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艾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8年11月16日 (五) 12:59 由 City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作品风格】
前往: 導覽搜尋

艾蕪,中國現、當代作家。

艾蕪
[ 原圖鏈接]
中國現、當代作家


【基本信息】

本名: 湯道耕
別名: 艾蕪、劉明、吳岩、湯愛吾等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04年
出生地點: 四川省新繁縣(今成都市新都區)清流鎮翠雲村4社湯家大院
逝世日期: 1992年12月5日
逝世地點: 成都
職業: 作家
代表作品: 《南行記》;長篇小說《豐饒的原野》《山野》《百鍊成鋼》等

【目錄】

1.人物介紹 2.人物圖片 3.人物關係 4.人物生平 5.書法記事 6.個人作品 7.作品風格 8.人物成就
9.人物評價 10.人物編入

【人物介紹】

   艾芜(1904-1992),中国现、当代作家,原名汤道耕,笔名刘明、吴岩、汤爱吾等,艾芜是道耕的笔名。四川省新繁县清流乡(今新都区清流镇)人。他开始写作时,因受胡适"人要爱大我(社会)也要爱小我(自己)"的主张的影响,遂取名"爱吾",后慢慢衍变为"艾芜"。从此,这一名字便伴了他一生,真名反而鲜为人知了。
1921年考入成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5年因不满学校守旧的教育和反抗旧式婚姻而出走,漂流于云南边疆、缅甸和马来亚等地,当过小学教师、杂役和报纸编辑,并两次差点病得差点死去。因为同情缅甸的农民暴动,1931年被英国殖民当局驱逐回国到上海。
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开始发表小说。在上海期间,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南国之夜》、《南行记》、《山中牧歌》、《夜景》和中篇小说《春天》、《芭蕉谷》以及散文集《漂泊杂记》等。作品大都反映西南边疆和缅甸等地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及其自发的反抗斗争,开拓了新文学创作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传奇性故事,具有特异性格的人物和边地迷人的绮丽风光,使作品充溢着抒情气息和浪漫情调。
抗日战争爆发后,艾芜辗转于汉口、桂林、重庆等地,从事创作也教过书。任教于重庆大学中文系。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荒地》、《黄昏》、《秋收》、《冬夜》、《童年的故事》、《锻炼》、《烟雾》,中篇小说《江上行》、《落花时节》、《我的青年时代》、《乡愁》、《一个女人的悲剧》,长篇小说《故乡》、《山野》等。反映了国统区劳动群众的苦难、抗争和追求。艺术表现上严谨沉郁的现实主义格调,取代了以前抒情浪漫的艺术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艾芜任重庆市人民政府委员、重庆市文化局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全国文联委员、四川省文联名誊主席、省作协筹备组组长、四川省政协常委、全国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等。他曾去鞍山、大庆、小凉山等地体验生活。所写长篇小说《百炼成钢》是建国后最早描写工业战线和工人生活的作品之一。他还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夜归》、《南行记续篇》,散文集《初春时节》、《欧行记》,理论著作《文学手册》,论文集《浪花集》,以及《艾芜中篇小说集》、《艾芜短篇小说选》、《艾芜儿童文学作品选》、《艾芜文集》等,以内容新鲜、描写生动、笔调优美而引人注目。[1]

【人物圖片】

【人物生平】

   1904年生于中国四川省新繁县(现成都市新都区)清流镇翠云村4社汤家大院。祖父设馆教书,父亲是乡村小学教师。家庭贫苦,他小学未毕业。
1921年秋考入免费的成都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因受《新青年》和创造社一些刊物的影响,对蔡元培《劳工神圣》的思想奉为圭臬,为逃避包办婚姻,于1925年夏天离家南行。以后六年间,他徒步到昆明,做过杂役;他流浪缅甸克钦山中,当过马店伙计;他漂泊东南亚异国山野,与下层劳动者(赶马人、抬滑竿的、鸦片私贩以至偷马贼)朝夕相处。后来,他到缅甸仰光,病倒街头,为四川省乐至县人万慧法师(书法家谢无量的三弟)收留。以后,他当过报社校对、小学教师、报纸副刊编辑。
1930年冬天,因参加缅甸共产主义小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活动被捕。
1931年春,被押送回国,途径香港、厦门,同年5月到上海。不久,巧遇成都一师同窗好友杨朝熙(即沙汀,他与艾芜被誉为中国文坛上双星同曜的双子星座)。当年11月29日,与沙汀联名,由艾芜执笔,写信与鲁迅先生,请教有关小说题材问题。12月25日,鲁迅先生回了信。这次通信,对两位现代文学史上杰出作家的成长起着导航引路的重要作用。
1932年底,他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即终生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开始发表小说。
在上海期间,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南国之夜》、《南行记》、《山中牧歌》、《夜景》和中篇小说《春天》、《芭蕉谷》以及散文集《漂泊杂记》等。作品大都反映西南边疆和缅甸等地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及其自发的反抗斗争,开拓了新文学创作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传奇性故事,具有特异性格的人物和边地迷人的绮丽风光,使作品充溢着抒情气息和浪漫情调。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理事。
1944年由桂林逃难到重庆,写完著名长篇小说《故乡》,编辑抗敌协会重庆分会会刊《半月文艺》(附在重庆《大公报》上)计60期。
1946年到陶行知担任校长的社会大学任教。
1947年夏,国民党在重庆大捕民主人士,逃到上海。这个时期作品有长篇小说《山野》。解放战争时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丰饶的原野》。反映了国统区劳动群众的苦难、抗争和追求。艺术表现上严谨沉郁的现实主义格调,取代了以前抒情浪漫的艺术特色。
1949年后,艾芜任重庆市文化局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全国文联委员等职,他曾去鞍山、大庆、小凉山等地体验生活。
1957年有长篇小说《百炼成钢》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1年到云南旧地重游,完成了《南行记续篇》。解放后任四川省文联名誉主席。
1981年以后,艾芜以耄耋之年,壮心不已,仍深入大小凉山,重返云南边疆,笔耕不辍。发表《春天的雾》、《南行记新编》等百余万字。
1992年,艾芜因病医治无效于1992年12月5日在成都逝世。

【人物生平】

艾蕪佚文

西廣場素描

1935年春節後,作家艾蕪(湯道耕)和新婚妻子王蕾嘉自濟南來到青島,經由在青島民眾教育館做事的舊友王秉心幫助安好家。這位自稱是"墨水瓶掛在頸子上寫作的"作家,在經濟拮据的生活和繁重的家務中,仍然勤奮創作不輟。這時期,他寫了一篇描寫青島的"破爛市"西廣場的散文,給青島城市發展史補上了必不可少的一頁空白。

這篇題名《海濱隨筆》的文章,未見發表於何種報刊,在《艾蕪研究專集》等資料中也都沒有記載,只是在經艾蕪晚年編定,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多卷本《艾蕪文集》中收入。文章分為兩節,第一節《幻景的消滅》,第二節《古風的市集》則是記述作者一次逛青島破爛市的經歷。

文章開頭就標明了破爛市的形成和地理位置:"在海岸下面,由垃圾填起來的地方,造成了一個稀奇的也可以說是古風的市集,農村破產的莊稼人和給都市擠出去的手工業者,便都把他們難窘的日子,放在這裡面暗淡地消磨過去。"

這裡所說的破爛市的地理位置,很顯然便是青島的第一個貧民窟西廣場,接下去,作者作了細緻的描述:"市的外形是用發銹了的紅色洋鐵皮(按,即瓦楞鐵)和不成器的舊木板蓋搭成許多間矮房子,密密地排成了幾條窄狹街道那種的樣式的。每間屋頂,大約怕給海風吹去吧,均在上面放些磚頭石塊爛盒子鎮壓着,煙子和臭味,便從那兒升騰起來。這和屋後一望深藍的海面比較來看,真會感到人生的丑劣和污穢。因為,如果在海岸上的遊人俯視下去,那就只會認為這是和垃圾同在的貧民窟罷了。"

寥寥幾筆便勾畫出破爛市的輪廓。當作者走下海岸來之後,便有了更加精彩的描寫,展開了一幅幅舊中國的風情畫:"在擺破櫥和缺腳櫃的行列中,一個穿污穢長棉袍的漢子(腰上拴着帶子,紐子是敞開的)手裡拿着兩三節做煙囪用的癟洋鐵筒,一面敲出聲音,一面走着,喊出售賣的價錢。人們望望他,仍舊躬下腰子,朝破的橡皮套鞋攤上,尋找將就可以穿的東西。

"這兒是人生用品的殘廢院,凡被人類遺棄的,都在這裡重新被人估價起來,於是閒着用竹籤子挖耳的老漢子和依門打盹的老婆婆,也就俱可以視為我們整理國故的功臣了。

"鐵匠鋪丁丁地打着鐵,把自己新造出來的貨品,和門前攤上擺着的舊德國刀、銹東洋瓢一類的東西,擠在一塊兒,圖爭最後生存的地位。

"小藥鋪的檐頭,曬着烏龜的屍骸,壁上貼着日本旗子那樣似的膏藥廣告,丸藥和藥水,有的裝在曾經盛過巴黎香水的空瓶裡面,如同着了西裝那麼似的。

"在躺着書的殘骸的攤上,前三四年的日曆本子,尚完好嶄新地現了出來,看着還很寶貴似的重疊放着,便覺得主人保存古物的精神,實是令人不勝敬佩的了。"

在這裡,破爛市的典型人物和富有特徵的細節,在作者筆下生動而傳神。

如今距離這篇文章的創作已有六十多年了,物換星移,青島西廣場早已成為一個塵封的地名,人們漸漸淡忘了它。

【主要著作】

創作著作
年份 作品 分類 備註 出版社
1932 《人生哲學的一課 》 短篇小說 《文學月報》 自傳體小說
1934 《山中牧歌》[5] 短篇小說集 天馬書店
1935 《南國之夜》[6] 短篇小說集 良友圖書印刷公司
1935 《漂泊雜記》[7] 散文集 生活書店
1935 《南行記》[8] 短篇小說集 文化生活出版社 曾訂版,1963,作家;再增訂版,1980,人文
1936 《夜景》 短篇小說集 文化生活出版社
1937 《春天》[9] 中篇小說 長友復興圖書公司 《豐饒的原野》第1部
1937 《芭蕉谷》[10] 短篇小說集 商務印書館
1939 《海島上》 短篇小說集 文化生活出版社
1939 《逃荒》[11] 短篇小說集 文化生活出版社
1939 《萌芽》 短篇小說集 文化生活出版社
1941 《文學手冊》[12] 文藝理論 桂林文化供應社 增訂版,1981,湖南人民
1941 《雜草集》[13] 散文集 改進出版社
1942 《荒地》 短篇小說集 桂林文化供應社
1942 《黃昏》[14] 短篇小說集 文獻出版社
1943 《冬夜》 短篇小說集 三戶圖書社
1943 《愛》 短篇小說集 大地出版社
1943 《緬甸小景》 散文集 文學書店
1943 《江上行》[15] 中篇小說 新新出版社
1944 《秋收》[16] 短篇小說集 讀書出版社
1945 《鍛煉》 短篇小說集 華美書店
1945 《童年的故事》 短篇小說集 建國書店
1946 《我的旅伴》[17] 短篇小說集 華夏書店
1946 《豐饒的原野》[18] 長篇小說 自強出版社 1979,四川人民
1947 《石青嫂子》 短篇小說 《文藝春秋》第5卷第3期
1947 《故鄉》[19] 長篇小說 自強出版社 上下集
1947 《艾蕪創作集》[20] 短篇小說集 新新出版社 原名《冬夜》
1948 《我的青年時代》[21] 中篇小說 開明書店
1948 《煙霧》[22] 短篇小說集 上海環星書店
1948 《鄉愁》[23] 中篇小說 中興出版社
1948 《山野》[24] 長篇小說 文化生活出版社 重排本,1954,作家
1949 《一個女人的悲劇》 中篇小說 新中國出版社 1950,三聯
1953 《艾蕪短篇小說集》 短篇小說集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8 《新的家》 短篇小說集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5 《幸福的礦工們》 報告文學 遼寧人民出版社
1958 《艾蕪中篇小說集》 中篇小說集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58 《百鍊成鋼》 長篇小說 作家出版社 描寫工業戰線和工人生活
1958 《夜歸》 短篇小說集 作家出版社 1978,四川人民
1958 《初春時節》 散文特寫集 百花出版社
1959 《艾蕪選集》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9 《歐行記》 散文集 百花文藝出版社
1959 《浪花集》 評論集 北京出版社
1964 《南行記續篇》 短篇小說集 作家出版社
1978 《艾蕪短篇小說選》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1 《艾蕪近作》 評論、散文集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 《我的幼年時代》 中篇小說 新蕾出版社
1981 《艾蕪小說選》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一1984 《艾蕪文集》 四川人民出版社(未出齊) 1-3卷
1983 《艾蕪兒童文學作品選》 四川少兒出版社
1983 《南行記新篇》 短篇小說集 雲南人民出版社
1984 《談小說創作》 文藝理論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5 《春天的霧》 長篇小說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7 《風波》 長篇小說 上海文藝出版社
翻譯書目
時間 書名 作者 出版社 頁數
1942 《翻譯小說選》[25] 艾蕪 文化供應社 200

【人物研究】

資料書目

時間 書目 作者 出版社
1958 《百鍊成鋼》評價 作家出版社編部整理 作家
1981 艾蕪小傳 江少川 長江
1984 艾蕪 胡德培 香港三聯;人文
1986 艾蕪研究專集 毛文、黃莉如編 四川文藝
1987 沙艾蕪的小說世界 王曉明 上海文藝

【南行記】

   《南行记》是艾芜写小说第一次编成的集子,全文共25篇,既是他的处女作,又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20世纪初叶,颈上挂着墨水瓶的艾芜从昆明流浪到腾冲,经过梁河、盈江,沿着大盈江漂流到缅北八莫一带。在中缅边境茅草地客店打工扫马粪时,他偷闲写了《在茅草地》、《洋官与鸡》、《我诅咒你那么一笑》、《偷马贼》、《森林中》、《乌鸦之歌》、《私烟贩子》等一些东西……于是世界文库又诞生了一本披露德宏边地风情的《南行记》。艾芜与德宏有缘,他是第一位用汉文在德宏写小说的作家,而德宏也成就了他。他在《我的旅伴》中写道:"这时正是1927年春末,前夜在腾越城外息店,被窝厚厚的,还感到寒冷,而来到干崖土司管辖的傣族坝子,天气却像五六月一般炎热。头上的天空,蓝闪闪的,面前的原野,迷蒙着热雾。我知道我已经走进热带了。从云南流入缅甸的大盈江,通过原野,有时近在路边,可以望见浩浩的青碧江流,有时绕到远处去了,连隐约的江声,也不大听得见。原野两边,排着雄大的山峰……"在他的笔下,德宏美极了。于是1981年3月底他曾重游德宏,而且在芒市友谊路邂逅流浪仰光时的挚友安全师……于是又写了《南行记续篇》,讴歌了德宏的新生。作者在1963年6月写的后记中说:"南行过的地方,一回忆起来,就历历在目,遇见的人和事,还火热地留在我心里。""我始终以为南行是我的大学,接受了许多社会教育和人生哲学,我写《南行记》第一篇的时候,所以标题就是《人生哲学第一课》"。
《南行记》是艾芜的处女作,也是他的全部创作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有艺术魅力的作品。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特色的流浪汉小说。郭沫若、茅盾、周扬、胡风、周立波等名家以及各种现代文学史和论著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在现代文学史上,艾芜最先在《南行记》中以绮丽的西南边塞风光,浓郁的异域情调,写出了一幕幕人间悲剧,刻画了"那些在生活重压下强烈求生的欲望的朦胧反抗的行动"(见《关于小说题材.与鲁迅的通信》)。他在描写那些底层劳动者、流浪汉、少数民族贫苦人民悲惨命运的同时,尽力去挖掘他们身上的真、善、美的品质、"他们性情中的纯金"(艾芜语)。他所塑造的小黑牛、夜白飞、鬼冬哥及野猫子等人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的形象。他的小说被译成英、俄、日本、朝鲜、德、法等多种文字,深受国外读者喜爱。艾芜研究方兴未艾,有关艾芜生平、创作的传记、专著、论文已有十余种、百余篇问世。根据《南行记》改编的电视剧《边寨人家的历史》(艾芜出现在荧屏上,令人倍增亲切与敬慕),荣获"'93中国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深受国内外观众的赞赏。

【人物印象】

   艾芜身材高瘦,脸膛黑褐而清癯,似乎还保留着早年漂泊南亚次大陆灼热阳光的印记。他待人温和之极,话语不多偶尔也不失风趣幽默。一天,我按约定去到他家,不巧他的家门紧闭。我试探着敲了敲门,一会儿有脚步声传来,是艾芜微笑着打开了门。我上前握手,他却避了一下,笑着说:"手是湿的,你先进屋。"这时我才明白他在闭门洗衣。一大盆脏衣服正放在屋子中间。我说:"这些小事,请人帮帮忙吧。"他笑了笑说:"老年人活动活动好,洗衣服、洗菜用不了多少时间,但活动了手,手活动了也练了脑子。"
一次我刚进门就看见艾芜的一个手指头缠满了纱布,不明究里,王蕾嘉老师告诉说,那是艾芜切菜误伤的。她还说,由于他们的儿女多不在身边,自己身体又有病,艾芜就把家里的杂活几乎全揽了。王蕾嘉老师早年是女诗人,他俩都是从辛劳中走过来的。
据说1960年前后的灾荒年月里,艾芜家里搭配的粗粮,也是由他一人包干,三顿吃葫豆、高粱籽和棒子面,把细粮让给夫人和孩子们,才度过了缺吃少穿的饥馑岁月。他说:"还算幸运,我常吃粗粮没生过大病,可吃细粮的王老师反倒身体大不如从前了。"
艾芜出差,不管到了什么地方,对吃住从不提过分要求。他说:"我是四川新繁人,那里出产泡菜,所以每顿饭,别人安排了泡菜,我就比吃九斗碗大鱼大肉还高兴。"
艾芜写字台一边的墙壁上,留着屋顶漏雨后留下的一大片痕迹。当时这种公房,只要你不提出来,单位就不会派人来维修。有一次我注视那墙,艾芜很风趣地说:"是幅很美的壁画,对吧?自然大师的大手笔。国画技法上有'雨淋墙头皴'么?张大千的《峨眉金顶》,说是'拖泥带水皴',应该与'雨淋墙头皴'也有些关系吧。"

【作品評價】

   艾芜的作品开拓了新文学创作的题材领域,是一位真正作家的思想深层萃取物。我读过的郭沫若、茅盾、巴金、胡风、周立波等名家对艾芜作品的评介,多数是忘不掉的。
1939年春,巴金在上海为迁住桂林的艾芜编辑了小说集《逃荒》,并且在为该书撰写的《后记》中说,"在这时候我们需要读自己人写的东西,不仅因为那是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写成的,而且因为那里面闪耀着我们的灵魂,贯串着我们的爱僧。不管是一鳞一爪,不管是新与旧……"
郭沫若评介艾芜的作品:"我读过艾芜的《南行记》,这是一部满有将来的书。我最喜欢《松岭上》那篇中的一句名言:'同情和助力是应该放在年轻的一代身上的。'这句话深切地打动着我,使我始终不能忘记。"
艾芜的作品是有读者缘的。尤其是好些青年读者喜欢他的作品。艾芜呢,也很自然地把同情和助力倾注于他们身上。

【人物紀念】

艾蕪故居

   2014年6月19日,艾芜故居在艾芜一百一十周年诞辰之际正式免费对外开放,并同时举行《艾芜全集》的首发和小规模的研讨会。
艾芜原名汤道耕,1904年生于中国四川省新繁县(现成都市新都区)清流镇翠云村4社汤家大院。艾芜生于斯、长于斯,在故乡接受最早的文学启蒙,从故乡开始一路漂泊,在滇缅漂泊六年,写了为世人所喜爱的《南行记》等近千万字的文学作品,被誉为“流浪文豪”。为了缅怀和纪念这位受人爱戴的杰出作家,展示他丰硕的文学创作成果,再现艾芜故居的风貌,在成都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在新都区人民政府、清流镇人民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艾芜故居恢复重建筹备委员会2013年7月正式启动艾芜故居的恢复重建工程,同时着手艾芜怀念文集的编辑工作。[26]
艾芜故居在原来老屋位置重建,结合艾芜亲人、同村老人的回忆及老照片和艾芜作品的展示描述,最终形成设计方案,还原了故居原貌及周边环境的打造、晚清建筑曹家水碾的修复和外观的装修、乌木泉和汤家泉的打造等内容。艾芜故居占地面积459.16㎡,建筑面积238.15㎡,属传统川西建筑风格,四合院小青瓦坡屋面,周边景观包括了草亭、轩、《蓉城受教》景观小品、广场等,并有两处泉眼——汤家泉和乌木泉。故居内设立了陈列室,按照《童年的故事——耕读传家、新旧之间》、《南行记——漂泊寻梦、异乡革命》、《锻炼——左联战士、流亡路上》、《百炼成钢》四个主题介绍了艾芜一生的足迹。[27]

艾蕪墓

   在艾芜的故乡新都区的桂湖公园中的饮马河畔,距学士堰遗迹不远的翠竹丛中,人们修建了艾芜墓。艾芜墓由红砂巨石垒成,上端矗立着他的半身青铜塑像。身后的碑文记载着他的生平;胸前的碑面上“艾芜之墓”四个字,由巴金手书。墓前端有一块正方形大理石,上部刻着艾芜的一段座右铭:“人应像一条河一样 ,流着,流着,不住地向前流着;像河一样,歌着,唱着,欢乐着,勇敢地走在这条坎坷不平、充满荆棘的路上。”下部嵌着一束铜质山茶花。座右铭、大理石、山茶花,寄寓着这位南行作家、流浪文豪不平凡的一生。

【人物編入[40]

   《汉英中国文学词典》[41]
   《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小传》[42]
   《中华当代文化名人大辞典》[43]
   《中国当代文学辞典》[44]
   《中国现代文学词典·小说卷》[45]
   《中国抗日战争大辞典》[46]
   《20世纪中华人物名字号辞典》[47]
   《中国近现代人物别名词典》[48]
   《左联词典》[49]
   《文学百科大辞典》[50]
   《二十世纪中华文学辞典》[51]
   《中国小说辞典》[52]
   《小说大辞典》[53]
   《中外文学名著词典》[54]
   《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55]
   《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二卷 散文卷》[56]
   《中国现代作家评传·第三卷》[57]
   《20世纪中国文学图典》[58]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上》[59]
   《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语文卷》[60]

【參考資料】

  1. 艾蕪
  2. 艾蕪《文學手冊》今日仍有學習價值:風景描寫無須十分詳盡
  3. 艾蕪和沙汀的友誼(此物最堪思)
  4. 他都在「偵破」艾蕪的創作密碼
  5. 山中牧歌古籍網
  6. 南國之夜古籍網
  7. 漂泊雜記古籍網
  8. 南行記古籍網
  9. 春天古籍網
  10. 芭蕉谷古籍網
  11. 逃荒古籍網
  12. 文學手冊古籍網
  13. 雜草集古籍網
  14. 黃昏古籍網
  15. 江上行古籍網
  16. 秋收古籍網
  17. 我的旅伴古籍網
  18. 豐饒的原野古籍網
  19. 故鄉古籍網
  20. 艾蕪創作集古籍網
  21. 我的青年時代古籍網
  22. 煙霧古籍網
  23. 鄉愁古籍網
  24. 山野古籍網
  25. 翻譯小說選-艾蕪-文代供應社-1942年版
  26. 艾蕪誕辰一百一十周年懷念集約稿信
  27. 新都區清流鎮青少年教育基地—艾蕪故居
  28. 故居展新顏
  29. 故居展新顏
  30. 【牙哥】瞻仰一代文豪~艾蕪故居 思考人生南行路!
  31. 【牙哥】瞻仰一代文豪~艾蕪故居 思考人生南行路!
  32. 【四川長安SUV聯盟】自駕CS35游艾蕪故居
  33. 【牙哥】瞻仰一代文豪~艾蕪故居 思考人生南行路!
  34. #易車眾測#風光580帶我們感受桂湖森林公園的美景!
  35. #易車眾測#風光580帶我們感受桂湖森林公園的美景!
  36. 新都桂湖公園艾蕪墓
  37. 新都桂湖公園艾蕪墓
  38. #易車眾測#風光580帶我們感受桂湖森林公園的美景!
  39. #易車眾測#風光580帶我們感受桂湖森林公園的美景!
  40. 中國知網 百科 艾蕪
  41. 漢英中國文學詞典中國知網
  42. 中國當代文化名人小傳中國知網
  43. 中華當代文化名人大辭典中國知網
  44. 中國當代文學辭典中國知網
  45. 中國現代文學詞典·小說卷中國知網
  46. 中國抗日戰爭大辭典中國知網
  47. 20世紀中華人物名字號辭典中國知網
  48. 中國近現代人物別名詞典中國知網
  49. 左聯詞典中國知網
  50. 文學百科大辭典中國知網
  51. 二十世紀中華文學辭典中國知網
  52. 中國小說辭典中國知網
  53. 小說大辭典中國知網
  54. 中外文學名著詞典中國知網
  55. 中國文學大辭典·第三卷中國知網
  56. 中國現代文學詞典·第二卷 散文卷中國知網
  57. 中國現代作家評傳·第三卷中國知網
  58. 20世紀中國文學圖典中國知網
  59.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大辭典·上中國知網
  60. 中國中學教學百科全書·語文卷中國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