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圓山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0年8月9日 (日) 06:52 由 微笑微笑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圓山遺址位於台灣台北市中山區圓山西邊(台北盆地西邊)緩坡,面積約有2.7公頃,為全台灣最珍貴的史前遺址之一,也是罕見的多文化層遺址,也稱圓山貝冢。依照國際通行辦法,從圓山遺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紀錄統稱圓山文化,也稱貝冢文化,該文化存在時間則約在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500年。


經1897年、1953年陸續出現的考古證據顯示,該遺址主要有兩個文化層,上層為圓山文化,下層則為粗繩紋陶文化[1],1990年代之後,該遺址更辨認出大坌坑文化、植物園文化、十三行文化等不同時期的史前文化內涵。

1988年4月25日,中華民國內政部宣告圓山遺址為國家第一級古蹟,並積極規劃圓山史跡公園。2006年5月1日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重新指定圓山遺址為國定遺址。(公告文號:文資籌研字第09500017951號)

圓山文化

圓山遺址出土的考古學史前文化由晚至早包含十三行文化、植物園文化、圓山文化、細繩紋陶文化和大坌坑文化,文化層的分布為「垂直性重疊」,也就是於同一地點,依挖掘深度而可發現不同文化層遺留。

圓山文化的年代大約是距今3000年至距今2000年前,這是繼台灣大坌坑文化及細繩紋陶文化之後,於台北盆地北側的發展的史前文化。圓山文化的遺留分布於現今圓山、芝山岩、關渡、八里區大坌坑、五股區慈法宮、中和區等地。大致區域為淡水河兩岸及新店溪下游的河岸階地,並可能沿着基隆河河谷分布到基隆港口附近的海岸平原。根據1964年開始的陸續碳十四測試,該文化年代可能存在時間約在距今3000年至距今2000年,時間持續1000年左右。圓山文化因地形等因素,文化相貌改變很少。

貝冢為該遺址或圓山文化的最大特色,保存大量食用後的貝殼、獸骨、魚骨及各類陶、石、骨角器[2],而其中貝殼種類有烏蜆牡蠣九孔螺、芋螺、榧螺、川蜷螺、千手螺、窗貝等等,這些種類多半屬於半淡半鹹水性的貝類,可驗證圓山時期台北湖為一鹹淡水交雜湖泊。又依貝冢所保存下來食物殘渣推測,當時代人已知飼養家畜,能種植稻米等種子植物,且熟習狩獵和撈部河湖甚至海洋中的魚貝,其生活以撈貝、漁獵及農耕維生,聚居於一較小範圍而呈集居狀態,並具有嚴謹的社會組織和象徵信仰體系的農耕禮儀。另外日治時期於該遺址挖掘出五座墓葬得知,當時居民有拔牙甚至可能有被獵頭習俗,而死後采仰身直肢或曲肢的瓮棺葬,瓮棺內並可見精美的玉制耳玦陪葬。以通行歷史文化區分,圓山文化應屬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人類史前文化。

視頻

圓山遺址 相關視頻

漳州圓山養生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過台灣:史前文化之大坌坑文化

參考文獻

  1. 圓山遺址,新浪博客,2007-04-23
  2. 圓山文化遺址簡介, 欣欣旅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