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曇曜五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0年7月3日 (五) 16:15 由 美丽人生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上超过了灭佛前的程度。在此背景下,沙门统昙曜主持开凿了云冈石窟。 景点介绍 编辑 昙曜五窟即现在的第十六窟至第二…”)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上超過了滅佛前的程度。在此背景下,沙門統曇曜主持開鑿了雲岡石窟。


景點介紹 編輯 曇曜五窟即現在的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 各個洞窟的主尊分別為:第十六窟是施無畏印的佛立像、第十七窟為交腳菩薩像、第十八窟也是佛立像、第十九窟是施無畏印的佛坐像、第二十窟是施禪定印的佛坐像。 第二十窟的主尊是雲岡石窟最有名的大佛,俗稱露天大佛。因為前壁和窟頂崩塌,本來藏在洞窟內的主尊像完全暴露在外面。主尊坐佛像高約14米,腿部風化嚴重,高肉髻,頭部素麵,面相豐圓,大目高鼻、雙耳垂肩,唇上蓄八字須,嘴角微微上翹,寬肩,雙手放在腹前系禪定印,着袒右肩袈裟,右肩覆衣角,袈裟下面穿僧袛支(內衣),衣邊飾聯珠紋。身後有火焰背光,內有坐佛及飛天等。第二十窟坐佛充分反映了北魏佛教造像的宏偉氣勢。 我們從側面參觀大佛時能發現,它的背部與山體是連在一起的,並不是一尊圓雕,但從正面看,大佛是一個獨立的、完美無缺的造像。不過,其面部從正面看和從側面觀察,給人的感覺不一樣。耳朵的位置太靠後,眼眶也拉得過長,這種做法使大佛面部富有深度。這也說明如果我們的視點移動就會破壞大佛造型的平衡。本來,大佛是藏在洞窟裡面的,人們沒有條件從側面觀看大佛的臉部。大佛沒有必要考慮從所有角度參觀的可能性,大佛和禮拜者之間的關係是不平等的,禮拜者只被允許從正面仰視大佛,而大佛靜靜地俯視着禮拜它的人。 着袒右肩袈裟而右肩覆衣角的形式常見於涼州地區,故此亦稱「涼州式袈裟」。曇曜本人又是出身於涼州,我們認為這一點與大佛衣着的選擇可能有着某種聯繫。 第十九窟是曇曜五窟中最大的洞窟,主洞左右各開一個側洞,洞窟外立面風化嚴重。主洞平面為橢圓形,穹窿頂,開有門和明窗。這是曇曜五窟的共同形式。主尊高約17米,占據窟內主要空間,高肉髻,素麵,面相豐圓,下頜部分已崩塌,其容貌與第二十窟大佛極為相似。大佛直接坐在石窟地面上,無台座。身穿與第二十窟大佛同樣的袒右肩、右肩覆衣的袈裟,右手舉於胸前,五指伸展,左手持衣角置於腹前,衣紋表現與第二十窟相同。窟內壁刻滿千佛,並在前壁左右兩隅的千佛中刻有較大的佛立像,立佛膝下有一小孩,佛摸小孩頭,據說這是釋迦牟尼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