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烏什哈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2年8月22日 (一) 11:56 由 习包子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add)
前往: 導覽搜尋

參考文獻

==生平==

自幼好學,白天放牛,竊入學舍聽諸生讀書,暮乃返,忘其牛,間壁秦老怒撻之,已而復然。母願聽其所為,因往依僧寺,每晚坐佛膝上,映長明燈讀書。後從會稽學者韓性學習,終成通儒。但屢應試不第,遂將舉業文章付之一炬。行事異於常人,時戴高帽,身披綠蓑衣,足穿木齒屐,手提木製劍,引吭高歌,往返於市中。或騎黃牛,持《漢書》誦讀,人以狂生視之。著作郎李孝光欲薦作府吏,冕宣稱:「我有田可耕,有書可讀,奈何朝夕抱案立於庭下,以供奴役之使!」遂下東吳,入淮楚,歷覽名山大川。游大都,老友秘書卿泰不華欲薦以官職,力辭不就,南回故鄉。隱居會稽九里山,種梅千枝,築茅廬三間,題為「梅花屋」,自號梅花屋主,以賣畫為生,制小舟名之曰「浮萍軒」,放於鑑湖之阿,聽其所止。又廣栽梅竹,彈琴賦詩,飲酒長嘯。朱元璋平定婺州,攻取越州,屯兵九里山,聞其名,物色得之,置幕府,授以諮議參軍,未就。元惠宗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以兵請冕為官。冕以出家相拒,並擴室為白雲寺。旋卒於蘭亭天章寺。[1]


烏什哈達
伊爾根覺羅
封爵 輕車都尉
旗籍 滿洲正黃旗
世居地/穆昆 吉林
出生 不詳
逝世 嘉慶三年(1798年)

烏什哈達(?-1798年),一作伍什哈達[2]伊爾根覺羅氏[3]滿洲正黃旗[3][4],歷任前鋒、侍衛、都統、領隊大臣等職,從征緬甸金川臺灣等地,因戰功賜法福哩巴圖魯勇號,兩次「圖像紫光閣」。嘉慶三年(1798年),參與平定川楚教亂,戰死,贈輕車都尉

生平

烏什哈達為吉林[3][4],乾隆十九年(1754年),以閒散身份授前鋒[3]。二十七年(1762年),駐防伊犁[3]。次年(1763年),授前鋒藍翎長[3]。二十九年(1764年),升為前鋒校[3]。三十一年(1766年),烏什哈達從征緬甸,三十三年(1768年),以軍功賞法福哩巴圖魯勇號,授三等侍衛[3]。三十五年(1770年),從征金川,次年,攻克巴朗拉西面山樑、卡座[3]。三十七年二月(1772年),先前佔據的山峰被對方攻克,不久,烏什哈達又率軍奪回,並全殲敵軍,乾隆帝以其功過相抵未與追究[3]。三月,攻克資哩寨城,予以敘功[3]。三十九年(1774年),攻克羅博瓦山碉堡,獲荷包、燧囊等賞賜[3]。四十年(1775年),烏什哈達數次於雅瑪朋寨、瓦喇占等處立功,次年凱旋,封騎都尉加一雲騎尉世職,賜銀緞[3],畫像陳列於紫光閣,位列平金川前五十功臣之一[5]

不久,授和田領隊大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烏什哈達與和田辦事大臣德風互相攻訐,經欽差大臣復興調查,發現德風素來輕視東三省出身的烏什哈達,以至於烏什哈達官報私仇以洩憤[3]。德風私吞錢財屬實,依法治罪,但烏什哈達也因誇大德風之罪名而被革職,發往烏什邊卡效力[6]。四十九年(1784年),複授頭等侍衛,虎槍營營長。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烏什哈達改任健銳營翼長,出征臺灣,參與平定林爽文之變,與普爾普合兵一處由茅港進發,攻打諸羅等地屯聚的民變勢力,各府縣之間的道路得以被打通,烏什哈達因此被賞還法福哩巴圖魯勇號[6]。五十三年(1788年),由水路擒獲民變頭目莊大田乾隆帝表揚烏什哈達戰功,在聖旨中說道,「官兵直抵瑯嶠時,烏什哈達帶領水師兵丁,順風速檣而至,四面合圍,水陸並進,俾莊大田得以即時獲擒,勇往可嘉!烏什哈達著交部查照功牌議給世職[6]。」凱旋後,再次將其畫像陳列於紫光閣,位列平定臺灣後三十功臣之首[7]。乾隆帝命詞臣為其作贊[6],內容為[8]

金川領隊,不畏嶫岌。領水師兵,豈亦所習?連檣海口,合勢圍急。大田就擒,志堅功立。

不久,授吉林副都統,再調齊齊哈爾副都統、熊嶽副都統[6]。五十六年(1791年),調任鑲紅旗蒙古副都統[6]。五十九年(1794年),因謊報廓爾喀軍務,被革職發往伊犁[6]

嘉慶元年(1796年),烏什哈達被釋回,派往河南當差。當時恰逢川楚教亂爆發,烏什哈達請求前往湖北軍前效力,賞頭等侍衛,跟隨副都統鄂輝赴襄陽進剿,殲滅各部起事教徒甚多,賞大小荷包[6]。二年二月(1797年),派駐襄陽城西岸,有教徒七八百人在古河口偵查,被烏什哈達擊破,斃者過半[6]。不久,移防四川石砫廳。九月,率領副將達桑阿等由甲溪一路攻至白崖山,攻破第一層木卡,教徒投水而死者五百餘人[6]。三年正月(1798年),教首王三槐等在梁山、墊江一帶騷擾,又由臨江寺至白崖山會合渡江,當時教眾有船數十停靠岸邊,人數不下數千之眾[6]。烏什哈達不顧兵力劣勢出迎抵禦,寡不敵眾而死,清廷加等撫恤,贈輕車都尉世職,由長子圖爾弼善承襲[9]

引注

  1. 《墨萱圖·其一》詩詞詳情,詩詞網
  2. 中央研究院. 烏什哈達. 中央研究院. [2018-03-21]. 
  3.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佚名 & 王鐘翰註解 1987,第2051頁
  4. 4.0 4.1 趙爾巽等 1998,第10991頁
  5. 故宮博物院《紫禁城》編輯部. 紫禁城 (156): 141. 2008. 
  6.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佚名 & 王鐘翰註解 1987,第2052頁
  7. 廷臣奉敕撰 1788,第313頁
  8. 廷臣奉敕撰 1788,第314頁
  9. 佚名 & 王鐘翰註解 1987,第2053頁

參考資料

  • 廷臣奉敕撰. 《欽定平定臺灣紀略》. 1788. 
  • 佚名; 王鐘翰註解. 《清史列傳》. 中華書局. 1987. ISBN 9787101003703. 
  • 趙爾巽等. 《清史稿》. 中華書局. 1998. ISBN 9787101007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