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孔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九孔螺 |
中文學名:雜色鮑 拉丁學名:Haliotis diversicolor 別 稱:九孔螺、九孔鮑、珍珠鮑 界:動物界 門:軟體動物門(Mollusca) 綱:腹足綱(Gastropoda) 亞 綱:前鰓亞綱(Prosobranchia) 目:原始腹足目(Archaeogastropoda) 科:鮑科(Haliotidae) 屬:鮑屬(Haliotis) 種:雜色鮑(Haliotis diversicolor) |
九孔螺,即雜色鮑,商品名為「珍珠鮑」,其半面外殼,殼堅厚,扁而寬,殼的邊緣有9 個孔,所以稱為九孔螺。雜色鮑屬於腹足綱,原始腹足目,鮑科,廣泛分布於我國東南沿海的岩礁區域,為「海產八珍」之首,具有極高的營養和藥用價值。 [1]
九孔螺形態結構
貝殼卵圓形,質堅厚,殼寬約為殼長的2/3,殼高約為殼長 的1/4,螺層約3層,基部縫合線深,漸至頂部漸不顯,殼頂部鈍,稍低於體螺層的高度,成體多被腐蝕,露出珍珠光澤。由殼頂向下,從第二螺層中部開始至體螺層末端邊緣,有一行排列整齊的,逐漸增大的突起和孔,這些突起和小孔可數的約有30餘個:其中靠體螺層邊緣的7-9個開孔,這些開孔與外套膜邊緣的裂縫相當,不開孔的突起頂部下陷成窩。貝殼表面還具有不甚規律的螺旋肋紋和細密的生長線,生長線隨生長時期形成極為顯明的褶皺,殼面常附有其他生物,如苔蘚蟲、水螅、龍介等。
殼內面銀白色,具珍珠光澤,殼口長卵形,大小與體螺層相等,外唇較薄,但極堅硬,邊緣呈刀刃狀;內唇厚,邊緣向殼口內延伸,形成一個上端寬,基部略窄的片狀遮緣。
九孔螺地理分布
國內分布:我國福建以南沿海各地都有出產; 國外分布: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區的熱帶海區,日本;澳洲;菲律賓;錫蘭等地均有分布。
九孔螺生境及習性
本種為暖海產的鮑魚,一般生活於潮下帶深度10米左右的岩礁海底,以鹽度較高,水清和藻類叢生的環境棲息較多,在潮間帶的下區常可釆到比較幼小的個體。
九孔螺經濟意義
該種鮑魚產量相當多,南方市場上的鮑魚乾即為本種加工製成,貝殼稱石決明,為珍貴的藥材,南海各地已開始人工養殖。
九孔螺分類學上的爭議
對於雜色鮑的分類,日本學者認為應分為2個亞種: 雜色鮑(Haliotis diversicolordiversicolor)和九孔鮑(Haliotis diversicoloraquatilis),雜色鮑和九孔鮑均為雜色鮑的一個亞種。
台灣學者曾文陽也持此觀點。認為分布在台灣南部,殼紋較粗者為雜色鮑,俗稱「粗紋九孔」;分布在台灣北部沿海及島礁水域且殼紋較細不明顯者為九孔鮑,俗稱「平紋九孔」,九孔鮑是雜色鮑的一個亞種。
在我國養鮑界,一般把雜色鮑分為2類:從台灣引種的生長速度比較快,稱為「九孔鮑」;而大陸海域原產生長速度相對較慢者稱為「雜色鮑」。國內學者呂端華認為將雜色鮑分為2個亞種是比較困難,這是因為雜色鮑的形態、顏色及花紋隨不同生活環境變化,將二者作為2個亞種依據不足,只能將雜色鮑分為2個型(diversicolor型和supertexta型),且2種型之間還存在中間型。美國的Geiger則認為雜色鮑和九孔鮑完全是同物異名。
但是,為了選擇優良品種,各繁殖場不分雜色鮑和九孔鮑進行雜交,加上政府和一些養殖公司陸續在各海域放流種苗,雜色鮑和九孔鮑種苗無論在形態學還是DNA水平上已完全混雜,無法區分。所以九孔鮑是或者不是雜色鮑的一個亞種,都很難有證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