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艾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City讨论 | 贡献2018年11月16日 (五) 13:00的版本 【人物印象】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艾芜,中国现、当代作家。

艾芜
[ 原图链接]
中国现、当代作家


【基本信息】

本名: 汤道耕
别名: 艾芜、刘明、吴岩、汤爱吾等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04年
出生地点: 四川省新繁县(今成都市新都区)清流镇翠云村4社汤家大院
逝世日期: 1992年12月5日
逝世地点: 成都
职业: 作家
代表作品: 《南行记》;长篇小说《丰饶的原野》《山野》《百炼成钢》等

【目录】

1.人物介绍 2.人物图片 3.人物关系 4.人物生平 5.书法记事 6.个人作品 7.作品风格 8.人物成就
9.人物评价 10.人物编入

【人物介绍】

   艾芜(1904-1992),中国现、当代作家,原名汤道耕,笔名刘明、吴岩、汤爱吾等,艾芜是道耕的笔名。四川省新繁县清流乡(今新都区清流镇)人。他开始写作时,因受胡适"人要爱大我(社会)也要爱小我(自己)"的主张的影响,遂取名"爱吾",后慢慢衍变为"艾芜"。从此,这一名字便伴了他一生,真名反而鲜为人知了。
1921年考入成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5年因不满学校守旧的教育和反抗旧式婚姻而出走,漂流于云南边疆、缅甸和马来亚等地,当过小学教师、杂役和报纸编辑,并两次差点病得差点死去。因为同情缅甸的农民暴动,1931年被英国殖民当局驱逐回国到上海。
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开始发表小说。在上海期间,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南国之夜》、《南行记》、《山中牧歌》、《夜景》和中篇小说《春天》、《芭蕉谷》以及散文集《漂泊杂记》等。作品大都反映西南边疆和缅甸等地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及其自发的反抗斗争,开拓了新文学创作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传奇性故事,具有特异性格的人物和边地迷人的绮丽风光,使作品充溢着抒情气息和浪漫情调。
抗日战争爆发后,艾芜辗转于汉口、桂林、重庆等地,从事创作也教过书。任教于重庆大学中文系。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荒地》、《黄昏》、《秋收》、《冬夜》、《童年的故事》、《锻炼》、《烟雾》,中篇小说《江上行》、《落花时节》、《我的青年时代》、《乡愁》、《一个女人的悲剧》,长篇小说《故乡》、《山野》等。反映了国统区劳动群众的苦难、抗争和追求。艺术表现上严谨沉郁的现实主义格调,取代了以前抒情浪漫的艺术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艾芜任重庆市人民政府委员、重庆市文化局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全国文联委员、四川省文联名誊主席、省作协筹备组组长、四川省政协常委、全国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等。他曾去鞍山、大庆、小凉山等地体验生活。所写长篇小说《百炼成钢》是建国后最早描写工业战线和工人生活的作品之一。他还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夜归》、《南行记续篇》,散文集《初春时节》、《欧行记》,理论著作《文学手册》,论文集《浪花集》,以及《艾芜中篇小说集》、《艾芜短篇小说选》、《艾芜儿童文学作品选》、《艾芜文集》等,以内容新鲜、描写生动、笔调优美而引人注目。[1]

【人物图片】

【人物生平】

   1904年生于中国四川省新繁县(现成都市新都区)清流镇翠云村4社汤家大院。祖父设馆教书,父亲是乡村小学教师。家庭贫苦,他小学未毕业。
1921年秋考入免费的成都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因受《新青年》和创造社一些刊物的影响,对蔡元培《劳工神圣》的思想奉为圭臬,为逃避包办婚姻,于1925年夏天离家南行。以后六年间,他徒步到昆明,做过杂役;他流浪缅甸克钦山中,当过马店伙计;他漂泊东南亚异国山野,与下层劳动者(赶马人、抬滑竿的、鸦片私贩以至偷马贼)朝夕相处。后来,他到缅甸仰光,病倒街头,为四川省乐至县人万慧法师(书法家谢无量的三弟)收留。以后,他当过报社校对、小学教师、报纸副刊编辑。
1930年冬天,因参加缅甸共产主义小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活动被捕。
1931年春,被押送回国,途径香港、厦门,同年5月到上海。不久,巧遇成都一师同窗好友杨朝熙(即沙汀,他与艾芜被誉为中国文坛上双星同曜的双子星座)。当年11月29日,与沙汀联名,由艾芜执笔,写信与鲁迅先生,请教有关小说题材问题。12月25日,鲁迅先生回了信。这次通信,对两位现代文学史上杰出作家的成长起着导航引路的重要作用。
1932年底,他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即终生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开始发表小说。
在上海期间,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南国之夜》、《南行记》、《山中牧歌》、《夜景》和中篇小说《春天》、《芭蕉谷》以及散文集《漂泊杂记》等。作品大都反映西南边疆和缅甸等地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及其自发的反抗斗争,开拓了新文学创作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传奇性故事,具有特异性格的人物和边地迷人的绮丽风光,使作品充溢着抒情气息和浪漫情调。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理事。
1944年由桂林逃难到重庆,写完著名长篇小说《故乡》,编辑抗敌协会重庆分会会刊《半月文艺》(附在重庆《大公报》上)计60期。
1946年到陶行知担任校长的社会大学任教。
1947年夏,国民党在重庆大捕民主人士,逃到上海。这个时期作品有长篇小说《山野》。解放战争时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丰饶的原野》。反映了国统区劳动群众的苦难、抗争和追求。艺术表现上严谨沉郁的现实主义格调,取代了以前抒情浪漫的艺术特色。
1949年后,艾芜任重庆市文化局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全国文联委员等职,他曾去鞍山、大庆、小凉山等地体验生活。
1957年有长篇小说《百炼成钢》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1年到云南旧地重游,完成了《南行记续篇》。解放后任四川省文联名誉主席。
1981年以后,艾芜以耄耋之年,壮心不已,仍深入大小凉山,重返云南边疆,笔耕不辍。发表《春天的雾》、《南行记新编》等百余万字。
1992年,艾芜因病医治无效于1992年12月5日在成都逝世。

【人物生平】

艾芜佚文

西广场素描

1935年春节后,作家艾芜(汤道耕)和新婚妻子王蕾嘉自济南来到青岛,经由在青岛民众教育馆做事的旧友王秉心帮助安好家。这位自称是"墨水瓶挂在颈子上写作的"作家,在经济拮据的生活和繁重的家务中,仍然勤奋创作不辍。这时期,他写了一篇描写青岛的"破烂市"西广场的散文,给青岛城市发展史补上了必不可少的一页空白。

这篇题名《海滨随笔》的文章,未见发表于何种报刊,在《艾芜研究专集》等资料中也都没有记载,只是在经艾芜晚年编定,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多卷本《艾芜文集》中收入。文章分为两节,第一节《幻景的消灭》,第二节《古风的市集》则是记述作者一次逛青岛破烂市的经历。

文章开头就标明了破烂市的形成和地理位置:"在海岸下面,由垃圾填起来的地方,造成了一个稀奇的也可以说是古风的市集,农村破产的庄稼人和给都市挤出去的手工业者,便都把他们难窘的日子,放在这里面暗淡地消磨过去。"

这里所说的破烂市的地理位置,很显然便是青岛的第一个贫民窟西广场,接下去,作者作了细致的描述:"市的外形是用发锈了的红色洋铁皮(按,即瓦楞铁)和不成器的旧木板盖搭成许多间矮房子,密密地排成了几条窄狭街道那种的样式的。每间屋顶,大约怕给海风吹去吧,均在上面放些砖头石块烂盒子镇压着,烟子和臭味,便从那儿升腾起来。这和屋后一望深蓝的海面比较来看,真会感到人生的丑劣和污秽。因为,如果在海岸上的游人俯视下去,那就只会认为这是和垃圾同在的贫民窟罢了。"

寥寥几笔便勾画出破烂市的轮廓。当作者走下海岸来之后,便有了更加精彩的描写,展开了一幅幅旧中国的风情画:"在摆破橱和缺脚柜的行列中,一个穿污秽长棉袍的汉子(腰上拴着带子,纽子是敞开的)手里拿着两三节做烟囱用的瘪洋铁筒,一面敲出声音,一面走着,喊出售卖的价钱。人们望望他,仍旧躬下腰子,朝破的橡皮套鞋摊上,寻找将就可以穿的东西。

"这儿是人生用品的残废院,凡被人类遗弃的,都在这里重新被人估价起来,于是闲着用竹签子挖耳的老汉子和依门打盹的老婆婆,也就俱可以视为我们整理国故的功臣了。

"铁匠铺丁丁地打着铁,把自己新造出来的货品,和门前摊上摆着的旧德国刀、锈东洋瓢一类的东西,挤在一块儿,图争最后生存的地位。

"小药铺的檐头,晒着乌龟的尸骸,壁上贴着日本旗子那样似的膏药广告,丸药和药水,有的装在曾经盛过巴黎香水的空瓶里面,如同着了西装那么似的。

"在躺着书的残骸的摊上,前三四年的日历本子,尚完好崭新地现了出来,看着还很宝贵似的重叠放着,便觉得主人保存古物的精神,实是令人不胜敬佩的了。"

在这里,破烂市的典型人物和富有特征的细节,在作者笔下生动而传神。

如今距离这篇文章的创作已有六十多年了,物换星移,青岛西广场早已成为一个尘封的地名,人们渐渐淡忘了它。

【主要著作】

创作著作
年份 作品 分类 备注 出版社
1932 《人生哲学的一课 》 短篇小说 《文学月报》 自传体小说
1934 《山中牧歌》[5] 短篇小说集 天马书店
1935 《南国之夜》[6] 短篇小说集 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1935 《漂泊杂记》[7] 散文集 生活书店
1935 《南行记》[8] 短篇小说集 文化生活出版社 曾订版,1963,作家;再增订版,1980,人文
1936 《夜景》 短篇小说集 文化生活出版社
1937 《春天》[9] 中篇小说 长友复兴图书公司 《丰饶的原野》第1部
1937 《芭蕉谷》[10] 短篇小说集 商务印书馆
1939 《海岛上》 短篇小说集 文化生活出版社
1939 《逃荒》[11] 短篇小说集 文化生活出版社
1939 《萌芽》 短篇小说集 文化生活出版社
1941 《文学手册》[12] 文艺理论 桂林文化供应社 增订版,1981,湖南人民
1941 《杂草集》[13] 散文集 改进出版社
1942 《荒地》 短篇小说集 桂林文化供应社
1942 《黄昏》[14] 短篇小说集 文献出版社
1943 《冬夜》 短篇小说集 三户图书社
1943 《爱》 短篇小说集 大地出版社
1943 《缅甸小景》 散文集 文学书店
1943 《江上行》[15] 中篇小说 新新出版社
1944 《秋收》[16] 短篇小说集 读书出版社
1945 《锻炼》 短篇小说集 华美书店
1945 《童年的故事》 短篇小说集 建国书店
1946 《我的旅伴》[17] 短篇小说集 华夏书店
1946 《丰饶的原野》[18] 长篇小说 自强出版社 1979,四川人民
1947 《石青嫂子》 短篇小说 《文艺春秋》第5卷第3期
1947 《故乡》[19] 长篇小说 自强出版社 上下集
1947 《艾芜创作集》[20] 短篇小说集 新新出版社 原名《冬夜》
1948 《我的青年时代》[21] 中篇小说 开明书店
1948 《烟雾》[22] 短篇小说集 上海环星书店
1948 《乡愁》[23] 中篇小说 中兴出版社
1948 《山野》[24] 长篇小说 文化生活出版社 重排本,1954,作家
1949 《一个女人的悲剧》 中篇小说 新中国出版社 1950,三联
1953 《艾芜短篇小说集》 短篇小说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新的家》 短篇小说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5 《幸福的矿工们》 报告文学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58 《艾芜中篇小说集》 中篇小说集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58 《百炼成钢》 长篇小说 作家出版社 描写工业战线和工人生活
1958 《夜归》 短篇小说集 作家出版社 1978,四川人民
1958 《初春时节》 散文特写集 百花出版社
1959 《艾芜选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欧行记》 散文集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59 《浪花集》 评论集 北京出版社
1964 《南行记续篇》 短篇小说集 作家出版社
1978 《艾芜短篇小说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艾芜近作》 评论、散文集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 《我的幼年时代》 中篇小说 新蕾出版社
1981 《艾芜小说选》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一1984 《艾芜文集》 四川人民出版社(未出齐) 1-3卷
1983 《艾芜儿童文学作品选》 四川少儿出版社
1983 《南行记新篇》 短篇小说集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4 《谈小说创作》 文艺理论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5 《春天的雾》 长篇小说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 《风波》 长篇小说 上海文艺出版社
翻译书目
时间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页数
1942 《翻译小说选》[25] 艾芜 文化供应社 200

【人物研究】

资料书目

时间 书目 作者 出版社
1958 《百炼成钢》评价 作家出版社编部整理 作家
1981 艾芜小传 江少川 长江
1984 艾芜 胡德培 香港三联;人文
1986 艾芜研究专集 毛文、黄莉如编 四川文艺
1987 沙艾芜的小说世界 王晓明 上海文艺

【作品风格】

   艾芜是最早把西南边疆地区下层社会的风貌和异国人民在殖民地统治下的生活,带进现代文学创作中来的作家之一,对于开拓新文学创作的领域作出了贡献。传奇性的故事,绮丽的地方色彩,带有神秘气氛的边疆生活和人物,使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抒情风格和浪漫情调。这是他创作上的又一个特色。
艾芜有较强的艺术概括能力与处理题材的魄力,善于把一个平淡的故事写得娓娓动听,以景物和环境,烘托出人物内心的活动,使形象逼真感人。抗战爆发以后的创作,谨严沉郁的现实主义手法,逐渐取代原先的抒情浪漫的艺术风格。
抗战前期创作的短篇小说《秋收》和《纺车复活的时候》,反映国民党统治区的军民关系和农村面貌的变化,在当时颇有影响。1942年前后,艾芜创作上有比较明显的变化,长篇小说《丰饶的原野》(1946)、《故乡》(1947)、《山野》(1948),中篇《乡愁》(1948)、《一个女人的悲剧》(1949),以及短篇小说《石青嫂子》等作品,仍大都以国民党统治区的农村生活为题材,较之30年代和抗战前期的小说,这时期的作品视野更开阔,反映生活的面更广,艺术表现手法也有提高。民族解放战争背景下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面貌在这些小说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尤其是长篇小说《山野》,围绕着一个小山村的生活和人物关系,展现了抗战中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对农村的阶级关系有比较深刻的描绘。《石青嫂子》描写一个劳动妇女倔强的生活意志和艰辛的生活道路,作品人物性格鲜明,语言朴素洗练,揭露了国民党政府在农村的罪恶统治,反映了黎明前的浓重黑暗。
艾芜解放前的作品,大都取材于社会下层的生活。这构成了他创作的一个特色。这样的创作思想,和他早年的流浪生活有密切关系。他曾经和被压迫的劳动人民一道受剥削,遭侮辱,因此对于他们,他不是平平静静着手描写,而是尽量抒发自己的爱和恨,痛苦和悲愤;对抬滑竿的、赶马的、偷马贼、私烟贩子、城市苦力、穷苦农民、普通兵士和小知识分子等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表示了充分的同情和愤慨。他不仅写出了生活重压所带给他们的精神创伤和生活恶习,还发掘出了他们心灵深处的美好品德:善良、纯朴、正义感、同情心和自发的反抗;从而使人们从丑恶的黑暗现实中,看见了光明和希望。

【南行记】

   《南行记》是艾芜写小说第一次编成的集子,全文共25篇,既是他的处女作,又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20世纪初叶,颈上挂着墨水瓶的艾芜从昆明流浪到腾冲,经过梁河、盈江,沿着大盈江漂流到缅北八莫一带。在中缅边境茅草地客店打工扫马粪时,他偷闲写了《在茅草地》、《洋官与鸡》、《我诅咒你那么一笑》、《偷马贼》、《森林中》、《乌鸦之歌》、《私烟贩子》等一些东西……于是世界文库又诞生了一本披露德宏边地风情的《南行记》。艾芜与德宏有缘,他是第一位用汉文在德宏写小说的作家,而德宏也成就了他。他在《我的旅伴》中写道:"这时正是1927年春末,前夜在腾越城外息店,被窝厚厚的,还感到寒冷,而来到干崖土司管辖的傣族坝子,天气却像五六月一般炎热。头上的天空,蓝闪闪的,面前的原野,迷蒙着热雾。我知道我已经走进热带了。从云南流入缅甸的大盈江,通过原野,有时近在路边,可以望见浩浩的青碧江流,有时绕到远处去了,连隐约的江声,也不大听得见。原野两边,排着雄大的山峰……"在他的笔下,德宏美极了。于是1981年3月底他曾重游德宏,而且在芒市友谊路邂逅流浪仰光时的挚友安全师……于是又写了《南行记续篇》,讴歌了德宏的新生。作者在1963年6月写的后记中说:"南行过的地方,一回忆起来,就历历在目,遇见的人和事,还火热地留在我心里。""我始终以为南行是我的大学,接受了许多社会教育和人生哲学,我写《南行记》第一篇的时候,所以标题就是《人生哲学第一课》"。
《南行记》是艾芜的处女作,也是他的全部创作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有艺术魅力的作品。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特色的流浪汉小说。郭沫若、茅盾、周扬、胡风、周立波等名家以及各种现代文学史和论著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在现代文学史上,艾芜最先在《南行记》中以绮丽的西南边塞风光,浓郁的异域情调,写出了一幕幕人间悲剧,刻画了"那些在生活重压下强烈求生的欲望的朦胧反抗的行动"(见《关于小说题材.与鲁迅的通信》)。他在描写那些底层劳动者、流浪汉、少数民族贫苦人民悲惨命运的同时,尽力去挖掘他们身上的真、善、美的品质、"他们性情中的纯金"(艾芜语)。他所塑造的小黑牛、夜白飞、鬼冬哥及野猫子等人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的形象。他的小说被译成英、俄、日本、朝鲜、德、法等多种文字,深受国外读者喜爱。艾芜研究方兴未艾,有关艾芜生平、创作的传记、专著、论文已有十余种、百余篇问世。根据《南行记》改编的电视剧《边寨人家的历史》(艾芜出现在荧屏上,令人倍增亲切与敬慕),荣获"'93中国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深受国内外观众的赞赏。

【作品评价】

   艾芜的作品开拓了新文学创作的题材领域,是一位真正作家的思想深层萃取物。我读过的郭沫若、茅盾、巴金、胡风、周立波等名家对艾芜作品的评介,多数是忘不掉的。
1939年春,巴金在上海为迁住桂林的艾芜编辑了小说集《逃荒》,并且在为该书撰写的《后记》中说,"在这时候我们需要读自己人写的东西,不仅因为那是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写成的,而且因为那里面闪耀着我们的灵魂,贯串着我们的爱僧。不管是一鳞一爪,不管是新与旧……"
郭沫若评介艾芜的作品:"我读过艾芜的《南行记》,这是一部满有将来的书。我最喜欢《松岭上》那篇中的一句名言:'同情和助力是应该放在年轻的一代身上的。'这句话深切地打动着我,使我始终不能忘记。"
艾芜的作品是有读者缘的。尤其是好些青年读者喜欢他的作品。艾芜呢,也很自然地把同情和助力倾注于他们身上。

【人物纪念】

艾芜故居

   2014年6月19日,艾芜故居在艾芜一百一十周年诞辰之际正式免费对外开放,并同时举行《艾芜全集》的首发和小规模的研讨会。
艾芜原名汤道耕,1904年生于中国四川省新繁县(现成都市新都区)清流镇翠云村4社汤家大院。艾芜生于斯、长于斯,在故乡接受最早的文学启蒙,从故乡开始一路漂泊,在滇缅漂泊六年,写了为世人所喜爱的《南行记》等近千万字的文学作品,被誉为“流浪文豪”。为了缅怀和纪念这位受人爱戴的杰出作家,展示他丰硕的文学创作成果,再现艾芜故居的风貌,在成都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在新都区人民政府、清流镇人民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艾芜故居恢复重建筹备委员会2013年7月正式启动艾芜故居的恢复重建工程,同时着手艾芜怀念文集的编辑工作。[26]
艾芜故居在原来老屋位置重建,结合艾芜亲人、同村老人的回忆及老照片和艾芜作品的展示描述,最终形成设计方案,还原了故居原貌及周边环境的打造、晚清建筑曹家水碾的修复和外观的装修、乌木泉和汤家泉的打造等内容。艾芜故居占地面积459.16㎡,建筑面积238.15㎡,属传统川西建筑风格,四合院小青瓦坡屋面,周边景观包括了草亭、轩、《蓉城受教》景观小品、广场等,并有两处泉眼——汤家泉和乌木泉。故居内设立了陈列室,按照《童年的故事——耕读传家、新旧之间》、《南行记——漂泊寻梦、异乡革命》、《锻炼——左联战士、流亡路上》、《百炼成钢》四个主题介绍了艾芜一生的足迹。[27]

艾芜墓

   在艾芜的故乡新都区的桂湖公园中的饮马河畔,距学士堰遗迹不远的翠竹丛中,人们修建了艾芜墓。艾芜墓由红砂巨石垒成,上端矗立着他的半身青铜塑像。身后的碑文记载着他的生平;胸前的碑面上“艾芜之墓”四个字,由巴金手书。墓前端有一块正方形大理石,上部刻着艾芜的一段座右铭:“人应像一条河一样 ,流着,流着,不住地向前流着;像河一样,歌着,唱着,欢乐着,勇敢地走在这条坎坷不平、充满荆棘的路上。”下部嵌着一束铜质山茶花。座右铭、大理石、山茶花,寄寓着这位南行作家、流浪文豪不平凡的一生。

【人物编入[40]

   《汉英中国文学词典》[41]
   《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小传》[42]
   《中华当代文化名人大辞典》[43]
   《中国当代文学辞典》[44]
   《中国现代文学词典·小说卷》[45]
   《中国抗日战争大辞典》[46]
   《20世纪中华人物名字号辞典》[47]
   《中国近现代人物别名词典》[48]
   《左联词典》[49]
   《文学百科大辞典》[50]
   《二十世纪中华文学辞典》[51]
   《中国小说辞典》[52]
   《小说大辞典》[53]
   《中外文学名著词典》[54]
   《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55]
   《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二卷 散文卷》[56]
   《中国现代作家评传·第三卷》[57]
   《20世纪中国文学图典》[58]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上》[59]
   《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语文卷》[60]

【参考资料】

  1. 艾芜
  2. 艾芜《文学手册》今日仍有学习价值:风景描写无须十分详尽
  3. 艾芜和沙汀的友谊(此物最堪思)
  4. 他都在“侦破”艾芜的创作密码
  5. 山中牧歌古籍网
  6. 南国之夜古籍网
  7. 漂泊杂记古籍网
  8. 南行记古籍网
  9. 春天古籍网
  10. 芭蕉谷古籍网
  11. 逃荒古籍网
  12. 文学手册古籍网
  13. 杂草集古籍网
  14. 黄昏古籍网
  15. 江上行古籍网
  16. 秋收古籍网
  17. 我的旅伴古籍网
  18. 丰饶的原野古籍网
  19. 故乡古籍网
  20. 艾芜创作集古籍网
  21. 我的青年时代古籍网
  22. 烟雾古籍网
  23. 乡愁古籍网
  24. 山野古籍网
  25. 翻译小说选-艾芜-文代供应社-1942年版
  26. 艾芜诞辰一百一十周年怀念集约稿信
  27. 新都区清流镇青少年教育基地—艾芜故居
  28. 故居展新颜
  29. 故居展新颜
  30. 【牙哥】瞻仰一代文豪~艾芜故居 思考人生南行路!
  31. 【牙哥】瞻仰一代文豪~艾芜故居 思考人生南行路!
  32. 【四川长安SUV联盟】自驾CS35游艾芜故居
  33. 【牙哥】瞻仰一代文豪~艾芜故居 思考人生南行路!
  34. #易车众测#风光580带我们感受桂湖森林公园的美景!
  35. #易车众测#风光580带我们感受桂湖森林公园的美景!
  36. 新都桂湖公园艾芜墓
  37. 新都桂湖公园艾芜墓
  38. #易车众测#风光580带我们感受桂湖森林公园的美景!
  39. #易车众测#风光580带我们感受桂湖森林公园的美景!
  40. 中国知网 百科 艾芜
  41. 汉英中国文学词典中国知网
  42. 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小传中国知网
  43. 中华当代文化名人大辞典中国知网
  44. 中国当代文学辞典中国知网
  45. 中国现代文学词典·小说卷中国知网
  46. 中国抗日战争大辞典中国知网
  47. 20世纪中华人物名字号辞典中国知网
  48. 中国近现代人物别名词典中国知网
  49. 左联词典中国知网
  50. 文学百科大辞典中国知网
  51. 二十世纪中华文学辞典中国知网
  52. 中国小说辞典中国知网
  53. 小说大辞典中国知网
  54. 中外文学名著词典中国知网
  55. 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中国知网
  56. 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二卷 散文卷中国知网
  57. 中国现代作家评传·第三卷中国知网
  58. 20世纪中国文学图典中国知网
  59.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上中国知网
  60. 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语文卷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