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八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2月25日 (一) 16:51 由 Ginko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八里區台灣新北市下轄的一個市轄區,位於臺北盆地之西北端,總面積為39.4933平方公里,呈長形帶狀,其主要位在淡水河出海口之西側,東北隔淡水河與淡水區相望,西接林口區,南隔觀音山五股區為鄰,西北濱臨臺灣海峽,東鄰臺北市北投區士林區

歷史

從考古遺址研究,八里自史前時代即有原住民族活躍於此,與南島文化淵源很深。

史前時代

由於八里扼制淡水河河口南岸,背依之觀音山和對岸的大屯山都是極佳的航途指標,加上八里是南崁至台北盆地中唯一有較寬之沖積平原的地區,可追溯至七千年前之大坌坑文化,引領台灣進入新石器時代。從今日大坌坑、十三行、訊塘埔、長道舊社等遺址的考古發崛中,可看到豐富的文化遺留。尤其十三行文化,乃距今1800年前至500年前時期,為台灣人進入鐵器時代的代表,引領八里成為台灣考古學最熱門的地區。[1] 現今八里區居民多由外地遷入,已非早期本地原住民族後代。

早期原住民族較有名的聚落有15處,但以下列5處為本區重要考古遺址:[1]

  1. 大坌坑聚落(約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2700年)
  2. 下罟大埔聚落(約公元前1330年~公元前900年)
  3. 長道坑口聚落(約公元前1330年~公元前900年)
  4. 渡船頭聚落(約公元前1330年~公元前900年)
  5. 十三行聚落(約公元200年~公元1505年)

外部連結

外部連結

  • 1.0 1.1 八里區公所《八里鄉志開發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