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姚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LXY2019讨论 | 贡献2020年9月3日 (四) 16:44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姚察
 

字 号 :字伯审

职 业 :史学家

官 职 :郎太子舍人、吏部尚书

民 族 :汉

出 生 地 :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

所处时代 :南朝

出生时间 :533年

去世时间 :606年

代表作品 :《汉书训纂》《文集》《说林》
⟨⟨⟨⟩⟩⟩《传国玺》《西聘道里记》

姚察(533—606年),字伯审,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人。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医学家姚僧垣之子,史学家姚思廉之父。

  • 聪明敏捷,颇能作文,得到简文帝萧纲器重,累迁驾部郎中。梁元帝即位,授原乡县令。
  • 陈朝建立后,历任秘书监、著作郎、太子舍人、吏部尚书。
  • 陈朝灭亡后,进入隋朝,担任过秘书丞、晋王(杨昭)侍读、太子中舍人。
  • 奉诏修撰《梁史》《陈史》,袭封北绛郡公。
  • 大业二年(606年),姚察去世,享年七十四岁。

人物生平

梁朝时期

  • 梁朝简文帝即位,对姚察礼遇。起用他为南海王左常侍、司文侍郎,迁南郡王参军、驾部郎中。
  • 梁元帝在荆州即位,随父前往中书省听用,得到元帝授予的原乡县令。当时县内萧条,流亡在外的人没有回来,姚察减轻了赋税徭役,勉励耕种,于是人口增多百姓富足,人们至今称颂他。
  • 中书侍郎领著作杜之伟与姚察深相爱重,上表任姚察为佐著作,跟随他一起撰史。

效力陈朝

  • 永定初年,授予他为始兴王府功曹参军,不久补为嘉德殿学士,转中卫、仪同始兴王府记室参军。吏部尚书徐陵当时领著作,又引荐他任史佐,连徐陵的让官致仕等表,都请姚察来写,徐陵看到姚察写的文章叹息说:“我不如他啊。”太建初年,补为宣明殿学士,授散骑侍郎、左通直。不久兼任通直散骑常侍,出使到北周。
  • 出使回来,补为东宫学士。于时,济阳的江总、吴郡顾野王和陆琼、堂弟姚瑜、河南的褚玠、北地的傅縡等人,都凭着才学好,早晚欢聚侍奉东宫。姚家常谈论著作方面的问题,都被众人信奉推重。太子深加礼遇,感情超过那些同僚,宫内所须的重要文件,都交给姚察起草。又屡次让他与野王递相设间经典和治国方略,经常受到赞赏鼓励。

管理祭祀

  • 调任尚书祠部侍郎。这个机构职责是掌管天地宗庙等祭祀活动,从前魏王肃奏请祭祀天地时,设置宫悬乐以及八佾舞,这以后都沿袭下来没有创制新乐舞。梁武帝认为对人的礼繁,对神的礼简,古代又没有宫悬乐的记载。陈初年承袭梁的礼仪,没有增减。陈高宗想设置完备的祭祀乐礼,让有关部门讨论,认为梁武帝的做法不对。当时博学的名儒、首辅重臣,都迎合皇上的意思,一致同意皇上的意见。姚察却广泛引证经典,独排众议,坚持认为梁的乐礼是对的,当时群臣吃惊,没有谁不惭愧佩服,仆射徐陵于是改变而赞同姚察的意见。姚察不苟同时俗,都与事相仿。

多次辞让

  • 授予宣惠宜都王中录事参军,带东宫学士。又历任仁威淮南王、平南建安王这两个王府的谘议参军,因为守母丧而离职。不久起用为戎昭将军,主持撰写梁朝的史事,坚持推辞而未获准。后主继位,命他兼任东宫通事舍人,将军和知撰史的职位不变。又命他专门掌管优册谥议等动笔墨的事。至德元年,授为中书侍郎,又转任太子仆,其他职位照旧。
  • 以忠毅将军的职务起用,兼东宫通事舍人。型瞳一心想守完父丧,一次又一次地陈情辞让,都得不到允许。他又上表,大致说:“我家里遭祸,灾殃齐来,我偷生时曰,就是想尽人子的情和礼。而我体弱多病,又加上服丧期间不祥之身,不可能和人们一样。我将守满父丧,怎能希望得到朝廷特别的恩顾,担任官职。若接受圣上遣一恩宠,我更加感到羞愧。而且宫门襄的事隐微难明,进奏频繁,岂能是这样一个因丧伤心的人适合参预的。诚望大德的明主怜悯我的孝心,以理裁夺,使我这个病弱的人得以喘息,度完我的余生。”诏书答覆说:“奏表阅过,悉知,我很感动。你品行淳厚学识渊博,声誉向来很高,理由本就顺情顺礼,并不是感于你的文笔。只是到承华殿参预政务,是我深切期盼的,请答应这一不情之请,不要推辞了。”当即命他知着作郎事。服丧期满,就授予他给事黄门侍郎,领著作。
  • 下诏授予他秘书监,照旧领著作,他多次进表辞让,都被好言回绝。姚察在秘书省大量修订,又奏请撰写中书表集。任散骑常侍,接着授度支尚书,一月后调任吏部尚书,领著作等职不变。姚察既有渊博的经典知识,又尤其擅长写人物,甚至于人物有关的姓氏来历,宗族分支,官职婚嫁,兴亡盛衰,全都叙述,没有错漏。而且审核辨析历史上难题的职务,当时人们长久以来以梓匠称他,等到调任吏部,正合他们的愿望。当初,吏部尚书蓝征调任中书令,后主正要选择合适的人接替,尚书令江总等人都推荐姚察,皇上答覆说:“姚察不只是学问好,操守品行也高,任典选职务的难得人才,现在得到了。”就亲笔草写诏书,读给姚察听,姚察尽力辞让。

隋朝任职

  • 陈灭亡后到隋朝,开皇九年,隋文帝授予他秘书丞的职务,另外命他写完梁、陈两代史书。又命他为朱华阁长参。隋文帝了解到姚察吃素,便在某一天单独召进内殿,赐给果菜。文帝指着姚察对朝臣说:“我听说姚察学问品行当今无人能比,我平定陈只得到这一个人。”开皇十三年,承袭父职封为北绛郡公。姚察以前出使周的时候,才得机会与父亲僧垣相见,临别时,死去活来,现在承袭父职,更加悲伤,见到遣情形的人无不为他伤心。
  • 仁寿二年,诏令说:“前秘书丞北绛郡开国公型瞳,勤学待问,精通群典,注意本身道德的修养,到老不变,虽在丧哀之中,也应根据情理,可以任员外散骑常侍,封号照旧。”又命他为晋王杨昭的侍读。

去世之后

  • 大业二年,死于东都,时年七十四岁,遗命薄葬,遵从省俭。 [1]

人物作品

  • 著述有《说林》《建康三钟》《汉书训纂》《西聘》及文集等。临终时嘱其子姚思廉继续完成撰史工作,“凭其旧稿加以新录”,成《梁书》和《陈书》巨著。 [2] [3]
  • 《梁书》有本纪6卷,列传50卷,合56卷。记事起于公元502年梁武帝萧衍称帝,止于557年陈霸先灭梁。

人物轶事

  • 见闻渊博:姚察小时候有卓绝的品性,侍奉双亲因孝行出名。六岁,诵书万余字。幼年时不喜爱玩耍,赌弈下棋等杂耍,都不放在心上。勤学苦练,夜以继日。十二岁,就能写文章。他的九世祖名信,是吴国太常卿,在江左有名望。他父亲就是上开府僧垣,在梁武帝时代有名望,皇宫里赏赐很多,每次得到赏赐,都拿回给姚察及其兄弟们,作为游学的费用,姚察全用来购买图书,因此见闻日益渊博。十三岁,梁简文帝当时在东宫,很重视文章义理,就带着他到宣猷堂听讲和参加论辩,被学者称赞。
  • 哀伤忧虑:梁衰微灭亡时,姚察的父亲僧垣流亡到长安,姚察粗食布衣,不听音乐,到时父亲的死讯由使者带到江南。当时姚察为母亲韦氏守丧刚除丧服,后主因为姚察瘦弱,怕他到远方奔丧伤害身体,就暗地派中书舍人司马申到姚察的家里致丧,屡次命司马申特加劝解,以后又派司区空去说明皇上旨意告诫诫喻说:“得知你近来哀伤遇度,很是因此忧虑。卿如果独去远方,祭奠父亲,伤身丢命,是圣教不允许的。应该稍行祭奠而节哀,来保持礼仪。忧思已深,所以我才有这样的安排。”
  • 俸禄捐寺:姚察幼年曾到钟山明庆寺尚禅师那里受菩萨戒,等到在陈做官,俸禄都捐给寺作修建用,又为禅师补立石碑,碑文写得遒劲华丽。到现在,看到梁时的国子祭酒萧子云写在这个寺裹的禅斋诗,看完后很伤感,就和着萧子云的诗韵,写了一首述怀诗,语言哀切,僧人和俗众更加以此称颂他。
  • 遗书节俭:去世前遗书说:“我们家世世代代都是普通读书人,自然有平常的生活原则。我想用佛衣装殓,全用粗布,以土盖身,又怕你们这些人不忍心这样做,如果一定不这样做,也只要薄松木板做的棺材,只要能放下身体,用土把棺材埋住就行了。下葬那天,祇用不装饰的车,把灵柩送到墓地北边就行。我在梁伐,当时十四岁,到钟业明庆寺堂里面那裹受了菩萨戒,从此深深地领悟了苦空的惮理,稍知回向的禅理。曾经住在山寺,一离尘世便忘了归来。等到在堕做官,众名流就褒扬了我的名声,加上当时君王厚待,在仕途上就到了显赫地位。从到堕翅以来,又受圣上恩泽。这已是被人世拖累,我的本意不能实现。况且我习惯素斋五十多年,已是经历多年,照旧不变。死后,不要立灵位,只设个小床,每天献上清水,六斋就献上素斋果菜。[4]

人物评价

  • 年少时旧喜爱以文交友。历经梁、陈、隋三朝,于陈朝任秘书监、领大著作、吏部尚书等职,于隋朝任秘书丞。入陈后,历任秘书监、吏部尚书等职。喜藏书,身居高官数年,却布衣粗食,薪俸全用于购书,唯有以书为乐,于坟籍无所不览,如九流七略之书、孔堂郡县之志、玉箱金板之文、山川石石之记,无所不读。入隋后于文帝开皇九年(589)又受命编撰梁、陈两代历史,未竟而卒。
  • 姚察虽为史学家,但都有较深厚的文字素养,于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简洁朴素,力戒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浮泛,继承了司马迁班固的文风与笔法,在南朝诸史中是难能可贵的。

相关视频

  • 【中华美德故事】孝篇 第09集 姚察孝亲

史料记载

  • 《南史·列传第五十九》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