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亮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LTF讨论 | 贡献2020年1月30日 (四) 23:12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亮岛,古称为横山,旧曾称浪岛,是位于马祖列岛北竿东引之间的偏远小岛,行政上隶属中华民国连江县北竿乡桥仔村管辖。岛屿长约1400公尺、宽250公尺,面积约0.4平方公里,四周峭壁陡峻,地形险要,整座岛上仅两棵树木。 亮岛距离中国大陆的蜘蛛岛24公里,双峰岛26公里。 原称为浪岛,后因呼应“岛立天中,亮照大陆”的期许而更名为亮岛[1]。 亮岛乃军事重地,故目前仍限制人民登岸,仅派军队驻守。


名称演变

古称横山,现时渔民仍沿续此称呼。清代周凯纂辑的《厦门志 ‧卷四》附〈北洋海道考〉即载有此名。民国16年(1927)曹刚修、邱景雍纂《福建省连江县志》仍称横山,更名浪岛之时间不详[2]

历史

8300年前,在中石器时代,属澳洲人种亮岛人已在岛上定居。

7600年前,在新石器时代,澳洲人种被海洋蒙古人种的古南岛语族取代。

1949年后,浪岛断断续续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

1951年7月,中华民国国军为维护马祖南竿北竿东引之间的航道安全,遂派遣反共救国军海上特种突击中队长李承山率六名队员侦搜上岸,顺利在浪岛上竖立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这是唯一解放军失守、并由国军取回的土地。

1965年,兴建百胜港,后该港遗址被发现有贝冢。

1966年,蒋经国视察此岛,宣布更名亮岛,期许以“岛立天中,亮照大陆”之名来照亮中国大陆

2004年,因百胜港运补不易,故岛上新建桦恩码头,让现在能够得以顺利进行一周两次的物资运补。

2011年,连江县长杨绥生在活动当时意外发现,百胜港遗址附近的边坡断面疑似有贝冢,因而通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员陈仲玉,并进一步邀集在地文史工作者组成“马祖亮岛考古队”展开田野调查。在岛上陆续发现多处贝冢遗址,尤其在亮岛岛尾的遗址群中除了挖掘出新石器时代的陶片、石器、骨器和贝壳外,还有三片人头盖骨。[3]

气候

亮岛除军事建筑外,整座岛无其他遮蔽物,且岛屿面积十分狭小,全岛面积仅零点三四平方公里,故冬季时东北季风十分强劲,夏季时气温又较台湾本岛热上不少,于岛上生活十分不易。

交通

从南竿福澳码头搭船至亮岛需1.5小时。1965年于亮岛西南隅兴建港口,名为百胜港,而此名乃得名自当时盖港爆破时,不幸因公殉难的士兵钱百胜先生。[4]而该港附近的边坡断面疑似有贝冢,因而通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员陈仲玉,并进一步邀集在地文史工作者组成“马祖亮岛考古队”展开田野调查。然而由于百胜港易受强烈东北季风和潮汐影响,使得船只进入百胜港运补不易,于2004年新建桦恩码头,由桦棋营造公司斥资千万协助兴建,改善后,可避开东北季风刮起后的潮浪及影响,有利每周两次的运补作业。[5]

亮岛之歌

中华民国国军著名军歌亮岛之歌》,是驻守亮岛的官兵,由中华职棒主题曲改编而成。

展开勇猛的翅膀 奔向神圣的前方 在此建立多年的梦想 荣誉就在胸膛 纵然汗水和泪在脸庞 经过失败后绝不忧伤 看我们OO连五项战技强 迎接胜利的第一战

亮岛人

连江县政府与中研院合作,于亮岛挖掘出新石器时代人骨(距今约8300-7900多年前),命名为“亮岛人”。[6] 亮岛人出于“亮岛岛尾一号遗址”,而研究团队亦于“亮岛岛尾二号遗址”发现史前贝冢。后研究团队将出土之亮岛人骨骸进行颜面复原后,分别命名为“海亮哥”、“亮岛妹”。[7]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