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刘和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良宵静讨论 | 贡献2018年12月18日 (二) 21:44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刘和珍
刘和珍图3.jpg
原文名 hezhenliu
出生 (1904-01-01)1904年1月1日 (月日不详)
中国大陆
逝世 1926年3月18日(1926-03-18)(22歲)
国籍 中国江西
别名

刘和珍,刘和珍(1926-1904),上个世纪20年代北京学生运动领袖之一。曾就读于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后就读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当时整个中国黑暗混乱,很多爱国青年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刘和珍是当时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她带领同学们向北洋军阀等黑暗势力宣战,不幸于1926年三•一八惨案中被枪杀,同行的还有她的同学杨德群。刘和珍牺牲时年仅22岁。

主要经历

刘和珍出生于江西南昌一个贫民家庭,在那个悲惨的年代,她也是苦难同胞中的一员。父辈受尽压迫和剥削的现实,使她从小就养成了吃苦好学上进的品德。1918年秋以优异成绩考入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当时正是五四运动前夕,民主自由的革命思潮影响了她。她经常阅读《新青年》 等进步书刊,鲁迅高度赞扬了她的这种追求进步思想的精神。五四运动爆发以后,她不顾学校当局的阻挠,组织同学上街讲演,抵制日货,开始了她的革命生涯。 后来,她与进步同学一起成立了女师学生自治会,在他们的强烈要求下,学校被迫取消了不合理的校规,然而刘和珍却受到了"记大过"处分。1921年,刘和珍在江西首倡女子剪发,剪发风潮很快波及整个校园,三两天内剪发者不下百人,学校当局认为她"首倡剪发,有伤风化",于是勒令刘和珍退学。同年冬,刘和珍等人在南昌发起组织了进步团体"觉社",并主编《时代文化》月刊和《女师周刊》 1923年秋,刘和珍从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人女师大英语系。在此期间,她更多地接受了新思想,更加追求进步,追求革命,鲁迅先生说她是“始终微信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从中可见她的性格及和善,因而深受同学们的尊敬和信赖,被推选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 1924年11月,女师大爆发了驱逐杨荫榆下台的运动,这就是中国妇女运动史上著名的女师大风潮。刘和珍是这次风潮的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后来,女师大风潮愈演愈烈,学校决定开除刘和珍、许广平、浦振声6人。1925年8月10日,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颁布解散女师大。在教育总长章士钊的唆使下,刘百昭竟然率领军警闯进学校,并派武装军警和流氓打手400余人3次打进女师大,断电、断水、断炊,逼迫学生离校。刘和珍亲率学生誓死抵抗,并通电各界:"此身可死,此志不渝,苟威武之再加,决誓死以殉校。"但终因寡不敌众,被拖出校门,关在一潮湿小屋内,仍坚贞不屈。8月10日,教育部颁发了停办女师大的命令。 女师大"停办"以后,在鲁迅等著名教授的支持下,于西城宗帽胡同继续开课,刘和珍等二十余人,联名呈文,向京师地方检察厅公诉章士钊等人。此时,北方革命运动风起云涌。 1925年11月30日,女师大学生返校,发表复校宣言。 1926年3月12日,日本军舰驶入中国大沽口挑衅。北京各界无比愤慨,刘和珍说:"外抗强权,内除国贼,非有枪不可";"军阀不倒,教育事业就搞不好,打倒军阀后,我再当教师不迟。" 3月18日上午8时许,她不顾病痛,进行动员和组织工作,刘和珍发表了简短而激昂的演说后,带队出发游行示威。正午12时,两千多群众开始示威游行,刘和珍担任女师大队伍的指挥。 段祺瑞执政府的卫队早已荷枪实弹,不久,一场枪击案开始了。顷刻间,刘和珍身中数弹,倒在血泊之中。同去的张静淑、杨德群急扑过去救助,她说:"你们快走吧,我不行了,不要管我了。"此时,一排枪弹射来,张静淑、杨德群倒在她的身边。此时又有军警冲过来,用棍棒猛击刘和珍。刘和珍在毒打中牺牲,年仅22岁。 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了《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高度赞扬刘和珍等进步女青年。

相关文章

纪念刘和珍君

鲁 迅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直到后来,也许已经是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了,才有人指着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这就是刘和珍。其时我才能将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心中却暗自诧异。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此后似乎就不相见。总之,在我的记忆上,那一次就是永别了。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发表于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二日《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