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劉大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9月9日 (一) 17:46 由 SYM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添加{{copyedit}}、{{uncategorized}}和{{unreferenced}}标记到条目)
前往: 導覽搜尋
劉大年
出生 1915年
逝世 1999年
國籍 中國
職業 歷史學家

劉大年,作為人名,在漢語中較為常見,比較著名的有當代歷史學家和台灣氣象局長

1簡介

劉大年 , 中國歷史學家。湖南華容人。1938年赴陝北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50年後,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中國史學會執行主席等職。1947年着手研究中美關係史。所著《美國侵華史》,蘇聯、朝鮮、捷克斯洛伐克和民主德國相繼出版譯本。之後出版的著作有《台灣歷史概述》(與丁名楠、余繩武合著)、《中國近代史問題》、《赤門談史錄》、《劉大年史學論文選集》,主編《中國近代史稿》一、二、三冊,《中國史稿》第四冊,還編輯了《范文瀾歷史論文集》。劉大年着重於中國近代史和歷史學理論問題研究。他將1840~1919年近代中國80年的歷史劃分為鴉片戰爭至太平天國起義失敗、1864年至戊戌變法與義和團運動失敗,以及1901年至五四運動爆發的3個不同時期。認為研究中國近代、現代史的重要意義在於認識歷史如何規定了中國社會發展的前途。他的《論康熙》、《回答日本歷史學者的問題》等文,曾引起相當的爭論和評論。

2生平

  劉大年於1915年8月出生於湖南華容縣一個中小地主家庭。抗日戰爭前家境已經衰落。六歲入小學,大部分時間念私塾。1936年肄 業於長沙湖南國學專修學校。1938年受到徐特立、王凌波指點,8月到達陝北,進了陝北抗日軍政大學,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抗日軍政大學第五期畢業。抗大畢後他被分配在冀西和冀南抗日根據地工作。

  1939年起,他先後任冀西專區行政幹部學校教導主任,冀南行政主任公署、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冀南行署宣傳科長、教育科長,冀南抗戰學院、政治學校教員,北方大學工學院副主任,北方大學、華北大學歷史研究室副主任。1950年5月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成立,擔任研究員,兼中國科學院編譯局副局長,並為科學院黨組成員。1954年以後,任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那時候,近代史研究所所長范文瀾年事已高,經領導機關同意,專心於中國通史的寫作,由劉大年主持所務。「文化大革命」中被作為走資派批判,下放勞動。1978年恢復工作,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82年以後,他離開近代史研究所的實際領導崗位。

  1964年起,劉大年連續當選為第三屆至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四屆至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是六、七屆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1980年中國史學會重建,他當選為第二、第三屆史學會主席團成員、執行主席。現在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名譽所長、孫中山研究學會副會長、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會長、北京理工大學校友會名譽會長。

3著述目錄

 === 一、自撰 ===

  《美國侵華史》人民出版社,1951年初版、1954年再版

  《台灣歷史概述》(與丁名楠、余繩武合著)北京三聯書店,1956年初版、1962年再版,香港三聯書店1978年版

  《中國近代史諸問題》人民出版社,1965年初版,1978年再版時改名《中國近代史問題》

  《赤門談史錄—論辛亥革命的性質》,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劉大年史學論文選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抗日戰爭時代》,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

 === 二、主撰 ===

  《中國史稿》,人民出版社,1962年、1964年版

  《中國近代史稿》,人民出版社,1978年

  《中國近代史稿》,人民出版社,1984年

 === 三、主編 ===

  《范文瀾歷史論文選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年

  《孫中山書信手跡選》,文物出版社1986年

  《中日學者對談錄—盧溝橋事變50周年中日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出版社1990年

  《中國復興樞紐—抗日戰爭的八年》,北京出版社1995年初版、1997年再版

4學術貢獻

  抗戰勝利後,劉大年棄戎從學,開始從事學術工作。

  劉大年寫的頭一本書是《美國侵華簡史》。1947年,他生病離開工作修養,開始收集中美關係史資料。1949年8月,《美國侵華簡史》由華北大學出版,同時在《人民日報》上連載。不久經過修改、補充,於1951、1954年,以《美國侵華史》為書名,由人民出版社出。蘇聯、朝鮮、捷克斯洛伐克和民主德國相繼出版譯本。蘇聯《大百科全書》第二版第21卷(中國卷)歷史部分刊有記錄。

  1953年秋天,中共中央設立歷史問題研究委員會,中宣部提名委員會由陳伯達、郭沫若、范文瀾、吳玉章、胡繩、杜國庠、呂振羽、翦伯贊、侯外廬、劉大年、尹達等11人組成。劉大年與我國老一輩社會科學家、歷史學家有密切聯繫。他與我國史學界著名的「五老」:郭沫若、范文瀾、呂振羽、翦伯贊、侯外廬有很多工作關係。

劉大年著作

1955年至「文化大革命」以前,劉大年出版了《台灣歷史概述》(與丁銘楠、余繩武合著)、《中國史稿》第四冊(主持編寫)、《中國近代史諸問題》等三本書。《台灣歷史概述》可以說是《美國侵華史》的續篇。

  劉大年主持了《中國史稿》第四冊的全部編寫工作,從提出提綱到最後定稿;近代史研究所的部分學者為這本書的編寫,貢獻了心力。

  《中國近代史諸問題》是一本論文集,1965年出第一版,1978年出第二版時改名為《中國近代史問題》。其中《回答日本歷史學者的問題》、《亞洲歷史評價問題》和《論康熙》三篇論文,引起過國內外的評論和爭論。1965年5月,他應邀出席巴基斯坦第十五屆歷史學會,提供的論文《亞洲歷史評價問題》,受到與會者歡迎。1965年7月《人民日報》全文發表,同年11月和1966年3月,《北京周報》英、日文版和德、法文版先後刊載。

  「文化大革命」以後,劉大年的研究工作,一是繼續研究中國近代史,二是研究歷史學理論問題。這以後,出版了《赤門談史錄》、《中國近代史稿》(第一、二、三冊,主持編寫)、《劉大年史學論文集》、《抗日戰爭時代》以及《中國復興樞紐—抗日戰爭的八年》(主編)等幾部著作。

  《赤門談史錄》主要討論辛亥革命的性質,列舉經濟基礎、領導革命的社會力量、同盟會綱領、革命的主力軍等四項根據,說明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文化大革命」後期,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準備擴充。近代史部分仍由劉大年主持編寫。他那時從設在河南回到了北京,還沒有「解放」。郭沫若把近代部分獨立出來,定名為《中國近代史稿》。劉大年約集丁銘楠、錢宏、樊百川、張振鵾、龍盛運、劉仁達、金宗英等參加編寫。1978年出版第一冊,1984年出版第二、三冊。

  《劉大年史學論文選集》出版於1987年。他講歷史學理論的文章大部分收在《論文集》裡面。這些文章是:《歷史研究的指導思想問題》、《歷史研究的對象問題》、《歷史前進的動力問題》、《歷史上的群眾與領袖問題》、《歷史研究的時代使命問題》、《歷史學理論的建設問題》等。

  1982年,日本文部省規定修改中學歷史教科書,公然否認日本對中國的侵略。1987年,他在《近代史研究》第5期發表《抗日戰爭與中國歷史》一文,表明他研究的深入。1989年2月20日,劉大年作為全國人大常委在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上,就日本當局在侵華戰爭性質問題上的倒退做了義正詞嚴的發言,曾吸引國內外視聽。日本報紙迅速轉載這個發言,蘇聯、法國、美國報紙、通訊社紛紛發表評論,譴責日本當局的行徑。此後幾年裡,劉大年撰寫了好多篇有關抗日戰爭史的論文。1996年,他將這些論文結集出版,題名《抗日戰爭時代》。同時,他還用相當多的精力,組織並主持編寫了《中國復興樞紐——抗日戰爭的八年》這本學術著作。該書在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時由北京出版社出版,1997年修訂再版。

5品行

  《劉大年著作目錄》里有兩篇文章,一篇題為《駁一個荒謬的建議——批判榮孟源反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觀點》,另一篇題為《吳晗的反革命面目》。劉大年之所以寫出這兩篇「惡文」,其根本原因,卻在於當時的大環境。是應時應景的「遵命文學」。

  這樣兩篇應時的「遵命文學」,事過境遷,大環境改變了,被批判者昭雪了、平反了。照 道理說,大年同志在編輯自己的《著作目錄》時不收也可以,至少,不會有人提出異議,但是,劉大年還是收了,特別是在有人「抗議」之後,還是收了,並且為此專門指示編選者:「作者認為觀點是錯誤的,但篇目仍應保留,以符合實事求是。」

  人一輩子做的許多事情中,可能既有好事,也有壞事。劉大年敢於正視自己的歷史,不文過,不遮醜,不隱惡,堅持將自己寫過的兩篇「惡文」編入自己的《著作目錄》,體現出一個歷史學家忠於歷史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