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汪兆銘

XFYBK03讨论 | 贡献2019年3月5日 (二) 21:54的版本

汪兆銘(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日),表字季新別號精卫(亦為其筆名),歷史多沿用其號,稱其汪精衛,中國近代政治家革命家,是中華民國開國元勳。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柯桥区),生于广东三水县(今佛山市三水区),清末秀才、官費留學生,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

汪兆銘
任期
1940年3月20日-1944年11月10日
继任 陳公博
22x20px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第4任行政院院長
任期
1932年1月29日-1935年12月16日
前任 孫科
继任 蔣中正
國民政府委員會主席
任期
1925年7月1日-1926年3月23日
第1任副總裁
任期
1938年4月1日-1939年1月1日
總裁 蔣中正
前任 職務設立
继任 陳誠
个人资料
出生 (1883-05-06)1883年5月6日
廣東省三水县(今属佛山市
逝世 1944年11月10日(1944-11-10)(61歲)
名古屋市
墓地 梅花山 (南京)(后被炸毀)
国籍 (1883-1912)
22x20px22x20px 中華民國(1912-1940)
22px 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1940-1944)
政党 國民黨(被永久开除)
配偶 陳璧君
亲属 父親汪琡
儿女 汪文嬰
汪文惺
汪文彬
汪文恂
汪文悌
母校 日本法政大學
职业 廣東省教育會長、廣東政府顧問、武漢國民政府主席、汪兆銘政權

青年時曾經參與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1910年,因為謀刺清朝摄政王载沣失敗被捕。本应处死,後在肅親王善耆斡旋下,改判終身監禁;翌年辛亥革命成功後,獲釋。早年擔任孫文的秘書及文膽,孫文逝世後,歷任國民政府主席、軍事委員會主席、行政院長國防最高會議副主席及中國國民黨副總裁等。直到中國抗日戰爭初期,仍然是蔣中正主要政治對手之一,後來主張和平救國,與日本合作,建立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

企圖用和平手段保存中華民國 叛逃之後【編注:決定與日本議和的汪精衛以宣傳抗戰為由,1938年12月從重慶出逃】的汪精衛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發表通電聲明。27日,他派陳公博、周佛海、陶希聖三人,攜帶擬好的電文,由河內飛香港。29日,電文刊發在由改組派骨幹林柏生控制的《南華日報》上。這一天的代電韻目是「豔」字,汪精衛的「和平運動」聲明便被稱為《豔電》。

《豔電》美化日本帝國「對於中國無領土之要求,無賠償軍費之要」,「不但尊重中國之主權,且將仿明治維新前例,以允許內地居住、營業之自由之條件,交還租界,廢除治外法權,俾中國能完成其獨立」。汪精衛在《豔電》中描繪了和平運動的前景:「吾人依於和平方法,不但北方各省可以保全,即抗戰以來淪陷各地亦可收復,而主權及行政之獨立完整亦得以保持」,「謀東北四省問題之合理解決,實為應有之決心與步驟」。《豔電》強調:「中國抗戰之目的在求國家之生存獨立。抗戰年餘,創巨痛深,倘猶能合於正義之和平而結束戰爭,則國家之生存獨立可保,即抗戰之目的已達」,「不可再失此良機」。

身後墓穴被毀,屍骨無存 1944年11月9日,美軍對名古屋實施大轟炸。在爆炸的火光和房屋的顫抖中,陳璧君和子女將病重的汪精衛抬入了醫院的地下室中。天氣寒冷,地下室又無暖氣設備,如同冰窖一般。第二天清晨,汪精衛的病情急劇惡化,體溫升至攝氏41度,脈搏每分鐘128次,呼吸極為困難。雖經日本醫生全力搶救,終因回天無術,1944年11月10日下午4點20分,汪精衛咽下了最後一口氣,客死日本。 [1]

目录

家庭背景

  • 曾祖父汪炌(1756-1832),嘉庆、道光年间幕游皖、湘、赣、粤各省,先后做过湖南巡抚阿林保、湖南按察使傅鼐及两淮盐运使曾燠的幕僚,为山阴汪氏游幕广东之始。
  • 祖父汪云(1786-1844),汪炌长子,道光二年(1822)乡试举人,1835年选授浙江遂昌县训导,并执教于妙高书院。
  • 父親汪琡(1824-1897),汪云第四子,字玉叔,号省斋。先后在茂名、陆丰等地为幕僚。

生平

幼年

汪兆銘是汪琡的填房吳氏所生,是汪琡的第4個男孩,也是第10個孩子,那年汪琡已經62歲了。汪琡是個落第秀才,後來棄文從商,他見這個小兒子異常聰明,就特別重視教汪兆銘讀書,5歲時就開始教他認字。在父親的嚴格教導下,汪兆銘8、9歲時,就基本可以讀書了。汪琡晚年由於年老眼花,無法看清書上的小字,就讓汪兆銘每天為他朗讀王阳明的文章和陸游的诗,無形中培养出汪兆銘演讲口才。1901年参加科举考试,以广州府第一名考取秀才

留學

衔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
孤飞终不倦,羞逐海浪浮。

诧紫嫣红色,从知渲染难;
他时好花发,认取血痕斑。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
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

——汪兆銘《被逮口占》,1910年于狱中

1904年和胡汉民等考取「赴日官费生」,成為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的公費留学生。

1905年7月,参加广东人留学生组织「兴中会」,加入参與同盟會,被选为评议部部长,成為孫文助手。曾任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编辑,开始使用《山海经》中的「精衛」為笔名。1906年,以两百多学生中第二名成绩毕业。


1907年,开始随孫文游走越南马来亚南洋各地;在马来亚槟城结识了华侨富商陈耕基的女儿陈璧君。因富贍文采,成為孫文秘書,亦是其文告捉刀人與革命事業得力助手。

歸國行刺

1910年,为了回击梁启超保皇改良派讥讽同盟会领袖是「远距离革命家」,挽回民众对革命党的信心,汪精卫、喻培伦黄复生等谋刺清摄政王载沣,行前《致南洋同志书》中说:「此行无论事之成败,皆无生还之望。即流血于菜市街头,犹张目以望革命军之入都门也。」 2月21日,在北京后海北岸的一座桥(银锭桥或者后来被拆的甘水桥,无定论)埋设炸弹欲謀刺清朝摄政王载沣时被人发现,事洩被捕,狱中赋诗,慷慨激昂,一时为人传诵。由于肅親王善耆在审理中,对汪精卫之人品才学产生敬重,外加清廷担心如杀汪,可能会导致革命党更加暴力,经过善耆对摄政王的斡旋下,改判終身監禁。1911年11月6日,辛亥革命之后,清廷大赦政治犯,汪、黄被释放。

根據張學良回憶,肅親王在大連病逝後,汪精衛曾前往吊喪,並對張學良說:「我當年被捕,是肅親王審的。要殺我,肅親王可以殺,肅親王沒殺我。但肅親王就跟我講啊,說:『你們這革命呀,當然啦,你們是有原因的,看我們清朝太壞了。唉!假如你們成功啊,我看你們也不能強過我們什麼的。』他這句話所說的應驗了,我們今天成功了,真是還不如人家前清,弄得這麼糟糕!」[2]

視頻

汪精衛外孫女談外公(《歷史明鏡》第18期)

中華民國下的汪精衛

中華民國成立初期

汪兆銘獲釋後,面见袁世凱,促袁世凱結束清朝統治,并參加南北議和。在宣統退位、袁世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汪兆銘曾發誓不當北洋政府的官員議員,1912年9月汪兆銘和陳璧君結婚,後赴法國留學。

二次革命

1913年「二次革命」開始後,被孫文急召回國。返國討並參與護法。革命失敗後,亡命法國,入法國里昂大學攻讀社會學,其間拒絕了袁世凱對他回國任高級顧問的邀請。另,節錄朱子家(金雄白)《汪政權的開場與收場》〈一八五〉…當民國元年,……,汪氏與吳氏都流亡在巴黎,……,曾經有一次,吳氏手裡捧著一頂軍帽,很嚴肅地獻給汪氏,他說:「你戴上吧!今後要革命,要救國,要實現主張,要貫徹主義,一定要依靠武力,我希望你成為一個軍事家,來領導同志。你如能挺身以當大任,我第一個就願意向你磕頭。」當時汪氏表示他對軍事沒有興趣,……

1915年12月,袁世凱稱帝后,回國參加「護法運動」。汪兆銘年少時期相貌英俊,被普遍公認為是美男子。1918年徐志摩在日记中写道:“前天乘着湖專車到斜橋,同行者有叔永、莎菲、經農、莎菲的先生(老師)Ellery,叔永介紹了汪兆銘。1918年在南京船裡曾經見過他一面,他真是個美男子,可愛!適之(胡適)說他若是女人一定死心塌地的愛他,他是男子……他也愛他”。[3]

1921年,孫文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汪出任廣東省教育會長、廣東政府顧問。1924年,汪當選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並任宣傳部部長。

1925年2月,孫文临终前预立三份遗嘱,分别是《遺囑》、《家事遺囑》和《致苏联遗书》,前两份由孙文口授,汪兆铭笔录。7月1日廣東國民政府成立,汪兆銘在加拉罕鲍罗廷的支持下,被選為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和軍事委員會主席,繼續執行孫中山聯俄容共政策。11月23日中國國民黨右派戴季陶林森等召開「西山會議」,反對汪兆銘左傾。

1926年1月4日至19日的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大会议决继续执行联俄、容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3月20日中山艦事件後,由於蔣介石成功迫使國際共產黨讓步,替換了與汪精衛親密、反對北伐的蘇聯駐廣州軍事顧問團團長季山嘉(Kissarka, ,1893年12月13日-1938年8月1日)等人的職務。3月22日,在汪公館開政治會議,汪精衛等面對的是蘇聯人已經決定讓步的現實。 決議“汪主席患病,應予暫時休假。”,汪兆銘以治療糖尿病,離開廣州,前往法國馬賽[4] 1926年7月9日,中國國民黨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由蔣中正擔任總司令,開始國民革命軍北伐

因蔣逐漸與國民黨左派中國共產黨分歧,力邀汪精衛歸國主持武漢國民政府,故1927年2月汪乘火車回國,途經蘇聯斯大林會面。4月1日乘船抵达上海;4月5日和共產黨領袖陳獨秀發表《國共兩黨領袖汪兆銘、陳獨秀聯合宣言》;4月6日返回武汉,就任武漢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反對蔣中正的清共建議,堅持容共。4月12日,南京的蔣中正與西山會議派反共國民黨元老,由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在上海發動「四一二事件」,下令清除共产党。汪兆銘發表講話,痛斥蔣中正的武力清黨行為,也认为两党之间在长时间中,目标一致,表示「反共即是反革命」,蔣中正在南京成立一個新的國民政府,是為寧漢分裂

1927年6月5日,共產國際代表羅易派人送《五月緊急指示》給中共中央,要其「改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有舊思想的一律驅逐,由各界工農代表取而代之」,也給汪兆銘看過。本来想拉拢他,然則引起汪的严重不满,逐开始提防中共。7月13日,中共公開發表宣言退出國民黨。7月15日,汪兆銘召開緊急會議,通過《統一本黨政策案》,要求在國民政府和軍隊中任職的共產黨員聲明脫離共產黨,否則停止職務。8月1日共產黨發動南昌起义。8月8日,汪兆銘的武漢政府開始逮捕處死共產黨人,實行武力分共。8月14日蔣中正下野,武汉政府于8月19日宣布迁都南京,汪兆铭亦于9月初亲抵南京,发表了《中国国民党特别委员会宣言》,宣告国民党“统一”完成。宁汉正式復合,中國共產黨則將國民黨的團結稱為“寧漢合流”。

1927年9月爆发宁汉战争桂系軍人和西山會議派掌握宁方取胜,汪兆銘下野。10月,汪兆銘到廣東否定南京政府。11月,蔣中正回到上海,邀汪兆銘北上。11月17日,发生广州张黄事变。11月,汪兆銘在廣東成立政府[5]:14。12月,國民政府發出討伐廣東令[5]:14

1927年12月初,在中国国民党四中全会预备会议请蒋复职,各方紛電促蒋再起[5]:15。汪受到新桂系攻击。12月11日,中國共產黨在葉挺葉劍英領導下在广州起义。12月16日,汪辭赴法國。

1929年到1930年间,蔣取得蔣桂戰爭中原大戰(亦稱蔣馮戰爭)胜利。

1929年9月17日,張發奎湖北宜昌解除南京國民政府的一個師武裝,並發表反蔣通電,要求汪兆銘回國主政。11月汪兆銘回國,聯合桂系共同抗蔣。

1939年1月1日,国民党中央执委会临时会议一致决议,开除汪兆銘的国民党党籍和一切公职。3月,汪兆銘和他身邊的重要幹部,在河內多次遭到刺殺,日本派人將汪營救,5月8日汪抵上海。

1940年3月30日在南京與日本合作[6]建立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汪兆銘政權,取消華北王克敏長江下游的梁鴻志政權。3月26日,汪出任代理國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長、中央政治委員會最高國防會議主席。

1943年汪兆銘曾經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名義,參與由日本主導的大東亞會議。年底,汪兆銘的健康惡化,1944年3月赴日治療。11月10日於日本名古屋帝國大學(今名古屋大学)醫院去世。11月23日遵其遺願,歸葬國民黨總理孫文之側,南京中山陵西南的梅花山

身後

死因

汪兆銘雖為病死,但死因有不同的說法:一說10年前汪兆銘被铁血锄奸团成員刺杀受伤,子弹深陷體內,無法取出,毒逐漸扩散,終至藥石罔效;不過張學良之調查則指出,當時所使用之子彈為鋼彈而非鉛彈。日本作家上坂冬子訪問汪氏子女後写的書支持病死之說。一說是其妻陈璧君誤信中醫才造成汪兆銘病死。另一說則是汪兆銘遭日本軍下毒謀殺,但被汪兆銘長女汪文惺、女婿何文傑斷然否認[7];何文傑表示汪精衛患的是“多發性脊骨瘤腫”[8]

正面评价

汪兆銘在辛亥革命之初,作为革命元勋,能够比较坚定奉行孙文意旨,坚持推翻满清政府。並且能以文學輔佐孫文,此為諸家所公認者。

汪兆銘政權承认了满洲国,但也以和平交涉方式,逐一取消各國在中國的租界,例如1943年3月與日本簽約收回蘇州杭州天津等八市的日本租界,7月收回上海法國租界,8月收回上海英租界,十月宣布廢除不平等的《中日基本條約》等。

抗日名將李宗仁《李宗仁回憶錄》:說一句公道話,汪兆銘當了漢奸,卻沒有做積極破壞抗戰的勾當。他投敵後,向與其淵源最深的將領,也未嘗作片紙只字招降,如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和第五戰區內第十一集團軍司令黃琪翔。大義所在,汪氏也知道自我抑制。[9]

抗日名將張發奎曾經負責接收廣東地區,他說:我沒有聽到廣州民眾對汪偽政府的抱怨或抨擊,也沒有廣州民眾對偽政府懷抱惡感的印象。……無論廣州抑或上海,這些偽府政要都是汪精衛的追隨者,他們鼓吹所謂的“和平”,其叛國理由就是“中國打不過日本”,汪精衛組織偽府就是基於這一理念。事實上,日本人並不是平等對待他們,他們充當了傀儡。然而他們宣稱,即使他們僅僅是傀儡,也要為老百姓爭回一點權益。我沒有見到偽府在廣東壓迫民眾的任何證據。[10]

负面评价

作家老舍在《四世同堂》第56章时,评论道:“他的投降,即使无碍于抗战,也足以教全世界怀疑中国人,轻看中国人。……(他)比敌人还更可恨”。重慶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曾于1946年炸毁位于南京梅花山的汪墓,取出汪精卫遗体重新火化并使用鼓风机吹散其骨灰。[11]

汪兆銘多次遊說日本政府,但是汪兆銘政權沒有得到多大自主權,對於限制日軍在華軍事行動影響有限,如此一來汪兆銘提倡的政治結構號召力不大。即便在汪政府主持下的東南半壁,亦有日軍於1942年之浙贛戰役中發動細菌戰,散播霍亂、傷寒、腺鼠疫及痢疾病原體,造成大量平民死亡,其和平建國運動未能完全實現。

汪精衛,在他叛國「豔電」中,曾美化日本的侵略,說自己的投降、賣國是為了「和平」和「主權」,把日本侵略說成「日本沒有領土要求」。其實,他是為了自己的勢力不被邊緣化,忍受不了在國民黨中失去兵權的現實。想在政治舞台上留下名字,留不下芳名,也要留下罵名。當年汪精衛過高估計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勢力,以為落個漢奸的罵名,能換來榮華富貴。沒想到沒幾年他的主子就倒台了。

註腳

  1. https://showwe.tw/choice/choice.aspx?c=195
  2. 唐德剛,《張學良口述歷史》,臺北:遠流,2009年,頁232
  3. 徐志摩日記·一九一八年十月一日
  4. 蔣永敬:《國民党滄桑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5. 5.0 5.1 5.2 陳布雷等編著:《蔣介石先生年表》,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8年6月1日
  6. 当时板垣征四郎任在华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参谋长,日本国内米内光政为内阁首相
  7. 高伐林p82
  8. 高伐林p85
  9. 李宗仁评汪精卫:虽当汉奸却没做积破坏抗战的勾当 凤凰网历史
  10. 张发奎口述自传,当代中国出版社,318页
  11. 150公斤TNT炸墓劈棺:大汉奸汪精卫的末日结局

参考文献

  • 《真实的汪精卫》,林思云
  • 《汪精卫集团投敌-汪伪政权资料选编》,黄美真 张云
  • 《歷史塵埃——袁世凱、汪精衛、林彪後人訪談錄》,高伐林著,明鏡出版社ISBN 9781932138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