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會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揭密真相的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視為專業意見。任何醫藥相關資訊,應諮詢專業人士。
聽會穴( Tīng huì xué ),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少陽膽經。別名:耳門穴,聽呵,聽訶,後關。聽會穴的位置:當耳屏間切跡的前方,下頜骨髁突的後緣。中醫認為刺激聽會穴有治療頭痛、面痛、耳鳴耳聾等作用。
穴位含義
膽經經氣在此化雨冷降。
1.聽會。聽會者即耳能聽聞聲音也,此指穴內的天部氣血為空虛之狀,無物阻隔聲音的傳遞也。本穴物質為瞳子髎穴下傳的天部寒濕水氣,至本穴後,此氣吸附了更多的天部寒濕水氣並化雨冷降於地,天部氣血因而變得虛靜,如遠處聲音聽亦能明,故名。
2耳門穴。耳,穴在耳部也。門,出入的門戶也。耳門穴名意指膽經氣血由此進入耳腔。如聽會之解,本穴的氣血變化為氣態物散熱冷降並化為地部經水,經水則循本穴的地部孔隙進入耳腔,本穴如同膽經氣血出入耳的門戶,故名耳門穴。
3.聽呵。聽,聞也。呵,大聲喝叱之意,此指體表外部的聲場強度大於體表內部。聽呵名意指體表外部的聲場強度要大於體表內部耳朵才能聽受。聽訶名意與聽呵同,訶為呵的異體字。
4.後關。後,指頭的後部,前為陰、後為陽,此指陽氣。關,關卡。後關名意指穴外的陽熱之氣不能進入穴內。理同聽會名解。
概況
【取穴】位於人體的面部,當耳屏間切跡的前方,下頜骨髁突的後緣,張口有凹陷處[1]。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寒濕水氣。
【運行規律】散熱冷降後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耳腔。
【功能作用】清降寒濁。
作用功效
【功效應用】具有開竅聰耳,通經活絡的功效。
【主治病症】主治耳及面頰等疾患:如耳鳴,耳聾,聤耳,耳底痛,眩暈,口噤,音啞,齒痛,腮腫,口眼斜,耳鳴,面痛,口 ,聘耳,現代又多用聽會穴治療外耳道炎,中耳炎,聾啞,神經性耳聾,咀嚼肌痙攣,腮腺炎,下頜關節炎,突發性耳聾,外耳道癤,顳關節功能紊亂,顳頜關節疼痛,顳頜關節脫臼,牙痛,面神經麻痹,腦血管後遺症等。
【配伍應用】
聽會穴配翳風穴、聽宮穴、外關穴,治耳鳴、耳聾。
聽會穴配頰車穴、地倉穴、陽白穴、合谷穴,治口眼咼斜。
聽會穴配太陽穴、率谷穴、頭維穴,治偏頭痛。
聽會穴配睛明穴、絲竹空穴、攢竹穴,有清熱止痛的作用,主治目痛,目赤,目翳。
聽會穴配頭維穴、印堂穴、太沖穴,有疏散風熱,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頭痛。
聽會穴配合谷穴、太陽穴、顴髎穴,有祛風活血、通絡止痛的作用,主治三叉神經痛。
穴位療法
【針刺】張口,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脹感,並向周圍擴散。注意:深刺1寸左右起針後,偶可致顳頜關節部位疼痛或咀嚼疼痛,經局部熱敷後即可緩解疼痛症狀,但再次施針時應注意適當淺刺
【艾灸】艾條灸5~10分鐘。
【按摩】耳聾耳嗚時,用拇指指尖垂直按壓聽會穴,每次5秒,直到症狀緩和為止。
視頻
焦守廷上傳足少陽膽經《聽會穴》