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太陽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2年8月22日 (一) 15:37 由 习包子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add)
前往: 導覽搜尋

太陽穴的位置是顱頂骨、額骨、蝶骨及顳骨的交匯之處,稱為「翼點」或「翼縫」。 太陽穴經外奇穴•太陽的位置原載:「在外眥五分是。」《聖濟總錄》:「眼小眥後一寸。」《奇效良方》:「在眉後陷中,太陽紫脈上。」今多據《聖濟總錄》結合《奇效良方》等,定位於外眼角與眉梢連線中點後開1寸處。

標準定位

太陽穴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

太陽穴的準確位置圖

經外奇穴•太陽的位置原載:「在外眥五分是。」《聖濟總錄》:「眼小眥後一寸。」《奇效良方》:「在眉後陷中,太陽紫脈上。」今多據《聖濟總錄》結合《奇效良方》等,定位於外眼角與眉梢連線中點後開1寸處。

取穴方法

取太陽穴的時候通常讓患者採用正坐或仰臥、仰靠的姿勢,以便於實施者能夠準確取穴和順利的實施相應的按摩手法。太陽穴位於頭部側面,眉梢和外眼角中間向後一橫指凹陷處。(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 正坐或側伏位,絲竹空與瞳子髂連線中點向外約1橫指處取穴。

生平

率眾結社    當張名振(字候服,南京人)於順治十年(1653年)九月在長江口大破清兵,進屯崇明(今屬上海),明年正月,又率「海艦數百」溯長江而上,直抵鎮江,並登金山遙祭孝陵(明太祖朱元璋陵,在今南京中華門外)之際,炎武為之歡忭鼓舞,他興奮地寫道:「東風吹江水,一夕向西流。金山忽動搖,塔鈴語不休。水軍十一萬,虎嘯臨皇州。巨艦作大營,飛艫為前茅。黃旗亘長江,戰鼓出中洲……沉吟十年余,不見旌旆浮,忽聞王旅來,先聲動燕幽。闔閭用子胥,鄢郢不足收。祖生奮擊揖,肯效南冠囚。願言告同袍,乘時莫淹留。」(《詩集》二,《金山》)

這一時期,顧炎武還同歸莊、陳忱(字遐心,浙江吳興人)、吳炎(字赤溟,江蘇吳江人)、潘檉章(字力田,吳江人)、王錫闡(字寅旭,吳江人)等共結驚隱詩社,表面上以「故國遺民」「優遊文酒」(汪曰楨《南潯縝志》),其實是以詩社為掩護,秘密進行抗清活動。炎武在淮安結識定交的摯友王略(字起田,淮安人)、萬壽祺(字年少,徐州人)也都是富有民族氣節的志士。

順治十一年(1654年)春,顧炎武遷居南京神烈山南麓。神烈山即鐘山,三國時改名蔣山,明嘉靖中又一度改稱神烈山。三百年前,朱元璋攻克南京(當時名集慶),以此為根據地,東征西討,10餘年後在南京即帝位,建立了大明帝國。炎武「遍游沿江一帶,以觀舊都畿輔之盛」(《神道表》),山川依然而人事全非,頗有不勝今昔之感。

牢獄之災

順治十二年(1655年)春季,炎武回到家鄉崑山。原來,顧氏有世仆名陸恩,因見顧家日益沒落,炎武又久出不歸,於是背叛主人,投靠葉方恆,兩人且圖謀以「通海」(即與閩浙沿海的南明集團有聯繫)的罪名控告炎武,打算置之死地。炎武回崑山,秘密處決陸恩,而葉方恆又與陸之婿勾結,私下將炎武綁架關押,並迫脅炎武,令其自裁。一時「同人不平」,士林大嘩。所幸炎武知友路澤博(字蘇生)與松江兵備使者有舊,代為說項,炎武一案才得以移交松江府審理,最後,以「殺有罪奴」的罪名結案。當事情危急之際,歸莊計無所出,只好向錢謙益求援。謙益字受之,號牧齋,常熟人,順治初曾任禮部右侍郎,是當時文壇領袖。錢氏聲言:「如果寧人是我門生,我就方便替他說話了。」歸莊不願失去錢氏這一奧援,雖然明知炎武不會同意,還是代炎武拜謙益為師。炎武知道後,急忙叫人去索回歸莊代書的門生帖子,而謙益不與;便自寫告白一紙,聲明自己從未列於錢氏門牆,托人在通衢大道上四處張貼。謙益大為尷尬,解嘲道:「寧人忒性急了!」

十三年(1656年)春,炎武出獄。儘管歸莊等同邑知名之士極力排解,而葉方恆到此時仍不甘心,竟派遣刺客跟蹤。仲夏,炎武返鐘山,行經南京太平門外時突遭刺客襲擊,「傷首墜驢」,幸而遇救得免;嗣後,葉方恆還指使歹徒數十人洗劫炎武之家,「盡其累世之傳以去」(歸莊《送顧寧人北游序》)。這之前的幾年當中,炎武曾數次準備南下,赴福建參加沿海地區風起雲湧的抗清復明事業,但由於各種原因,最終都未能成行;至此,炎武決計北游,以結納各地抗清志士,考察北中國山川形勢,徐圖復明大業。遠行避禍當然也是一個原因。

累拒仕清

順治十四年(1657年)元旦,炎武晉謁孝陵。7年之間,炎武共六謁孝陵,以寄故國之思,然後返崑山,將家產盡行變賣,從此掉首故鄉,一去不歸。是年炎武45歲。順治十六年(1659),至山海關,憑弔古戰場,此後20多年間,炎武孑然一身,遊蹤不定,足跡遍及山東、河北、山西、河南,「往來曲折二三萬里,所覽書又得萬餘卷」(《亭林佚文輯補·書楊彝萬壽棋(為顧寧人征天下書籍啟)後》),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晚年,始定居陝西華陰。康熙七年(1668年),又因萊州黃培詩案入獄,得友人李因篤等營救出獄。康熙十年(1671年),游京師,住在外甥徐幹學家中,熊賜履設宴款待炎武,邀修《明史》,炎武拒絕說:「果有此舉,不為介之推逃,則為屈原之死矣!」。

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帝開博學鴻儒科,招致明朝遺民,顧炎武三度致書葉方藹,表示「耿耿此心,終始不變」,以死堅拒推薦,又說「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則以身殉之矣!」。康熙十八(1679年)清廷開明史館,顧炎武以「願以一死謝公,最下則逃之世外」回拒熊賜履。康熙十九年(1680年),顧炎武夫人死於崑山,他在妻子的靈位前痛哭祭拜,作詩云「貞姑馬鬣在江村,送汝黃泉六歲孫。地下相逢告父姥,遺民猶有一人存。」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初四(2月10日)在山西曲沃韓姓友人家,上馬時不慎失足,嘔吐不止,初九(2月15日)丑刻卒,這位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享年七十。[1]

穴位名解

太陽穴在中醫經絡學上被稱為「經外奇穴」,也是最早被各家武術拳譜列為要害部位的「死穴」之一。少林拳中記載,太陽穴一經點中「輕則昏厥,重則殞命」。現代醫學證明,打擊太陽穴,可使人致死或造成腦震盪使人意識喪失。

太陽穴功效

1,清肝明目,通絡止痛。太陽穴是經外奇穴,按摩此穴位可以清肝明目,通絡止痛。

2,太陽穴主治偏正頭痛,面癱,面痛,目赤腫痛,麥粒腫,目翳,目澀,齒痛,感冒,眩暈,牙痛,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急性結膜炎,麥粒腫等。

3,太陽穴主治頭痛、目疾。

4,太陽穴主治頭痛,偏頭痛,感冒,眩暈,牙痛,目赤腫痛以及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急性結膜炎,麥粒腫等。

5,太陽穴主治頭面五官病:偏正頭痛,面癱,面痛,目赤腫痛,麥粒腫,目翳,目澀,齒痛。為治療偏頭痛的首選穴。

6,保健:每日揉按太陽穴5~10分鐘,有預防感冒、頭痛的作用,還可美容除皺。 [2]

穴位配伍與功效

1,太陽穴配太沖穴、委中穴、關沖穴、風池穴、合谷穴,有清熱解毒、疏風散邪作用,主治天行赤眼。

2,太陽穴配攢竹穴、肝俞穴、太沖穴、光明穴、腎俞穴、照海穴,有滋補肝腎,養肝明目的作用,主治視物易色。

3,太陽穴配頭維穴、率谷穴、風池穴,有通經活絡作用,主治偏頭痛。

4,太陽穴配印堂穴、合谷穴,治感冒頭痛。

5,太陽穴配百會穴、四神聰穴、太陽穴,治偏頭痛。

6,太陽穴配頰車穴耳門穴、水溝穴、承漿穴,治口眼斜。

7,太陽穴配頰車穴、耳門穴、聽會穴、耳尖穴、風池穴,治目睛斜視。

穴位使用

1,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可灸。

2,直刺0.3~0.5寸,局部有酸脹感;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

3,治偏頭痛向後平刺1~2寸,透率谷,局部有酸脹感,可擴散至同側顳部。

4,治三叉神經痛向下平刺1.5~2.5寸,透下關,局部有酸脹感,可擴散至面頰部。

5,針刺時,手法不能過強,退針後應用干棉球按壓針孔片刻,以防出血。

按摩方法

1,兩個拇指指腹分別壓住左右兩個太陽穴。順時針方向,用力稍強揉16圈兒,方向相反再揉16圈。向下轉呼氣,向上轉吸氣。

2,按摩太陽穴,能加速血液循環,使腦血管通暢,促使腦動脈硬化逆轉,對預防中風有效。

3,按揉太陽穴,能疏通腦部經絡,去虛火,使大腦發生反饋反應,解除疲勞,清腦明目、防治頭暈眼花。從而起到健腦作用。 [3]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