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來人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來人種

圖片來自fei123

馬來人種,是一個將大部份生活在馬來群島台灣馬達加斯加波利尼西亞上的族群劃分為單一種族的分類概念,最早由德國學者約翰·弗里德里希·布盧門巴赫(Johann Friedrich Blumenbach)於18世紀提出,被認為是棕色人種一支。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常被用作指代南島民族

歷史上的研究

1775 ,布盧門巴赫在他的博士論文概述了四個主要的人類膚色種族,即高加索人(白),衣索比亞(黑色),美洲原住民(紅色),蒙古(黃色)。到1795年,布盧門巴赫添加另一人種稱為馬來人種,他認為這是衣索比亞人種和蒙古人種的子類別。馬來人種膚色橄欖色,頭髮黑色柔軟捲曲,額頭偏高且微漲,眉骨高聳,眉眼距離近,多為深眼窩類型,雙眼皮為主。

臺灣原住民

中華民國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在介紹臺灣原住民與世界南島語系民族的關係時即表明「台灣原住民族屬於南島語系,在人種上屬馬來人,台灣是南島語族分佈的最北端。」[1]臺灣原住民血液成分亦與東南亞菲律賓印尼等地住民較相近。[2][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