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的相继谢世,怀梆特有的表演艺术和绝技难以得到传承,而年轻的演员又不能在舞台上独树一帜,在观众中享有威望的不多,怀梆剧种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局面。 (三)由于演出市场的长期低迷,演员跳槽现象严重。有的演员靠唱“隔夜响”(办白事)为生,有的演员外出唱戏剧茶座。由于人才大量流失,造成剧团演出困难,直接影响了本剧种的传承和弘扬。如果全国唯一的专业怀梆剧团逐步解散或消亡,那么,怀梆这一传承了三百多年的稀有剧种将会消声绝迹。

相关视频

题目

题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